中國文化常識表解.doc
《中國文化常識表解.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中國文化常識表解.doc(2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古代文化常識表解 一、古代官職 類別 說明 中央官職 三省 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wù)機(jī)構(gòu),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職。 六部 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diào)動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舉、學(xué)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shè)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九卿 又稱九寺,“寺”即官署。漢以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nóng)、少府謂之九寺大卿。歷代略有變動,迄于清皆因之。 監(jiān)諫官 監(jiān)官,代表君主監(jiān)察各級官吏的官吏,大抵官名中帶“御史”的官職都為監(jiān)察官;諫官,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guī)勸并使其改正的官吏。漢有諫議大夫,唐增設(shè)補(bǔ)闕、拾遺。 文史官 翰林學(xué)士,于唐初時設(shè)立,是皇帝親近的顧問和秘書官。侍講學(xué)士、侍讀學(xué)士則是侍奉皇帝講讀的。太傅、少傅多作為皇帝對有功之臣的表彰,是虛職。太史是負(fù)責(zé)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的官職,如司馬遷、張衡等人都曾任太史令;魏晉以后,修史之職歸著作郎,太史專掌歷法;唐宋后稱修撰、編修等。 地方官職 鄉(xiāng)官 包括鄉(xiāng)老、亭長、里正等職。 縣官 一縣之長為縣令,明清稱知縣。下設(shè)縣尉、縣丞、主簿、典史等職,分掌軍事、文書、秘書、緝捕、監(jiān)獄等工作。 地方官職 州郡官 秦漢的主要行政區(qū)是郡??さ拈L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屬官有郡尉、監(jiān)御史、督郵(巡察各縣官吏的功罪)、主簿等。漢代的相國相當(dāng)于太守。隋唐的主要行政區(qū)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別駕、治中、長史、司馬、參軍(這些官職在東漢末開始出現(xiàn))等。唐中葉,司馬一職常用來安排遭貶斥的官,如柳宗元、白居易等。宋代州官稱知州(歐陽修自稱太守,其實(shí)是滁州知州)。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中央派員 漢代設(shè)州,全國分十幾個州,中央派官員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時,全國分十幾個道,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又聚邊境數(shù)州為一鎮(zhèn),設(shè)節(jié)度使。宋代時,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shè)轉(zhuǎn)運(yùn)使等官。元代設(shè)省,地方最高行政機(jī)構(gòu)叫行書中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清代的中央派員則稱巡撫、總督。 二、古代官場遷謫 類別 名稱 說明 例句 授官 拜 用一定的禮儀授予官職或名位 詔書特下,拜臣郎中。(《陳情表》) 除 拜官授職 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 封 帝王授予功臣或子孫以土地、爵位或名號,授給官職 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 授 任命,委任 故授洹水尉。(《新唐書·朱敬則傳》) 辟 征召 乃辟援及同縣原涉為掾。(《后漢書·馬援列傳》) 罷官 罷 罷免官職 罷建安郡丞還家。(《宋書·郭原平傳》) 黜 罷官或降職 為復(fù)守官而黜臧使者。(《書博雞者事》) 奪 剝奪、削去官職 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書博雞者事》) 免 免職 遂免丞相勃,遣就國。(《漢書·文帝紀(jì)》) 廢 廢黜 殷中軍被廢,徙東陽。(《世說新語·文學(xué)》) 升官 升 升官,晉級 而符獨(dú)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進(jìn)。(《后漢書·王符列傳》) 遷 一般為晉升 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拔 提拔 山濤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與韓荊州書》) 擢 提拔,提升 過蒙拔擢(《陳情表》) 陟 提拔,提升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貶官 貶 降職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左遷至藍(lán)關(guān)示侄孫湘》) 謫 因罪被降職或流放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左遷 貶官降職 昔滕子京以慶帥左遷此地。(《游岳陽樓記》) 調(diào)動 改 調(diào)換官職 后公改兩廣,太監(jiān)泣別。(《記王忠肅公翱事》) 遷 平級轉(zhuǎn)調(diào)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記王忠肅公翱事》) 轉(zhuǎn) 遷調(diào)官職 成祖即位,轉(zhuǎn)左侍郎。(《明史·夏原吉傳》) 徙 調(diào)動官職 衡不慕當(dāng)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張衡傳》) 出 京官外調(diào)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張衡傳》) 兼職 行 大官兼管小官的事 于是拜俊太山太守,行大將軍事。(《后漢書·陳俊傳》) 攝 兼任他職 俄檢校郎中,攝吏部尚書。(《新唐書·杜如晦傳》) 帶 兼任官職 謝為太傅長史,被彈;王即取作長史,帶晉陵郡。(《世說新語·言語》) 領(lǐng) 地位較高的官員兼理較低的職務(wù) 王子唏為尚書,領(lǐng)行營節(jié)度使。(《段太尉逸事狀》) 代理 權(quán) 暫時代理官職 紹定三年秋,權(quán)通判鎮(zhèn)江府。(《宋書·董槐傳》) 假 臨時代理官職 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莸饶际砍夂虬儆嗳司?。(《蘇武傳》) 署 代理或暫任官職 望之以射策甲科為郎,署小苑東門侯。(《漢書·蕭望之傳》) 辭官 告老 官吏年老辭官退休 冬十月,晉韓獻(xiàn)子告老。(《左傳·襄公七年》) 致仕 辭去官職 孝寬每以年迫懸車,屢請致仕。(《北史·韋孝寬傳》) 歸田 辭官還鄉(xiāng) 宮中無人,不如歸田。(《晉書·李密傳》) 乞身 古代以做官為委身事君,故稱請求退職為乞身 時年八十,不任兵馬,上疏乞身。(《東觀漢記·張況傳》) 乞骸骨 古代官吏自請退職,意謂使骸骨得以歸葬故鄉(xiāng) 臣愚不能復(fù)治東阿,愿乞骸骨,避賢者之路。(《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 三、古代稱謂 類別 說明 姓名字號 名、字 古人有名有字,舊說上古嬰兒出生三個月后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結(jié)發(fā)加冠)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結(jié)發(fā)加笄)時取字。名與字往往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如諸葛亮,字孔明;韓愈,字退之;蘇軾,字子瞻。古代尊卑等級森嚴(yán),尊對卑稱名,卑自稱也稱名;對平輩或尊輩則不能稱名,只能稱字,甚至連字也不能稱。 別號 往往是自取的,表明個人的情趣志向與愛好,如蘇軾自號“東坡居士”,歐陽修自號“六一居士”,李白自號“青蓮居士”。此外,有時也以書齋名來作為號,如梁啟超自稱“飲冰室主人”。 謚號 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按照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個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號。有時也有私謚,是有名望的學(xué)者死后其親友門人所加的,如陶淵明死后,顏延之為他作誄,謚為“靖節(jié)貞士”。 尊稱 古人還常以官職爵名、籍貫郡望來尊稱別人。如杜甫被稱為杜工部(杜甫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王安石被稱為王臨川(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韓愈被稱為韓昌黎(只因昌黎韓氏是望族,實(shí)際上韓愈不是昌黎人)。此外,唐代詩人常以排行相稱,如元稹被稱為元九。 謙稱敬稱 謙稱 ①表示謙遜的態(tài)度,用于自稱,如愚、鄙、敝、卑、竊、仆等;②帝王的自謙辭有孤(小國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③官吏的自謙辭有下官、末官、小吏等;④讀書人的自謙辭有小生、晚生、晚學(xué)、不才、不佞、不肖等;⑤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辭。 敬稱 ①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②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③對將帥的敬稱是麾下;④對對方或?qū)Ψ接H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⑤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⑥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故,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⑦對尊長者或用于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特殊稱謂 百姓的稱謂 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年齡的稱謂 ①垂髫,(tiáo)指幼年;②總角,借指幼年;③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④束發(fā),指男子十五歲;⑤弱冠,指男子二十歲;⑥而立,指三十歲;⑦不惑,指四十歲;⑧知天命,指五十歲;⑨花甲,指六十歲;⑩古稀,指七十歲;⑩耄耋(mào dié),指八九十歲;⑩期頤,指一百歲。 四、古代科舉 類別 說明 察舉 漢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nèi)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jīng)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xué)、茂才等。如《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睗h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 征辟 漢代擢用人才的一種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如《張衡傳》:“連辟公府不就?!薄鞍驳垩怕労馍菩g(shù)學(xué),公車特征拜郎中?!? 孝廉 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shí)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他們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dāng)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科舉 考試 至明清時形成的一套完備而嚴(yán)密的制度。先有院試,各地童生參試,三年兩次,考取者為秀才,又稱生員。鄉(xiāng)試、會試、殿試是正式的科舉考試。 鄉(xiāng)試三年一次,在八月舉行,故稱“秋闈”,合格者稱“舉人”,已具備做官的資格,第一名為解元。 會試在鄉(xiāng)試后的次年三月舉行,取中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進(jìn)士及第 進(jìn)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舉考試應(yīng)試中選??婆e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jìn)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jìn)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jìn)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tǒng)稱進(jìn)士。通俗地講,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進(jìn)士及第。及第后稱考官為座主、恩門,對座主自稱門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稱同年。例如: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訓(xùn)儉示康》) 連中三元 科舉制度稱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 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諸生 明清時期經(jīng)考試錄取而進(jìn)入府、州、縣各級學(xué)校學(xué)習(xí)的生員。有時也指進(jìn)入國子監(jiān)學(xué)習(xí)的監(jiān)生。例如:今諸生學(xué)于太學(xué)。(《送東陽馬生序》) 學(xué)校與教師 古代學(xué)校有“庠(xiánɡ)”“序”“太學(xué)”。 “庠”和“序”是地方學(xué)校。例如: 又囑學(xué)使俾入邑庠。(《促織》) 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 “太學(xué)”是全國最高學(xué)府。例如: 因入京師,觀太學(xué),遂通五經(jīng),貫六藝。(《張衡傳》) 明清時最高學(xué)府稱國子監(jiān),入監(jiān)讀書的人稱監(jiān)(jiàn)生。 國子監(jiān)掌管人員為祭酒、司業(yè);教學(xué)人員為教授、博士、直進(jìn)、助教等。例如: 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東陽馬生序》) 五、地理常識 古代地理知識,包括地區(qū)名、政區(qū)名、山川關(guān)隘名、城市村鎮(zhèn)名等。 (一)地區(qū)名 類別 說明 1.江表 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例如:江表英豪咸歸附之。(《赤壁之戰(zhàn)》) 2.江東 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例如:亮兄瑾也,避亂江東。(《赤壁之戰(zhàn)》) 3.江左 指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例如:即傳令悉召江左英杰與子翼相見。(《群英會蔣干中計》) 4.關(guān)中 指函谷關(guān)以西的地區(qū)。例如: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過秦論》) 5.三秦 指陜西一帶地區(qū),古代為秦地。項羽滅秦之后,把秦地分為雍、塞、翟三部分,故稱三秦。例如: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山東 指崤(xiáo)山以東的地區(qū)。例如: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鴻門宴》) 有時“山東”也指太行山以東的地區(qū)。例如: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貨殖列傳》) 7.河北 河南 分別指黃河以北和黃河以南的地區(qū)。例如: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鴻門宴》) 8.中國 指中原地區(qū)。例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赤壁之戰(zhàn)》) 9.三江 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如:襟三江而帶五湖。(《滕王閣序》) 10.嶺南 “大庾”“騎田”“都龐”“萌渚”“越城”五嶺以南地區(qū),約今廣東、廣西及海南全境。相對中原地區(qū)來說,該地在五嶺以外,故又稱“嶺表”。例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食荔枝》) (二)政區(qū)名 類別 說明 1.九州 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兗、青、徐、揚(yáng)、荊、豫、梁、雍。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例如: 九州生氣恃風(fēng)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己亥雜詩》) 八州、八荒:泛指中國。例如: 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 2.六合 上、下、東、西、南、北,泛指天下或宇宙。 例如: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3.四海 古以中國四周有海環(huán)繞。四海,等于說“天下”,泛指全國各地。例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4.中州 古地區(qū)名。即中土、中原。狹義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帶,因其地在古九州之中得名。例如: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永遇樂·落日熔金》) 5.郡 行政區(qū)域。秦分天下為36郡。例如: 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過秦論》)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6.國 漢代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區(qū)。國的區(qū)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國”連稱。例如: 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張衡傳》) 7.道 唐代的道是監(jiān)察區(qū),相當(dāng)于漢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為10道,后又分為15道。例如: 陳明選下騎搏戰(zhàn),至兵備道前被殺。(《閻典史傳》) 8.路 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賦稅、轉(zhuǎn)運(yùn)漕糧的,后來帶有行政區(qū)和軍區(qū)的性質(zhì)。例如: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yáng)州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9.省 本是官署名稱。元代始設(shè)行省。后來行省成為正式的行政名稱,簡稱省。例如: 以此省此府此縣而憎彼省彼府彼縣。(《原道醒世訓(xùn)》) 10.縣 地方基層行政區(qū)域。例如: 欲開道置縣,以靖鄉(xiāng)土。(《海瑞傳》) (三)山川關(guān)隘名 類別 說明 1.江 指長江。例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 2.河 指黃河。例如: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過秦論》) 3.殽 指崤山。例如:殽有二陵焉。(《崤之戰(zhàn)》) 4.函 指函谷關(guān)。例如: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過秦論》) 5.岱 指泰山。例如: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望岳》) 6.五岳 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例如: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夢游天姥吟留別》) 7.四岳 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8.四瀆 指長江、黃河、淮河、濟(jì)水。 9.大澤 指云夢(在今湖北省長江南北,本為兩澤,江北為云,江南為夢。后來淤為陸地,今洪湖等是其遺跡),洞庭、彭蠡(今鄱陽湖)、具區(qū)(又名震澤,今太湖)。 10.五湖 一般指具區(qū)、洮滆(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涌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東南)、洞庭湖。 11.玉門關(guān) 又稱玉門,在甘肅省敦煌市西北。漢代置關(guān),是古代出塞的必經(jīng)之路。例如: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從軍行》之四) 12.陽關(guān) 在今甘肅敦煌市西南,因在玉門關(guān)的南邊,故稱陽關(guān)。漢代置關(guān),也是出塞的必由之路。 例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四)城市村鎮(zhèn)名 類別 說明 1.有古稱、別稱的地名 (1)南京,又稱建康、建業(yè)、金陵、江寧、白下、石頭城等。例如: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桂枝香·金陵懷古》)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頭城》) (2)杭州,又稱臨安、錢塘、武林等。例如: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xì)乳戲分茶。(《臨安春雨初霽》) (3)福州,又稱三山。例如: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指南錄〉后序》) (4)鎮(zhèn)江,又稱京口。例如: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指南錄〉后序》) (5)開封,又稱東京。例如:余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記》。(《柳敬亭傳》) (6)揚(yáng)州,又稱廣陵、淮上、江都、維揚(yáng)。例如: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yáng)。(《揚(yáng)州慢·淮左名都》) (7)蘇州,又稱姑蘇、吳郡。例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 (8)武漢,又稱夏口、江夏。例如:西望夏口,東望武昌。(《赤壁賦》) 2.三都、兩都、三輔 (1)三都:東漢的三都指東都洛陽、西都長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東都洛陽、北都晉陽和京都長安。 (2)兩都:漢代指長安、洛陽。又叫“兩京”。 (3)三輔:漢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馮翊(pínɡ yì)和右扶風(fēng)三個相當(dāng)于郡的政區(qū),因為是管轄京都及其附近地區(qū),故合稱“三輔”。 3.畿 古代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轄的地區(qū)。例如: 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xué)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其他 陰陽:陰,指山嶺的北面,河流的南面;陽,指山嶺的南面,河流的北面。例如: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jì)水東流。(《登泰山記》) 一般來說,在由兩個字構(gòu)成的地名中,如果第一個字是山、水名,第二個字是“陰”或“陽”,“陰”或“陽”就表明該地的方位。如“華陰”在華山的北面,“江陰”在長江的南面,“衡陽”在衡山的南面。 六、宗法和禮俗 (一)宗法 類別 說明 1.宗法 舊時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統(tǒng)遠(yuǎn)近區(qū)別親疏的法則。它包括封建社會規(guī)定的嫡庶、系統(tǒng)的法則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慶吊、送終等事情的家法。這種制度是為維護(hù)封建等級制度、鞏固貴族世襲統(tǒng)治服務(wù)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會中長期保存。 2.嫡子 封建宗法社會中指正妻所生的兒子。有時也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即“嫡長子”。從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長子世襲,直至清末。 3.宗子 指嫡長子。依宗法,嫡長子要繼承大宗,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權(quán),要繼承特別多的遺產(chǎn),應(yīng)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別高貴,故又叫“宗主”。 4.庶子 封建宗法社會中指妾(小妻)生的兒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襲,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會以“殺嫡立庶”為非法。 5.眾子 指嫡長子以外的諸子。包括長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小妻)所生的庶子。 6.親戚 在古代,“親”表示的親屬關(guān)系比較廣泛,兒女對父母可以稱“親”,父母對兒女也可以稱“親”。前者如《送東陽馬生序》:“其將歸見其親也。”后者如《左傳·隱公四年》記載衛(wèi)國大夫石碏(què)殺掉謀殺國君的兒子石厚時,說石碏是“大義滅親”?!捌荨北硎居H屬關(guān)系時比“親”疏遠(yuǎn)些,使用頻率極低。漢代以后,“親”主要表內(nèi)親?!捌荨北硗庥H?!坝H”與“戚”連用時,有時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親屬,有時指內(nèi)外親屬,包括本宗與外姻,即同姓本族與異姓外族姻親。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7.六親 泛指親屬。但具體說法不一:按《左傳》說,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婭;按《周易》說,指父子、兄弟、夫婦;按《漢書》說,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8.三黨 指父黨、母黨、妻黨,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9.考妣 舊時父親死后稱“考”,母親死后稱“妣”?!抖Y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比纭俄椉管幹尽罚骸笆椅鬟B于中閨,先妣嘗一至?!? 10.喪服 舊時居喪時穿戴的服飾。根據(jù)與死者關(guān)系的親疏,分為五等,稱作“五服”,包括“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sī)麻”。喪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觀念,也反映了血統(tǒng)親疏的等級。習(xí)慣上以五服之內(nèi)為親,五服以外為疏。 11.期功 古代喪服的名稱。期,服喪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別為九個月和五個月。如《陳情表》:“外無期功強(qiáng)近之親?!? 12.七廟 歷代帝王為維護(hù)宗法制度,設(shè)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廟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廟”為王朝的代稱。如《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13.太廟 天子的祖廟。如《伶官傳序》:“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14.伯仲叔季 古代兄弟或姊妹間依長幼排行時,習(xí)慣上以伯、仲、叔、季為序。一般來說,“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傳·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xiàn)、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贝涡蛞啦⒅?、叔、季并循環(huán)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紀(jì)最大的稱“伯”,有時也稱“孟”,但二者有區(qū)別:嫡長子稱“陵”,庶出長子稱“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二)尊卑 類別 說明 1.室內(nèi)座位尊卑 古時座次、坐向規(guī)定嚴(yán)格,一般坐北朝南為尊位。如《鴻門宴》:“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2.車座的尊卑 古時車座分左中右。一般車座以左為尊,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 3.官位的尊卑 秦漢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為尊,以左為卑。 4.住地稱謂 古時把貴族稱為“右族”或“豪右”,貧賤者居住之地稱“閭左”,貶官稱“左遷”。 (三)忌諱 類別 說明 1.古人諱言“錢”字 “古人以錢之名不雅馴,縉紳先生難道之,故易其名曰賦,曰祿,曰餉,天子千里外曰采?!背R姷恼f法是“孔方兄”。再如,把請人作詩文書畫的酬勞錢物稱為“潤筆”;兩漢時,將錢買官謂之“銅臭”等。 2.古人諱言大小便 常見的說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如《赤壁之戰(zhàn)》:“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 3.古人諱言“死”字 《禮記·曲禮下》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曰死?!弊诮探塘x中也諱言死,如:西歸、仙游、升天、坐化、圓寂、涅槃、就木、入土、謝世、作古等,現(xiàn)代漢語中如逝世、長眠、遇難、捐軀、殉國、夭折等。 (四)避諱 避諱實(shí)際上是一種反映封建禮法的忌諱,即遇到與君主、尊長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種方法回避。主要分兩大類:一是國諱,一是家諱。 類別 說明 1.國諱 國諱指詩文中不直書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親屬的名。例如,《呂氏春秋》中稱“楚”為“荊”,是因為“莊襄王名子楚,諱之故言荊也”?!吨纹狡分小白源硕伞?,因避康熙玄燁諱,改“玄”為“元”。 2.家諱 亦稱為私諱,即說話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例如,司馬遷祖父名僖,所以《史記》中“僖”字皆作“釐”。“昭王薨,安釐王即位?!?《信陵君竊符救趙》) 3.避諱的方法 (1)改字法,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來代替。 (2)空字法,即將應(yīng)避諱的字空而不書,或作“某”,或作“”。 (3)缺筆法,即對所避之字少寫一兩筆。 (4)改音法,就是讀書時遇到諱字,就改變聲調(diào)或讀別的字音。 七、服飾和器物 (一)服飾 類別 說明 1.頭衣 (1)冕,從曰免聲,即古帽字,是大禮帽,天子、諸侯、卿大夫在祭祀時所戴。冕上有長方板叫延,前后有數(shù)串小圓玉叫旒(liú)。天子有十二旒。 (2)冠,從“冖”從“元”從“寸”,會意字,從“冖”,用布帛蒙覆。從“元”,人頭。從“寸”,手。意思是以手執(zhí)布帛之類的制品戴人頭上為冠。冠,與后世的帽子在形制上明顯不同。冠并不能像帽子那樣把頭頂全部罩住,而是用一個冠圈套在發(fā)髻上,上面有冠梁,自前至后,覆在頭頂上。從冠的作用看,主要是捆住頭發(fā),同時也起裝飾的作用。 (3)古時只有王公貴人才能冠(戴帽),奴仆只能用巾(黑紗)包頭?!夺屆氛f:“士,冠;庶人,巾。”巾,又稱帩頭、幅巾、幘(zé)。王公貴人在巾上再加冠。 2.體衣 (1)先秦時衣長而裳短,裳的上半截藏在衣內(nèi)。后來變成衣短裳長,裳就加衣上。如《賣炭翁》:“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陌上?!分小白暇_為上襦(rú)”的“襦”是小衣,《羽林郎》中“長裾連理帶,廣袖合歡襦”的“襦”則是短襖。 (2)袍,本是一種簡單便服,如《詩經(jīng)·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睗h以后成了朝服,不分衣和裳。古代的裙與裳不同。《爾雅》說:“繞襟謂之裙?!币馑际钦f裙子要從衣襟斜下通過右腋,往下繞至腰臀間,以至前膝。后代的裙與古代的裳則相近。如《林黛玉進(jìn)賈府》:“其釵環(huán)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裝飾?!? 2.體衣 (3)古代體衣,在質(zhì)地、顏色上都有嚴(yán)格的等級規(guī)定。司馬光《訓(xùn)儉示康》批評“近歲風(fēng)俗尤為侈靡”時說:“走卒類士服,農(nóng)夫躡絲履?!边@表明:走卒穿士服、農(nóng)夫穿絲履不合常規(guī)。五冕、九袞之類衣服只有王公貴人才有資格享受。他們寒冷時,有毛皮大衣(裘);天熱時,有高級絲織品。而寒士庶人則只能穿布衣(麻、葛所織)、褐(粗毛編織的灰色粗布)和缊(yùn)袍(舊絮或亂麻填的舊袍)之類,如《詩經(jīng)·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送東陽馬生序》:“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 (4)顏色方面:隋、唐及宋,紫、朱、綠、青四色,只有士人以上才能穿。而庶人在隋時穿白色,唐時穿黃、白兩色,明朝則不許庶人穿黃色。 3.脛衣、足衣及其他 上古時有裳無褲,但有袴(褲)。袴后無襠,只有兩個褲筒,類似后世的套褲。后來加上襠,稱裈(kūn)。褲腳短的稱犢鼻裈(因形狀像犢鼻),即現(xiàn)在的短褲衩,一般為貧賤者所穿。 足衣,就是鞋,上古稱屨(jù),漢以后叫履。 上古時,鞋分革、絲、麻、草四種,有錢人穿革履絲鞋,貧苦人穿草鞋或光腳,如《孔雀東南飛》:“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 4.官員的服飾 我國封建時代,皇帝以下的文武百官共分九個等級,稱為“九品”。他們的服飾,以清代為例,文官服飾:一品為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四品為雁,五品為白鷴,六品為鷺鷥,七品為紫鴛鴦,八品為鵪鶉,九品為練雀。武官服飾:一品為麒麟,二品為獅子,三品為豹,四品為虎,五品為熊,六品為彪,七品、八品為犀牛,九品為海馬。 5.佩飾 (1)環(huán),玉制的佩器,圓形,中空。古人重視佩玉,有“君子必佩玉”之說。如杜甫《詠懷古跡》中詠王昭君:“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珮空歸夜月魂?!? (2)玦,環(huán)的周邊上留一缺口就是“玦”,玦與“決”同音,故常以“玦”寓指決斷、決別。如《鴻門宴》:“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3)容臭(xiù),即香袋,后代稱“香囊”,內(nèi)裝香料,隨身佩帶,香氣繞身,故名容臭。臭者,香氣也。如《送東陽馬生序》:“同舍生皆被綺繡……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 (二)器物 器物種類繁多,在這里只介紹食器和酒器。 類別 說明 1.食器 (1)鼎,形制多為圓腹三足兩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燒火。后來常用“鐘鳴鼎食”形容貴族的奢侈豪華。鼎,還可用于祭祀,并作為王權(quán)的象征。人們以“問鼎”比喻圖謀王位或顛覆某國政權(quán)。如《世說新語》:“苻堅將問晉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視淮陰矣?!? (2)鑊(huò),也是煮肉的炊具,大于鼎,古時常在鑊中把肉煮熟,后再移到鼎中就食。如《察今》:“嘗一臠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diào)?!? (3)鬲(lì),古代炊具,主要用于煮粥。形制與鼎相近。圓腹三足,三足中空,與腹相通,作用是能最大限度受火,加快煮食物的速度。《爾雅·釋器》說:“鼎款(空)足者謂之鬲。” (4)蒸食物則可用甑(zènɡ)。甑,上下兩部分能分開,上為甑(后來變成蒸籠),下為鬲。戰(zhàn)國后期,甑、釜常常連用。釜像鍋,甑底有細(xì)孔,放在釜上。如《項羽本紀(jì)》:“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 (5)除烹飪器物外,還有取食器,如箸(zhù,筷子);盛食器,如豆(原用于盛飯,后逐漸變?yōu)槭⑷忉u、肉羹)、籩(biān,《爾雅·釋器》說“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簞(dān,竹制或葦制,盛飯)、簋(ɡuǐ,主要用于盛飯,最初竹木制或土瓦制,后則多用青銅制成);放置食器的用具,如案(長方四足或圓形四足。食器先放在案上,然后再擺在席上,成語有“舉案齊眉”)。如《林黛玉進(jìn)賈府》:“賈珠之妻李氏捧飯,熙鳳安箸,王夫人進(jìn)羹?!薄遏~我所欲也》:“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2.酒器 (1)盛酒器物主要有尊(又作樽,敞口收頸、腹大底小)、彝(yí,陶質(zhì)或銅質(zhì))、壺(盛酒漿)、卣(yǒu,口小腹深)、觴(shānɡ)、觥等。例如:“金樽清酒斗十千”(《行路難》),“或暖壺酒兒,或烹甌茶兒”(《灌園叟晚逢仙女》)。 (2)飲酒器物主要有觚(ɡū,長身細(xì)腰,大口圈足,盛酒二升)、觶(zhì,圓腹侈口,束頸鼓腰,盛酒三升)、角(形似爵)、卮(圓形,盛酒四升)、杯等。 3.其他器物 (1)榻,狹長而較矮的床形坐具。如《孔雀東南飛〈并序〉》:“移我琉璃榻。” (2)床,古代也指供人坐臥的器具。如《孔雀東南飛〈并序〉》:“媒人下床去,諾諾復(fù)爾爾。” (3)幾,一種小桌子。如《促織》:“入其舍,則密室垂簾,簾外設(shè)香幾。” (4)案,長方形的桌子,與放置食器的桌案有差異。如《左忠毅公逸事》:“廡下一生伏案臥?!? 八、歷法和刑罰 (一)歷法 類別 說明 1.紀(jì)年法 (1)干支紀(jì)年法:干,即天干,共10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12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兩字相配,用以紀(jì)年,如辛亥、戊戌之類。10和12的最小公倍數(shù)為60,因而干支紀(jì)年每60年一個循環(huán)。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與妻書》) (2)帝王年號紀(jì)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稱元年。從漢武帝起有年號,后多用年號紀(jì)年。例如: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促織》) 陽嘉元年,復(fù)造候風(fēng)地動儀。(《張衡傳》) (3)王公年次紀(jì)年法:這種紀(jì)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例如: 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廉頗藺相如列傳》) (4)年號和干支兼用。例如: 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梅花嶺記》) 2.紀(jì)月法 (1)序數(shù)紀(jì)月法:古代紀(jì)月,常用序數(shù)。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后來又按夏歷把一年分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12個月,并以此來紀(jì)月。例如: 四月初五日辰刻。(《三元里抗英》)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禪山記》) (2)時節(jié)紀(jì)月法:有的用“孟”“仲”“季”分別表示一季中的三個月份。如“孟春(1月)”“仲秋(8月)”。例如: 孟冬寒氣至,北風(fēng)何慘栗。(《古詩十九首》) (3)地支紀(jì)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12個月,每個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例如: 荒村建子月(農(nóng)歷十一月),獨(dú)樹老夫家。(《草堂即事》) 3.紀(jì)日法 (1)干支紀(jì)日法。例如: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石鐘山記》) (2)序數(shù)紀(jì)日法。例如: 初八日,始開靖海門及大南大東二城門。(《三元里抗英》) (3)特定稱謂紀(jì)日法: ①朔。農(nóng)歷每月的第一天。例如: 諸生許用德者以閏六月朔……(《閻典史傳》) ②望。農(nóng)歷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例如: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賦》) 造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與妻書》) ③晦。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例如: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登泰山記》) (4)傳統(tǒng)節(jié)日: ①元日。農(nóng)歷正月初一日。 ②人日。農(nóng)歷正月初七日。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人日題詩寄草堂。” ③三元。上元,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舊俗以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叫燈節(jié)。歐陽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逼咴率迦諡橹性?jié)。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合稱為“三元”。 ④社日。農(nóng)歷農(nóng)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杜甫有詩:“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 ⑤花朝。農(nóng)歷二月十二,相傳為百花的生日?!杜眯小床⑿颉怠罚骸按航ǔ镌乱??!? ⑥寒食。農(nóng)歷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又謂之“寒令”,須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為“寒冷”的代稱。溫庭筠《寒食節(jié)日寄楚望》詩:“時當(dāng)一百五?!? ⑦端午。農(nóng)歷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 ⑧伏日。農(nóng)歷夏至后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個庚日是終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總稱“三伏”。 ⑨初七、下九。“初七”,農(nóng)歷七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叫“七夕”。傳說每年此夜牛郎織女在天河鵲橋相會。“下九”,指農(nóng)歷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為“上九”,初九日為“中九”。漢時,初七、下九是婦女歡聚的日子。如《孔雀東南飛〈并序〉》:“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⑩中秋。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人們以為這時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賞月的佳節(jié)。 ?重陽。農(nóng)歷九月九日。古人認(rèn)為九是陽數(shù),日月都逢九所以稱為重陽。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泵虾迫弧哆^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冬至。冬至節(jié),古人把冬至看成是節(jié)氣的起點(diǎn),從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長起來,叫作“冬至一陽生”?!稉P(yáng)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yáng)?!? ?臘日。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風(fēng)俗。 ?除夕。農(nóng)歷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是除舊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或“除日”,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4.紀(jì)時法 (1)特定稱謂紀(jì)時法。古人主要根據(jù)天色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段。一般地說,日出時叫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夕、暮、昏、晚,太陽正中叫日中,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太陽西斜叫作昃(zè,太陽偏西)。 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這段時間叫食時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這段時間叫晡(bū)時。日入以后是黃昏,黃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別是雞鳴和平旦,這是天將亮的時間。此后是日出,這是天亮的時間。例如: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木蘭詩》) 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東南飛〈并序〉》)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yán)妝。(《孔雀東南飛〈并序〉》) (2)十二地支紀(jì)時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12個時辰,每個時辰恰好等于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古人把第一個小時叫作初,第二個小時叫作正。例如,子時的兩個小時就叫子初、子正。 (二)刑罰 類別 說明 1.髡、黥、劓、笞、杖、刖、臏、宮 (1)髡(kūn)又稱髡首,剃去犯人頭發(fā)的刑罰。 (2)黥(qínɡ)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刻犯人額頰等處,再涂上墨,作為懲罰的標(biāo)記,用來懲治犯有輕罪的人。古書記載“臣不正君,服墨刑,鑿其額,涅以墨”,指的就是墨刑,即黥刑。 (3)劓(yì)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種割鼻子的刑罰。這種刑罰大約起于商代?!妒酚洝ど叹袀鳌酚涊d:“行之四年,公子虔復(fù)犯約,劓之。” (4)笞刑也是古代的一種刑罰,是一種用小荊條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罰。隋代把它定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 (5)杖刑是一種用大荊條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罰。隋代把它定為五刑之一,沿用到清代。 (6)刖(yuè)刑是古代的一種酷刑,是一種砍掉腳的刑罰?!拔舯搴瞳I(xiàn)寶,楚王刖之”一句中記載的就是這種刑罰。 (7)臏刑是古代的一種剔去膝蓋骨的酷刑?!稘h書·司馬遷傳》中“孫子臏腳”即指臏刑。 (8)宮刑是破壞人的生殖機(jī)能的一種酷刑。司馬遷曾受宮刑。 髡、黥、劓、笞、杖、刖、臏、宮這幾種刑罰比較起來,一個比一個殘忍。髡刑最輕,宮刑最重。 2.大辟、炮烙、湯鑊、車裂、凌遲、腰斬、棄市、梟首、菹醢、極刑 (1)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種砍頭的刑罰。周、商、春秋、戰(zhàn)國等時期,為死刑的通稱。 (2)炮烙(páo luò),相傳為商代紂王所用的一種酷刑。用炭燒銅柱使之熱,令有罪者爬行其上。人墮入火炭中被燒死。 (3)湯鑊也是古代的一種酷刑,是把人投入滾湯中煮死。 (4)車裂也是古代的一種酷刑,即將人頭、四肢分別拴在五輛馬車上,同時分馳,撕裂肢體。也稱“轅裂”,俗稱“五馬分尸”。“秦惠王車裂商君”,商鞅就是受車裂之刑而死的。 (5)凌遲是古代最殘酷的一種死刑。五代時開始在刑罰外另設(shè)立凌遲一條。宋代凡是犯所謂“大逆”及“逆?zhèn)悺钡茸锏娜硕嘤么诵?,元代將凌遲(俗稱“剮刑”)正式列入刑罰之內(nèi),明、清兩代沿用。 (6)腰斬也是古代的一種酷刑,即將罪人從腰部斬斷?!妒酚洝ど叹袀鳌罚骸安桓婕檎哐鼣?,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 (7)棄市是古代在鬧市執(zhí)行死刑,并將尸體暴露在街頭的一種刑罰。秦、漢、魏、晉各代,這種刑罰極為流行。隋、唐兩代以后,雖然沒有列為刑罰種類,但是執(zhí)行死刑,一般都用棄市。 (8)梟首,將斬下的首級懸于高處示眾。 (9)菹醢(zū hǎi),一種酷刑,把犯人剁成肉泥。 (10)極刑是分割肢體、零割全身的酷刑。有時也用極刑指最嚴(yán)酷的刑罰。 九、古代音樂 (一)音樂知識 類別 說明 1.五音 古人把宮、商、角、徵、羽稱為五音,從宮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來,形成一個五聲音階,即: 宮 商 角 徵 羽 1 2 3 4 5 后來再加上變宮、變徵,就形成七個音階,即: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 變宮 1 2 3 4 5 6 7 例如:“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荊軻刺秦王》) 2.六律 古書常把五音或五聲和六律并舉。律,本指用來定音的竹管,后來成為我國古代音樂方面的專門名稱。即黃鐘、太簇、姑洗、蕤(ruí)賓、夷則、無射。例如: “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 3.十二律 亦稱十二律呂。古樂的十二調(diào)。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12個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種律制。各律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yīng)鐘。其中單數(shù)的稱“律”,雙數(shù)的稱“呂”。 4.宮調(diào) 中國傳統(tǒng)樂學(xué)把音樂實(shí)踐中音、律、聲、調(diào)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概括起來,用以表明調(diào)性范疇的全面情況的基本理論。音樂實(shí)踐中所用一定音階的各個音級,各相應(yīng)于一定的律高標(biāo)準(zhǔn),構(gòu)成一定的調(diào)音體系;某一調(diào)音體系中的音階,又都具體地體現(xiàn)為以某“聲”為主的一定調(diào)式。審察其間的諸種邏輯聯(lián)系,包含律高、調(diào)高、調(diào)式間各種可變因素在內(nèi)的綜合關(guān)系的研究,即宮調(diào)理論。 5.八音 我國古代對樂器的統(tǒng)稱。具體指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 6.雅樂 “俗樂”的對稱。指古代帝王郊祭、朝賀等大典上所用的音樂。 7.俗樂 “雅樂”的對稱。泛指古代各種民間音樂和外來音樂。宮廷中宴會也用俗樂,稱為“燕樂”。歷代俗樂都很流行?!肚f暴見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二)古代名曲 類別 說明 1.經(jīng)首 相傳為堯樂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說為黃帝所作?!垛叶〗馀!罚骸昂嫌凇渡A帧分?,乃中《經(jīng)首》之會?!? 2.六幺 唐時有名的琵琶曲名。本名《錄要》,后訛為《綠腰》《六幺》?!杜眯小床⑿颉怠罚骸拜p攏慢捻抹復(fù)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3.霓裳 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樂曲名,相傳為唐玄宗所制。全曲共12遍,前6遍為散板,無拍,不舞;后6遍有拍,有舞?!杜眯小床⑿颉怠罚骸拜p攏慢捻抹復(fù)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4.桑林 傳說中商湯時代的舞樂名?!垛叶〗馀!罚骸昂嫌凇渡A帧分?,乃中《經(jīng)首》之會?!? 5.無射 本指古代十二音律之一。又指周景王所鑄的鐘名。《石鐘山記》:“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6.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國的歌曲名,當(dāng)時認(rèn)為是高雅的音樂。所以后來用“陽春白雪”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 7.下里巴人 《下里》《巴人》皆為古代楚國的歌曲名,且為通俗的歌曲。所以后來用“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 十、古籍注釋體例 類別 說明 1.傳 傳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釋經(jīng)書、闡明經(jīng)義。例如:《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 2.注 本義是用水灌注。水道阻塞,用水灌注才能流通。引申為對古籍中難懂的字、句加以解釋、疏通。例如:《水經(jīng)注》《禮記注》。 3.箋 指對前人的解釋加以訂正、引申、補(bǔ)充或發(fā)揮。例如:《詩經(jīng)》有漢代毛亨傳,漢代鄭玄箋。 4.疏、正義 唐代出現(xiàn)的一種注釋名稱。這種注釋不僅解釋正義,還對前人的注釋作注釋。例如: 《詩經(jīng)》有唐孔穎達(dá)疏,《左傳》有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dá)五經(jīng)正義,《史記》有唐張守節(jié)正義。 5.詮 解釋詞義、字?!犊滴踝值洹氛f:“詮,謂具說事理也?!比鐥顦溥_(dá)的《詞詮》是解釋文言文的。 6.義疏 古書的注釋體制之一,內(nèi)容為疏通原書和舊注的文意,闡述原書思想,或廣羅材料,對舊注進(jìn)行考核、補(bǔ)充辯證。如南朝梁黃侃的《論語義疏》。 7.義訓(xùn) 指不通過對語音和字形的分析而解釋詞義的釋詞方法。是訓(xùn)詁的基本方法。具體形式有:用同義詞解釋,如《爾雅·釋言》:“逆,迎也。”用反義詞加否定詞來釋詞,如《說文解字》曰部:“旱,不雨也?!庇孟露x釋詞,如《說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用古今詞語對照來釋詞,如《論語·子路》鄭注:“古者曰名,今世曰字?!庇弥赋鍪挛锏念悓賮磲屧~,如《說文解字》木部:“杏,果也?!庇谜f明事物的性質(zhì)狀貌來釋詞,如《說文解字》:“芋,大葉實(shí)根駭人者,故謂之芋?!? 十一、古代文學(xué)常識 (一)開創(chuàng)性作品的幾個“第一” 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 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左傳》 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史記》 第一部紀(jì)傳體斷代史:《漢書》 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第一部筆記體小說:《世說新語》 第一部長篇抒情詩:《離騷》 第一部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 第一部系統(tǒng)的文學(xué)批評專著:《文心雕龍》 第一部系統(tǒng)的詩歌評論專著:《詩品》 第一部詩文總集:《文選》 第一部水文地理專著:《水經(jīng)注》 (二)作家并稱 1.屈宋 戰(zhàn)國時楚國詩人屈原和宋玉。 2.兩司馬 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和史學(xué)家、散文家司馬遷。 3.班馬 也叫“馬班”,漢代史學(xué)家司馬遷和班固。 4.班張 東漢班固和張衡。二人都擅長辭賦,班固有《兩都賦》,張衡有《二京賦》。 5.建安七子 漢末建安時期作家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yīng)玚、劉楨。 6.二陸 西晉文學(xué)家陸機(jī)與其弟陸云。 7.陶謝 東晉詩人陶淵明和南朝詩人謝靈運(yùn)。 8.初唐四杰 初唐文學(xué)家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 9.王孟 唐代詩人王維、孟浩然。 10.高岑 唐代詩人高適、岑參。 11.李杜 唐代詩人李白、杜甫(晚唐詩人李商隱、杜牧被后人稱為“小李杜”)。 12.韓柳 唐代散文家韓愈、柳宗元。 13.韓孟 唐代文學(xué)家韓愈、孟郊。 14.元白 唐代詩人元稹、白居易。 15.唐宋八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16.三蘇 北宋文學(xué)家蘇洵與其子蘇軾、蘇轍。 17.蘇黃 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黃庭堅。 18.蘇辛 宋代詞人蘇軾、辛棄疾。 19.元曲四大家 關(guān)漢卿、鄭光祖、馬致遠(yuǎn)、白樸。 20.公安三袁 明文學(xué)家袁宏道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為“公安派”代表作家。 (三)其他重要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 1.風(fēng)騷并重,雙璧齊輝:《詩經(jīng)》中的《國風(fēng)》與《楚辭》中的《離騷》 樂夜雙璧:《孔雀東南飛》、《木蘭詩》 兩漢兩大史學(xué)家:西漢司馬遷,東漢班固 唐朝的兩大文學(xué)運(yùn)動:韓愈、柳宗元的“古文運(yùn)動”,白居易的“新樂府運(yùn)動” 2.春秋三傳:《春秋谷梁傳》《春秋公羊傳》《春秋左氏傳》 杜甫的代表作品“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馮夢龍的“三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 清朝散文大派“桐城派”的三個代表人物:方苞、姚鼐、劉大櫆 古代三軍:前軍、中軍、后軍,中軍為三軍統(tǒng)帥 三春:春季的三個月,分孟春、仲春、季春 三甲:科舉名。始于宋代,殿試分三甲,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3.四書:《論語》《孟子》《大學(xué)》《中庸》 戰(zhàn)國四公子: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嘗君田文 前四史: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范曄《后漢書》、陳壽《三國志》 唐朝文學(xué)發(fā)展的四個階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明清最著名的四部長篇小說:元末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元末明初吳承恩的《西游記》、清朝曹雪芹的《紅樓夢》 晚清四大譴責(zé)小說:曾樸的《孽?;ā?、李寶嘉的《官場現(xiàn)形記》、劉鶚的《老殘游記》、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 四庫全書(四部):經(jīng)、史、子、集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蘇門四學(xué)士:秦觀、黃庭堅、張耒、晁補(bǔ)之 4.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五音:宮、商、角、徵、羽 五湖: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澤湖 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五行:金、木、水、火、土 5.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 六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樂經(jīng)》《周易》《春秋》 六朝:三國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它們均建都于南京 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1.請仔細(xì)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yù)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yù)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diǎn)此認(rèn)領(lǐng)!既往收益都?xì)w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32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biāo),表示該P(yáng)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biāo)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dú)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中國文化 常識 表解
鏈接地址:http://www.820124.com/p-1578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