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一年級語文教材解讀 文檔.doc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教材解讀 文檔.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部編版一年級語文教材解讀 文檔.doc(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教材解讀 一、對這套教材的定位。 本套教材通常被稱為“部編本”。對此,主編溫儒敏教授做了較詳細地解釋,這一版本的教材并不僅僅是掛了教育部的名兒,而是,編寫過程是真正由教育部來抓的。盡管“部編”本仍作為“一綱多本”的一種,與其它版本共同使用,但推出以這個版本為基礎的“國編”或“統(tǒng)編”教材是大勢所趨。 我這么說,就是要向各位老師解釋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本次新教材的推出,并不是等同于以往的教材例行更新修訂,而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她飽含著中央領導集體對小學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寄予的殷切希望。我們應該站在更高的高度審視這套教材,用好這套教材。用陳先云老師的話說,教材編寫實質上就是國家行為;有什么樣的教材就有什么樣的國民。我想,作為一線的教學主任和語文教師,我們也應該站在這個高度,去謀劃、實踐我們的教學工作。 二、研制、編寫、使用本套教材的背景和意義。 我想摘錄于漪老師的幾段話回答這個問題: 母語教育的質量關系到學生智力的發(fā)展、素養(yǎng)的提高,關系到日后公民的素質,社會的文明程度,切不可掉以輕心。記得德國納粹頭子、人類大災星希特勒曾說過,“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滅承載它的語言;要消滅這種語言,首先從他們的學校入手?!边@樣的場景觸目驚心,能不警鐘長鳴嗎? 重“外”輕“中”,甚至以犧牲母語的學習為代價,不僅得不償失,而且是數(shù)典忘祖。 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的根。對一個國家的侵略,第一是軍事,第二就是語言。 母語是民族文化的根,重不重視,學不學得好是一個文化認同的問題,絕對不是簡單的一個學科、一門課程的問題。 一個文明的、有素養(yǎng)的民族對自己的語言文字是視若珍寶的。語言文字對外是屏障,對內是黏合劑,它蘊含著民族的思維方式。 老實說,以前我或者我們從沒有從這樣的高度和角度去思考問題。這也正是黨和國家憂慮的問題,我們培育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人,都沒有這樣的思想和覺悟,溫水里煮青蛙,哪來的戰(zhàn)斗力?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本套教材的研制、編寫、使用,被寄予厚望,而我們一線教師,是這項工作的最重要的一環(huán),是最有力的力量,因為我們是實踐者,我們可以將潛在的思想和智慧變成現(xiàn)實的生產力。 那么,這套教材能堪此重任嗎?教材的編寫者對此是樂觀的。教材的執(zhí)行主編陳先云老師在談到他的教材時,眼睛瞇起來,都樂開了花,就像看著自己最可愛的嬰兒。一幅幅插圖、一段段文字、一篇篇文章、一個個創(chuàng)意,他都視若珍寶,講得滔滔不絕、津津有味。我們如能像他一樣,愛上這本書,愛上語言文字,哪有教不好的道理呢?接下來,我們就來梳理一下,本套或本冊教材的編寫特色。 三、教材的編寫特色及使用建議 本套教材是在我們正在使用的2001人教版的基礎上編制的,所以,我們如果要研究教材編寫的理念,把研究新舊教材的變化作為突破口,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任何一項變化都是有意為之,改變的背后,都隱含著觀念、理念等深層次的提升。 本冊教材與老教材比,有以下幾點明顯的變化: 1.教材編寫結構、順序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 最明顯的一項就是在拼音教學前安排了集中識字。整體結構為:入學教育《我上學了》;集中識字兩單元共10課;漢語拼音教學兩個單元共13課;課文四個單元共14課。中間穿插口語交際、語文園地、快樂讀書吧等內容。 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是先集中識字后學拼音的安排。編寫組做出這樣的調整,主要是考慮降低難度,體現(xiàn)幼小銜接,自然過渡。從幼兒園升入小學,上來就學漢語拼音,內容上的知識量較大,難度較大,所以,編寫者把這部分內容放到了大約兩周之后。先識字也突出了漢字學習的重要地位。漢語拼音只是幫助識字的一種手段,在漢語拼音產生之前,我們的漢字就已經傳承了幾千年,所以在不依賴拼音的幫助下識字,通過口口相傳識字,也并不違背規(guī)律。另外,我們字音是一種客觀存在,它不依賴漢語拼音而存在。 根據(jù)我的經驗和理解,我覺得這種設計是在凸顯一種理念,那就是在生活中識字。我們生活在母語環(huán)境中,生活中時時處處都能用到漢語,見到漢字。如果我們有意識地指導孩子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自覺識字,并給他們展示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識字成果,介紹識字方法和經驗,識字教學就會充滿樂趣。 本冊教材,課文總數(shù)減少了,識字量減少了,也適當降低了識字教學的難度。對于這樣安排的初衷,徐軼老師是這樣說的:我們搞的是國民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們的目的不是選拔,而是平等發(fā)展,讓每個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步驟去學習。所以,我們教學的原則是:上不封頂,下要保底。我們本冊的識字量300個,寫字量100個,是一個保底的量,這個底線必須守住,盡全力讓所有的孩子學會。 但對于有能力、有興趣的孩子,我們允許、支持并倡導他們生活中識字、自主識字。我曾在一年級做過嘗試,只要我們注意引導,孩子們識字興趣很濃厚,識字能力很強,原因很簡單,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是什么社會?信息社會;孩子們生活在什么地方?祖國的母語環(huán)境中。只要有了主動識字的意識和愿望,識字的機會太多了,如能這樣,識字將成為一件非常輕松、愉快的事。 編寫組降低具體教學難度是經過統(tǒng)籌考慮的。從更高的層面對我們的拼音教學、識字教學、閱讀教學進行了重新定位,我個人用三個詞來形容這種變化,那就是:返璞歸真、輕裝上陣、目標明確。具體是這樣定位的:拼音教學教到什么程度?拼音只是拐杖,能夠讀準字音,幫助識字就可以了;識字教學如何定位?要把識字與閱讀統(tǒng)一起來,識字為閱讀服務,閱讀鞏固識字,識字教學能夠幫助閱讀就可以了;閱讀教學呢?目標則是課內學習課外運用,引導孩子們進行課外閱讀。所以,我們不提倡反復操練、過度訓練,并不是要降低要求,相反,我們有更高、更全面、更長遠的能力、育人目標。 關于識字教學,陳先云主編還提供了一個具體的建議:我們可以在開學初,什么都不教時,直接拿出課后的300字檢測一下學生的課前識字量。我們可以把這300(因多音字重復實際是304個)字打印出來發(fā)給孩子們每人一張,讓他們自己檢查自己,哪個生字寶寶已經認識,已經和它成了朋友,就自己打上小對號,然后讓家長定期檢查、核對,讀錯的、不認識的擦掉對號,新會的打上對號。吸引孩子們自主識字、生活中識字,比一比誰能盡快和全部300個生字寶寶都成為朋友。 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就是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課本中學,在生活中學,反正是認識這三百個字。你什么時候認識了都可以。 2.理念上注重兩個延伸:往課外閱讀延伸,往語文生活延伸。 這兩個理念已經融入了教材的每一個細節(jié),大家在使用教材時,也可以有意識地注意這兩個方向。這兩項考慮,也是在對以往語文教學進行糾偏。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課堂脫離實際,遠離現(xiàn)實生活的問題是比較嚴重的。用于漪老師的話說:“把學生框在教室里,框在題海里,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積累和生活常識,遠離社會實踐,這是極其有害的?!薄罢Z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為社會交際工具,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它源于社會生活,應用于社會生活,一旦離開社會生活,也就喪失了生命力?!薄罢n文學習是‘一掬水’,課外學習是‘江河湖海’,把學生關在教室里而忽略生活實踐,這無疑是‘小學而大遺’”。 我們的語文課堂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重課內,輕課外,甚至沒有課外閱讀和學習。于漪老師用“三少一多”來形容:學生識字量少,閱讀量少,寫作量少,練習冊多。她說:“學生的課余時間被大量的作業(yè)占據(jù),還要讀形形色色的輔導班,這樣所剩無幾的一點可憐時間,就是看看電視,很少看書,或者根本不看書。而語文課里學生讀書的時間也只有幾分鐘,大部分時間被老師的繁瑣分析和頻繁提問占去了?!薄捌鋵嵨覀冎溃魏文芰Χ际菍W習主體,‘悟’后‘練’出來的,而絕非‘講’或‘聽’出來的。缺少閱讀,對語文教學是釜底抽薪;缺少閱讀,對學生能力的養(yǎng)成是致命一擊?!? 作為一線教師,作為學生家長,對于上述問題,我們既熟悉又無奈。但我們必須嘗試改變。 所以,編寫者致力于把學生引向生活實踐,引向課外閱讀?!翱鞓纷x書吧”與“和大人一起讀”板塊,是教材編寫的一大創(chuàng)意,它力圖把課外閱讀納入到課堂教學體制中。 使用“和大人一起讀”這一板塊時,大家注意,這一板塊并不是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一個教學內容,它的定位應該是提供了一個讀書交流的平臺。用安徽省蕪湖市教科所小學語文教研員李波老師的話說,課本提供的幾篇文章遠遠不夠,我們應該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這一平臺,培養(yǎng)閱讀興趣,指導讀書方法,提供展示平臺,檢查課外讀書效果。這里的“大人”,理解得可以較寬泛,可以是爸爸媽媽,可以是鄰居家的哥哥姐姐,還可以是高年級的同學,也可以是老師。 3.就全套教材看,閱讀教學實施“三位一體”,區(qū)分不同課型。 所謂“三位一體”,是指精讀——略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精讀課主要是老師教,講得比較細、精,給例子,給方法,舉一反三,激發(fā)讀書興味;略讀課主要不是老師講,而是由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略讀課中,很多情況就是自主性泛讀。兩種課型功能不同,配合進行:一個注重學習,一個注重運用。為了更好地區(qū)分兩種課型,進入中學后,改精讀課為教讀,該略讀課為自讀,其結構就是:教讀——自讀——課外閱讀。(“教讀”“自讀”這種說法,我從錢夢龍老師的書中讀到過,不知道是不是錢老師的首創(chuàng),不管是不是,我還是推薦大家讀一讀錢夢龍的《教師的價值》這本書)在小學,我們雖然仍采用精讀課和略讀課的說法,而且,我看到,一年級上冊的課文并沒有精讀和略讀之分。但我覺得,作為執(zhí)教者,我們應該有統(tǒng)覽全局的高度和不滿足于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研究探索精神。 關于課外閱讀,重要的是學生真實的閱讀實踐,提倡自由閱讀、自主閱讀、無功利心地閱讀,別總是動不動就交流讀書心得,寫讀后感。陳先云老師強調:為了寫的閱讀是無趣的,功利性使閱讀變得無趣。用溫教授的話說,現(xiàn)在,小孩子最怕去公園,因為去了公園就要寫作文、寫日記。以功利性的讀書要求,損傷孩子的閱讀興趣,讓孩子一輩子受傷,得不償失。 還有就是講課不區(qū)分文體,無論是小說、戲劇、說明文、散文、古詩、現(xiàn)代詩歌、民間故事等,一律按記敘文講。致使有的孩子在學完《普羅米修斯》這篇文章后,就真的認為,火是普羅米修斯偷來的。就是混淆了神話傳說和記敘文的區(qū)別。所以,中高年級教材出現(xiàn)了按文體組織單元的形式,專門研究某一文體的語言表達特點。 4.重視語文核心素養(yǎng),重建語文知識體系。 可以說,我是懷著興奮和激動的心情聽完溫教授闡述這部分內容的。因為這一理念和我們的目標序列體系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 一直以來,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都比較模糊,我們的語文課本一直都是選文式,課本提供了教學的憑借、例文,但對具體的語文學科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卻比較模糊、籠統(tǒng),落實到每一篇課文,每一堂課到底要教什么不清晰,許多老師自己也說不清楚。 因為提倡能力訓練,許多老師不敢理直氣壯地講語文知識,進行語文訓練。所以,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表面上盡管非常活躍,但教學內容、體系上是“亂”的,“干貨”下不來。 面對這一情況,教材編寫組做了折中的選擇,就是采用兩條線組織單元結構。除繼續(xù)沿用以往按“內容主題”組織單元的方法外,還有一條暗線,那就是將語文素養(yǎng)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shù)膶W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交際訓練)分成若干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在各單元的課文導引和習題設計之中。 之所以稱為暗線,是因為編者將“隱在”的知識體系暗含在五個渠道中:教師用書;單元導語;思考題和拓展題;綜合性學習、寫作、名著選讀;初中的補白。小學是前四個。 的確,長期以來,我們的小語課堂,一直缺乏明確的目的性,教師糊里糊涂地教,學生糊里糊涂地學。老師、學生忙忙活活,但到頭來,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這就是我們的現(xiàn)狀。 所以,我們區(qū)的教研團隊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并已經創(chuàng)造性地著手解決這個問題。與本套教材的“隱在”相比,我們的目標體系更加“顯性”,更加序列化,便于操作,便于實際把握。 所以,我們必須堅定地落實目標導教、導學、導測評的思路,克服教學中的盲目性,把目標明確、有的放矢地開展課堂教學,做為我們必須堅守的底線 正如高主任所說:“如果目標不清楚,我們的教學思路即使‘像花兒’一樣,又能有多少效益?我們在搞高效課堂建設,目標不清楚的課堂,恐怕連是否有效都不是很清楚?!? 我們用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的方法解決教學目標隨意、盲目的問題。用檢測目標達成情況的方法,來評價課堂教學的質量。 教學目標序列體系完全符合溫教授的要求。我覺得我們的目標序列體系,正好是有了語文的知識體系,但并沒有體系化。因為我覺得,溫教授所說的“體系化”,是指完全以語文知識體系安排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突出工具性,強調訓練,降低人文性,這就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正因如此,錢夢龍老師35年前在浙江金華頓悟的三句話:“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前兩句被寫入了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但第三句就沒有入選,就是為了防止走向極端。 所以,我們教學實踐中一定要注意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辯證關系?!拔囊暂d道”,“文”和“道”,形式和內容,本身就是一體的、統(tǒng)一的,不可分割。這就要求我們堅守語文的本職工作,把語文課真正上成語文課;但又不能只顧語言,不顧思想,認為思想性是思品課、歷史課的任務,這種觀點是不對的。 我在幾年前,曾經對人文性和工具性有過一些想法,盡管可能不嚴謹,但我覺得作為一名一線教師,這樣理解也能解釋通。 就語文課程來講,工具性是目標、是結果,就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但就具體的學習任務來講,人文性就是目標。無論是聽說讀寫,還是理解和表達,都是要弄懂語言文字所承載的意思。我們學習這門課程,掌握這門工具的目的,還是更好地理解和表達意思(人文性)。 就閱讀一篇篇文章而言,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準確理解文章意思,即人文性,就是我們的目標;但就這個學科而言,就不是這樣了,工具性才是這門學科的本職工作和目標,其它學科都不承擔這個責任。而工具性就藏在我們閱讀、探究、最終讀懂文章人文性的過程中:在大家一起閱讀、相互啟發(fā)的過程中,大家由讀不懂,到讀懂;由理解得不準確,到理解得準確,運用語言文字進行理解的能力(工具性)也在提升。 所以,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辯證關系就是:通過讀懂一篇篇文章的意思(人文性)來達到準確感悟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工具性);通過寫出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人文性:有思想、有深度)來達到運用語言文字準確、熟練表達能力(工具性);通過一次次聽懂,準確把握說話者的意思(人文性),來達到準確聽話的能力(工具性);通過一次次準確、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思(人文性),來達到準確表達的能力(工具性)。 簡單說,作為范例教學,語文學科就是通過對一篇篇語言文字人文性的探究來達到學科終極目標,即工具性的。 這也就是高主任反復強調扎扎實實讀懂每一篇文章,強調嚴格落實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的原因。 對于任何一篇課文和任何一節(jié)課,都提倡研讀,提倡讀懂,提倡目標的達成。反對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隨意性、盲目性。所有教學方法的選用與指導,都應明確地指向如何讀懂、讀透文章。 5.增強國家意識,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 在任何一個國家里,母語都在傳遞著某種特定的政治價值取向。我們國家組織人力、物力來編教材,首先就是要體現(xiàn)國家意志,要依托語文課程的育人優(yōu)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是根本目的所在。我們的教材要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一定要增強國家意識。因為我們課文傳達出來的理念,我們老師傳授給學生的思想,都在塑造著孩子們的價值觀。 “立德樹人”的“德”在這里不僅僅指政治,更是指道德、規(guī)范、 理想、情操、法則等美好的品質。 而這種傳遞不能是空的,應該是真實的、自然的、富于情感的,要減少教化。溫教授用了“潤物無聲、自然滲透”八個字來規(guī)范我們的教育原則。用溫教授的話說,“立德樹人”不是穿衣戴帽,而是要化為血肉。 我們要有意識地增強國家意識,傳遞正確、鮮明的價值取向。對于是非、善惡、美丑的大是大非問題,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鮮明地表達立場,而不能默許遷就、模棱兩可。陳先云老師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麻雀》一課時,就表達了這樣的觀點:老麻雀應該不救小麻雀,原因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就是一個價值取向的問題。還有一個例子就是,講小猴子下山,老師贊揚小猴子,說小猴子能否定自我。這就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這是從小的方面講。那從大的方面講,我們的語文課程,必須要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的認同,對黨的認同,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在這一點上,我們小學老師責任重大。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國家的未來,我們黨的未來,就掌握在我們手里,就看我們培養(yǎng)出什么樣的接班人。 四、具體的教學問題及答疑情況整理 1、本冊最后專門給出的22個常用筆畫,從學習初就要求掌握,要求達到:會認、能寫,這部分內容應該嚴格要求,要求學生扎實掌握,因為這是以后學習的基礎的基礎。 2、在書寫技能上,要求正確、規(guī)范、整潔、美觀 3、在寫字教學上也強調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處理好“導”與“學”的關系。比如指導“我”這個字的書寫可以分四步:①學生獨立練習斜鉤;②與臥鉤對比,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③學生在指導后練習,教師巡視,看還遇到了哪些問題;④書寫后的作品展示。一個原則:教師的“導”一定建立在學生練習的基礎上。 4、在拼音教學上,適當降低了教學要求,其實這種降低是針對不恰當?shù)?、被拔高的要求而言的,拼音的價值就是幫助識字的工具,它是工具,不是文字,不提倡聽寫、默寫。但對于“準確地拼讀音節(jié)”這一要求,應該嚴格要求,其它方面降低要求,就是為了對這項內容提高要求,這是拼音教學的底線,不會拼、拼不準不行,一定要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 5、鞏固積累的最好辦法就是運用,不一定要通過書寫來識記。 6、有老師問,學生在幼兒園、學前班已經學過了漢語拼音,是否仍需再系統(tǒng)地教一遍。答案是肯定的:應該。但我們可以在充分了解情況后,有所側重。 7、對于發(fā)音方法的介紹,原則上不強調,但也不要求完全不涉及。因為我們認為,大多數(shù)音是可以通過模仿來學習的。但可以利用發(fā)音方法的指導,來糾正方言中易錯讀音。對于這些發(fā)音的區(qū)別,孩子聽不出來時,發(fā)音方法就派上了用場,我們可以通過指導孩子注意圓唇不圓唇、送氣不送氣來糾正發(fā)音。 8、針對28頁這樣“有的兩拼或三拼音節(jié)”沒有標出發(fā)音過程,有的老師問,是否要求直呼。徐軼老師回答,不是,拼音過程非常重要,一定要讓學生拼,在拼音的過程中學習拼音的方法。 9、本套教材采用帶調拼讀的方法,所有韻母都帶調讀,帶調拼。這就要求在學習字母的時候,要求學生準確認讀帶調字母。 10、音節(jié)的選用注意與生活的聯(lián)系是否緊密。目的是讓孩子學的音節(jié)都有意義,減少無效勞動。舉例:fo只有二聲有實際意義;ri只有四聲有實際意義。 11、在教四聲時,提倡做手勢輔助學習。 12、在指導孩子區(qū)分iu和ui、ei和ie時,可以教孩子先擺出首字母的口型的方法。 13、檢測學生拼讀能力,可以采用:從高年級的課本里選出50個難字注音后,讓孩子試拼,看能否拼準。 14、有老師問,在寫話時,孩子的錯音、錯字怎么辦?徐軼老師認為,我們應該在容錯的方面更加寬容一些,對于音節(jié)和沒學過的漢字,孩子寫錯,我們可以寬容一些,我們可以給他標出,激勵他改正,但可以不作為檢測和扣分的依據(jù)。 15、漢字教學提倡在理解的基礎上識記,強調音、形、義間建立有效的聯(lián)系,一定將字形的學習指向字音。 16、識字教學提倡借助語境復現(xiàn),通過閱讀鞏固。這里的語境指的是非課文語境,也就是要求換個地方也能認識。 17、有老師問,“日”的第二筆是橫折還是橫折鉤。答:橫折。 18、提倡課外習題有機融入課堂教學,而不是像數(shù)學一樣,講完課后,再統(tǒng)一練習。 19、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全程滲透,全程高度關注。具體做法:①有意識地提供表達機會;②激發(fā)交際勇氣,創(chuàng)設安全的表達環(huán)境;③培養(yǎng)交際習慣:有禮貌、注意場合、對象等。 20、倡導課外閱讀,建議采用“1+x”的方法:教學一篇帶多篇;推薦人教社分年級上下冊配套的《語文素養(yǎng)讀本》。 21、對于入學教育板塊“我上學了”分為三個內容:“我是中國人”“我是小學生”“我愛學語文”?!拔疑蠈W了”體現(xiàn)的是教學理念的變化,不是以教育者的姿態(tài),講究師道尊嚴。而是以平等的姿態(tài),跟孩子分享他們成長轉折時的快樂,見證他們的成長。下邊的三個板塊,有著不同的功能,“我是中國人”指向國家認同,學生在讀“我是中國人”時,能夠感覺到驕傲就很好;“我是小學生”關注角色轉變,學生如果能讀出自豪就很成功;“我愛學語文”則注重情感的激發(fā)、習慣的培養(yǎng),如果能真正激發(fā)出他們學習語文的快樂意愿就非常理想。 22、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五、我的一點兒建議 1、作為語文老師,真誠希望各位老師加強讀書和學習。溫教授最后也動情地說,說一千,道一萬,要想教得好,還得老師自己讀書,每天能擠出半個小時讀書,你就可以做語文老師了,只要少上網,少看微信,就有時間看書了。 另外,希望大家加強語文學科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整理。陳先云老師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今后語文學科將用“語文核心素養(yǎng)”取代“三維目標”的說法。那么,語文學科包括哪些核心素養(yǎng)?小學階段應該著重培養(yǎng)那些素養(yǎng)?分散到具體年級應該達到什么程度呢?我想,我們盡管具備了一些相關專業(yè)知識,但是,許多老師,包括我自己都還不太成體系,而作為一名語文老師,相關知識又是非常重要、必備的,所以,我們應該加強學習。 高主任對這部分專業(yè)知識、把握尺度及達成策略有大量系統(tǒng)、詳細的解讀和闡釋,我們應該把高主任的相關文章作為研讀的重點。 希望大家加強學習,把功夫用在課前,你學到的東西越多、越系統(tǒng),你的課堂就越輕松,越自由,幸福指數(shù)越高。如果現(xiàn)在的課堂不讓你很滿意,就請你開始學習吧。學習能改變這一切。 2、一定要注意,語文課姓語名文。一定要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上出語文味兒來。 3、要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和喜歡探索的品質,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4、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用陳先云的話說,這套教材“好教”,但“教好”不易。這就需要我們獨立思考、鉆研,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5、辯證地看待問題,不絕對化,“過”與“不及”都不是我們想要的。大家真的別僵化地理解某句話或者某個觀點,經過自己的思考、分析后再做出判斷和決定,既不人云亦云,也無需標新立異。 六、教師用書如何使用 9月1日上午,高主任上傳了教師用書電子稿,9月2日中午高主任又上傳了人教社教學資源的網址鏈接。我利用雙休日,有重點地細讀了教材前半部分的配套資料。我發(fā)現(xiàn),人教網上陸續(xù)上傳的關于本冊教材的資料,絕大部分都是教師用書上的內容。所以,接下來,我想對如何充分、恰當?shù)厥褂媒處熡脮?,談談我個人的觀點和看法。 首先,我要說,教師用書非常完美,為老師們提供了非常充實、恰當、實用的教學資料,對老師們處理教材時可能產生的困惑以及需求,想得非常周到。這使我想到了,陳先云老師在講座中的一句話“這套教材‘好教’,但教好‘不易’”??吹浇處熡脮?,我覺得我必須認同陳老師的這句話。使用這套教材的確“好教”,他給出的配套的教學資料太好了,豐富、實用,甚至可以直接拿來就用。所以,對于一些新任老師來說,也無需有心理壓力和畏難情緒,實在不行,直接在他的教學設計上進行修改就能使用,就能上課了。這就是“好教”,這就做到了“下可保底”,因為教輔資料很好地解決了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 對于教師用書的定位,編者是這樣說的:“教師教學用書是教師教學的參考用書,編寫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教師把握教材特點,領會編寫意圖,明確教學要求,并提出教學設計和實施的建議。需要強調的是,本書中的教學建議、教學設計、課時安排等,只是給廣大教師提供一個教學的基本依據(jù),僅供參考使用。教師要結合當時、當?shù)亍⒈救?、本班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安排教學進程。” 但審視教師用書后,我覺得僅僅把教師用書定位為參考用書,對于有些內容來講,定位有些偏低。比如對教師用書前邊安排的“教科書編寫思路”“教科書主要內容”“使用教科書要注意的問題”“教師教學用書的內容和編寫意圖” 等四部分內容定位,就不能定位為“參考”的性質。因為作為部編教材,這幾部分所包含的編寫理念體現(xiàn)著黨和國家對我們如何進行教學的方向性、原則性、理念性的關切,對于這幾部分內容中的理念、觀點我們應該認真學習體會、領悟精神,在教學實踐中堅決落實。 對于“教學目標”的定位,也可作為我們細化每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重要參考依據(jù),因為編寫組在編寫過程中,對將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具體分布到每一冊,是有一個統(tǒng)籌的安排和考慮的,我們可以參考編者的意見和觀點。 對于教師用書的具體內容,包括單元說明及每課的教材解析、教學目標、教學建議、教學設計舉例、教學資源等內容的使用,我想結合對教材的使用談談我的看法。 個人觀點,教師用書中的單元說明、教材解析、教學目標三部分內容,應該與教科書放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因為這三部分內容與所對應的教材本身就是一個整體。它們清晰、細致地闡釋了編者對具體內容的編寫意圖,補全了教材的空白部分。剩下的內容,包括教學建議、教學設計舉例、教學資源、課時安排等則可一并看做教學參考資料。對于這兩部分內容如何使用,我個人觀點,總的原則是: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批判性地借鑒教學參考資料。 對于教材具體內容,我更提倡創(chuàng)造性使用,發(fā)展性使用,我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對于“用教材教”這一觀點,陳先云老師很有不同意見,他的理由很簡單,也很實際,就是老師們的能力達不到。他現(xiàn)場提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請老師們說一說什么是課程。你連什么是課程都說不清楚,怎么用教材教?當然,我覺得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作為教材編者,他珍愛著自己編出來的東西,那么多好的資源、理念、創(chuàng)意,你棄之不用,不僅可惜,且心疼。就像,你把人家的珍珠當玻璃球用,人家能舒服嗎? 在充分考慮陳先云老師的擔心和關切后,我覺得我們使用教材的原則應該是:在充分尊重教材的科學性、先進性的基礎上,仍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 “充分尊重”就是教師授課前必須要借助教師用書中的單元說明、教材解析、教學目標等內容充分地研讀教材、讀懂教材、讀透教材,正確領會編者的編寫意圖。 “仍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是因為再好的教材都無法直接拿來就用,必須有老師的消化吸收的過程,必須經過再創(chuàng)造、再處理才能使用。而且有些內容教材編者解讀得太細、太全,給執(zhí)教者留下的再創(chuàng)造空間太??;有些內容,教材編者總在說,給學生留下地自由學習、自由思維、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太少了。如果我們仍要按照教材編者的編寫意圖去上課,很可能會陷入“教教材”的窘境,進而損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時,我們就必須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石家莊的王萬青校長所說的“國家課程校本化”就是基于這一考慮。其實,說白了,就是使用的過程必須有教師的思考,必須經過個性化的思考、個性化的處理才能很好地使用。 但對于教學參考資料的使用原則,我覺得應該是批判地借鑒。因為對于大多數(shù)老師來說,不應該滿足于使用他人的教學思路進行教學。作為一線教師, “怎么教”的問題,還是要“以我為主”。這些教學設計、教學建議,只是我們進行教學設計時的參考資料。 教材編者也支持并鼓勵我們這樣做,所以編者特別強調:“本書中的教學建議、教學設計、課時安排等,只是給廣大教師提供一個教學的基本依據(jù),僅供參考使用。教師要結合當時、當?shù)亍⒈救?、本班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安排教學進程。” 我建議,逐步實現(xiàn):先自己設計出教學設計后,再看教學參考資料。這樣既開闊了我們的思路,又避免了我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被他人局限。 徐軼老師在答疑時,談到了避免把“新教材”教成“舊教材”的問題。我覺得,新教材“新”在思想和理念上,所以,我們在借鑒時,也要注意審視一下他的設計思路和理念是否先進,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理念。 大家應該突破一個思維定式,那就是:書上的東西一定是對的,人教社給出的東西一定是先進的。我說,不一定。 比如,幾位編委反復強調降低拼音教學、識字教學,乃至閱讀教學的難度:拼音教學只要能幫助識字就行了;識字教學只要能幫助閱讀就行了;閱讀教學只要能激發(fā)學生讀書興趣,幫助他們課外閱讀就行了。 但我覺得,人教社給出的部分教學設計,在降低難度,把孩子引向語文生活,引向課外閱讀上做得還不夠好。有的教學設計中,“教教材”的程度比較重。有些課的問題出在太莊重,太像課,太正規(guī),太追求課堂的完整性,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本職責任、直接目標,致使教學目標不鮮明、不突出,胡子眉毛一把抓,仍然可能使語文教學積重難返,無法瘦身。 比如,《我上學了》這一單元,只是入學教育單元,一幅圖,幾個字,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呢?他也能分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時數(shù)、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學習課文、作業(yè)設計等十幾個方面滿滿當當、正正規(guī)規(guī)地設計一兩頁。這是降低難度還是提高難度? 我覺得,我們的教學完全可以更放松心態(tài):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只要方向沒錯,目標明確,我們的教學應該是自由的、輕松的,愉悅的,一定要突破固有思維,千萬不要“穿新鞋,走老路”。 我覺得,這部分內容的處理,我們的自主空間非常大,怎么處理都可以:既可以一頁一頁地處理,也可以先總后分地處理;既可以用1課時,也可以用2課時,還可以用3課時;還可以按教師用書的建議,用5課時。文字和圖片的空白處,既可以補充這個,也可以補充那個,完全不用跟誰學,不用程式化,完全可以進行個性化處理。沒必要受那么多條條框框的限制。其實有時候,是我們自己把自己框住了。 但方向不能錯,目標不能偏,雖然這部分沒有寫字、認字的任務、目標,上完課,學生仍不認識“我”“國”,也沒問題,也可以;但語文學科是有目標、有方向的,那就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既然是在語文學科的框架內的入學教育,我覺得也應該讓它有語文味,不脫離語言文字,這是我們進行教材處理的一個原則。 另一個就是體現(xiàn)教材的人文價值,《我上學了》體現(xiàn)以平等的姿態(tài),跟孩子分享他們成長轉折中的快樂,見證他們的成長;《我是中國人》意在滲透國家認同意識;《我是小學生》體現(xiàn)角色轉變;《我愛學語文》意在進行情感的激發(fā)、習慣的培養(yǎng)。只要遵循了這兩條,我們的設計、處理就應該是自由的,不受程式化限制的。 比如《我是中國人》這一頁,我想這樣處理:可以投影出示這一頁或板書這幾個字,讓孩子們自己認;然后讓認不全的孩子跟周圍的孩子問問;接下來請學生試讀;然后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讀準字音、指導朗讀;接下來就是說,說說你了解的中國,以及作為一個中國人,你的心情怎樣?并順便指導有感情朗讀。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發(fā)言適時板書詞語,比如上周在實際教學時,一個孩子說:“我是中國人,我很高興。因為我可以說中國話,要是讓我說美國話,我就不高興了?!蔽耶敃r表揚了她,說得好。并板書“高興”“中國話”,讓孩子試讀,教師教讀,并指導孩子讀準字音。 也可以讓孩子談談圖畫,談也要適時地進行聽話、說話的指導,因為這是語文課。 接下來,我就會帶領孩子們通過詞語、圖片認識中國:我會在大屏幕上出示楷體大字“北京”讓孩子們認,有孩子認識就讓孩子讀,究竟對不對呢?我會先出示北京的標志性圖片或地圖,然后領大家讀,指導讀準字音。如果所有人都不認識,也好辦,我先出示圖片讓孩子們猜,還猜不出來,我就領著大家讀,并指導讀準字音。讀完還要請同學說說對北京的了解。 就這樣,我會出示大量的詞語和圖片,比如:“人民大會堂、漢族、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長江、黃河、長城、三沙市、釣魚島、中國地圖、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qū)”等詞語和圖片,吸引孩子們生活中識字的欲望和意識。學完一遍,還可以讓孩子們回顧一遍這些詞語,可以順序出現(xiàn),也可以隨機出現(xiàn),不為一次學會,只為讓他們與生字見面,多次復現(xiàn),逐步學會。我也會允許孩子討論,這個字與剛才出現(xiàn)過的字是同一個字。不要向孩子們傳遞太強、太正規(guī)的教和學的信息,讓他們在輕松、自然的語文生活、語文游戲中學會。 《我上學了》一頁,我會把老師的名字、同學的名字、“男女”及課程名字 “語文、數(shù)學、音樂、體育、美術”等詞語制成幻燈片出示給學生,然后還會給每個孩子發(fā)一張課程表,讓他們自己認字。我這樣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生字生詞在孩子們生活中多次復現(xiàn),讓他們產生自主識字的意識、欲望和習慣。 課上或課余時間,我還會給他們提供展示的機會,讓他們把自己課外認識的生字、生詞請家長幫忙寫在卡片上,向全班展示。 我還會建議他們,多讀課外書,在閱讀中識字,鞏固認字。 我跟大家說出我的這些想法,并不是說我的想法有多好,要大家也這樣做。而是希望大家在大的方向沒有問題的情況下,能夠解放思想、打破常規(guī),自主地、創(chuàng)新地設計自己的教學、自己的課堂。其實,教材也好,咱們區(qū)的教學思路、教學理念也好,給大家留下的自主空間、創(chuàng)造性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批判地使用教參及網絡上的教學建議、教學設計等,不是實在沒有思路,就要先備課,后參考,不能圖省事,不能用別人的教學設計代替了自己的思考。 最后,強調兩件事情,這兩件事情是高主任特別叮囑在培訓結束前強調的:第一件,現(xiàn)在新教材的各種培訓、解讀資料及教學資源已陸續(xù)上傳,我再次把網址傳給大家,希望大家堅持網絡學習,堅持下去,隨著網絡學習,進行教學;第二件,一定要加強學生讀寫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如,高主任多次專題強調的傾聽的習慣,寫規(guī)范字,讀準字音的習慣等,為將來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另外我還注意到一件事,就是在Q群中,有老師發(fā)現(xiàn)課時練的使用問題,這個問題我也發(fā)現(xiàn)了,我的意見是,對于課時練上的習題,我們要選擇使用,對于不適合的習題,我們就不要用了。比如識字一《天地人》一課的練習,我認為都不合適,我建議大家都別選。其它課,也或多或少的存在這種問題,希望大家有選擇地使用。 以上內容,大多數(shù)都來自于專家的原話,但肯定沒有專家說的透徹。希望我今天的發(fā)言,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建議大家抽出時間,去聽一聽專家的講座。另外,雖然大部分來自于專家的講解,但畢竟經我轉述,難免有些精神領會不到位,有些語言轉述不準確地方;還有一些觀點是我自己的心得、隨想,那就更是可能會有偏頗之處,就請大家批判地去吸收、借鑒、使用,對于一些偏頗和不妥之處,也懇請大家提出,以便共同交流討論。-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教材解讀 文檔 部編版 一年級 語文教材 解讀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820124.com/p-1600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