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邏輯謬誤分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三國的邏輯謬誤分析(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三國的邏輯謬誤分析
電視劇《三國》在各大電視臺和網(wǎng)絡媒體強勢推出,其豪華的陣容、精湛的演技、大氣的制作和巧妙的處理,給觀眾帶來一道視覺的盛宴,讓人們在文爭武斗、玄機四伏、群雄逐鹿、戰(zhàn)火連綿的歷史畫卷中感慨唏噓。電視劇《三國》在尊重原著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的基礎上,對人物語言做了很多藝術的處理。在電視劇的第48集里,魯肅來到荊州劉備營中向劉備索要荊襄等地,與劉備、諸葛亮、張飛的一段論辯頗為精彩。電視劇中的那段論辯是這樣的:劉備:"這么說子敬還是要強索荊襄啰?";魯肅:"不,不是索取,是恭請皇叔歸還荊襄。";張飛:"哈哈哈,魯大人,你可真會講笑話,我哥哥又沒有借你的,憑
2、什么還?";魯肅:"翼德這話說得好,真是好呀,張將軍這話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他等于說:‘如果借了,就應當還。’對嗎?";張飛:"對呀。";諸葛亮:(用咳嗽聲示意張飛)"喀喀";張飛:"我沒說錯呀";羅貫中在小說《三國演義》的第五十二回中寫道:"講禮畢,分賓主而坐。茶罷,肅曰:‘吾主吳侯,與都督公瑾,教某再三申意皇叔:前者,操引百萬之眾,名下江南,實欲來圖皇叔;幸得東吳殺退曹兵,救了皇叔。所有荊州九郡,合當歸于東吳。今皇叔用詭計,奪占荊襄,使江東空費錢糧軍馬,而皇叔安受其利,恐于理未順。’";[1]由此可見,原著《三國演義》中有魯肅向劉備索要荊襄
3、的這一段故事,但是沒有電視劇中的這一段論辯,電視劇中這一段論辯是編劇的創(chuàng)作發(fā)揮。
一、劇中邏輯謬誤的真值分析
從邏輯的角度來看,這段論辯中有一個謬誤。張飛說:"沒有借你的,憑什么還?";而魯肅用了"等于說";這個語詞從張飛的話語里等值地推出了一個結論:"如果借了,就應當還。";很顯然,這個推理是不正確的。電視劇中張飛的那句話"沒有借你的,憑什么還";是一個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就是"沒有借你的,就不還你的";。大多數(shù)邏輯學教科書認為,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就沒有";和"不就不";句式的復句在邏輯學中可以表達"如果并非p,那么并非q";形式的充分條件假
4、言命題,也可以表達"只有p,才q";形式的必要條件假言命題,并且這兩種形式的命題是等值的。因此,語句"沒有借你的,就不還你的";可以表達充分條件假言命題"如果沒有借你的,就不還你的";,也可以表達必要條件假言命題"只有借你的,才還你的";,并且我們將會看到這兩個命題是等值的。魯肅的話語"如果借了,就應當還";是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命題,但是我們將會看到這個命題顯然和張飛的那句話所表達的命題不是等值的。
我們用p表示"借你的";,用q表示"還你的";,則命題"如果沒有借你的,就不還你的";的邏輯形式是¬p→¬q。命題"只有借你的,才還你的";的邏輯形式是p&lar
5、r;q。命題"如果借了,就應當還";的邏輯形式是p→q。對命題變元p和q進行賦值,那么,這三個命題形式的真值情況如下:(1)令Vp=1且Vq=1,則V(¬p→¬q)=1,V(p←q)=1,V(p→q)=1;(2)令Vp=1且Vq=0,則V(¬p→¬q)=1,V(p←q)=1,V(p→q)=0;(3)令Vp=0且Vq=1,則V(¬p→¬q)=0,V(p←q)=0,V(p→q)=1;(4)令Vp=0且Vq=0,則V(¬p→¬q)=1,V(p←q)=1,V(p→q)=1。
6、
由于在命題變元p和q的每一種賦值下,命題形式¬p→¬q和p←q都取相同的真值,所以,這兩個命題形式是等值的,可知命題"如果沒有借你的,就不還你的";與命題"只有借你的,才還你的";是等值的。在第(1)和第(3)三種賦值下,命題形式p→q的取值與前兩個命題形式的取值不同,所以,它與前兩個命題形式是不等值的,可知命題"如果沒有借你的,就不還你的";和"只有借你的,才還你的";都不等值于命題"如果借了,就應當還";。不僅如此,在第(2)種賦值下,命題形式¬p→¬q和p←q的值都為真,而p→q的值為假,所以,前兩個
7、命題形式都不蘊涵第三個命題形式,可知命題"如果沒有借你的,就不還你的";和"只有借你的,才還你的";都不蘊含命題"如果借了,就應當還";。既然如此,從張飛的話語"沒有借你的,憑什么還";就推不出魯肅的話語"如果借了,就應當還";。謬誤廣泛地存在于人們的思維過程和語言表達過程之中。"謬誤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謬誤,指不符合客觀實際的一切認識和言論,主要是哲學問題而不單純是邏輯問題狹義的謬誤,指自覺或不自覺違反思維規(guī)律、規(guī)則而發(fā)生的邏輯錯誤。";[2]而邏輯謬誤一般"分為形式謬誤和非形式謬誤兩類。形式謬誤是由于思維形式的非有效(即推理形式不正確)而產(chǎn)生的,非形式謬誤則主要是由于語言歧義或理解虛假
8、等而產(chǎn)生的。";[3]
劇中魯肅所犯的錯誤就屬于形式謬誤,因為他違反了假言推理的形式規(guī)則。我們先假設魯肅是以充分條件假言命題"如果沒有借你的,就不還你的";為前提來進行推理的。充分條件假言命題的邏輯特征之一是:沒有前件,未必沒有后件。因此,以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命題為前提,通過否定前件從而否定后件的方法進行推理是錯誤的。但是,魯肅從"如果沒有借你的,就不還你的";推出"如果借了,就應當還";正是運用這種方法。我們再假設魯肅是以必要條件假言命題"只有借你的,才還你的";為前提來進行推理的。必要條件假言命題的邏輯特征之一是:有前件,未必有后件。因此,以一個必要條件假言命題為前提,通過肯定前件從而肯定后件的方法進行推理是錯誤的。但是,魯肅從"只有借你的,才還你的";推出"如果借了,就應當還";正是運用了這種方法。電視劇中因違反了假言命題等值替換的相關規(guī)則而犯形式謬誤的不止魯肅一個人,張飛也犯了同樣的邏輯錯誤,因為當魯肅認為張飛說那句話"沒有借你的,憑什么還";等于說"如果借了,就應當還";并且詢問張飛時,張飛作了肯定回答,甚至諸葛亮以咳嗽聲示意他時,他還悶悶地說自己沒有說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