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語文 文言文虛詞專題復(fù)習(xí)教案.doc
《2019-2020年高考語文 文言文虛詞專題復(fù)習(xí)教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2020年高考語文 文言文虛詞專題復(fù)習(xí)教案.doc(2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考語文 文言文虛詞專題復(fù)習(xí)教案 (一)文言虛詞的分類 1.代詞 (1)人稱代詞 ①第一人稱 吾、予、余、我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俄椉管幹尽? 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而欓T宴》 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書之不存?!队伟U山記》 ②第二人稱 女、汝、若、爾、而、乃、子、吾子 二三子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鹅o女》(女通“汝”) 家祭無忘告乃翁?!妒緝骸? 子治而亂,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東阿》 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而通“爾”) ③第三人稱 之、其、彼、厥、渠。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稁熣f》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六國論》 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孔雀東南飛》 ④復(fù)數(shù) 屬、輩、儕、類、徒 若屬且皆為所虜。《鴻門宴》 此故吾儕同說書者也,今富貴若此!《柳敬亭傳》 (2)指示代詞 ①近指代詞 是、此、斯、茲、之、然 這、這個、這里、這樣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赤壁賦》 某所,而母立于茲。 《項脊軒志》 ②遠指代詞 彼、夫、其 那、那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 ③無定指代詞 或、莫 有的、有的人;沒有誰、沒有哪一個 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稄埡鈧鳌? ④輔助性代詞 所、者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順臾之所學(xué)也?!秳駥W(xué)》 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勸學(xué)》 (3)疑問代詞 代人 誰、孰 誰、哪一個 吾孰與徐公美? 代事物 何、胡、奚、曷、盍 什么、哪里 彼且奚適也?” 《逍遙游》 盍不為行?《莊子·盜跖》 蹈死不顧,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記》 表處所 安、惡(烏)、焉 在哪里、哪里 彼且惡乎待哉! 《逍遙游》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2.副詞 (1)時間副詞 ①表過去 既、業(yè)、已、曾、嘗、適、初、曩、昔、向、鄉(xiāng) 已經(jīng)、過去、剛才 適得府君書?!犊兹笘|南飛》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短一ㄔ从洝? ②表現(xiàn)在 方、會、適 正、正好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而欓T宴》 ③表將來 且、將、欲、方、行、垂 將、將要 彼且奚適也?《逍遙游》 ④表短暫 斯須、俄而、旋、暫、尋、未幾、須臾、無何,猝、乍、暴、忽 不久、一會兒;突然 坐須臾,沛公起如廁。《鴻門宴》 銀瓶乍破水漿迸。 《琵琶行》 ⑤表持久 常、雅、素 經(jīng)常、時常、平素、一向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雜說》 安帝雅聞衡善術(shù)學(xué)?!稄埡鈧鳌? 素昧平生、素不相識。(成語) (2)否定副詞 ①表否定 不、弗、莫、毋、無、未、匪、非、靡、勿、微 不、沒有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 《氓》 曰:“毋從俱死也。” 《鴻門宴》 微斯人,吾誰與歸? 《岳陽樓記》 ②表禁止 毋、勿、莫、無 不要、別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氓》 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東南飛》 (3)范圍副詞 ①表全部 俱、畢、凡、皆、咸、舉、悉、盡、都、具、共、率 全、都,凡是、大凡,總共、共,大都、大致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桃花源記》 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記》 悉以咨之?!冻鰩煴怼?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六國論》 ②表部分 或個別 但、唯、止、僅、獨、徒、特、第、直 只、僅、只是,幾乎、將近、差不多達到 但見悲鳥號古木?!妒竦离y》 技止此耳。《黔之驢》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跺羞b游》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勝。《孫子吳起列傳》 (4)程度副詞 ①表深度 少、殊、很、極、甚、絕、至、良、酷、孔、稍、微、略、頗 很、太、極、特別、非常、分外,稍微、略微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賦》 吾至愛汝?!杜c妻書》 ②表比較 益、彌、尤、愈、加、滋 更加、尤其、更、越 圣益圣,愚益愚。(《師說》)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游褒禪山記》 (4)情態(tài)副詞。 ①表方式 俱、并、閑、微、竊、固 一起、暗中、堅決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出師表》 窺父不在,竊發(fā)盆。《促織》 ②表速度 暫、遽、卒(猝)、立、即、旋、稍、漸、益 匆忙、急迫、急促 如聽仙樂耳暫明。《琵琶行(并序)》 亂花漸欲迷人眼?!跺X塘湖春行》 ③表頻率 數(shù)、亟、累、屢、仍、輒、每、復(fù) 多次、重復(fù)、任何一次 范增數(shù)目項王。《鴻門宴》 每冒風(fēng)馳行,未百步輒返。《滿井游記》 (5)語氣副詞 ①表確認(rèn) 即,必、定,誠、信,果 就是,一定,實在、的確,果真 即此愛汝?!杜c妻書》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多u忌諷齊王納諫》 煙濤微茫信難求。《夢游天姥吟留別》 ②表委婉的測度、商榷或論議語氣 其、蓋、殆,蓋 大概(是)、恐怕(是) 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队伟U山記》 殆有神護者。《項脊軒志》 ③表意外的驚異 曾 竟然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觸龍說趙太后》 ④表祈使 其 可、要 汝其善撫之。《與妻書》 ⑤表反詰 豈、其、庸、巨(詎)、寧 難道、哪里、怎么 豈若吾鄉(xiāng)鄰?!恫渡哒哒f》 其可怪也歟?!稁熣f》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王后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 (6)指代性的副詞 相 互指、偏指 相互,我、他 …… 久久莫相忘。 《孔雀東南飛》 葉葉相交通。 《孔雀東南飛》 見 動作行為的接受 自己、我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陳情表》 君既若見錄。 《孔雀東南飛》 (8)謙敬副詞 表敬 請、敬、謹(jǐn)、幸、惠、辱、猥、垂、蒙 承蒙、有幸、請讓我 …… 請為王吹竽。《濫竽充數(shù)》 猥自枉屈?!冻鰩煴怼? 大王亦幸赦臣?!读H藺相如列傳》 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傳》 表謙 敢、竊、忝、猥、伏 私下地、伏在地上想 …… 猥以微賤,當(dāng)待東宮?!蛾惽楸怼? 伏惟啟阿母?!犊兹笘|南飛》 臣忝當(dāng)大任,義在安國。《三國志》 注意動詞“請”和表敬副詞“請”的用法。作動詞時表示“請求對方做”;作副詞時表示“請允許我做”。如:“請京,使居之?!薄坝c大叔,臣請事之?!鼻熬涫莿釉~,后句是表敬副詞。 3.助詞 ①音節(jié)助詞 有、其(詞頭);然、焉、如、乎(詞尾) 不譯;……的樣子 乃不知有漢,無論晉魏。 《桃花源記》 或師焉,或不焉。 《師說》 ②句首助詞 夫、蓋、維、惟、唯 表要發(fā)議論等,不譯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師說》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 《答司馬諫議書》 ③句中語氣 蓋、也、與 表停頓,不譯 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 《黃生借書說》 ④句末助詞 陳述語氣:也、矣、焉、耳、已 不譯;罷了,了 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赤壁賦》 疑問語氣:乎、諸、與(歟)、邪(耶)夫、兮 呢、嗎 而又何羨乎?《逍遙游》 感嘆語氣:哉、乎、也、夫、兮 呢、啊 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鴻門宴》 沛公不先破關(guān)中,公豈敢入乎! 《鴻門宴》 語氣助詞“也”和“矣”的區(qū)別 也 都表陳述語氣,但二者分工明確。 表對事物固定狀態(tài)的肯定或確認(rèn)。(表靜態(tài)) 其意常在沛公也。 (《鴻門宴》) 矣 表事物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斷定事物的“已然”“將然”或“必然”。(表動態(tài)) 脫身獨去,已至軍矣。 《鴻門宴》 4.連詞 (1)表并列 與、及、暨/且、而、以/且…且…,載…載… 和/又/又…又…/一邊…一邊…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fù)幾許?!短鎏鰻颗P恰? 既見復(fù)關(guān),載笑載言?!睹ァ? 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2)表承接 而、則、因、乃、遂/而后/若夫 于是、就、便/然后/至于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而欓T宴》 (3)表遞進 而、且 并且、而且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已。《勸學(xué)》 (4)表因果 以、為、因、由、緣/故、是故、是以、以故 由于、因為/因此、所以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肚锲指琛?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稁熣f》 (5)表假設(shè) 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縱、縱使、縱令、藉第令 如果、假如/即使 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栋⒎繉m賦》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渡街辛艨汀? 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蛾惿媸兰摇? (6)表轉(zhuǎn)折 而、然、則、然則、可 卻、可是、但是、但 于其身也也,則恥師焉?!稁熣f》 雖然,猶有未樹也?!跺羞b游》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队伟U山記》 連詞“以”與“而”連接的前后兩項間有對動詞謂語的修飾關(guān)系,易與承接關(guān)系混淆,要注意辨別。如: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鴻門宴》) 前例的“奪”與“殺”,后例的“舉”與“示”,在時間上行動上有明顯的先后,屬承接關(guān)系。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xué)》)木欣欣以向榮(《歸去來兮辭》) 前例的“終日”與“思”,后例的“欣欣”與“榮”,是同時發(fā)生的,前后有修飾關(guān)系。表修飾的“而”“以”可譯作“地”“著”,也可不譯。 5.介詞 ①引出行動的工具、方法、憑借 以、因 拿、憑借、依據(jù) 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 ②引出動作的對象 于、與、因、為、乎 同、跟、給、替、對、對于、向、通過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欲呼張良與俱去?!而欓T宴》 ③引出動作的原因 于、以、為 由于、因為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勸學(xué)解》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对狸枠怯洝? ④引出動作的時間、處所 于、乎、自、從、緣 在、從、到、沿著 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栋⒎繉m賦》 生乎吾前。《師說》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 “以”“與”“因”在句中作介詞與連詞的辨別: 以 ①以+名詞(名詞性短語)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而欓T宴》 以鄉(xiāng)人子謁余?!端蜄|陽馬生序》 充當(dāng)句中唯一動詞的狀語或補語,為介詞 ②以+動詞 必以分人?!恫軇フ搼?zhàn)》 以刀劈狼首?!独恰? 前面沒有動詞或動詞性短語,為介詞 ③動詞(動詞性短語)+以+動詞(動詞性短語)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队伟U山記》 為連詞 與 名詞(名詞性短語)+與+名詞(名詞性短語) ①獨卿與子敬 與孤同耳?!冻啾谥畱?zhàn)》 ②而吾與子之所共食。《赤壁賦》 ③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無主次之分,即“與”前后之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互換,意義沒有改變,即為連詞。①(前一個“與”連接的“卿”和“子敬”是并列關(guān)系,故是連詞;后一個“與”連接“卿與子敬”和“孤”,有主次之分,故是介詞)③(不可互換,介詞)②(可以互換,連詞) 因 ①因+名詞(名詞性短語)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哆^秦論》 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成語)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過秦論》 “因”與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為介詞 ②因+動詞 后因伐木,始見此山?!堆闶幧健? 為連詞 注意:“因”、“以”、“與”后省略代詞,會誤為連詞,其實其為介詞。如: 望今后有遠行,必以(之)告妾。 《與妻書》 是歲大旱,無野草,農(nóng)以(之)告諶。《段太尉逸事狀》 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之)俱去。 《鴻門宴》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之)飲?!而欓T宴》 驢不勝怒,蹄之?;⒁颍ㄖ┫?,計之。《黔之驢》 6.嘆詞 唉、嘻 唉、哎 唉!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 嗚呼、嗟乎、噫吁嚱 啊、哎呀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栋⒎繉m賦》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難》 (二)考綱要求掌握18個文言虛詞例析: “而” 1.本義闡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來是個實詞,指整個胡須,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須的形象。后來,“而”字用作虛字,那是屬于假借。 (1)連詞 1)表并列,今譯為:而且、又。例釋: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xué)》)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蜀道難》)注:并列關(guān)系連詞兩側(cè)的詞語可以調(diào)換,調(diào)換后語意不發(fā)生變化。 2)表順承,今譯為:就、才、接著。例釋: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3)表遞進,譯為:并且、而且。例釋:①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師說》。②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4)表轉(zhuǎn)折,今譯為:卻、但。例釋: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xué)》。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5)表假設(shè),今譯為:如果、假使。例釋:①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墩撜Z·為政》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③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廉頗閵相如列傳》 6)表目的因果,今譯為:來。例釋: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②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7)表修飾,今譯為:著、地。例釋: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xué)》)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2)代詞 第二人稱,今譯為:你(們)、你(們)的。它與“爾”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時音近義通。例:嫗每謂予曰:“其所,而母立于茲?!薄俄椉管幹尽贰? (3)與“而”有關(guān)的復(fù)合虛詞。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①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遙游》)②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①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②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既而】不久,一會兒。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③既而將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何” 1、本義闡析:“何”在金文中的個獨體字,像人扛著戈,是“荷”的本字。后來,“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來表示原義。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詞義相通。如,①“大王來何操?”《鴻宴門》②“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記》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③閣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閣序》④丞相祠堂何處尋?《蜀相》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例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③何敢助婦語《孔雀東南飛》。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例釋:①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谧饔嫼尾涣俊犊兹笘|南飛》。③入門兩眼何悲涼《貧士嘆》 (三)作語助詞,相當(dāng)于“啊”。①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例釋: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 “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④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拿什么”“憑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例釋: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孔雀東南飛》) 【何必】譯為“不必”,表示反問語氣?!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骸巴鹾伪卦坏?,亦有仁義而已矣?!? 【何許】譯為“何處,什么地方”?!洞箬F椎傳》:“大鐵椎,不知何許人?!? 【何其】譯為“多么,怎么這樣”,用疑問口氣表示程度。歐陽修《伶官傳序》:“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勺g為“嗎”“呢”。例釋: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罚塾菜鶜w乎?(《赤壁之戰(zhàn)》)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例釋: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例釋: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例釋: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②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 5.用在形容詞后,含有贊嘆意味。例釋:①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與焉!《論語·泰伯》。②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6.用在句中的停頓處。例釋:秦于是乎輸粟于晉《左傳·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詞,相當(dāng)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例釋: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于)②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后一個“乎”:比。)③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例釋: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乃” 1、本義闡析:乃字和“汝”、“爾”、“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當(dāng)?shù)诙朔Q代詞,屬于假借義。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①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強調(diào)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 “卻”“竟(然)”“反而”等。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③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①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jì)》)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rèn)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②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③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齊桓晉文之事》)④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队伟U山記》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表銜接或轉(zhuǎn)折,解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①非獨政能也,乃其姊亦烈也《史記·刺客列傳》。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①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報任安書》) 【乃爾】譯為“這樣”。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其” (一)用作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fù)數(shù))”。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②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yīng)譯為“他”“它(包括復(fù)數(shù))”。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 “你的”“你”。①今肅迎操,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③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觸龍說趙太后》)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勺g為“那”“那個”“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個”“這些”。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6.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①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dāng)于“可”、“還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ㄆ洌嚎梢诠ブ豢?,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ā读婀賯餍颉罚?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dāng)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難道”、“怎么”。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是……還是……”。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如果”。①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②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四)助詞,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何其】譯為“多么”。①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且” (一)用作連詞。 1.遞進關(guān)系,而且,并且。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②肅宣權(quán)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赤壁之戰(zhàn)》) 2.遞進關(guān)系,況且,再說。①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②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zhàn)》)③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3.讓步關(guān)系,尚且,還。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ā而欓T宴》)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4.并列關(guān)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鐘山記》)④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注意:“且……且……”也是表并列,如“先生倉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卻,引蔽驢后,便旋而走”中的“且搏且卻”即此意。 5.表選擇關(guān)系,譯為“還是,或者”。例釋:王以天下為尊秦乎?且尊齊乎?《戰(zhàn)國策·齊策》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②且為之奈何(《鴻門宴》)③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④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2.暫且,姑且。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ā妒纠簟罚谑牟幌喔羟?,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③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報任安書》) 【且如】就像。①且如今年冬,未休關(guān)西卒(《兵車行》 “若” (一)動詞,像,好像。①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②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齊桓晉文之事》)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見梁襄王》)④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木蘭詩》。 “及”、“比得上”,《戰(zhàn)國策·齊策》:“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用作代詞。 1.表對稱,相當(dāng)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 “你的”。①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若屬:你們這些)③更若役,復(fù)若賦……(《捕蛇者說》你的)。④予我千金,吾生若《獄中雜記》。 2.表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樣”“如此。①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用作連詞。 1.表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如果”“假設(shè)”等。①若據(jù)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zhàn)》)②若備與彼協(xié)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jié)盟好。(《赤壁之戰(zhàn)》)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2.表選擇,相當(dāng)于“或”“或者”。①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jì)》) 3.至,至于。①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 4.表并列,譯為“和”、“與”。愿取吳王若將軍頭以報父仇《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 【若定】心中有數(shù),從容不迫。①指揮若定。(《赤壁之戰(zhàn)》) 【若何】怎么樣。①以閑敝邑,若何?(《崤之戰(zhàn)》)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dāng)于“幾許”、“多少”。①車后若干遞送夫。 “所” (一)名詞,處所,地方。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②成反復(fù)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③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①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③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④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2.“所”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的作用。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②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為……所】“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 “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③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五蠹》 【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jù),相當(dāng)于 “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信陵君竊符救趙》)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2.表示原因。相當(dāng)于“……的原因(緣故)”。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③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④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伶官傳序》 【所謂】所說的。①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所在】1.到處。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2.所在之處,處所。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塾》)②急趨之,折過墻隅,迷其所在。(《促織》) “為” (一)動詞。(wéi) 1.有“做”“作為”“充當(dāng)”“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應(yīng)該根據(jù)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進行判斷。①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②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③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2.以為,認(rèn)為。①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②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讀wéi,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③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①慎勿為婦死,貴賤輕何?。ā犊兹笘|南飛》)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莊暴見孟子》)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②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③臣請為王言樂。(《莊暴見孟子》) 4.對,向。①為之奈何?(《鴻門宴》)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③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dāng)”“等到”等。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③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焉” (一)兼詞。 1.相當(dāng)于“于之”、“于此”、 “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ㄔ谄渲校?。(《論語》)②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從這里)。(《勸學(xué)》)③五人者,蓋當(dāng)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2.相當(dāng)于“于何”。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 (二)代詞。 1.相當(dāng)于“之”。①惟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捕蛇者說》)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 2.哪里,怎么。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③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dāng)于“也”。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xué)而大遺(《師說》)②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四)助詞,作詞尾,相當(dāng)于 “然”,譯為“……的樣子”“……地”。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②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 “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②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③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zhàn)》)②當(dāng)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①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薄蜃又^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后》)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ā恫∶佛^記》)③豈獨伶人也哉?。ā读婀賯餍颉罚? 【也歟】表疑問,相當(dāng)“么”。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也夫】表肯定兼感嘆的語氣。相當(dāng)于“啊”、“呀”。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 “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①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鐘山記》)③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垛叶〗馀!?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①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④以資政殿學(xué)士行《指南錄后序》。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①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赤壁之戰(zhàn)》)②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③先以書遺操,詐云欲降《赤壁之戰(zhàn)》。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于,在,從。①以八月十三斬于市。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于。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卒以吾郡這發(fā)憤一擊,不敢復(fù)有株治。(《五人墓碑記》)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6.表示依據(jù)。譯為:按照,依照,根據(jù)。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zhàn)》)②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zhàn)》) (二)連詞。 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guān)系??勺g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②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關(guān)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鐘山記》)②樊噲側(cè)其盾以撞。(《鴻門宴》)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 3.表示目的關(guān)系,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勺g“而”“來”“用來”“以致”等。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②當(dāng)求數(shù)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 4.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 2.作語助,起調(diào)整音節(jié)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rèn)為。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以為】 1.認(rèn)為,把……當(dāng)作或看作。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②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2.把……作為或制成。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把它設(shè)為。)②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當(dāng)”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①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fù)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么辦法用來……”“沒有什么辦法用來……”①項王未有以應(yīng),曰:“坐?!保ā而欓T宴》)②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莊暴見孟子》)③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勸學(xué)》)④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陳情表》) “因” (一)介詞。 1.依照,根據(jù)。①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②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dǎo)之。 2.依靠,憑借。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③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 3.趁著,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②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 4.通過,經(jīng)由。①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鴻門宴》) 5.因為,由于。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書》) (二)副詞。 1.于是,就;因而。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②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2.原因,緣由,機緣。①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三)動詞 1.根據(jù)。①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五蠹》) 2.沿襲,繼續(xù)。①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②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于” (一)介詞。 1.在,從,到①乃設(shè)九賓禮于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②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③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前一個“于”:從)(《勸學(xué)》)④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在……方面”“從……中”。①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 3.由于①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進學(xué)解》) 4.向,對,對于。①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②魯肅聞劉表卒,言于孫權(quán)曰……(《赤壁之戰(zhàn)》)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5.被。①君幸于趙王?!读H藺相如列傳》②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6.與,跟,同。①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②燕王欲結(jié)于君?!读H藺相如列傳》③莫若遣腹心自結(jié)于東,以共濟世業(yè)?!冻啾谥畱?zhàn)》 7.超過,比。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雹谇?,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后一個“于”:比)(《勸學(xué)》) 8.給。陳涉少時,嘗于人傭耕《陳涉世家》 9.按照,根據(jù)。于諸侯之約,大王當(dāng)王關(guān)中《史記·淮陰侯列傳》 【于是】 1.相當(dāng)于“于+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①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③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罅。(對此)《廉頗藺相如列傳》 2.連詞,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與現(xiàn)代漢語“于是”相同。例: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③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見……于】表示被動。①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與” (一)介詞。 1.介詞。和,跟,同。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②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促織》 2.給,替。①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3.比,和……比較。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②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二)連詞。 1.連詞。和,跟,同。①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勾踐滅吳》)②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勾踐滅吳》) (三)動詞。 1.給予,授予。①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勾踐滅吳》)②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結(jié)交,親附。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②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③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3.參加,參與。①騫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 4.贊許,同意。①吾與點也。②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四)通假。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或疑問。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②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③然則廢釁鐘與(《齊桓晉文之事》) 【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①謂其妻曰: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②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鴻門宴》)③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④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孰若】【與其……孰若】表示選擇(舍前取后),譯為:“哪如”“與其……哪如……”①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②與其殺是童,孰若賣之(《童區(qū)寄傳》) “則” (一)連詞。 1.表示承接關(guān)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例如:①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鴻門宴》)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③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④臨視,則蟲集冠上(《促織》) 2.表示條件、假設(shè)關(guān)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②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3.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勺g為”就”,或不譯。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②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xué)而》)③小則獲邑,大則得城。④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轉(zhuǎn)折時,用在后一分句,譯為 “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②手裁舉,則雙超忽而躍(《促織》)③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jīng)》) 5.表示選擇關(guān)系。常和“非”“不”呼應(yīng)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②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勾踐滅吳》) (二)副詞。 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diào)和確認(rèn)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則是】只當(dāng)是。①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竇娥冤》) 【則則】贊嘆的聲音。①連呼則則。 “者” (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地等?!啊摹?,“……的(人、東西、事情)”。①有復(fù)言令長安君為質(zhì)者,老婦必唾其面?。ā队|龍說趙太后》)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在數(shù)詞后面,譯為“……個方面”“……樣?xùn)|西”“……件事情”。①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zhàn)》)②或異于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②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4.放在后置的定語后面,相當(dāng)于“的”。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②頃之,煙炎張?zhí)?,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zhàn)》) 5.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后面,不必譯出。①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zhàn)》)②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③遠者數(shù)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赤壁之戰(zhàn)》)②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①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①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shù)存之。(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2.指示代詞,這,此。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后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③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④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①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③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④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biāo)志。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③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薄蜃又^也。(《齊桓晉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xué)》)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沒有實在意義。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三)動詞,到……去。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③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jb1000 教學(xué) jb1000 教學(xué) jb1000 教學(xué) jb1000 教學(xué) jb1000 教學(xué) jb1000 教學(xué) jb1000 教學(xué)-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yù)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yù)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rèn)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biāo),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biāo)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2019-2020年高考語文 文言文虛詞專題復(fù)習(xí)教案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文言文 虛詞 專題 復(fù)習(xí) 教案
鏈接地址:http://www.820124.com/p-1961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