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 17《蘇州園林》課件 語文版.ppt
《七年級語文下冊 17《蘇州園林》課件 語文版.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七年級語文下冊 17《蘇州園林》課件 語文版.ppt(3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葉圣陶,桂林山水甲天下,蘇州園林冠江南,山河秀錦,教學(xué)目標(biāo):,1、初步了解說明文常識,重點掌握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2、學(xué)習(xí)本文抓住事物特征,由總到分的說明順序。 3、培養(yǎng)學(xué)生事物說明文的閱讀方法。,教學(xué)重、難點:,,1、抓住事物特征和由總到分的說明順序。 2、體會說明文語言的多樣性。,第一課時,說明文知識:,1,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說明事物的狀態(tài),功能,特征,或闡明道理,目的的文章叫說明文。,根據(jù)說明的對象分為:事物說明文,介紹具體的事物;事理說明文,介紹事物的本質(zhì),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2,說明文的結(jié)構(gòu):,總------分,總------分--------總,分------------總,3,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常用說明方法:,下定義: 這就是,叫…, …是…,分類別:一種是…,另一種…,舉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打比方:像,是,當(dāng)做。,作比較:比…,和…比,列數(shù)字:數(shù)詞(概數(shù),確數(shù)),引資料:標(biāo)記是引號。,葉圣陶: (1894~1988),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現(xiàn)代文學(xué)家和語文教育家,有“優(yōu)秀的語言藝術(shù)家”之稱,代表作是長篇小說《倪煥之》。他原籍是江蘇蘇州,所以對蘇州園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另有散文集《腳步集》,新詩集《雪潮》,童話集《稻草人》。,,一、走近作者,軒 榭 池沼 丘壑 嶙 峋 鏤空 薔薇 重巒疊嶂,(xuān) (xiè),(zhǎo),(hè),(lín) (xún),(lòu),(qiáng wēi),(dié),(zhàng),朗讀課文并讀準(zhǔn)下列詞語,二、字詞積累,三、整體感知,學(xué)生自讀課文,并思考: 1、這是一篇事物說明文,被說明事物——蘇州園林的特征是什么?為了說明這一特征,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2、畫出最能概括蘇州園林總的特征的語句。,請你欣賞,1、欣賞完圖片后,如果讓你用一個比喻句形容蘇州園林: 你覺得——蘇州園林就像……,一幅幅優(yōu)美的圖畫。,蘇州園林的總特點:,務(wù)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2,讀2—6段,說說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說說以上分別對應(yīng)哪一段?,③,⑤,④,⑥,這四個自然段主要說明蘇州園林大 處十分講究,是一幅完美的圖畫。,3.讀7,8,9段,這幾段分別介紹了蘇州園林的什么?與第二段是什么關(guān)系?,這三段是從蘇州園林的小處著 眼來說明處處入畫的特點。,,(7),(8),(9),每一個角落注意圖畫美.,門窗注意圖案美.,漆色注意色彩美,第2段,第7、8、9段,,總分,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3段) 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 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5段) 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6段),講究角落的圖畫美(7段) 講究門窗的圖案美(8段) 講究色彩的搭配(9段),完美的圖畫,,,整體,,(2 段),4 、蘇州園林追求完美的圖畫,除了上面討論的四個“講究”外,還注意了哪些細節(jié)?,討論、歸納:文章的結(jié)構(gòu)層次及說明順序,第一部分(1):說明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shù)中的地位,總領(lǐng)全文。 第二部分(2--9):作者從園林建筑的各個方面,說明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總特征。(可分三個層次) 第三部分(10):是課文的結(jié)語部分,與開頭首尾呼應(yīng)。,按總分總順序,同時注意從大到小,從主到次,使文章條理清晰。全文以圖畫美為一條線,貫穿全篇。,第二課時,一、溫故知新,有一個清晰的說明順序,對于一篇說明文來說十分重要。本文按總分順序,同時注意從大到小,從主到次,使文章條理清晰。全文以圖畫美為一條線,貫穿全篇。,1、第一段哪個詞最能說明蘇州園林的重要地位? 2、“標(biāo)本”在第一段中是什么意思?,合作學(xué)習(xí),標(biāo)本,明確:這里有典范、代表的意思。,(這個詞形象地表明它繼承了古代園林藝術(shù)傳統(tǒng),濃縮了中國園林藝術(shù)精華,具有典范性。),1、亭臺軒榭的布局有什么特點?(用文中的話回答),明確:——“絕不講究對稱”。,2、文中哪句話緊扣“圖畫美”這一特征?,明確:“我想,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筑是圖案畫,不是美術(shù)畫……”,3、這段用了什么說明方法?,第三段:,打比方(圖案畫和美術(shù)畫) 作比較,二、具體研習(xí),第四段:,2、本段哪些句子緊扣“圖畫美”這一特征?,,明確:“ ……這也是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游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1、假山池沼的配合有什么特點?,巧妙自然,第五段:,1、花草樹木的映襯有什么特點?,明確:——“著眼在畫意?!?2、本段用了哪些說明方法?,3、本段哪些句子緊扣“圖畫美”這一特征?,明確:“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畫?!?作比較:與松柏,道旁樹比較 舉例子:“古老的藤蘿” 打比方:把藤蘿比作一幅畫,第六段:,1、近景遠景的層次如何安排?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明確:利用花墻、廊子或鏡子為蘇州園林增加景致的層次和深度。,明確:盡管花墻和廊子作為一個隔界把景致分為幾個部分,但是好像并沒有把景致分開。,三、語言特點: 思考、討論:說出下列句中畫橫線的詞的作用。 (1)蘇州園林據(jù)說有一百多處,我到過的不過十多處。 (2)務(wù)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據(jù)說”是留有余地的說法,很有分寸。,“務(wù)必”“無論”“總是”強調(diào)了圖畫美。,(3)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 (4)蘇州園林與北京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 (5)階砌旁邊栽幾叢書帶草。墻上蔓延著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如果開窗正對著白色墻壁,太單調(diào)了,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絕大部分”是從范圍上作出限制。,“極少”則從數(shù)量上加以限制。,)“栽”“蔓延”“補”這幾個動詞恰當(dāng)而形象地寫出設(shè)計者和匠師們的精心布局,化靜為動,化單調(diào)為多彩。這個例子體現(xiàn)了本文語言的精練。,語言特點:準(zhǔn)確、生動、周密、精煉,四、解讀探究,1、學(xué)生再讀課文,找出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并畫出相應(yīng)的語句。 2、討論:運用這些說明方法的作用。,1.作比較: ①在介紹布局的時候,將蘇州園林內(nèi)亭臺軒榭的布局跟宮殿和住宅作比較; 突出了蘇州園林講究“自然之趣”的特點。 ②在介紹花草樹木時說,“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將蘇州園林與一般園林作比較,表現(xiàn)了我國傳統(tǒng)的審美觀點和民族的特有風(fēng)格。 ③在介紹建筑物的色彩時,又與北京的園林相比較,’‘與北京的園林的不同,極少使用彩繪。梁和杜子以及門窗欄桿大多漆廣漆,那是不刺眼的顏色”。,2.舉例子 例如:第2自然段,以游覽都來到園里,沒有一個不心里想著口頭說著“如在圖畫中”的例子,說明蘇州園林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的特點。再如第5自然段中,以幾條園里的古藤為例,形象地說明了蘇州園林花樹的藝術(shù)風(fēng)采。 3、打比方(形象具體地說明了對象的特征) 用圖畫來比方,說明蘇州園林的建筑是美術(shù)畫,講究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沒有修剪得--------道樹旁”,小結(jié):多種說明方法的運用,既突出了 事物的特征,又使語言達到了準(zhǔn)確、簡 明而又形象生動的要求。,4、引用資料 如文中在說明夏秋季節(jié)之美時,引用了 《漢樂府,江南》中的詩句“魚戲蓮葉間”。,蘇州園林無論是整體,還是它的每一個局部,甚至每一個細部處處都注意到了圖畫美,作者反反復(fù)復(fù)用圖畫作比,目的在于始終強調(diào)蘇州園林總的特征。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說明文始終要注意緊緊抓住被說明事物的特征。,六、課堂小結(jié),,再見,-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yù)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yù)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biāo),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biāo)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蘇州園林 七年級語文下冊 17蘇州園林課件 語文版 年級 語文 下冊 17 課件
鏈接地址:http://www.820124.com/p-2044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