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題材藝術歌曲作品的異同及建議》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同題材藝術歌曲作品的異同及建議(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同題材藝術歌曲作品的異同及建議
摘要:洛列萊,又譯“羅列萊”“羅蕾萊”,是歐洲文學中的一篇小小的著名段落,以充滿豐富幻想、神秘、寓言性質和危險的氣息,引起了文人們的注意。舒曼與李斯特為浪漫主義時期重要作曲家,都創(chuàng)作過以其為題材的作品,在實際的譜例分析和風格的把握中,有著諸多相似與不同,這對最終的演唱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舒曼;李斯特;洛列萊;藝術歌曲;演唱建議
19世紀浪漫主義思潮涌動,音樂與詩歌緊密結合在一起,其中一部分形成了現(xiàn)今所熟知的藝術歌曲,其題材包含廣泛,多為神話傳說、歷史、自然風光、愛情,甚至僅僅是某種自我情緒的抒寫,而詩歌的思想性也將歌曲的內涵推上一
2、個新的高度。從最早布倫塔諾創(chuàng)造洛列萊以來,使它作為題材不只一次的出現(xiàn)在音樂家的筆下,總能在藝術歌曲、歌劇、交響曲的一隅中發(fā)現(xiàn)它的蹤影。其中以洛列萊為題材的藝術歌曲最為大眾所知。而在同一題材下的同類作品有其特殊的價值,下面從來源、內容、音樂結構和演唱建議來進行分析[1]。
一、洛列萊傳說來源簡介
洛列萊是德國萊茵河右岸132米的洛列萊巖,這里潺潺的水聲,在特殊的巖石構造下被放大,產(chǎn)生了奇妙的效果,這激發(fā)了人們的靈感,創(chuàng)造出了多種多樣的故事。1801年,德國作家克萊門斯?布倫塔諾(ClemensBrentano1778—1842)第一次將一個迷人的女性與這塊石頭聯(lián)系起來,這是洛
3、列萊第一次以完整的形象出現(xiàn)在文學之中。
二、詩詞內容及敘述方式
1812年,德國浪漫派詩人艾興多夫(JosephKarlBenediktFreiherrvonEichendorff1788—1857)創(chuàng)作了《林間對話》(Waldesgesprch),其將最初以“水妖”形象示人的洛列萊,變成了美麗而危險的森林女巫。艾興多夫注重環(huán)境的渲染,詩詞的氣氛和天馬行空的想象。1824年,德國浪漫派詩人海涅(HeinrichHeine1797—1856)在其詩篇DieLorelei中,抓住了布倫塔諾的主題,描述了一個類似塞壬一樣的同名女子。詩人用平實的語言和強烈的抒情意味,以“我”為第一
4、視角敘述了這一故事[2]。
三、音樂結構與音樂語言
1.舒曼的《林間對話》1840年,舒曼根據(jù)艾興多夫的詩篇,將其譜寫在作品39首中的第一首,1850年,作為再版的第三首。這首詩分為四段,是沒有展開部的奏鳴曲式,呈示部的兩個主題(主部和副部)和再現(xiàn)部的兩個主題。兩個主部都是男人的話,兩個副部都是洛列萊的話。第一段用E大調帶附點波浪形音樂線條引出獵人的話。接著洛列萊用C大調回答,鋼琴旋律線條從下而上,柔和順從,但隱藏著危險的動機,在Waldhorn(號角)上用短暫的離調至E大調屬和弦,并最后停在E大調的屬和弦上,獵人用E大調進行7小節(jié)后,音樂減慢,突然切入C大調,鋼琴警告性和
5、弦,速度加快,接著洛列萊的話自然進入E大調,經(jīng)過9個小節(jié)漸強至全曲最高音,以強音量唱出開頭代表獵人的第一句話“天色已晚,暮色蒼茫”,明示獵人已經(jīng)落入洛列萊的手中,最后以E大調收尾,前后呼應但意義上完全不同。2.李斯特的《洛列萊》1841年,李斯特用海涅的詩篇DieLorelei譜寫成藝術歌曲,于1843年出版。奏鳴曲式,主部副部唱歌詞第一段,插部第二段,展開部第三段,把第三段的最后兩句歌詞留給再現(xiàn)部,作為歌曲的結束語。主部G大調,宣敘調開頭(gesprochen)。副歌是E大調的船歌體裁,旋律蕩漾節(jié)奏富有伸縮感,音樂上充滿抒情性。插部轉而寫人,人聲部分8小節(jié)降B大調,鋼琴左手伴奏部分轉為更為平
6、穩(wěn)的柱式和弦三連音,抒寫洛列萊的嬌艷美貌,6小節(jié)用流動性的上行降A大調旋律抒寫洛列萊的動作,最后5小節(jié)為“魔力”一詞轉進G大調以對應開頭并銜接了展開部,展開部是全曲最高潮,前10個小節(jié)是豐富后的主部材料,后6個小節(jié)鋼琴右手的強震音伴隨左手半音下行,人聲音區(qū)進入最低。接著再現(xiàn)部的主部和副部多次反復,加深對主題的感慨[3]。兩首藝術歌曲從音樂結構上看均為奏鳴曲式,總的來說,舒曼的作品更為精巧克制、簡潔清晰、富有寓意,鋼琴與聲樂巧妙的編織在一起,而李斯特的表達更為熱情直接,充滿感染力,調性與節(jié)奏豐富,多用重復歌詞的方式來加深感嘆。兩首作品均有強烈的戲劇性,《林中對話》中人物的對話模式,與《洛列萊》中
7、一場災禍的前后,均在短短的篇幅中激化矛盾,讓人印象深刻。
四、演唱中的建議
演唱者除了做好案頭工作以外,還應注意人聲與鋼琴部分的合作,情緒的把握,音色的變化?!读种袑υ挕芬魳窔赓|內斂,側重情景渲染和情感心理的變化和對比,演唱者需要扮好兩種角色。整個作品要求的是Ziemlichrasch(相當?shù)目?,呈示部的人聲部分出現(xiàn)4個小節(jié)簡短的情景陳述后,后5個小節(jié)演唱速度稍稍加快,短句連貫和休止符的清晰,整體樂句長線條漸強,突出單詞“l(fā)ang”(遠的)和“allein”(獨自)。副部進入洛列萊的主題C大調,語氣平緩試探,音色上可以分為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音色上比獵人部分更冷峻深沉,突
8、出洛列萊本質上的非人化;另一種是用明亮輕柔的音色,突出其貌美柔弱和充滿誘惑的形象,最后一句洛列萊勸說獵人的句子,音色上伴隨音量上有控制的漸強變明亮,半音下降漸弱,音色變回暗淡。再現(xiàn)部的獵人以強音量重復呈示部相同的音樂材料,語氣更為自信,在“jungeLeib”(年輕的身軀)后突然一掃前面曖昧的氣氛,矛盾激化,語速偏快,強調而清晰,bist(是)、Hexe(女巫)和Lorelei(洛列萊)三個詞重音突出,漸弱并干脆的收尾,鋼琴接入回到原速。洛列萊這部分音色也可以有兩種變化:一種是承接呈示部洛列萊的第一種特點,用強力度唱出全曲最高音;另一種是用明亮的音色來表現(xiàn)洛列萊的得意和激動。前一種表達方式適合
9、擁有較寬厚的聲音,而后一種更適合抒情靈巧的聲音[4]?!堵辶腥R》更側重敘事性、畫面感和內心沖突,作品分為多個情緒狀態(tài),主部是未釋放的不安,前5個小節(jié)聲音像說話一樣,進入Allegretto部分后,氣息需短促加重這種不安,副部將這種情緒安撫了下來,與歌詞相稱的是聲音上抒情連貫而不拖沓,兩句重復的“落日余暉下”音區(qū)較寬,第一句是對壯烈美景的由衷贊嘆,由弱至強需要寬廣、飽滿的聲音;第二句由強至弱回落到低音區(qū),兩句成長線條平滑銜接,音色統(tǒng)一,氣息上有控制的收放。插部開頭聲音清晰仿佛耳語,弱聲且需吐字清晰,最后重復的兩句“有著強大的魔力”,第二句加重對前一句的語氣。展開部用宣敘調,情緒上與主部類似,隨著
10、音樂進行,釋放出主部被壓抑的不安,最后兩句“他只仰望高處,仰望高處!”達到全曲最高潮,聲音需要保證一定的音量,接著在鋼琴震音的襯托下,像大聲說話一樣,復述著剛才所看到的災難。再現(xiàn)部的前半部分,敘述者驚魂未定,帶有悔恨的情緒將這一切歸咎于洛列萊,在“getan”(造成)這個詞上應給予重音強調,之后進入船歌的部分將之前的情緒撫平[5]。同一時期,同一題材,經(jīng)由不同作曲家之手,釋放出不一樣的光彩,因此,在演唱的處理方法上產(chǎn)生諸多的異同,就像李斯特在《舒曼》一文中寫道:“這些代表們的進步精神雖然和當時藝術發(fā)展的總路線一致,但在個性上仍有其獨自的傾向”。只有在理解作品藝術性和思想性兩方面的基礎上,才能把
11、握好不同的演唱風格,演繹好這些作品[6]。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舒曼[M]//西方音樂通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233-237.
[2]錢仁康.音樂中的羅雷萊傳說[M]//錢亦平.錢仁康音樂文選(下冊).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428-439.
[3]李敬波.德國藝術歌曲與舒曼聲樂套曲Op.39的思想內涵[J].藝術研究,2014(1).
[4]牛崔杰.舒曼《聲樂套曲》Op.39的演唱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5.
[5]王石磊.李斯特藝術歌曲《羅雷萊》研究[J].大舞臺,2012(11).
[6]張璋.對李斯特藝術歌曲《羅蕾萊》音樂與演唱風格探索[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