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記》重點字詞逐個解釋及全篇知識點梳理》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石鐘山記》重點字詞逐個解釋及全篇知識點梳理(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石鐘山記》重點字詞逐個解釋及全篇知識點梳理
《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贬B元以為下臨沐沖,微風鼓浪口
面對 振動
水石相怛 聲如膽。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車修置水中,雖大國良不能鳴 口
擊 大 把 即使使?一發(fā)出聲音
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歸中杵于舊:,扣 口㈣聆之,南聲呵 舊址找到在“叩”表承接含糊
皿北音清喝包口心囤余冏郵。自以為得目。然是說也,余尤陽 高揚 鼓槌響聲傳播 聲音 慢 得名原因 更加
之。石匕|因和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呼哉?
定語后置標志聲音響亮 命名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郵!適降,而長子邁將赴唱德興尉,送
乘船 往,
2、至U 至。至卜?去
之至湖口,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舌國問擇其一二扣之注
于是 在 敲,擊
碎焉,余唇眄信也。至莫回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⑶ 大石側(cè)立E 本來 表并列 暮,晚上 極陡峭的 在旁邊
尺,如猛獸奇鬼,根H搏囚;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問;又
陰森森地打,搏斗
有若老人咳唇的?谷中者口或臼匕顫鶴也。余方口巨|欲還,而大聲發(fā)母
又在無意義有人 正心驚 從
上,噌眩如鐘鼓不加舟人大恐。徐而居,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匚 停歇 地 深度
微波入口 涵淡澎湃而漢回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shù)?
到那里 形成這種聲音 抵擋,擋住
可坐
3、百人,看詢多如與風水相吞吐,有霰坎鎮(zhèn)格之聲,與向之曲者相
中間是空的 窟窿 剛才
應(yīng),如樂作何 因笑謂邁曰:“汝識時?噌眩者,周景王之無射也,霰坎鎮(zhèn) 在那里 知道
羊苔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嚇回,而呻呵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囹同,而言之
親眼親耳 主觀推斷 大概
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咂絕呼下,故莫育㈣;而漁工水師雖知時能
在夜里極陡峭的沒有人 雖然
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回斧斤考擊而求石自以為得其實。吁以t匚
…的原因 竟然 尋求 事實的真相因此
之,國酈元之值而鄧|渤之陋園
發(fā)語詞 簡單笑話淺薄
【知識點】
一、通假字
4、
①南聲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濁而模糊)
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二、古今異義
1 .空中而多竅
古:中間是空的;今:天空上。
2 .自以為得其實
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實際上。
三、一詞多義
1 .鼓
①噌弦如鐘鼓不絕(鼓,名詞)
②微風鼓浪(振動,掀起,動詞)
2,莫
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時候,名詞)
②故莫能知(沒有人,否定性無定代詞)
3 .自
①自以為得之矣(自己,代詞)
②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從,介詞)
4 .扃
①彭蠢之口有石鐘山焉(兼詞,相當于“于此”,在那里)
②碎碎焉(相當于“然”,“地”
5、、”……的樣子”,形容詞詞尾)
③微波入焉(相當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詞)
④如樂作焉(無義,表陳述語氣詞,助詞)
5 .余
①余韻徐歇(剩余的,形容詞)
②余尤疑之(我,代詞)
6 .得
①得雙石于譚上(得到,找到,動詞)
②周得觀所謂石鐘者(能夠,助動詞)
7 .搏
①水石相搏(擊,拍,動詞)
②森然欲搏人(撲向,動詞)
四、詞類活用
(一)名詞作狀語
①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舟,用船,乘著船)
②大石側(cè)立千尺(側(cè),在旁邊)
③事不目見耳聞(目,親眼;耳,親耳)
④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
(二)名詞作動詞
①而此獨以鐘
6、名(名,命名,取名)
(三)使動用法
①雖大風浪不能鳴也(鳴,使……鳴響)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①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②此鸛鶴也
③噌眩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④霰坎鎮(zhèn)羊苔者,魏莊子之歌鐘也
⑤此世所以不傳也
(二)省略句
①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之)也,而況石乎!
②磔磔(于)云霄問
③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絕壁之下
(三)賓語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
②余是以記之(“是以”即“以是”)
(四)定語后置
①石之鏗然有聲者(即“鏗然有聲之石”)
(五)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①得雙石于潭上
②又有若
7、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③而大聲發(fā)于水上
六、一詞多義:
1、而:扣而聆之(表順接)
徐而察之(表修飾)
空中而多竅(表并列)
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表轉(zhuǎn)折)
人而無儀《相鼠》(表假設(shè))
2、焉:箜箜焉(相當于“然”,形容詞詞尾)
微波入焉(兼詞,于此)
4、因:因得觀所謂石鐘者(趁機)
因笑謂邁曰(于是)
七、重點詞義:
1、水石相搏(擊、拍)
2、程止響騰(傳播)
3、余尤疑之(更加)
4、所在皆是也(這樣)
5、適臨汝(往)
6、余方心動欲還(剛才)(心驚)
7、則山下皆石穴罅(縫隙)
8、涵澹澎湃而為此也(形成)
9、與向噌洪者相應(yīng)(
8、先前)(應(yīng)和)
10、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大概)
11、此世所以不傳也(…的緣故)
【寓意/主旨】
《石鐘山記》是北宋文學家蘇軾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游石鐘山后 所寫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記。文章通過記敘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強調(diào)要正 確判斷一件事物,必須要深入實際,認真調(diào)查。
【寫作特點】
結(jié)構(gòu)獨特?!妒娚接洝返慕Y(jié)構(gòu)不同于一般的記游性散文那樣,先記游, 然后議論,而是先議論,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后又以議論作結(jié)。作者以 疑一
察一結(jié)論”三個步驟展開全文。全文首尾呼應(yīng),邏輯嚴密,渾然一體。全文由 思而行,由感而發(fā),夾敘、夾議,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 體,
9、是為因事說理的千古名篇。
修飾巧妙。文章以生動的比喻(明喻如 聲如洪鐘”如猛獸奇鬼”若老人咳 且笑于山谷中者”如鐘鼓不絕"如樂作焉",暗喻如 噌者,周景王之無射也,霰 坎鎮(zhèn)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形象的擬人(森然欲搏人”),貼切的擬聲詞 (鏗然”焉9磔磔”噌。 JK坎鏈”),對所見所聞作了繪聲繪形的描寫,創(chuàng)造出獨 特的意境。此文的景物描寫也因其巧妙的修飾而形象生動見勝。
【譯文I
《水經(jīng)》上說:彭蠡湖的入口處,有一座石鐘山?!]道元注解認為, 邃 里下臨深潭,微風鼓動著波浪,湖水與山石相擊,而發(fā)出洪鐘般的聲響。 ”這種
解說,人們常有懷疑?,F(xiàn)在拿鐘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風浪,也不能使它
10、發(fā) 出響聲,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開始查訪這石山的舊跡,尋得兩 塊石頭在水潭邊,他敲敲石頭,聽聽聲音,南邊那塊石頭的聲音模糊厚重,北 邊那塊石頭的聲音清脆悠遠,停止敲擊聲音仍在散播,余音裊裊,久久才慢慢 消失”,他自以為探得原由了。但是這種解說,我更加懷疑。鏗然有聲的石頭到 處都有,而單單這里的石頭用 鐘”來命名,這是什么原因呢?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日,我從齊安郡乘船到臨汝去,我的長子蘇邁將到饒州
德興去做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機會看到李渤所說的 石鐘”。寺廟里的
和尚派一個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中挑一兩塊去敲敲,石頭碎碎作響,我當然 譏笑而不信這種解釋的。待到晚上月明的時候,
11、我只與蘇邁坐了小船,來到峭 壁下面??吹接袎K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獸奇鬼一般,陰森森地象要 撲打人;而山上棲息著的隼鷹,聽見人聲也驚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著;又 有象老人在山谷中邊咳嗽邊笑的聲音,有人說: 這是鸛鶴??! "我心里驚懼正
想回去,但從水面上突然響起了巨聲,轟隆轟隆地象敲鐘擂鼓之聲而不停止, 船夫大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發(fā)現(xiàn)山下都是石洞石縫,不知有多深,微波 涌進了洞、縫,流轉(zhuǎn)激蕩,因而產(chǎn)生這樣的聲響。船轉(zhuǎn)回到兩山之間,剛準備 進港,發(fā)現(xiàn)水流中間有塊巨石攔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著又有很多洞穴, 與風、水互相吞吐,發(fā)出物體相撞聲和鐘鼓齊鳴聲,與先前轟隆的聲音相呼
應(yīng),如同奏樂一般。我就笑著對蘇邁說: 你記得嗎?轟隆的聲音,象周景王的
無射鐘所發(fā)出的,撞擊聲和鐘鼓聲,又象是魏莊子的歌鐘所發(fā)出的。古人不騙 我們呀! ”
事情不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就妄斷有無,這可以嗎?酈道元所看到的,大 概與我相同,但他說得不詳盡;一般士大夫們終究不愿親駕小船夜泊峭壁之
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漁夫船夫,雖然知道了卻無法寫下來,這就是世上 不能把真相傳布開來的原因呀。而識見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擊石頭的方法來 探求,自以為求得了結(jié)果。我所以記下了以上的經(jīng)過,是因為嘆惜酈道元的解 釋過于簡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釋太淺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