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風格人物造型設計與制作》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建筑風格人物造型設計與制作(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建筑風格人物造型設計與制作
摘要:回顧以往時裝周,建筑對整體造型,特別是在服裝上的影響已經(jīng)非常的深刻,越來越多的建筑元素被運用到時尚產(chǎn)業(yè)的整體設計中,從一開始的建筑廓形感覺,到現(xiàn)在的建筑材質顏色,還有建筑組合方式和線條走向,每一年的發(fā)布會多少都帶有強烈的建筑風格。本設計從建筑物本身的體型的均衡、體量的比例和尺度、空間的質感與色彩入手,結合了教堂形體向上的動勢去支撐堅挺的感覺,將輕靈的垂直線條通過不同的面料呈現(xiàn)出來,配合模特的動勢的展現(xiàn)教堂蓬勃的生機活力。
關鍵詞:建筑元素;人物造型;運用
一、靈感來源
靈感來源于米蘭大教堂給人恢弘雄偉的感
2、覺。不僅是對整體的恢弘的感覺,更是對細節(jié)處理的敬佩,也被古人的智慧和技術深深地折服。通過觀察教堂的塔頂鍍金的圣母瑪利亞的雕像,以及支柱頂上其他圣者的形象矗立高空,我們深深地被震撼,也被這美好的畫面影響。
二、制作細節(jié)及步驟
設計就是此將建筑元素和建筑物外形感覺融合到整體造型的設計當中。先從建筑物本身的體型的均衡、體量的比例和尺度、空間的質感與色彩入手,通過手繪稿的形式將自己想象中的一個大概的整體造型畫出來,對稱或者是不對稱、高高低低的錯落都符合建筑的形式美的法則。整個色調以金色為主,配合一些鄰近色的搭配去體現(xiàn)層次感,展現(xiàn)服裝細節(jié),如圖1所示。(一)作品中建筑風格
3、外觀呈現(xiàn)。1.在妝發(fā)設計上的運用。在妝面的設計上借鑒了教堂內部壁畫的顏色,以金棕色為主的眼妝,弱化眉毛在臉部的呈現(xiàn)效果,更好地展示作為一個圣母的光輝形象,而不是以人的五官的概念去展示作品。銀藍色是教堂繪畫中天空的常用色,唇妝通過采用以藍銀的天空色,輔以金色的邊框,去點綴整體的莊嚴感,也和眼妝相呼應,在額頭上也進行了處理,打造出金色的水滴感的立體軌跡。發(fā)型采用了干凈利落的高馬尾的設計,配合頭飾一起使用,去點綴整個造型,呼應服裝,體現(xiàn)整體的輝煌感。2.在服飾設計上的運用。將建筑的廓形挪到了手臂上,結合教堂頂式的一個金色的肩飾與頭飾去支撐整個建筑的感覺,高高低低的鋪展、虛實的對比、不同形狀的微差、直
4、曲線的變化創(chuàng)造出更加豐富的空間效果,給人以均衡、穩(wěn)定的美感。結合教堂內部的一些雕塑從內在和外在體現(xiàn)教堂的感覺。在腰部的位置,透過教堂空間的透視感,塑造了一個展翅的天使的形象。從服裝的可行性來說,袖子去掉了笨重的袖子的處理方式,換了金屬布面料,將局部從一開始整體建筑的廓形縮小到一個局部的廓形,肩部構件的直觀建筑物與建筑本身的龐大形成對比,體現(xiàn)女性曲線拖地的連體衣的一套禮服造型可以中和建筑直線條帶給我們硬氣的感覺。將建筑的塊感和面感的結構更加合理地增加在服裝設計上,讓整體看起來更加具有建筑的感覺。通過米蘭大教堂的空間感,在色彩與質感的結合上分別用從古銅色漸變到金色,去體現(xiàn)整個造型的層次感;在質感上
5、的體現(xiàn)采用了大面積不同的金屬片拼接而成,去營造教堂的莊嚴沉重感如。在胸口的位置,采用鉚釘?shù)钠唇雍豌@的結合,去體現(xiàn)教堂內部的富麗堂皇。動態(tài)的服裝表演配合化妝造型,在我們打造的一個合適的環(huán)境中進行整體展示,達到整體風格的統(tǒng)一和最佳效果的呈現(xiàn),如圖2所示。(二)作品中的建筑風格內在含義。米蘭大教堂是文藝復興時期下的產(chǎn)物,作為哥特式教堂的代表,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作為世界著名的基督教堂之一,是許多基督教徒與神明交流的地方,是他們的精神寄托,控制著他們精神情感。整個教堂以圣經(jīng)為靈感,向世人宣傳教義,規(guī)勸世人服從神權和容忍上帝的安排。這與當時的文化背景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也能反映出封建社會的黑暗面。整個教
6、堂處處充滿了向上的活力,顯示了城市的蓬勃生機和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現(xiàn)代的大教堂不再是純粹的宗教建筑物,更多的是承載著時代賦予它的任務———城市的文化標志,向世人傳播更深的文化,傳播自由,這就讓建筑物擁有了深深的時代性。從米蘭大教堂的時代性出發(fā),將建筑物的感覺拆分在服裝的不同位置。在初期的時候結合了教堂形體向上的動勢去支撐堅挺的感覺,將輕靈的垂直線條通過不同的面料呈現(xiàn)出來,配合模特的動勢展現(xiàn)教堂蓬勃的生機與活力。通過合適地改造將教堂以不同的物質狀態(tài)呈現(xiàn)出來,具有了更多的造型感和藝術感,但也能傳達出神秘、美妙而又圣潔,讓浮躁的靈魂安靜下來,用愛讓心變得柔軟,敬天愛人、普愛眾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