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另辟蹊徑也能精彩匯編》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新版另辟蹊徑也能精彩匯編(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新版另辟蹊徑,也能精彩匯編
【人物***】
沈麗萍,蘇州市吳江區(qū)教育局教研室小學品德教研員,蘇州市名教師、蘇州市小學品德學科帶頭人,執(zhí)著于小學品德教學與研究工作,積極探索道德實踐在品德課程實施中的有效作用,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實踐體驗教學模式”。其課堂教學視頻和教學研究成果在江蘇省中小學教研室“教學新時空名師課堂”直播。近年來,已有近30篇論文在《中小學德育》《基礎教育參考》等刊物發(fā)表,曾獲第八屆“新世紀園丁論文大賽”一等獎。主持多個省市級課題,擔任《觀課議課問題診斷與解決》系列叢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分冊主編。
學科結緣:懵懂中的選擇
2、 與品德課程的結緣源于1992年在盛澤實驗小學舉行的一次思想品德評優(yōu)選拔活動。那年,上崗未滿三年的我在校級選拔中勝出并被推薦參加吳江縣級評優(yōu)課活動,雖然評選結果僅獲二等獎,但已經(jīng)是莫大的鼓勵。因為剛適應小學教師崗位的我,對品德課程的教學還處于懵懂之中。之后,學校開始有意識地讓我在品德學科上發(fā)展,在各種公開展示中頻頻亮相。記得有一位老教師曾經(jīng)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我們學校對品德這么重視真難得,你如果以后選擇走這條路,相比選擇語文數(shù)學無疑就是一條捷徑,因為小學科好比是一條冷僻的小路,但是堅持走下去的話往往也可以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來?!睅е返抡n程帶給我的最初榮耀,我走上了這條小徑。
隨
3、著教學的深入,我發(fā)現(xiàn)品德課雖然每周只有一節(jié)課,屬于名副其實的“小學科”,但卻是系統(tǒng)地對學生進行道德認知、情感激發(fā)和行為引導的平臺。同時,在教學實踐中我還發(fā)現(xiàn)學生特別愛上品德課,首先是因為課堂較之語文、數(shù)學更加生動,學生在生動的故事、真切的案例、多樣的活動中得到體驗,獲得感悟。其次,品德課后沒有書面作業(yè),處于零負擔狀態(tài)。但是,“小學科”的研究與發(fā)展也有很多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精力分配問題。同時擔任著低年級班主任和語文教學工作,我時常感覺自己對于品德教學研究顯得力不從心。除非要比賽或上公開課,對于日常的品德教學,往往照搬教參上的教案,每次能應付過去就行了。再者,由于學校專注于研究品德學科的教師相
4、對較少,可以交流學習和借鑒的經(jīng)驗也非常缺乏。另外,由于品德學科配套材料的缺乏,加之90年代初期網(wǎng)絡資源的缺乏,能夠利用的教學資源少得可憐。在重重困難前,我感覺到無奈和無助,也一次次產(chǎn)生了疑問,這條路我能走得下去嗎?
1995年,我被推薦參加吳江縣“首屆百名上好課教師”的評選活動,憑著品德學科的冷門,我又一次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再次點燃了我對品德學科的熱情和執(zhí)著,也堅定了前行的方向。我除了積極向校內有經(jīng)驗的老教師學習,更多的是利用好每次外出學習或展示參賽的機會。尤其是抓住每次賽課的時機,逼迫自己一次次磨課、一次次修改。無論是賽課還是公開課,我都自己動手設計制作課件,記得當時課堂教學信息
5、化的標志就是使用幻燈機。為努力將教材內容通過幻燈形式形象地呈現(xiàn),我努力開發(fā)利用課外資源,豐富品德教學內容。我經(jīng)常自己設計好課件內容,然后請美術老師幫忙在透明的幻燈片上加工繪制。而每次上課的音像材料也多是我自己錄制,從配樂故事錄制、學生生活情景捕捉與攝錄到兒童歌曲選擇我都全程參與、精心準備。其中不少的兒歌還是自己創(chuàng)編的。我覺得這個參與的過程是一種特殊的研究過程,讓我更明晰了教學目標,更善于分析學情,為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提升打下了基礎。
在隨后的日子里,我努力平衡語文教學、班主任工作和品德教學,也逐漸體驗到兼課帶來的優(yōu)勢。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對班級孩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班集體建
6、設情況等了解得更深入更全面,這些都為品德教學的針對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撐,豐富了活動內容。我先后代表學校參加吳江市級、蘇州市級比賽,獲得評優(yōu)課一等獎、基本功比賽、錄像課一等獎,在思想品德課程實施二十周年紀念活動中,我還獲得了省優(yōu)質課獎。相對于競爭激烈、人才濟濟的語文學科,我發(fā)現(xiàn)我選擇的這條捷徑雖然難走,而每每都讓我得到意外驚喜與收獲,讓我相信,一路向前,定能領略無限美好!
適應變革:實踐中的累積
202x年,我從一名普通的一線教師成為區(qū)教研員,人生角色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時值第八次課改剛剛啟動,品德課程更是進行了徹頭徹尾的變革?!镀返屡c生活》《品德與社會》逐漸取代了原來的《思
7、想品德》和《社會》教材,全面進入小學課堂。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理念也有了極大的調整和改變。在嶄新的工作崗位上,面對全新的品德課程,我感覺一切都應該回到起點,我需要在教學研究與實踐中重新去認識、研究這門課程。
是一門課程,更是一種生活。在研究中,我對品德課程的性質、特點越來越明晰。品德課程是一門立足學生生活的課程,它基于學生的現(xiàn)有生活,注重生活資源的有效開發(fā)利用,要做好學生生活問題的解決與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品德課程是一門活動課程,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探究,在活動中得到感悟與提升。品德課程還是一門綜合課程,從內容上看,它有機融合了原有的思想品德、社會學科的內容,還有機整合了小學科學
8、、地理環(huán)境教育、歷史與文化、品德與規(guī)則教育等,因此要求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多元。同時,它還是一門指向于學生未來的生活課程,引導學生過有道德的生活。雖然品德課程在課表中每周僅占兩課時,但是對學生現(xiàn)在、未來乃至一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這就需要我們能夠從更高的視角去審視、研究并實踐品德課程的改革。基于課程的生活性特點,我提煉了關于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思路,即“一組二引”,通過重組教材、引生活進課堂、引學生到生活的策略,有效開發(fā)和利用學生的生活資源,同時將課堂作為對學生進行生活指導的場地,將生活作為學生實踐和行為檢驗的平臺,進行有效地教學拓展。
是一次教學,更是一項活動。隨著對課程的深入研究
9、與了解,我也形成了自己對這門課程教學的獨特思路,即生活是品德教學的源泉,體驗是品德教學的途徑,活動是品德教學的載體,互動是品德教學的策略,成長是品德教學的目的。根據(jù)這一思路,我提出了“讓學生動起來,讓品德課活起來”的教學策略,并從教學內容的動態(tài)化、教學時空的開放化和教學方式的探究化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將游戲、討論、展示等活動引進課堂,通過前伸、后延、整合等方式進行時空的拓展,將多樣的探究性學習作為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通過研究,我認為,品德課堂應該是生動而開放的,有開放的教學內容和空間,教師的教學設計應該是以學生自主參與的活動為主,通過有效組織和評價,使學生在豐富的體驗中得到認知與情感
10、的提升,從而內化為道德行為。
是一次整合,更是一種雙贏。作為區(qū)小學品德教研員,我還身兼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研員的工作。在課程研究中,我發(fā)現(xiàn)兩門課程具有相同的性質,即都是綜合課程;具有相同的課程內容,即以學生的生活為主要內容;還具有相一致的課程價值取向,即不以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為主要目標,而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由此,我面向全區(qū)小學開展了“小學品德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整合可行性”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兩門課程具有整合的獨特優(yōu)勢,具體表現(xiàn)在師資配置上的一致性。不少學校已經(jīng)意識到這兩門課程的相近之處,在師資配備上已經(jīng)有所整合。而且,調研中發(fā)現(xiàn)教師駕馭課程的能力正在
11、逐步提高,對課程的綜合性、生活化、主題化和活動化特性有了較深的認識,這樣兩門課程的整合有了師資的基礎,認識到兩者具有相同點,可以整合。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我?guī)ьI區(qū)骨干教師團隊申報了江蘇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guī)劃青年立項課題“優(yōu)效視閾下小學品德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的實踐研究”,并從課程資源的整合、教學目標的整合、教與學的整合、學習方式的整合等多方面開展實踐研究。課程整合作為一種趨勢,更是一次雙贏,推進了兩門課程的有效實施。
提煉聚焦:鞭策下的奮發(fā)
區(qū)域品德課程的發(fā)展也給我?guī)砹藟粝胫械某煽儯?02x年獲評蘇州市學科帶頭人,202x年獲評蘇州市名教師,成為蘇州市名師發(fā)展共同
12、體成員,202x年被推薦為江蘇省特級后備區(qū)級第一梯隊成員。接踵而至的榮譽、更高的發(fā)展平臺無不鞭策著我在品德這條路上勇往直前,并不斷審視自己的教學情況,在教學風格與特色上進行有效提煉、聚焦。
確立方向。作為課題的主持者,我?guī)ьI課題組教師開展文獻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理論材料。在實踐中,我更認識到科研只有與教研有機整合,才能真正體現(xiàn)其實效。由此,我將課例研究引入課題研究,在小課題的帶動下積極探索與研究課堂教學。根據(jù)品德課程的性質與特點,基于我區(qū)課程整合的前期研究,我將“道德實踐”作為自己研究的重點與方向,積極探索品德課程實施中學生道德實踐活動的有效組織。通過資料檢索與學習,我充分認識到無論
13、古今,不論中外,實踐在道德或品德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道德本身就是實踐的。實踐是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基礎,也是品德課程的基本性質。根據(jù)選擇的這一方向,我開始探究道德實踐活動在小學品德課程中基本操作方式、有效的活動類型,提出主動實踐、有效實踐、深度實踐的基本策略,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使學生獲得豐富的體驗,最終實現(xiàn)品德教育知行合一的目標。
建立模式。作為教研員,我也經(jīng)常開設公開課供老師們評析與研究,并力求在課堂指導中實踐自己的研究成果。高年級的品德與社會教材,由于內容整合了歷史、地理、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使好多老師望而卻步。對于高年級的品社課是否可以形成一定的模式供老師們借鑒呢
14、?我在六年級《隔海相望》一課的教學中,根據(jù)教學目標,嘗試將綜合實踐活動引入品德課堂,通過學生課前實踐、課堂交流體驗、課后延伸實踐的教學思路,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度,以“實踐學習單的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對臺灣的了解,用自己的眼睛審視臺灣問題,用自己的心靈感受到大陸與臺灣是一家的事實。經(jīng)過反復實踐、修改完善,我的“實踐體驗教學模式”形成了,并制定了初步的教學流程,可以作為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其他主題教學的參考與借鑒。很快,我區(qū)幾位青年教師運用這一模式在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自然資源取之不盡嗎?》《科學技術的喜與憂》等課的教學中進行運用,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我想,這種模式可能有局限,但是帶給老師們
15、的應該是一種導向,那就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實踐,在實踐中獲得的感受和體驗才是最真切的。
樹立旗幟。多年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持續(xù)不懈的聚焦與提煉,使我的課堂教學和研究不斷提升,在省、市各級品德課程研究領域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蘇州市教科院組織的各級教研和培訓活動中,我作為教研員代表進行評課析課、為老師們作專題講座,受邀指導兄弟縣市區(qū)域的品德教學工作,自己的觀點與研究成果得到老師們的肯定。202x年,省教研室杜文艷教研員應邀參與我區(qū)課程研究,并聽了我的研討課,對我的課堂教學特色和教學研究成果給予了較高的評價。10月初,我的課堂教學視頻與教學研究成果在江蘇省教學新時空.名師課
16、堂進行展播,教學視頻還被推薦在教育部網(wǎng)站展出,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學習資源。三十多篇教學研究論文也相繼在《中小學德育》《基礎教育參考》《江蘇教育》《江蘇教育研究》等雜志發(fā)表。
教研相長:轉型中的引領
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師生角色、關系的重塑與變革,同樣,在學科教研活動中,教研部門與一線教師也不再是上傳下達或檢查評定的關系,而需要重新定位,教研方式需要轉型與創(chuàng)新。
小學品德學科教師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多為兼課老師,主要任務是語數(shù)外學科的教學,兼課直接影響著品德教師的發(fā)展,使他們在精力投入、專業(yè)引領、同伴協(xié)助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的現(xiàn)實問題。作為教研員,我覺得自己不僅是
17、學科的引領者、實踐者,也應是學校和老師的服務者。
服務者。小學品德學科教師以兼職教師居多,他們的初始專業(yè)以語文、數(shù)學為主,要引導他們的專業(yè)發(fā)展由其他學科意向轉向品德學科意向,首要的就是給他們創(chuàng)造在品德學科教學領域的成長機會。為此,我以“一轉三式”讓他們獲得成長的體驗,從而把品德教學和教研視為一種必須、一種生活。“一轉”就是引導一部分教師把專業(yè)發(fā)展意向轉向品德課程,或者轉為品德專職教師,把發(fā)展的興奮點轉移到品德課程,成長為品德教學的骨干,在全市以及學校教研活動中起引領作用。“三式”則是對具體對象分類、分層,并加以引導培養(yǎng)的方式。一是“天女散花式”,就是面向全體的品德教師,圍繞小學品德教學的各個方面開展主題教研活動,為每一位教師的發(fā)展創(chuàng)設平臺;二是“錦上添花式”,即面向骨干教師,組織開展以總結、提煉骨干教師經(jīng)驗、教學特色為主的教研活動;三是“雪中送炭式”,面向某些在業(yè)務上存在不足的教師,采取缺啥補啥的辦法,助推他們成長。根據(jù)教師發(fā)展程度,我們分別成立了核心組、中心組、協(xié)作組三個不同的發(fā)展團隊,每一個團隊成員都制定了個人發(fā)展的目標和方向,根據(jù)教師發(fā)展需要我們提供不同的發(fā)展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