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一節(jié)蝗蟲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第六章第一節(jié)蝗蟲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六章第一節(jié)蝗蟲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第六章第一節(jié)蝗蟲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理解蝗蟲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理解蝗蟲的發(fā)育(不完全變態(tài)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蟲的主要特征。
(3)知道蝗蟲對農作物的危害。
2.能力方面
通過觀察蝗蟲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的小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過蝗蟲的外部形態(tài)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樹立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和生物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生物學基本觀點。
(2)通過我國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的思想情感。通過了解蝗蟲的生活習性和對
2、人類農業(yè)生產的危害,樹立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意識。
教學難點
1.蝗蟲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是本課的重點。因為:蝗蟲是昆蟲的典型代表動物,其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知識是學生學習昆蟲的基礎,也是學習其他節(jié)肢動物的基礎。通過蝗蟲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特點的學習,對節(jié)肢動物的主要特征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時蝗蟲又是曾在我國歷史上造成嚴重災害的農業(yè)害蟲,人們對蝗蟲的研究,比較清楚。
2.蝗蟲的發(fā)育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其一是幼蟲的“齡”,即“齡蟲”,對于初一的學生不能立刻弄明白。齡是指在一定齡期中的具體昆蟲幼蟲的蟲態(tài)。所謂齡期是指昆蟲幼蟲在連續(xù)兩次蛻皮之間所經歷的時間。其二是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的變態(tài)是指形態(tài)的改變。其三是世代的
3、概念,所謂一個世代是指昆蟲由卵開始,到成蟲產生后代為止,個體發(fā)育經過一個周期。世代的長短,因昆蟲的種類而不同。
3.昆蟲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課的重點。運用昆蟲三個共同特征來判斷哪些節(jié)肢動物是昆蟲,哪些節(jié)肢動物不是昆蟲。
4.蝗蟲的口器和呼吸是本課的另一難點,各種昆蟲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形式各不相同,有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和虹吸式等不同的類型。其中咀嚼式是最原始的,其他類型都是由咀嚼式演化而來。觀察蝗蟲的口器的順序不能搞亂?;认x的呼吸方式是學生不知道的,其結構也不易觀察到。
教具準備
活蝗蟲、雌雄蝗蟲標本、蝗蟲模型、活螞蟻(或蟑螂)數(shù)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盤、鑷子、
4、解剖針、放大鏡、膠水、實物投影儀、教學課件(或掛圖和投影片)、蝗蟲發(fā)育過程標本。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教學過程設計思路:
實物導人
設疑啟動
引出課題
→
觀察蝗蟲標本理解蝗蟲的形態(tài)結構
→
通過生理實驗和觀察實驗理解其主要器官的功能
→
觀察并記錄,歸納昆蟲綱的主要特征
2.教學過程的說明:
(1)導言的設計。
①由實物引入:教師課前將罩在玻璃瓶里的活蝗蟲或蝗蟲標本放在學生實驗臺上的解剖盤里,上課后直接提出問題:同學們看到解剖盤里的是什么動物嗎,它是害蟲還是益蟲?等等,學生這時已經按捺不住了,這樣的引言干凈利落,直接將本課的主題
5、展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主題就講蝗蟲。同時從觀察實物開始,會使學生將注意力很快集中到眼前的蝗蟲,興趣油然升起,這是一種既突出主題又能抓住學生注意力的較好的引入方式。把教材前的四種節(jié)肢動物的共同特點放在其他節(jié)肢物動中講解。
②其他引言方式:按教材順序引入,先導出章的題目再導出節(jié)的題目。這樣比較麻煩也耽擱時間。設疑導入和錄像導入也比較好,但沒有實物導入節(jié)省時間,因為本節(jié)課內容多實驗量大,所以要選一種比較節(jié)省時間的方法。
(2)關于蝗蟲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部分的教學。
教師應該本著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原則,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同時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也要節(jié)省時間。如果條件允許,建
6、議先用一定的時間學生自己觀察和解剖蝗蟲,搞清楚蝗蟲的各部分結構,然后再通過兩個生理小實驗和兩個觀察實驗,解決蝗蟲各主要部分的生理功能。
①在觀察蝗蟲的形態(tài)結構時,教師在大屏幕或(投影儀)上出示觀察提綱:看一看,蝗蟲的身體表面有什么結構特點?身體分哪三個部分?通過學生觀察,教師用模型(或多媒體大屏幕)進行整合。接著觀察蝗蟲的頭、胸、腹三部分,教師出示觀察提綱:頭部有哪些結構?胸部有幾對翅?幾對足,各有什么特點?腹部有什么特點,有什么結構?要求學生分部觀察,由前到后、由表及里,邊觀察邊填寫觀察記錄表,兩個同學配合好,教師要適時出示蝗蟲模型(或大屏幕)給予指導。最后歸納出昆蟲的主要特征。
蝗蟲外
7、形觀察記錄表
身體部分
器 官
功 能
頭
部
觸角(?。?
復眼(?。?
單眼( )對
解剖的咀嚼式口器實物標本加注名詞
前足(?。?
胸
部
前胸
中胸
中足(?。?
前翅(?。Γ镔|
氣門(?。?
后胸
后足(?。?
后翅(?。?,膜質
氣門(?。?
腹
部
氣門(?。Γ?~8體節(jié))
聽覺器官(?。Γǖ谝惑w節(jié)兩側)
產卵器(雌性),交接器(雄性)
②關于蝗蟲的生理特點的教學。按照蝗蟲身體分部,由前向后進行教學,幾個主要結構的功能通過兩個觀察實驗和兩個生理小實驗來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當講到觸角的作用時,教師可演示教材中用蟑螂(或
8、螞蟻)做的小實驗,也可以課前布置學生觀察,最后得出結論。蝗蟲口器的觀察,教師用教學課件(或剪貼圖)來指導學生觸剖蝗蟲的口器,學生觀察后再把解剖后分解的口器各部分按順序貼到表格中的相應位置,注明各部分的名稱。教師應及時檢查和評分,糾正錯誤部分。在講授蝗蟲的呼吸系統(tǒng)時,教師在實物投影上指導觀察氣管:學生用解剖針和鑷子將體側的體壁與內部器官稍稍分開,就可以找到白色、半透明的絲狀細管,這就是氣管,還能清楚地看到氣囊??捎梅糯箸R進行觀察,也可制成裝片,在低倍鏡下能更清楚地觀察到氣管分支情況和管壁上的幾丁質螺旋絲。關于氣門的作用,學生先提出假設氣門可能與呼吸有關,通過教材中的小實驗來驗證假設,證明氣門是氣體出入蝗蟲身體的門戶。學生會問蝗蟲每一個氣門既能吸氣又能呼氣嗎?它是怎樣呼吸的呢?最后總結蝗蟲胸部有兩對氣門,腹部有8對氣門,前4對吸氣,后6對呼氣,氣體由前向后流動。
板書設計
第六章 節(jié)肢動物
第一節(jié) 蝗蟲
一、形態(tài)結構
1.體表:外骨骼
2.身體部分:頭部、胸部、腹部
二、呼吸過程
氣門是氣體出入蝗蟲身體的門戶。
第 7 頁 共 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