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案新人教版.doc
《九年級語文上冊《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案新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九年級語文上冊《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案新人教版.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教學資料參考范本 九年級語文上冊《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案 新人教版 撰寫人:__________________ 時 間: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內(nèi)容,通過合作探究歸納本文中心論點,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2、理清文章結(jié)構,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3、理解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聯(lián)系學習實際,培養(yǎng)科學實驗精神。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有人說中國的孩子“高分低能”“會讀書不會研究”,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問題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會給我們極大的啟發(fā)。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密執(zhí)安州的安阿伯,當時他的父親在密執(zhí)安大學念書,后來到臺灣大學任教。青少年時期,丁肇中是在祖國大陸和臺灣度過的,在國內(nèi)念完小學和中學后,到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學習,1959年獲得工程學士學位,1960年獲得科學碩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內(nèi)瓦歐州核研究中心從事原子彈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國,擔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師,第二年提升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為物理學教授。1977年被委任為《核儀器與方法》編輯委員會委員,也是美國、意大利等地物理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密執(zhí)安等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1976年因在電磁力探索上發(fā)現(xiàn)J/4 粒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職。他曾多次回國探親,對祖國的科學事業(yè)極為關心。在他領導的實驗小組里,中國派去的同志約占半數(shù),這些科學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導下正從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給加點的字注音 瞭望 彷徨 丁肇中 不知所措 榮譽 儒家 3、解釋下列詞語。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 齊家: 抽象: 袖手旁觀: 一帆風順: 不知所措 三、合作探究 1.默讀課文,討論編寫閱讀提綱。 討論并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2、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3. “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4.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卻的原因是什么? 5.〈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6、這個目的與丁教授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樣不一樣? 四、課內(nèi)小結(jié) 第一課時參考答案: 三、1.默讀課文,討論編寫閱讀提綱。 討論并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第一部分(l~2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xiàn)在的世界。 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層(11~12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c以“我”舉例。 第三部分:解決問題。強調(diào)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2: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格物致知”出至《四書?大學》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薄拔锔穸笾?,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齊家,齊家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也就是通過實驗得到知識。 4.可能是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5.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6、不一樣。丁教授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 第二課時 一、溫故而知新 二、合作探究 1.第4段舉王陽明“格物”失敗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2.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3.實驗的過程應該是怎樣的? 4.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5.第9段講的是什么道理? 6.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是什么樣的? 7.第12段舉我個人的經(jīng)驗證明了什么?這是什么論證? 。 8.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9.丁教授認為〈四書〉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么? 三、解讀探究 1、風格樸實,方法多樣 這篇文章簡短精要,寫得樸實通俗,深入淺出,讀來親切有味,沒有說教氣息,這種風格也是漫談式論說文的一個特點。這種風格的形成除了語言的明白通俗外,與行文的靈活和說理方法的多種多樣也是分不開的。具體說來,本文采用的說理方法有以下幾種: (1)引用古語:如,開頭引用《大學》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2)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jié)合:列舉事例時,采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jié)合說理的方法。 例如: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子苦思頭痛而失敗的事例, 傳統(tǒng)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反面事例) 又如:通過實驗了解付予性質(zhì)的事例。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正面事例) 又如: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研究工作束手無措的事例 中國學生偏向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反面事例) 總結(jié):事例論證的好處,用典型事例作為論據(jù)進行論證,它的好處是說理充分,令人信服。 (3)運用對比:如,中國傳統(tǒng)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diào)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nèi)心體悟和自我檢討,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對比。 解說:在進行議論文教學時,應緊緊圍繞議論文文體特點來進行學習。自學點撥時,除了要讓學生掌握課文基本內(nèi)容外,還應點撥學生了解議論文的一般常識,如,論點、論據(jù)、論證方法,以及事例論證的好處等。 2、本文除了舉例論證以外還運用哪些論證方法請在課本上標記出來。 3、引導學生在求學的過程中發(fā)揚懷疑求真精神。 四、總結(jié)反思 參考答案: 二、1、王陽明的“格物”實是“格已”,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于現(xiàn)在的世界的。證明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確。 2、只有通過實地實驗才能得到新的知識。 3、實驗的過程應該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4、舉研究竹子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5、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而是需要小心具體的計劃,要有一個適當?shù)哪繕恕? 6、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功課成績很好不會做研究。 7、舉我個人的經(jīng)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屬于舉例論證。 8、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9、第一,尋求真理的堆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5 / 5-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九年級 語文 上冊 14 應有 格物致知 精神 教學 新人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820124.com/p-3093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