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第一章).ppt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第一章).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第一章).ppt(3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2010年3月,麗水學院方相成,第一章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發(fā)展沿革,第一節(jié)古代語文教學教學目的與要求:了解中國古代語文教育經(jīng)驗、問題和弊端,中國現(xiàn)、當代語文教育的萌發(fā)誕生、艱難成長、曲折發(fā)展、走向成熟的歷史。,第一章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發(fā)展沿革,一、古代語文教育教學的內容原始社會沒有嚴格意義的課程,但語文教育教學的內容已經(jīng)存在。奴隸社會有專門的學校和課程:六藝封建社會以儒家經(jīng)典為主,基本特點是:先教蒙學讀物,集中識字;再學“五經(jīng)”“四書”,傳道明理;以文選為補充讀物和寫作范本。,第一章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發(fā)展沿革,二、古代語文教育的主要經(jīng)驗(一)識字教學1、集中識字,為讀寫打基礎2、韻文化,便于朗讀和記誦3、注重思想倫理道德的教育4、聯(lián)系日常生活5、激發(fā)兒童的興趣,第一章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發(fā)展沿革,(二)閱讀教學1、熟讀、精思、博覽2、注重方法習慣的培養(yǎng):評點法、出入法(三)寫作教學1、注重基本功的培養(yǎng)2、多讀、多寫、多改3、從模仿入手4、先放后收,第一章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發(fā)展沿革,第二節(jié)近現(xiàn)代語文教育一、中國現(xiàn)代語文教育的興起時期——語文單獨設科(1901——1910)1904年癸卯學制,標志語文學科的誕生。標志著中國的語文教育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演進,也標志著現(xiàn)代語文教學的興起。,第一章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發(fā)展沿革,二、中國現(xiàn)代語文教育體系的形成時期——國語、國文課程標準綱要的制定(1911——1926)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廢止小學讀經(jīng)科,將各類學校的“中國文字”、“中國文學”課程更名為“國文”。并且明確了國文課的教學目標:“國文的要旨在于通解普通的語言文字,能自由發(fā)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養(yǎng)文學之興趣,兼以啟發(fā)德志?!睘榇龠M了語文教育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第一章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發(fā)展沿革,三、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國,將小學、初中的“國文”改為“國語”,廢止舊的國文教科書,采用語體文教科書,自此,文言文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現(xiàn)代白話文取得了合法的地位,開始占領語文教科書的陣地。此項政令將中國教學改革至少提前20年。----------胡適,第一章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發(fā)展沿革,第三節(jié)當代語文教育一、語文學科名稱的確立1949年葉圣陶主持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工作,將新中國實施聽說讀寫教育的學科正式定名為“語文”。這不僅僅是名稱的改變,而且標志著教育思想的轉變?!罢Z文”學科名稱的提出,揭開了中國當代語文教育史新的一頁。,第一章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發(fā)展沿革,‘語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此前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tǒng)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并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固為讀寫之事,而茍忽于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薄罢Z”、“文”密不可分,聽、說、讀、寫并重的觀點,反映了人們對語文學科認識的深化。--------葉圣陶,第一章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發(fā)展沿革,二、推廣《紅領巾教學法》1953年5月,北師大教育系的學生在教育實習中舉行了一節(jié)觀摩課。當時在該校指導工作的蘇聯(lián)教育專家普希金也應邀參加。教材是初中語文課本中的一篇小說《紅領巾》,教法是當時流行的講授法。并且采用正在學習運用的凱洛夫的“五環(huán)節(jié)”教學結構。不滿七頁的課文,用了四個小時還沒有講完。預計還要兩個小時。普希金教授針對當時的情況作了長篇發(fā)言。指出不能以老師的積極性影響學生主動性。組成語文課的因素是(1)朗讀、(2)復述(3)分析課文。分析也應當讓學生來做,老師予以啟發(fā)、引導、補充、提高。中文系的同學依據(jù)普希金的意見重新設計教學。5月27日在師大女附中再次試教,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評。后經(jīng)葉蒼岑教授的大力宣傳,迅速在全國掀起學習的熱潮。,第一章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發(fā)展沿革,紅領巾教學法的作用:1、推動了教學方法的改革。核心是啟發(fā)式和談話法。2、建立了現(xiàn)代文教學的基本模式。紅領巾教學法的弊端:1、與中國語文有先天的隔閡2、產(chǎn)生了形式主義的傾向,第一章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發(fā)展沿革,三、漢語文學分科教學實驗1、胡喬木提出設想(1951,3)2、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1954,2)3、葉圣陶具體部署(1955,8)4、安排重點試驗(1955年秋在北京天津上海濟南廣州等地79所學校,在初一試用分科教材,)5、1956年秋季在全國開展分科教學。6、1957年在“整風反右”運動中遭到批判。7、1958年3月中宣部宣布停止使用分科教材。,第一章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發(fā)展沿革,這是我國第一次有組織有領導的對語文教學的科學化和系統(tǒng)化的實驗研究。制定了大綱,編寫了首師生歡迎的教材,造成了較大的影響。但在實驗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1、文學課本分量重,難度大。2、漢語課本內容呆板枯燥,概念術語過多,不能很好地與語言實際運用相結合。3、沒有找到與作文教學的結合點。這次改革,其興業(yè)勃也,其亡也忽也,以行政命令始,以政治批判終,至今沒有結論。,第一章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發(fā)展沿革,四、語文“工具性”理論的確立基本內涵:語文是工具,語文課是工具課。這種工具不是純物質的工具,是有思想感情的內涵的,語文教學中不能把他們認為的割裂開來。這一理論葉圣陶開其先,呂叔湘繼其后,張志公集大成。,第一章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發(fā)展沿革,五、中國當代語文教育的曲折探索時期——被“革命”的語文教育(1958——1976)影響全國的三個案件:1、白卷英雄張鐵生1973年6月30日,遼寧省興城縣白塔公社下鄉(xiāng)知青、生產(chǎn)隊長張鐵生在參加高等學校入學文化考試時,交了‘白卷’。“四人幫”一伙把張鐵生捧為“反潮流英雄”,在全國樹立了一個交白卷的樣板,刮起了否定文化學習的歪風。,,2、反潮流小將黃帥1973年11月,《北京日報》社先后收到一個小學生的兩封來信。報社到學校了解情況,并收集整理了這個小學生的日記,以《一個小學生的來信和日記摘抄》為題,在報社內部刊物登了出來。這個小學生的信和日記,主要反映了她同班主任老師之間的一些矛盾和不同看法,純屬師生之間正常的思想認識上的分歧。“四人幫”聲稱“這是兩個階級、兩條路線斗爭的大事”,責令《教育革命通訊》加“編者按”發(fā)表?!侗本┤請蟆?、《人民日報》也先后加“編者按”發(fā)表了這個材料。,,3、反對管、卡、壓的烈士張玉琴三事件造成的影響:在全國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反對所謂“師道尊嚴”的浪潮,一時無政府主義進—步泛濫,一些學生以不讀書為榮,以為破壞紀律、反對老師就是反潮流,給教育戰(zhàn)線特別是中小學教學造成了災難性的破壞。學生流傳的口頭語是:“反正下鄉(xiāng)種莊稼,何必刻苦學文化”;“學會數(shù)理化,還得拿釘耙”;“日光大學地球系,讀不讀書沒關系”;“城里都下來啦,還念書干啥”。在教學秩序混亂的氛圍中,“有的教師實行無語教課法,上課不講話,只在黑板上寫,寫完就走,因為太亂,沒法講課?!?,六、改革開放以后的語文教學(一)復蘇階段(1977-----1978)1.我國各項工作逐步走上了健康發(fā)展的道路,學校的教學秩序得到了恢復。大家急于補課,提出了“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八字方針為語文教學的最高理想,注重語文知識教學。1978年,教育部制定頒布了語文教學大綱,編了新的教材,但要求明顯偏高,有80%學生不適應。,,2.呂叔湘對語文教學現(xiàn)狀的批評?!爸行W語文教學效果很差,中學畢業(yè)生語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對于少、慢、差、費的嚴重程度,恐怕還認識不足?!晟险n總時數(shù)是9160課時,語文是2749課時,恰好是30%。十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shù)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這個問題是不是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是不是應該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用較少的時間取得較好的成績?”摘自1978年3月16日《人民日報》《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二)改革的探索階段(1979~1997)1.外國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經(jīng)驗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人們開始認識到我國教育與世界發(fā)達國家教育的差距。2.大批研究語文教學的刊物出現(xiàn)。3.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呈現(xiàn)繁榮局面。涌現(xiàn)出一大批語文教育改革家、理論家和名師,出現(xiàn)了眾多的語文教改流派和教改口號。,,(1)以于漪為代表的情感派語文教學。注重語文教學的思想性、情感性。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激起學生的疑問,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通過深情的語言描述打動學生,感染學生。(2)呂型偉的“文道統(tǒng)一、加強基礎、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的口號。,,(3)錢夢龍?zhí)岢觥叭魉氖健苯虒W理論?!叭鳌保阂詫W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即“學生為主體”是我們考慮問題的基點,“教師為主導”是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條件,而“主體”和“主導”的關系又辯證地統(tǒng)一在一個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結構之中?!八氖健奔此姆N課型:自讀、教讀、作業(yè),復讀。,,自讀課自讀課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為目的的一種訓練形式,著眼于有計劃地培養(yǎng)自讀能力。分六步走,名曰:“六步自讀法”:①認讀。朗讀課文,框出生字新詞,自查字典、詞典解決。②辨體。辨明文章的體裁,從而根據(jù)不同體裁的特點確定不同的自讀方法。③審題。審明題目的語言結構、含義和作者命題的意圖,并點出“題眼”。④發(fā)問??删完P于文章內容、關于文章表現(xiàn)形式、關于作者構思意圖分別提出“什么”、“怎樣”、“為什么”幾個問題,自問自答,逐步理解文章。⑤質疑。要求學生思前顧后,統(tǒng)觀全篇,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可以有疑而問,也可以無疑而問,“于無疑處生疑”。⑥評析。經(jīng)過充分消化,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突出的特點做出評論或分析。,,.教讀課教讀課是學生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進行閱讀訓練。與自讀課相比,兩者同樣體現(xiàn)著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在教讀課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則明顯加強。教讀必須和自讀結合進行。結合的方式:一是在自讀的基礎上,教師收集、分析學生自讀所給予的信息,就學生的疑難和課文的重點,有的放矢地給以啟發(fā)、指導;二是先教讀,后自讀,難度較大或背景復雜的課文多采用這種方式。但在學生自讀以后,還需進一步教讀,最后仍然落實在學生自讀能力的提高上。要提高教讀的實效,除靈活選擇教學方法以外,還得掌握各種啟發(fā)思維的手段,值得重視的有三點:①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啟發(fā)其推舊知新;②善于發(fā)問,巧設情境;③選準知識與智能的結合點。,,作業(yè)課作業(yè)課是為了強化對知識的記憶和促進學習的遷移。因此,作業(yè)設計應以加深理解知識為主,同時還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學以致用。根據(jù)不同的要求,作業(yè)有的重在記憶,有的重在消化,有的重在應用。此外,還有評價性作業(yè),包括鑒賞和批判,從品評文章詞句、片段到寫出有相當難度的短評。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要從初一開始,逐步提高。,,復讀課復讀課是把若干篇已經(jīng)教過的課文按一個中心組成“復讀單元”,讀讀、想想、議議、練練,既溫故,又知新。“復讀單元”的重點仍在“讀”,通過讀找到各篇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形成某些規(guī)律性的認識?!皽毓省敝皇鞘侄?,“知新”才是目的。復讀課常用比較的方法,異中求同,或同中求異,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是頗有意義的。,,(3)遼寧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實驗。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三)世紀之交全社會對語文教育的批判和反思(1997---2000)1997年末,由“北京文學”發(fā)端,許多報刊先后發(fā)表署名文章,“以憂思中國語文教育”為專題引發(fā)一場關于語文教育現(xiàn)狀與出路的大討論。討論的收獲收集在王麗主編的《中國語文教育憂思錄》、鐘曉雨主編的《問題與對策—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江明主編的《問題與對策---也談中國語文教育》三本書中。這次大討論促進和推動了語文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也是語文教育迎接21世紀大變革的前奏。,,七、新世紀的語文新課程改革2000年全面啟動,2001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出臺,2003年高中課程標準頒布。語文新課程在全國全面鋪開。,-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語文課程 教學 第一章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820124.com/p-3260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