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級歷史下冊 6.20《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教案 冀教版.doc
《2019-2020年九年級歷史下冊 6.20《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教案 冀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九年級歷史下冊 6.20《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教案 冀教版.doc(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九年級歷史下冊 6.20《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教案 冀教版 ●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主要講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特點及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涉及面非常廣泛。從三個方面展開教學內容: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內容。著重敘述了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生物工程技術尤其是基因工程技術的進展。第三,與第一、二次工業(yè)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生產力發(fā)展的巨大推動和對世界經濟結構及世界經濟格局產生的重要影響。 本課的知識貼近現代生活,而且清晰明了,主要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能力,多設計一些學生討論的話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認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興起的情況,包括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領域蓬勃發(fā)展的史實。 2.體會、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和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引導學生結合第一、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情況,對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歷史現象得出結論的能力。 2.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處理歷史材料,思考、總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史實,概括、提煉歷史觀點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促進作用,印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2.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清楚認識到,現代國際間的競爭,已成為以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責任感,激勵學生積極應對中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刻苦學習,奮發(fā)圖強,為中華民族的騰飛作出貢獻。 ●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二)教學難點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 教學方法 講述法,活動探究法。 ● 教學媒體 圖片:計算機,網吧,空間實驗站、空間站、航天飛機。 視頻:太空旅行歷史,神州六號發(fā)射。 Flash:多莉。 ● 課時安排 1課時。 ● 教學結構與過程 [導入]同學們,在二戰(zhàn)期間,世界軍事科技取得了較大發(fā)展,如美國為計算炮彈彈道而研制使用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利用原子能研制了原子彈并用于實踐,德國人制造液體燃料火箭用于空襲英國。戰(zhàn)后,這些原本用于制造殺人武器的技術轉為民用并迅猛發(fā)展,形成了風起云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是什么?它的出現給世界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我們這一節(jié)課就來學習這一方面的內容。 [板書]第20課 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 一、開創(chuàng)現代科學新紀元 [教師引導]同學們,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人類在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標志著新的科學技術革命的到來,這次科學技術革命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那么,它是如何興起的呢? [教師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的條件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社會條件是促使新的科技革命加速到來的重要條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各國為適應戰(zhàn)爭的需求都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和人力,研究開發(fā)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這使科技水平迅速提高。戰(zhàn)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各壟斷組織都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大力開發(fā)新產品,促使科研水平不斷提高;為了與美國競爭,蘇聯也非常重視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這些情況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從理論上說,這是社會實踐的需要。第二,技術與物質條件是前提條件??萍嫉陌l(fā)展有歷史的繼承性和連續(xù)性,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所創(chuàng)造的技術與物質條件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迅速發(fā)展的科學技術,更是新的科技革命的基礎。第三,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成為新科技革命的理論基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使人類的物質觀、時空觀、運動觀和方法論都發(fā)生了變革,二戰(zhàn)后初期形成的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成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論依據。 在這些偉大的科學發(fā)現中,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具有重要意義,它開創(chuàng)了現代科學新紀元,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16頁大字部分,自己總結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學生看書并總結]……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試著說一說你知道的有關愛因斯坦的故事。 [學生發(fā)言]…… [教師引導]我們正處于第三次科技革命進程中,這場革命與我們的學習、生活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它到底包括哪些主要內容呢? [教師講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內容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如果按照研究領域歸類,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和空間技術等。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就分別來看看電子計算機、航空航天、生物工程三個方面的概況。 [板書]二、叩響信息文明的大門 [教師引導]對于網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這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一項重要成果。請同學們閱讀本課教材第二目內容,自己總結電子計算機的發(fā)展史。 [學生看書并總結]…… [出示圖片]計算機及網吧圖片。 [教師提問]結合自己的生活,說一說,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 [學生發(fā)言]…… [教師提問]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利用網絡呢? [學生發(fā)言]…… [教師強調]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健康上網,有利于增強自己與外界的溝通和交流,但同時,網絡的不健康現象也會給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網民帶來危害。因此,我們一定要遵守《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 [板書]三、遨游太空不再是夢想 [播放視頻]太空旅行歷史,神州六號發(fā)射。 [出示圖片]空間實驗站、空間站、航天飛機的相關圖片。 [教師提問]根據剛才的學習,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并總結人類“遨游”太空的歷史。(包括教材121頁“日積月累”) [板書]四、神奇的生物工程技術 [教師引導]“基因工程”這個詞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請同學們閱讀教材119頁了解生物工程技術的發(fā)展情況。 [學生看書]…… [教師引導]而在基因工程的發(fā)展中,克隆技術尤為引人注目。大家都聽說過“多莉”這個名字吧,它是1996年,世界第一只從成年動物細胞克隆出的哺乳動物綿羊。 [播放flash]多莉。 [教師提問]現在克隆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快,有越來越多的動物都被克隆出來了。請同學們翻開教材120頁的“問題探究”。說一說你的看法。 [學生發(fā)言]…… [教師強調]凡事都有利弊,克隆技術也是一樣的??寺〖夹g為人類探索生命的奧秘,研究生命的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提供了一項重要的技術手段。人類可以運用這種技術繁殖出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以使其物種不致絕滅,也可以運用該技術繁殖供實驗用的各種動物,還可以利用克隆技術復制出人類器官,以替換人類自身殘廢、缺失或功能不全的器官。但從社會角度看,克隆技術一旦應用于人類,無疑將是一場災難。首先在該項技術實驗階段必將產生大量失敗的“產品”,而這是對克隆人生存權利的侵犯和踐踏。其次,克隆人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所以,從總體上說,克隆人是不可行的,而且各國政府也在一直致力于限制克隆技術向人類領域的發(fā)展,科技一直處于世界一流水平的美國還頒布法令,來限制這項技術的發(fā)展。 [教師引導]以上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內容,通過對它們的學習,思考:與第一次、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什么特點? [學生思考]…… [教師分析]與前兩次工業(yè)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三大特點。第一,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fā)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從蒸汽機的發(fā)明到瓦特的可以用作機器動力的蒸汽機發(fā)明,共用了72年。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從1831年法拉第的發(fā)電機模型出現到交流電動機的發(fā)明,共用了57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電子計算機從1946年正式問世起,僅30年就經歷了5代,20世紀80年代生產的電子計算機與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相比,運轉速度提高了30多萬倍,而體積卻縮小為原來的三萬分之一。新技術從發(fā)明到應用的時間也大為縮短,如無線電為35年、雷達為15年,而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以來的科技發(fā)明則多在10年以內,如原子能利用為6年、電子計算機為5年、晶體管為4年、激光器僅為1年。人類科學知識的總量也在迅速增加。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世界科學情報系統》的統計,科學知識的年增長率,在20世紀50年代為9.5%,60年代為10.6%,70年代為12.5%。 第二,科學與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隨著科學實驗手段的進步,科研探索的領域也不斷開闊。前兩次工業(yè)革命主要是以一兩種技術的突破為代表,雖然它們也帶動了其他技術的發(fā)展,但是彼此之間的聯系并不密切,連帶產生的新技術數量非常有限。第三次科技革命則不然,在核能、電子計算機和宇航技術的帶動下,一批批新技術迅速出現并且匯入技術革命的洪流,進而形成宏大的技術群。其中信息技術是帶頭的核心技術,信息技術又以信息控制為核心,它是優(yōu)化物流、節(jié)約能流、分散人流、降低財流的有效手段,被應用到各個技術領域。信息控制成為主要的控制手段后,使各種技術在發(fā)展中的橫向關聯性、綜合性、交叉性突現出來,使各種技術呈現出極強的群體性。 第三,科學技術各領域之間相互滲透,出現兩種趨勢:學科越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入;學科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科學研究朝綜合性方向發(fā)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各領域的相互交叉、滲透;科技進步因素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各種因素中所占的比例數據如:20世紀初,科技進步因素引起的產量值在發(fā)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為5%~10%,20世紀70年代增長至60%,現在已達80%。通過這些數據要理解出科技進步已日漸成為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決定因素。以上技術之間的群體性,實際上由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控制論、系統論和信息論所揭示的人類三大系統:技術系統、生命系統和社會系統間的共同控制規(guī)律。這導致第三次科技革命與社會的結合比過去的技術革命要緊密得多。二戰(zhàn)以后,科學進入大科學時代,所謂大科學,是指以統一的方式把相關的科學事業(yè)組織起來加以科學管理的科學,是社會化的集體活動,其研究活動規(guī)模越來越大,發(fā)展到國家規(guī)模,甚至國際規(guī)模。例如,美國的“曼哈頓工程”和“星球大戰(zhàn)計劃”是國家規(guī)模的科研行動;現在的太空合作行動更是國際間的科研合作。 [教師強調]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首先是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fā)展方面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但是,這絕不能機械地理解為生產力只是被動發(fā)展的。第二,科學技術與生產之間、科學與技術之間是一種辯證的關系。它們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關系。這種辯證關系必然引出第三點,科學技術各學科之間的聯系,也就是綜合性越來越強。另外,隨著實踐的發(fā)展,人們研究越深入,自然導致學科的分工越來越細,由于客觀世界是普遍聯系的,在越來越深入的研究過程中必然發(fā)現單一學科的研究不能滿足實踐的要求,于是跨學科研究就成為科學研究的發(fā)展方向。 [教師引導]最后,我們來看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教師講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有三:第一,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第二,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推動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主要是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對象的不斷改進和擴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生產力各要素的變革?,F實生產力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后,以電子計算機控制的自動化技術,使人的勞動從直接參加生產轉變?yōu)閷ιa過程的控制,這就要求勞動者必須具備相應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否則無法同現代化的生產資料相結合。這種要求導致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勞動者水平的提高。 生產力三要素還有勞動對象。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人類不僅能夠以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質為勞動對象進行生產,還能夠制造自然界中所沒有的物質材料作為勞動對象。新材料技術的發(fā)展,使人類能夠按照生產的需要創(chuàng)造大量本來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質,這就極大地擴展了人類勞動對象的內容。這一切都是由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帶來的,充分說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是真理。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后,也就明白了盡可能提高我們自身素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是國民經濟中的第三產業(yè)的比重上升,超過了第一、第二產業(yè);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普遍強化。由于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智能因素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產業(yè)結構中的“技術密集”企業(yè)發(fā)展速度大大超過傳統的“勞動密集”企業(yè)。這種技術密集企業(yè)包括微電子、機器人、原子能、宇航等工業(yè)以及現代通訊、新能源新材料工業(yè)等。1956年美國從事腦力勞動的“白領”職員人數第一次超過了從事體力勞動的“藍領”工人。1960~1978年美國的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的比例由0.1∶54.6變?yōu)?7.8∶49.3;日本由28.2∶71.8變?yōu)?1.9∶58。從事農業(yè)、牧業(yè)和漁業(yè)生產的人口比重,在二戰(zhàn)前,美國為30%、西歐和日本都在40%以上,而1977年,美國則降至3.6%,1975年西歐和日本降至10%左右。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導致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使人類日常生活發(fā)生變革。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創(chuàng)造的大量新產品進入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人類的生活,甚至影響著人類的思想道德觀念。例如,現代化通訊手段的出現,改變了人們交流信息的傳統方式,也在改變著傳統的人際交往方式;通過國際互聯網,導致人們觀察、認識外部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也在發(fā)生變化;試管嬰兒的誕生,有利于解決人類優(yōu)生的難題,但是也給人的婚姻家庭和倫理道德帶來新的問題,對人們的家庭生活乃至人類的倫理道德觀念都提出了挑戰(zhàn)。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導致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發(fā)達國家在發(fā)展新興產業(yè)的過程中,把原來那些消耗能量大、浪費資源多、污染嚴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如鋼鐵、一般化工、機械制造等轉讓給發(fā)展中國家。這樣既減輕了發(fā)達國家對發(fā)展中國家原料、能源的依賴,又使一些發(fā)展中國家進入工業(yè)化階段。國際貿易中的商品結構也發(fā)生根本變化。電腦、軟件等知識密集型產品的比重上升,礦物、天然橡膠之類初級產品和鋼鐵、銅之類商品的比重降低。發(fā)達國家的投資比重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從傳統工業(yè)轉向尖端技術工業(yè)。由于投資于這些產業(yè)才能夠獲得高利潤,而這些產業(yè)需要先進設備、高水平的勞動力和消費水平高的市場,具備這些條件的只有發(fā)達國家,所以發(fā)達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大幅度增加。在1980年國際資本流動總量中,3/4在發(fā)達國家之間進行。另外,為了建設大型工程項目,發(fā)達國家之間還進行廣泛的國際合作,進行高層次的國際分工,使經濟國際化的趨勢加強。發(fā)達國家利用自己控制著尖端技術的優(yōu)勢,大量對發(fā)展中國家出口耗資少、附加值高的高技術產品,壓低初級產品價格,使發(fā)展中國家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造成了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經濟差距的不斷加大。 ● 課堂板書 第20課 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 一、開創(chuàng)現代科學新紀元 二、叩響信息文明的大門 三、遨游太空不再是夢想 四、神奇的生物工程技術-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 2019-2020年九年級歷史下冊 6.20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教案 冀教版 2019 2020 九年級 歷史 下冊 6.20 突飛猛進 科學技術 教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820124.com/p-3300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