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論》結業(yè)考試題目》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民法總論》結業(yè)考試題目(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2016年法學專業(yè)《民法總論》結業(yè)考試題目
本文選擇案例8作答。
在例8中,X和Y是買賣合同法律關系。合同是發(fā)生在當事人之間的一種法律關系。買賣合同是出賣人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于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買受人接受此項財產并支付約定價款的合同法。買賣合同是有償合同,買賣合同的實質是以等價有償方式轉讓標的物的所有權,即出賣人移轉標的物的所有權于買方,買方向出賣人支付價款。這是買賣合同的基本特征,使其與贈與合同相區(qū)別。是有償民事法律行為。買賣合同是雙務合同,在買賣合同中,買方和賣方都享有一定的權利,承擔一定的義務。而且,其權利和義務存在對應關系,即買方的權利就是賣方的義務,買方的義務就是
2、賣方的權利。是雙務民事法律行為。買賣合同是諾成合同,買賣合同自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就可以成立,不以一方交付標的物為合同的成立要件,當事人交付標的物屬于履行合同。買賣合同的當事人中,出賣財產的一方稱為出賣人或賣方,接受財產并支付價款的一方稱為買受人或買方。在一般情況下,所有權人是最經常的出賣人,但也有例外(如行紀人、代理人、擔保物權人、人民法院等)。買賣合同的內容,即買賣合同法律關系的權利義務。其中賣方最基本的權利是請求買方付價金并取得價金的所有權;買方的基本權利是請求賣方交付貨物并取得貨物的所有權。買方的權利對應于賣方的義務。反之亦然。買賣合同的當事人除履行買賣合同的總義務即給付義務外,尚需
3、承擔法律規(guī)定或雙方約定的付隨義務。買賣合同的標的物是指賣方所出賣的貨物。買賣合同廣義上的標的物不僅指物、而且包括其他財產權利,如債權、知識產權、永佃權等。我國合同法所規(guī)定的標的物采取狹義標準,指實物,不包括權利。本案例中,合同關系和一般民事法律關系一樣,也是由主體、內容、客體三個要素組成。本案中,買賣合同的主體是X和Y,內容是X的付款義務和取得畫甲的權利,以及Y交付畫甲的義務和取得貨款的權利,客體是給付畫甲的行為。
但是,由于后來調查發(fā)現,甲是贗品,這就是Y對X的欺詐,民法中的意思表示瑕疵的原因之一,是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意思表示瑕疵是與意思表示健全相對稱的一個范疇,指表意人在意思不自主或
4、依據不正確的情況下所作出的意思表示,是表意人內在“效果意思”與其外部“表示行為”不符合,即意思與表示在表意人的表示過程中發(fā)生了偏離,其本質在于表意與內心的真實意思不一致。瑕疵意思表示的類型:欺詐,是故意隱瞞事實真相或作虛假表述使人陷入錯誤而為意思表示的行為。脅迫,是故意實施不法行為,使人陷入恐懼而為意思表示的行為。脅迫是一種違法的威脅。合法的威脅不構成脅迫,例如以起訴要挾,就不構成嚴格意義上的脅迫。乘人之危,是不正當利用他人的危難處境,迫使其接受不利條件的行為。乘人之危的目的,是追求不公平的后果。重大誤解,當事人因他人或自己的過失陷入重大錯誤而實施的意思表示,是重大誤解的行為。因重大誤解和在訂
5、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據此,重大誤解、顯失公平和欺詐、脅迫的民事行為是可撤銷可變更的民事行為,故有別于其它無效民事行為的規(guī)定。大陸法系國家一般認為欺詐可撤銷,但因欺詐人的不同情況而有不同效力:因相對人欺詐而不為真實意思表示時,表意人得撤銷自己的意思表示。因欺詐而作出的意思表示的撤銷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第三人作出欺詐時,如相對人為善意而不知事實時,表意人不得撤銷意思表示。因為第三人欺詐時,表意人對相對人所為的意思表示是錯誤的,其錯誤基于第三人的欺詐,相對人不知道欺詐的事實。若此時表意人以欺詐為由撤銷其意思表示,則善意相對人的利益得不到保護。因此,若第三人為欺詐,相對人是善意時,表意人不得撤銷其意思表示。第三人欺詐時,如相對人為惡意,表意人得撤銷。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無論何人作出的欺詐,表意人均得撤銷。本案例中,Y對X的是欺詐行為,X可以請求法院進行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