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歷史 (真題+模擬新題分類匯編) 各國經濟體制的創(chuàng)新和調整.DOC
《2019-2020年高考歷史 (真題+模擬新題分類匯編) 各國經濟體制的創(chuàng)新和調整.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考歷史 (真題+模擬新題分類匯編) 各國經濟體制的創(chuàng)新和調整.DOC(1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考歷史 (真題+模擬新題分類匯編) 各國經濟體制的創(chuàng)新和調整 23.M1[xx北京卷] 下圖是1933年刊登在《華盛頓星報》上的一幅漫畫,用以宣傳當時美國政府的某項措施。位于畫面中間的人物代表美國政府,“NRA”是“全國復興管理局”的縮寫。這項措施旨在( ) A.恢復銀行信譽 B.鼓勵建立工會 C.加強社會保障 D.調整勞資關系 23.D [解析] 本題以1933年出現(xiàn)在美國報刊上的一幅漫畫為切入點,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據圖片信息,中間是美國政府的代表,政府代表的兩邊分別是雇主和雇工,顯然美國政府代表扮演了二者調解人的角色,D項符合其寓意,其他三項均與漫畫寓意無關。 23.M1[xx江蘇卷] 世界經濟大危機動搖了人們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信心,而羅斯福勇敢地面對這場危機,開辟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道路,其經驗教訓令人深思。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見下圖 材料二 也許更重要的差別是羅斯福的個人風格——他燦爛的微笑、他技藝高超的口才、他生動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贏得了人們的廣泛喜愛,而與施政計劃的具體內容沒有太大關系?!_斯福成功的許多因素應歸結于他的人性魅力。從就職演說開始(他告訴美國人“我們唯一應該畏懼的應該是‘畏懼’本身”),他就向不斷增長的絕望氛圍中注入了強大的樂觀情緒。他是美國第一個充分利用廣播、利用“爐邊談話”的方式向人們闡釋其施政方針并充分贏得民眾信任的總統(tǒng)。 ——[美]布林克利《美國史》 材料三 到1935年初,新政成為公眾激烈抨擊或熱情支持的焦點,當時美國社會各派別持有多種認識: 主要 派別 對新政的認識 認識的史實依據 保守派 與大商 業(yè)領袖 對新政“大筆開支”“敲詐富人計劃”和“社會主義”不滿,批評政府拋棄自由政策,某些批評者一提到羅斯福的名字都覺得反感 國家大力干預經濟,如:①________ 激進的 左派 社會主義政黨以及其他激進組織一度激烈抨擊羅斯福改革不徹底,攻擊財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他們對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產生懷疑 局部調整生產關系,新政存在局限性,如: ②________ 政治異 見者(非 左派,非 右派) 尖銳抨擊“財閥”、“其他金融勢力”,認為這些勢力給國家?guī)碡毨В蚁騻€體和社會實施專制 企圖建立獨裁國家,如:總統(tǒng)擴大權力,違反憲法 多數 民眾 新政提高弱勢群體地位,廣大中下層民眾對新政熱情歡呼與謳歌,甚至把羅斯福視為“救星” 社會得以發(fā)展,如:經濟恢復;遏制法西斯勢力;生活水平提高 ——摘編自[美]舍曼《世界文明史》、 布林克利《美國史》等著作 請回答: (1)運用統(tǒng)計方法對歷史資料進行數量分析,是史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觀察材料一曲線圖,列舉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影響美國失業(yè)率變化的重大事件。 (2)材料二認為羅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材料二以人物心理活動的哪種表現(xiàn)來說明羅斯福讓人們重拾信心的?與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研究視角有何新意? (3)據材料三表格中的內容提示,結合所學知識,在表格中①與②位置,各舉出一個史實,所舉史實要能印證表格前一欄的觀點。 (4)多角度論述是對歷史事實進行立體因素考察,并對事實嘗試做出不同側面的多層次解釋,形成一系列的視角分析。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多角度論述“新政的機遇與挑戰(zhàn)”這一主題。 (要求:論述角度多重,層次分明;注重史論結合,行文流暢;250字左右。) 23.[答案] (1)事件:世界性經濟大蕭條(或經濟大危機);羅斯福新政。 (2)因素:羅斯福優(yōu)秀的人格魅力。表現(xiàn):樂觀情緒。 新意:注重人文精神,使歷史形象更立體、豐富(或開闊史學研究的視野)。 (3)史實:①整頓金融體系(或監(jiān)督工業(yè)生產,調整農業(yè)生產,以工代賑等)。②經濟危機未能完全消除(或緩和勞資矛盾有限,保障措施不全面,勞工社會地位依然低下等)。 (4)略。 [解析] 本題以材料和圖片形式考查了羅斯福新政,旨在考查考生從材料和圖片中獲取有效信息和對歷史知識再認再現(xiàn)的能力。第(1)問通過圖片可知1930年前后,美國的失業(yè)率激增,這可從經濟大危機的影響角度作答;1935年左右,美國的失業(yè)率下降,這可從羅斯福新政的舉措角度作答。第(2)問的第一小問可根據材料二中的信息“羅斯福成功的許多因素應歸結于他的人性魅力”作答;第二小問可根據材料二中的信息“注入強大的樂觀情緒”作答;第三小問為開放性的探究題,言之有理即可。第(3)問為基礎知識再現(xiàn)題,可根據設問并結合所學知識作答。第(4)問為開放性的探究題,言之有理即可。 31.M1[xx新課標全國卷Ⅰ] 有些學者認為,美國總統(tǒng)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對經濟進行了有限的干預,且為后來的羅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鑒。胡佛采取的干預措施是( ) A.斡旋勞資雙方達成保持工資水平和不罷工的協(xié)議 B.通過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關稅和保護國內市場 C.發(fā)起自愿減少耕地運動以維持農產品價格 D.成立復興金融公司向一些銀行和公共工程貸款 31.D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考生的史論結合的能力,以胡佛改革措施切入考查羅斯福新政。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讀懂材料,即胡佛的部分措施被羅斯福所借鑒,可通過逆向思維方法來作答。A項與羅斯福新政允許罷工存在相矛盾;B項與羅斯福新政相違;C項羅斯福新政是通過行政手段調整農業(yè)政策,并非“自愿減少耕地”;D項的整頓金融和興辦公共工程的做法為羅斯福新政所借鑒。 7.M1[xx天津卷] 下圖中,美國汽車產量1933年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消費者購買力下降 B.廠家生產能力下降 C.政府限制汽車生產 D.汽車銷售價格上漲 7.A [解析] 本題以圖表形式提供美國汽車產量在1933年的變化為切入點,旨在考查考生從圖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和知識遷移的能力。從表格提供的信息看,從1929—1933年,美國汽車的生產量銳減,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與當時的經濟大危機相關。由于經濟大危機的影響,大量工人和農民失業(yè),他們的收入大量減少,對汽車的消費能力急劇下降,直接導致了美國汽車產量下降,B項不符合事實;C項中政府的干預也是在汽車生產能力過剩、消費能力下降的背景下出臺的; D項中“價格上漲”錯誤,實際上當時受市場需求的影響,汽車價格大大降低。故選A項。 1.[xx皖南八校二聯(lián)] “美國國內經濟的不平衡與國際經濟的不平衡一樣嚴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資落后于不斷上升的生產率,從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時的工資只上升了2%,而其生產率卻猛增了55%?!边@表明造成1929年經濟大危機的原因是( ) A.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基本矛盾 B.美國經濟的虛假繁榮 C.美國國內的生產相對過剩嚴重 D.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1.C [解析] 本題考查對美國經濟危機的理解。從材料看,當時美國的生產猛增,而工人的工資卻增加很少,反映了生產猛增而人民的購買力低下,說明生產相對過剩,故選C項。 2.[xx杭州模擬] 美國前總統(tǒng)喬治布什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xx年年會時表示,世界各國要緊密合作應對金融危機,保護主義無助于克服困難。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期間,正是美國帶頭大幅度提高關稅,從而引發(fā)了一場關稅大戰(zhàn)。其直接影響是 ( ) A. 資本主義各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 B. 資本主義各國政壇丑聞頻出 C. 資本主義各國社會危機日益加深 D. 資本主義各國政府信譽掃地 2.A [解析] 本題考查經濟大危機對世界的影響。經濟危機期間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提高關稅,引發(fā)關稅大戰(zhàn)、貿易大戰(zhàn),造成資本主義各國矛盾日趨尖銳,故A項正確。B、C、D三項屬于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各國自身的影響,可排除。 3.[xx太原模擬] 《全球通史》中寫道:“大危機中境況最慘的還是農業(yè),農產品大量滯銷,農民負債累累,農產品價格已跌到歷史最低點……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賣不到一元錢?!绷_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夠直接改變這一狀況的是( ) A.減耕減產和調整產品結構 B.控制物價與“以工代賑” C.實行救濟和保護勞工權利 D. 增加工資與調整勞資關系 3.A [解析] 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之一是生產的相對過剩,材料反映了農產品價格大跌。據所學可知,羅斯福采用的措施是減耕減產和調整產品結構。 4.[xx河北五校聯(lián)盟調研] 羅斯福曾打比喻說:“1933年夏天,有位頭戴絲綢帽子的老紳士在防波堤邊上失足落水,他不會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進水里,把他救上來,但絲綢帽子被浪沖走了。老紳士蘇醒過來后,千恩萬謝,夸獎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紳士卻因丟了帽子而斥責他的朋友?!睂@段話的準確理解是( ) A.新政遭到資產階級的激烈反對 B.新政損害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 C.新政犧牲了資產階級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劇了美國社會的矛盾 4.C [解析] 羅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前提下,通過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來緩和美國的社會矛盾,維護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秩序,由此可排除B、D兩項。材料表明,在新政初期“老紳士”(指資產階級)對“朋友”(指新政) “千恩萬謝”,只是危機過后才“斥責他的朋友”,故又可排除A項。因此C項較為符合材料的本意。 5.[xx揚州模擬] 18世紀初荷蘭醫(yī)生曼德維爾出版了一本長篇諷喻詩《蜜蜂的寓言》。他在書中宣稱:“個人的惡行對公眾而言就是一種美德;奢侈腐化的社會享受極大的繁榮,而勤儉節(jié)約的社會將飽受經濟蕭條的折磨,純粹的美德不能為國家?guī)矸睒s?!甭戮S爾的觀點體現(xiàn)的這種資本主義經濟思想強調( ) A.政府的作用 B.消費的作用 C.生產的作用 D.道德的作用 5.B [解析] 本題考查對凱恩斯主義的理解。根據題干提示個人的奢華消費會促進市場供求關系發(fā)展,而勤儉節(jié)約會抑制生產者的積極性。故選B項。 1.[xx杭州模擬] 危機,是險境和機會并存。危機伴隨著歷史的延續(xù),客觀上也促進了文明的發(fā)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貴族占據了首席執(zhí)政官等重要職位,還把持了作為最高決策機關、監(jiān)察和審判機關的長老會議……公民大會雖然名義上是最高權力機關,但沒有實際權力……貴族通過放高利貸、土地兼并等方式盤剝平民,平民處境不斷惡化,甚至淪為債務奴隸。 材料二 面對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羅斯福政府推行新政。新政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應急措施,結束混亂狀態(tài),穩(wěn)定人心。第二階段從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鞏固和發(fā)展已取得的成就。……新政舉辦救濟和公共工程。1933年,國會通過《聯(lián)邦緊急救濟法》,規(guī)定政府撥款進行大規(guī)模社會救濟,并成立聯(lián)邦緊急救濟署負責該項工作。 羅斯福就職演說時講道:“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拒絕了任何徹底的革命計劃。為了永遠地糾正我們經濟制度中的嚴重缺點,我們依靠的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 (1)依據材料一,概括指出公元前6世紀古代雅典面臨著怎樣的危機。為化解危機,雅典進行了改革。請指出它化解危機的舉措對人類政治文明所產生的影響。 (2)根據材料二,概括羅斯福應對經濟危機的措施中體現(xiàn)了哪些特點。 (3)根據以上材料,結合所學知識,你可以從危機的解決中汲取哪些經驗教訓? 1.[答案] (1)危機:平民與貴族的矛盾尖銳。影響:經過梭倫(克利斯提尼)等改革,雅典逐步建立了民主政治,為人類提供了法治基礎上的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為后世民主政治的發(fā)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2)特點:階段上,應急措施和長期改革相結合;目的上,經濟復興和緩和階級矛盾(關注民生)相結合;手段上,立法和行政相結合;理念上,維護自由制度和國家干預相結合。 (3)經驗教訓:要關注民生,緩和社會矛盾;要理念創(chuàng)新;要有法制保證。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旨在考查梭倫改革的背景,結合材料即可總結;第二小問應從梭倫改革等對雅典和近代歐洲的影響回答。第(2)問全面概括羅斯福新政的特點,不僅回答“新政”之“新”的理念和實施新政的目的,還要結合材料從新政的階段上、手段上作答。第(3)問結合兩則材料,應從關注民生、緩和矛盾、新的理念等方面回答。 2.[xx廣州模擬] 貿易保護主義是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中破壞性經濟政策的代表。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30年,美國通過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對2萬余種進口商品征收高關稅,立即引起歐洲國家對美國產品的報復措施,使全球貿易幾乎終止。在1913—1938年的25年間,世界工業(yè)生產量增長了83%,但是世界貿易量只增長了3%,年增長率為0.7%……許多國家對對外貿易的依賴性減小了。 材料二 著名作家沃爾特李普曼在1932年曾評論說:“或許,在人類知識的現(xiàn)階段,我們尚未具備理解這樣一種大規(guī)模新型危機的條件”,“它也許是一次人類理解能力的危機。”壟斷巨頭梅隆哀叫:“我不相信我們有什么秘訣或靈符能補救我們所受的災害。”1933年1月,美國前總統(tǒng)柯立芝在臨終前哀叫:“我看不到任何讓位于希望的東西,看不到任何有希望的人。” 材料三 1947年10月30日,關稅及貿易總協(xié)定的23個發(fā)起國簽約,承諾在今后的國際貿易中遵循關貿總協(xié)定的規(guī)定。關稅及貿易總協(xié)定的宗旨是:“締約國各國政府認為,在處理它們的貿易與經濟事務關系方面,應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yè),保證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續(xù)增長,擴大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發(fā)展商品的生產與交換為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作出互利互惠的安排,以便大幅度地削減關稅和掃除其他貿易障礙,取消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1913—1938年國際貿易的特征,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據材料一、二,分析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給世界所造成的影響。 (3)概括說明材料三與材料一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據關稅及貿易總協(xié)定的宗旨,指出其對世界經濟發(fā)展產生的重大作用。 2.[答案] (1)特征:國際貿易增長幾乎停滯;國家間外貿聯(lián)系減弱。 原因:20世紀30年代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fā);面對危機,各國都采取以鄰為壑、轉嫁危機的政策;人類對威脅其自身利益的全球性危機還缺乏必要的合作認識。 (2)影響:①貿易保護主義泛濫,使資本主義世界貿易迅速萎縮。②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導致國際關系的惡化。③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失敗。④使得人們對現(xiàn)代資本主義產生了信任危機。 (3)聯(lián)系:材料一中主要國家政府加強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造成國際貿易的日益萎縮和國際關系的緊張,促使各國認識到國際貿易協(xié)調與合作的重要性。而材料三正是在吸取材料一教訓的基礎上作出的努力,體現(xiàn)了自由貿易精神,順應了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 作用:在客觀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由貿易的環(huán)境,推動了戰(zhàn)后世界經濟的發(fā)展。 [解析] 第(1)問,材料一反映了國際貿易的日益萎縮,“許多國家對對外貿易的依賴性減小”,聯(lián)系20世紀30年代世界性經濟危機對各國的打擊及各國紛紛抬高關稅、各國缺乏必要合作等知識回答“形成的原因”。第(2)問,材料一反映了貿易保護的盛行,材料二反映了人們對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失望,結合教材知識“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導致國際關系的惡化”,“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失敗”等回答影響。第(3)問,從貿易保護的消極影響和加強合作的必要性角度入手,分析自由貿易的重要性,回答“內在聯(lián)系”;結合自由貿易對經濟發(fā)展及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回答“重大作用”。 M2 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 35.M2[xx新課標全國卷Ⅰ] 有俄羅斯學者認為,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屬于新版的蘇俄新經濟政策。這一認識的依據是兩者都( ) A.處于相似的國內外經濟環(huán)境 B.面臨著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 C.鞏固了農村的集體所有制經濟 D.促進了社會主義工業(yè)化 35.B [解析] 本題以俄羅斯學者的講話為切入點,考查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與蘇俄新經濟政策的比較,難度中等。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掌握蘇俄新經濟政策的特點:即利用商品、市場和貨幣的關系來發(fā)展社會經濟,突出了市場的作用。再聯(lián)系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同樣是計劃與市場相結合,B項正確。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遠比蘇俄新經濟政策時面臨的國內外經濟環(huán)境要好,故排除A項;20世紀80年代中國推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所以C項錯誤;中國的工業(yè)化開始于一五計劃時期,所以D項錯誤。 33.M2[xx新課標全國卷Ⅰ] 1952年,蘇共領導人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報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總收獲量達到80億普特,而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小麥總收獲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認為是最尖銳、最嚴重的問題——谷物問題,就這樣順利地解決了,徹底而永遠地解決了?!边@一論斷( ) A.與實際情況完全相符 B.成為加快工業(yè)化的依據 C.是對農業(yè)改革的肯定 D.是對斯大林模式的維護 33.D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史料有效信息的提取與分析能力,以蘇聯(lián)十九大報告為切入點,考查對斯大林模式的認識。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時間信息1952年。材料內容是“以前認為是最尖銳、最嚴重的問題——谷物問題,就這樣順利地解決了,徹底而永遠地解決了”,馬林科夫意在說明斯大林模式徹底解決了蘇聯(lián)的糧食問題。A、C兩項顯然與斯大林模式下農業(yè)長期落后的真實狀況相違背,故排除;加快工業(yè)化是由當時蘇聯(lián)面臨的國際環(huán)境決定的,且工業(yè)化早已進行,所以B項錯誤。 35.M2[xx新課標全國卷Ⅱ] 1931年,斯大林說:“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了50—100年。我們應當在10年內跑完這段距離。”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當時的蘇聯(lián)國情 B.推動了蘇聯(lián)經濟模式的形成 C.與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一致 D.延續(xù)了新經濟政策的精神 35.B [解析] 本題考查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建設。結合材料中的時間“1931年”“應當在10年內跑完這段距離”,判斷B項正確。后來此模式日益僵化,阻礙了蘇聯(lián)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排除A項;斯大林模式下,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C、D兩項理解有誤。故本題應選B 項。 38.I1,M2,K1[xx福建卷]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增加財富,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礎只有一個,這就是大工業(yè)。如果沒有資本主義的大工廠,沒有高度發(fā)達的大工業(yè),那就根本談不上社會主義,而對于一個農民國家來說更談不上社會主義?!煌炀戎毓I(yè),不恢復重工業(yè),我們就不能建成任何工業(yè),而沒有工業(yè),我們就會滅亡而不成其為獨立國家。 ——摘自《列寧全集》 材料二 蘇維埃國家在原則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戰(zhàn)敗國人民一類的齷齪辦法吸收工業(yè)化資金的。至于借用外債的這種辦法,蘇聯(lián)卻沒有加以利用的機會,因為資本主義國家拒絕借款給蘇聯(lián)。 ——摘自《斯大林選集》 材料三 黨知道戰(zhàn)爭日益逼近,沒有重工業(yè)就無法保衛(wèi)國家……因此我國共產黨也就拒絕了“通常的”工業(yè)化道路,而從發(fā)展重工業(yè)開始來實行國家工業(yè)化。 ——摘自《斯大林選集》 材料四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基本上實現(xiàn)國家的工業(yè)化……從1953年起,我們就要進入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了,準備以20年時間建成中國的工業(yè)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帶動輕工業(yè)和農業(yè)發(fā)展的是建設重工業(yè);《論十大關系》實際上是思考開辟一條跟蘇聯(lián)有所不同的中國工業(yè)化道路的問題;八大進一步確定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戰(zhàn)略目標,即“盡可能迅速地實現(xiàn)國家工業(yè)化”……實現(xiàn)國家工業(yè)化是中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 ——摘編自《中國共產黨歷史》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當時蘇維埃政權為什么要實施快速工業(yè)化戰(zhàn)略。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十月革命勝利后蘇維埃政權是如何為工業(yè)化打基礎并找到資金的。 (3)材料三中所說的“通常的”工業(yè)化道路是什么?結合材料二、三,以英國為例加以說明。 (4)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明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yè)化的基本設想,并分析這一設想與蘇聯(lián)的工業(yè)化道路有何不同。 38.[答案] (1)蘇維埃政權是當時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處于敵對勢力包圍中;經濟技術落后,國防薄弱;如不快速發(fā)展重工業(yè)、實現(xiàn)工業(yè)化,經濟、技術就不能獨立,政權將被扼殺。 (2)實行企業(yè)國有化、農業(yè)集體化;政府把國有企業(yè)利潤集中收繳;征收農業(yè)稅;以艱苦奮斗、厲行節(jié)約等方式籌集工業(yè)化資金。 (3)從發(fā)展輕工業(yè)開始。殖民掠奪(海外擴張)進行原始積累;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到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從輕工業(yè)到重工業(yè));逐步實現(xiàn)工業(yè)化。 (4)借鑒蘇聯(lián)經驗,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盡快實現(xiàn)工業(yè)化;但又不能片面強調發(fā)展重工業(yè),要處理好重工業(yè)、輕工業(yè)、農業(yè)的關系,走一條與蘇聯(lián)不同的中國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道路。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建設、世界市場的形成、新中國的經濟建設等,意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讀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問題。第(1)問,注意從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經濟和軍事實力相對落后等方面說明蘇維埃政權實施快速工業(yè)化的原因。第(2)問考查十月革命后蘇俄為加速工業(yè)化而采取的舉措,回答時把工業(yè)化和農業(yè)集體化的戰(zhàn)略加以列舉,要注意答題的角度必須是“打基礎并找到資金”。第(3)問要說明西方國家工業(yè)化之路的內容,但必須聯(lián)系材料二、三的內容,并以英國為典例。第(4)問先闡釋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工業(yè)化的基本設想,再結合所學知識并與蘇聯(lián)工業(yè)化比較,說明其差異。 1.[xx太原模擬] 列寧曾說:“我們承認自己對農民是負了債的。我們用紙幣從他們那里換來糧食,我們向他們借的,我們應當償還這筆債務,恢復了我們的工業(yè)以后,我們一定要償還?!边@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 ) A.余糧收集制 B.糧食稅 C.農業(yè)集體化 D.人民公社化運動 1.A [解析] 題干材料反映的是“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皯?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中的余糧收集制,強行征收糧食,忽視商品貨幣關系,侵犯了農民的利益,故正確答案是A項。 2.[xx臨沂模擬] 蘇俄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一向與布爾什維克為敵的美國資本家福特在蘇俄建成了汽車制造廠,這成為他最滿意的生意。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是( ) A.福特企圖干擾蘇俄的經濟恢復 B.福特為經濟利益放棄政治信仰 C.蘇俄放棄布爾什維主義的理想 D.蘇俄新經濟政策吸引外國資本 2.D [解析] 通過“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向社會主義過渡失敗后,列寧調整經濟政策,實行新經濟政策,利用外國資本發(fā)展蘇俄的經濟,為向社會主義過渡準備條件。 3.[xx皖南八校聯(lián)考] 1922年,俄共中央規(guī)定:“共產黨員絕對必須參加本區(qū)或本村的農業(yè)合作社和農業(yè)集體組織。如果這種組織尚未成立,共產黨員絕對必須帶頭創(chuàng)辦這些組織。”這一規(guī)定的實質目的是( ) A.確保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 B.全面推行農業(yè)集體化政策 C.加強農業(yè)在經濟中的基礎地位 D.最大限度推行新經濟政策 3.A [解析] 據題干時間“1922年”判斷,此時正實行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目的就是要確保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故選擇A項。 4.[xx黃山模擬]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主人公保爾在一次會議上對自己做出剖析:“我們過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對資產階級要懷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經濟政策一來,我們便認為它是反革命。其實黨向新經濟政策的過渡,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斗爭的一種新形式?!北柕倪@一剖析說明當時他已真正認識到( ) A.實行糧食稅有利于農業(yè)生產恢復 B.新經濟政策是一種反革命的經濟政策 C.新經濟政策促進國內戰(zhàn)爭的勝利 D.新經濟政策能加強工農聯(lián)盟并能鞏固政權 4.D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新經濟政策的理解能力。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其實黨向新經濟政策的過渡,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斗爭的一種新形式”,可知反映的是新經濟政策在政治領域的作用。故選D項。 5.[xx南昌模擬] 觀察下表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對表中信息的解讀正確的是( ) 俄國(蘇俄、蘇聯(lián))1913—1925年農業(yè)生產情況表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糧食作物耕種面積(萬公頃) 9446 6620 7860 8730 糧食作物產量(億普特) 39.79 22.13 34.35 44.24 ①余糧收集制不利于農業(yè)生產發(fā)展?、诩w農莊的生產組織形式促進了蘇聯(lián)農業(yè)的大發(fā)展 ③固定糧食稅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④小農經濟阻礙了蘇聯(lián)工業(yè)化建設 A.①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C [解析] 集體農莊建設始于1929年農業(yè)集體化運動時期,故②與題目中的時間信息不符。故C項符合題意。 1.[xx遼寧五校聯(lián)考]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蘇聯(lián)經濟得到了恢復。列寧對此感到很欣慰,他說:“在戰(zhàn)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xiàn)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結果就是,把市場,實際上就等于把商品、貨幣、市場機制引進到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建設里面去,在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史上,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1)根據材料一,回答蘇聯(lián)經濟得到恢復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1927年英國宣布斷絕英蘇關系,并廢止1921年簽訂的英蘇貿易協(xié)定。英國外交大臣張伯倫發(fā)起六國外長會議,提出要“和共產國際作斗爭”。 孤零零的蘇聯(lián)看起來似乎不堪一擊。雖然新經濟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蘇聯(lián)的工業(yè)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美國的八分之一,全國只有不到三萬輛拖拉機,99%的耕種要靠畜力和人力來完成?!勾罅终f:“沒有重工業(yè),那我們就不會有一切現(xiàn)代化國防武器,那時我們的地位就會和目前中國所處的地位多少相似……” (2)根據材料二,回答斯大林為什么強調重工業(yè)建設? 材料三 1933年8月14日,蘇聯(lián)雜志《為了工業(yè)化》上寫道:“美國的商業(yè)和科學與布爾什維克的智慧相結合,在三四年內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蘇聯(lián)國防工業(yè)獲得重大突破,但工業(yè)消費品供應不足,而且質量較差,農業(yè)發(fā)展緩慢……這種狀況在此后很長時間內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編自段炳林《世界當代史》 (3)20世紀30年代,在發(fā)展經濟的問題上,“布爾什維克的智慧”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什么?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材料四 蘇聯(lián)的一枝獨秀和它所采取的“計劃”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極大興趣。20世紀30年代,西方人士紛紛前往蘇聯(lián)取經。美國的一名記者從蘇聯(lián)回國后告訴國人:“我看到了未來,它行得通。”一時之間,“計劃”成為最時髦的名詞。 (4)材料四中西方人士為什么紛紛前往蘇聯(lián)取經?這種取經最成功的事例是什么?這對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產生了怎樣深遠的影響? 綜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啟示? 錯誤。他的改革沒有沖擊斯大林模式,B項錯誤。C項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措施。 1.[答案] (1)新經濟政策的推行。 (2)面臨帝國主義的封鎖敵視,鞏固國防的需要;工業(yè)基礎尤其是重工業(yè)薄弱等。 (3)表現(xiàn)形式: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成果:基本實現(xiàn)了工業(yè)化;1937年工業(yè)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為后來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4)原因:西方國家正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 事例:美國的羅斯福新政。 影響: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時代,進入政府大規(guī)模干預經濟的時代。 啟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發(fā)展的手段,不是區(qū)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標準。 [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中“把市場,實際上就等于把商品、貨幣、市場機制引進到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建設里面去”分析,應是新經濟政策。第(2)問,根據20世紀20年代初期蘇聯(lián)面臨的政治環(huán)境、國際環(huán)境、國防實力分析。第(3)問,第一小問,結合20世紀30年代蘇聯(lián)的經濟政策回答;第二小問,結合這一時期蘇聯(lián)的經濟建設成果回答。第(4)問,第一小問,結合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回答;第二、三小問,結合蘇聯(lián)實行國家調控經濟政策回答,最成功的事例是羅斯福新政,其影響是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第四小問啟示結合不同經濟發(fā)展模式之間的相互借鑒回答。 2.[xx洛陽模擬]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20世紀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資本主義各國進步人士,或者以朝覲式的拜謁,或者以記者式的評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尋味,奏響了一曲訪蘇交響曲。他們稱贊新生的蘇聯(lián)是“一塊讓人類再次得救的新大陸”,“代表著人類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進步人士對蘇聯(lián)國內政策進行了坦率的批評。1935年訪問蘇聯(lián)的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寫道:蘇聯(lián)顯示了“無比高漲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為全人類更美好更燦爛的未來而工作”。另一方面,蘇聯(lián)“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賤民階級……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將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與他們的西方朋友相比較,真擔心有朝一日突然發(fā)生社會動蕩”。 ——摘編自《蘇聯(lián)這面鏡子》 材料二 “我們必須考慮積累的界限問題,投資的最大界限問題,在這里我們弦繃得太緊了,把它繃得太緊,使商品荒更加尖銳化,已經不行了……”從供求關系平衡角度作詳盡的分析,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點,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個深刻內在的錯誤”。 ——蘇共領導人之一布哈林《一個經濟學家的札記》(1928年) (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進步人士稱贊蘇聯(lián)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一、二批評了蘇聯(lián)社會中的哪些不健康現(xiàn)象? 上述現(xiàn)象反映了蘇聯(lián)工業(yè)化中存在的什么嚴重問題? 2.[答案] (1)原因:①十月革命勝利,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lián)建立,使西方進步人士看到了人類解放的希望。②十月革命后的蘇俄(聯(lián))支持西方各國人民的正義斗爭,贏得西方各國進步人士的好感。③蘇聯(lián)工業(yè)化取得輝煌成就,使西方各國進步人士感到欽佩。④20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爆發(fā)了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法西斯勢力猖獗,西方各國進步人士對資本主義制度更加失望。 (2)不健康現(xiàn)象:①出現(xiàn)新的貧困群體——農民。②社會上缺乏自由氛圍。③用于建設的投資過大。④商品供應緊張,供求關系失衡。 嚴重問題:①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嚴重忽視農業(yè)生產,損害了農民的利益。②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一定程度上壓制了自由、民主。③重建設、輕生活,不重視改善民生,不利于調動人們生產的積極性。 [解析] 本題考查材料分析概括的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第(1)問根據時間“20世紀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結合所學知識,從十月革命、蘇聯(lián)工業(yè)化成就以及資本主義國家發(fā)生經濟危機的角度回答。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概括;第二小問從蘇聯(lián)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文化體制來分析。 M3 二戰(zhàn)后蘇聯(lián)的經濟改革、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6.Q1 H1 I2 M3[xx北京卷] 下列各項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 史實 結論 A 宋代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 宋代以后雕版印刷技術基本不再使用 B 考古發(fā)現(xiàn)唐長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墻 唐代城市中普遍實行坊市制 C 19世紀中期,英國生活資料及生產原料進口占其進口總額的95%,約50%的工業(yè)產品銷住國外 英國已經成為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國家 D 1951—1955年,蘇聯(lián)對農業(yè)的投資由年均200億盧布增長到409億盧布 蘇聯(lián)工農業(yè)發(fā)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變 16.C [解析] 本題以史實與史論的邏輯關系為切入點,旨在考查學生調動運用知識、理解“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等史學研究方法的能力。A項宋代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是正確的,但也不能據此得出宋代以后雕版印刷術“基本不再使用”的結論;B項在“長安城”發(fā)現(xiàn)坊墻的證據也不能夠得出當時在唐代“城市中普遍實行坊市制”的結論;D項因為沒有對工業(yè)投資的數據,因而無法得出“工農業(yè)發(fā)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變”的結論。C項中提供的數據能夠得出英國已經成為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國家的結論。故選C項。 21.M3[xx安徽卷] 下圖是1950—1989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變化曲線圖。對圖中②時段解讀正確的是( ) A.美國經濟出現(xiàn)“滯脹”現(xiàn)象 B.“新經濟”得以快速發(fā)展 C.美國經濟處于“黃金時期” D.國家干預經濟得到強化 21.A [解析] 本題以圖表切入考查美國經濟的發(fā)展。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xiàn)“滯脹”現(xiàn)象,使得美國政府減少對經濟的干預,故本題選擇A項,D項錯誤。美國“新經濟”始于20世紀90年代,B項錯誤。資本主義的“黃金時期”一般指20世紀50—70年代,所以不能代表圖中②階段,故排除C項。 23.M3[xx大綱全國卷] 凱恩斯學派主張國家應干預經濟,以擴大需求,刺激經濟發(fā)展。20世紀70年代末,面對“經濟滯脹”局面,英國撒切爾政府采取不同于凱恩斯學派的經濟政策,其做法是( ) A.增加貨幣發(fā)行量 B.擴大政府開支 C.推行國有企業(yè)民營化 D.增加政府稅收 23.C [解析] 本題考查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變化,考查考生史料分析的能力。20世紀70年代,面對“經濟滯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立即進行調整,適當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故排除A、B、D三項,三項均屬于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答案選C項。 11.T3[xx重慶卷] 硝煙散盡,反思長存。在世界人民反戰(zhàn)和平運動不斷高漲的形勢下,1950年召開了第二屆世界保衛(wèi)和平大會。這次大會( ) A.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發(fā)表了《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C.決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會 D.確立了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 11.C [解析] 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人們遭受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開始思考建立制約戰(zhàn)爭、維護和平的組織。1950年第二屆世界保衛(wèi)和平大會在波蘭首都華沙召開,會議通過了《告全世界人民的宣言》,并決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會,故本題選擇C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1953年周恩來總理在會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第一次正式向國際社會提出的,A項錯誤;1955年7月9日,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在倫敦公布了由他親自起草、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其他10位著名科學家聯(lián)名簽署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排除B項;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根據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提出“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的論斷,排除D項。 21.T3[xx浙江卷] “戴維營協(xié)議”是阿、以關系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成為“以土地換和平”的成功范例。下列各項中,屬于“戴維營協(xié)議”重要文件的是( ) A.巴以臨時和平協(xié)議 B.埃敘共同防御協(xié)定 C.《關于簽訂一項埃及同以色列之間的和平條約的綱要》 D.《關于在被占領土上巴勒斯坦臨時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則宣言》 21.C [解析] 本題考查了二戰(zhàn)后曲折的中東和平進展,旨在考查考生對歷史知識再認再現(xiàn)的能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在美國總統(tǒng)卡特的倡議下,埃及總統(tǒng)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在美國的戴維營簽署了《關于實現(xiàn)中東和平的綱要》和《關于簽訂一項埃及同以色列之間的和平條約的綱要》兩份文件,史稱“戴維營協(xié)議”。故本題應排除A、B、D三項,選C項。 22.T3[xx浙江卷] 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爭議。對20世紀歷史的概括,下列說法中爭議最少的可能是( ) A.帝國主義戰(zhàn)爭,社會主義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經濟、科技和文化大發(fā)展 B.帝國主義戰(zhàn)爭和社會主義革命,冷戰(zhàn)和走向多極化,和平、改革與發(fā)展 C.兩次大戰(zhàn),兩種制度,兩極格局,多極化趨勢,革命與改革,和平與發(fā)展 D.一戰(zhàn)和二戰(zhàn),冷戰(zhàn)及局部戰(zhàn)爭,殖民體系瓦解,經濟、科技和文化大發(fā)展 22.C [解析] 本題考查了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旨在考查考生對歷史知識再認再現(xiàn)的能力。20世紀歷經兩次世界大戰(zhàn)、社會主義制度由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美蘇兩極對峙、兩極格局瓦解、多極化趨勢和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的主題等。故本題應選C項。 13.R2,T3[xx天津卷]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自從德國打了敗仗,“公理戰(zhàn)勝強權”,這句話幾乎成了人人的口頭禪。……德國倚仗著他的學問好,兵力強,專門侵害各國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敗,稍微懂得點公理的協(xié)約國,居然打勝了,這就叫做“公理戰(zhàn)勝強權”。 ——《獨秀文存》 (1)材料一中,陳獨秀評論的是哪一重大歷史事件?為什么中國人非常關注這一事件? 材料二 1918年11月,北京大學舉行集會,胡適在演講中說:“這一次協(xié)商國所以能大勝,全靠美國的幫助。美國所以加入戰(zhàn)國,全是因為要尋一個‘解決武力’的辦法。”“如今且說美大總統(tǒng)所主張,協(xié)商各國所同聲贊成的‘解決武力’的辦法……” ——彭明《五四運動史》 (2)材料二中的“協(xié)商國”主要指哪些國家?胡適為什么說“協(xié)商國所以能大勝,全靠美國的幫助”?美國提出了怎樣的“解決武力”的辦法? 材料三 在北京大學1918年11月所組織的演講中,李大釗說:“我老老實實講一句話,這回戰(zhàn)勝的,不是聯(lián)合國的武力,是世界人類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國的軍閥或資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新紀元的世界改造,就是這樣開始。資本主義就是這樣失敗,勞工主義就是這樣戰(zhàn)勝。” ——《北京大學日刊》1918年12月6日 (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李大釗演講的題目。演講中提到的“新紀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講反映中國思想界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4)綜合上述材料,分別概括陳獨秀、胡適、李大釗的觀點,并分析當時的國內背景。 13.[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因為中國是一戰(zhàn)的戰(zhàn)勝國。 (2)英、法等國。 戰(zhàn)爭前期美國向協(xié)約國提供了大量物資;美國參戰(zhàn),大大增強了協(xié)約國的實力。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 (3)《庶民的勝利》。 俄國十月革命。 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向蘇俄學習,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 (4)陳獨秀:協(xié)約國的勝利是“公理戰(zhàn)勝強權”。 胡適:“美國的幫助”使協(xié)約國取得勝利。 李大釗:一戰(zhàn)的勝利是“庶民的勝利”。 北洋政府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無產階級隊伍壯大;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們思想。 [解析] 本題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及對中國思想界產生的影響為切入點,全面考查了考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和論證問題的能力。第(1)問的“歷史事件”和“原因”結合所學知識不難回答。第(2)問,第一小問要理解“協(xié)商國”指的就是后來通常所稱的“協(xié)約國”;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第三小問要能夠結合巴黎和會上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原則”回答。第(3)問,第一小問要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是全世界的庶民”并聯(lián)想李大釗的文章來回答;第二小問要結合演講的時間和當時世界上發(fā)生的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十月革命來思考;第三小問要結合近代先進中國人的探索在新文化運動后期即十月革命后發(fā)生的變化來回答。第(4)問,第一小問要提取材料中的主旨信息進行概括;第二小問要注意從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幾個方面進行組織,避免只強調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1.[xx武漢調研] 如果繼續(xù)去擴大社會需求,提高經濟增長速度,減少失業(yè),就勢必會加劇通貨膨脹,造成嚴重的物價上漲,削弱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如果反過來實行緩和通貨膨脹和控制物價上漲的緊縮政策,又會降低經濟增長速度,增加失業(yè)人數,甚至會加速觸發(fā)新的經濟危機。上述兩道命題可以反映 ( ) A.胡佛政府古典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失敗 B.羅斯福新政在運行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 C.20世紀70年代經濟“滯脹”在蘇聯(lián)的具體表現(xiàn) D.英國撒切爾新政府改革福利制度的背景 1.D [解析] 題干反映的是凱恩斯主義失靈,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出現(xiàn)經濟“滯脹”的現(xiàn)象,A、B項排除;20世紀70年代蘇聯(lián)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C項說法錯誤;改革福利制度的背景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濟“滯脹”,D項正確。 2.[xx長沙模擬] 下表是1913—1973年西方各國政府總支出占現(xiàn)價GDP的百分比表。由此可見( ) 1913年 1938年 1973年 法國 8.9% 23.2% 38.8% 英國 13.3% 28.8% 41.5% 美國 8.0% 19.8% 31.1% A.西方各國放棄了自由貿易政策 B.西方各國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 C.馬歇爾計劃推動歐洲經濟復蘇 D.資本主義世界呈三足鼎立局面 2.B [解析] 根據教材知識,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國家對經濟進行干預,緩解了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各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方式有:實行國有化,建立國營企業(yè);制定經濟計劃,指導經濟發(fā)展;擴大政府開支,政府直接采購,以及利用稅收等財政政策調節(jié)社會生產;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等。聯(lián)系表格材料,由于各國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使各國財政支出大幅增加,本題選B項。 3.[xx廣州模擬] 肯尼迪曾說:“如果自由社會不能幫助眾多的窮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數的富人。”此言論可謂道出了“自由社會”的某些國家( ) A.實行失業(yè)保險的時代背景 B.實行社會福利政策的實質 C.實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目的 D.推行“以工代賑”的直接目的 3.B [解析] 從材料信息可知,肯尼迪認為,在“自由社會”里,能夠幫助眾多的窮人,才能保全少數的富人。即實行該政策的本質目的更在于保全少數的富人,這體現(xiàn)了福利政策的實質,故選B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xiàn)人們是否“失業(yè)”,排除A項;材料信息反映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排除C項;推行“以工代賑”是羅斯福新政的內容,排除D項。 4.[xx杭州模擬] 下圖是20世紀后半期世界工業(yè)發(fā)展情況表。據表可知,高收入國家的工業(yè)比重呈不斷下降趨勢。以下對此的解讀,比較合理的是( ) A.世界經濟多極化的反映 B.低收入國家工業(yè)發(fā)展水平超過發(fā)達國家 C.發(fā)達國家逐漸從工業(yè)經濟轉向知識經濟 D.低收入國家反對霸權主義取得重大成果 4.C [解析] 1960—1998年發(fā)達國家積極開展科技革命,大力發(fā)展高新技術產業(yè),使得發(fā)達國家逐漸從工業(yè)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高收入國家的工業(yè)比重呈下降趨勢。故選C項。-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考歷史 真題+模擬新題分類匯編 各國經濟體制的創(chuàng)新和調整 2019 2020 年高 歷史 模擬 分類 匯編 各國 經濟體制 創(chuàng)新 調整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鏈接地址:http://www.820124.com/p-5443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