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學年高考歷史 第二單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單元檢測 新人教版選修1 .doc
《2018-2019學年高考歷史 第二單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單元檢測 新人教版選修1 .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8-2019學年高考歷史 第二單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單元檢測 新人教版選修1 .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第二單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單元檢測(二) 一、選擇題 1.在北魏統(tǒng)一黃河流域后,出現了“縱富督貧,避強侵弱”的局面,這種局面的產生主要是由于北魏實行了( ) A.編戶制度 B.漢化政策 C.宗主督護制度 D.民族歧視政策 解析 在完成統(tǒng)一后,北魏統(tǒng)治者在地方上建立了宗主督護制,出任宗主的多是地方豪強。這樣,地方官吏與地主勾結,使人民的負擔空前沉重,苦不堪言。 答案 C 2.葉適《舊學紀言》卷十三稱:“劉、石、苻、姚與夫慕容,雖曰種類不同,然皆久居中國,其豪杰好惡之情,猶與中國不甚相異。獨拓跋氏,則以真胡入主中原,純用胡俗,以變華人?!辈牧戏从沉缩r卑族解決統(tǒng)治問題的核心應該是( ) A.如何緩和階級矛盾 B.如何統(tǒng)治漢人 C.如何解決民族問題 D.如何發(fā)展封建經濟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根據“則以真胡入主中原,純用胡俗,以變華人”可知鮮卑族解決統(tǒng)治問題的核心應該是如何解決民族問題。A、B、D材料無法體現,排除。故答案選C。 答案 C 3.馮太后認為:“立三長,則課有常準,賦有恒分,苞蔭之戶可出,僥幸之人可止。”可見實行三長制的主要作用是( ) ①清查戶口,增加國家賦稅收入?、诖蚱坪缽姷刂骺刂迫丝诘暮戏ㄐ浴、蹨p輕人民負擔,發(fā)展農業(yè)生產?、芙⒒鶎有姓C構加強社會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材料“立三長,則課有常準,賦有恒分,苞蔭之戶可出,僥幸之人可止”表明蔭附于豪強的蔭戶成為國家的編戶,有利于增加國家賦稅收入,故①②正確;三長制健全了縣以下地方基層政權,取代宗主督護制,減輕了人民負擔,加強了國家對人民的控制,故③④正確,綜上所述,本題選D。 答案 D 4.北魏前期,吏治混亂,各級官吏貪污現象相當嚴重,北魏統(tǒng)治者和人民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遷都洛陽,削弱保守勢力 B.定期考核,依照政績提拔官吏 C.限制“恩蔭”,防止權貴壟斷 D.發(fā)放俸祿,并由國家統(tǒng)一籌集 解析 結合史實可知,為解決吏治混亂、貪污成風的現象采取了俸祿制,統(tǒng)一由國家發(fā)放,故D正確。 答案 D 5.錢穆認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畝之絕對均給,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貧者亦有一最低之水準”。如此評價是因為該制度( )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 B.起到過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C.完全取消了土地買賣 D.沒有具體的授田規(guī)定 解析 從“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貧者亦有一最低之水準”,可知均田制的目的是限制地主土地兼并,維護小農經濟,故B項正確。 答案 B 6.商鞅實行縣制,“輔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無所匿,遷徙者無所容”。而魏孝文帝推行三長制,破蔭附,“編戶齊民”。二者的共同作用是( ) A.強化對社會基層控制 B.推動城市經濟發(fā)展 C.促進郡縣制度的形成 D.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率 解析 材料“奔亡者無所匿,遷徙者無所容”“破蔭附”,因此,這一制度強化了對社會基層的控制,故A正確;B、D與材料無關,C說法錯誤。 答案 A 7.史書記載,孝文帝“始班俸祿。戶增調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為官司之祿;增調外帛二匹。祿行之后,贓滿一匹者死”,又接受漢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見,“始議均田”。孝文帝的這兩項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吏治清明 B.糧食產量增加 C.極大地滿足了農民的要求 D.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解析 從材料可知本題共涉及了孝文帝的兩項改革措施:俸祿制和均田制。A僅是俸祿制的作用,B、C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俸祿制減輕了官吏對百姓的掠奪,均田制將國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故選D。 答案 D 8.孝文帝曰:“今恂(即太子)欲違父背尊,跨據恒朔(今山西大同,內蒙古河套一帶)……此小兒今日不滅,乃是國家之大禍……”乃廢為庶人。在此反映北魏孝文帝( ) A.入主中原的愿望 B.實行漢化政策 C.改革的堅強決心 D.廢除宗法制的決心 解析 孝文帝時期,北魏已統(tǒng)一北方,入主中原,故A項錯誤;B、D選項與材料無關;孝文帝主張改革,并決定遷都洛陽,與材料“恂欲違父背尊,跨據恒朔”相符。 答案 C 9.《資治通鑒》載: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侯臣舊族自代來者,姓或重復。皆改之”。孝文帝提出進行姓氏改革的依據是( ) A.鮮卑族和漢族有共同的祖先 B.鮮卑族和漢族都崇拜黃帝 C.鮮卑族和漢族自古以來都生活在黃河流域 D.鮮卑族和漢族風俗習慣相同 解析 北魏孝文帝認為“魏之先出于黃帝”,鮮卑族和漢族都是黃帝的后代,因此將拓跋氏改為姓“元”。A項符合題意,因此本題選擇A項。 答案 A 10.敦煌壁畫中有北魏商隊的相關內容,反映了北魏商業(yè)的發(fā)展,下列有關北魏商業(yè)發(fā)展的說法,正確的有( ) ①洛陽出現了許多大市場,貨源充足,交易活躍 ②貨幣貿易逐步代替了長期戰(zhàn)亂以來的實物交易?、叟c朝鮮半島諸國、日本、中亞、西亞以及地中海沿岸諸國都有商業(yè)往來?、鼙蔽航y(tǒng)治者放棄了商鞅變法以來的重農抑商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過程是鮮卑族政權漢化和封建化的過程,孝文帝仿照漢制進行改革,不可能放棄重農抑商政策,所以排除含有④的選項。 答案 B 11.觀察下圖,你認為這兩次改革的本質特點是( ) A.都促進了封建化的進程 B.都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C.都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D.都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解析 商鞅變法承認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正式廢除了井田制,推動了封建地主統(tǒng)治的發(fā)展;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則促進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故選A。 答案 A 12.孝文帝改革與商鞅變法雖然是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改革,但兩者都促進了歷史的發(fā)展。兩者的共同之處在于都( ) A.為實現國家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 B.采用儒家思想治理國家 C.是民族融合發(fā)展的產物 D.促使了社會性質的轉變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A項符合商鞅變法,B、C兩項符合孝文帝改革。商鞅變法促使秦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北魏孝文帝改革促使北魏社會由游牧社會向農耕社會的轉變,故選D項。 答案 D 二、非選擇題 13.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廣度和影響而言,可與商鞅變法相媲美。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東方文化較高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積染既深,種種因襲牽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歷史,較之東方諸國,亦遠為落后,故轉得為種種之創(chuàng)新。其實商鞅變法之重要內容,在東方各國,本已早為推行,商鞅不過攜帶東方之新空氣,使西方人迎頭趕上一步。而結果則后來居上,新制度之創(chuàng)建,惟秦為最有功焉。 ——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即如何處理這一廣大地區(qū)的民族關系,其中包含如何對待漢族的先進生產方式、漢族的文化問題。是繼續(xù)保存拓跋氏舊的社會制度和舊有的文化習慣,還是捐棄舊俗,接受先進的文化,在新的歷史環(huán)境中獲得新生,北魏的統(tǒng)治者必須作出抉擇。 ——白壽彝《中國通史》 (1)據材料一,指出商鞅變法的有利條件。這些條件使秦國變法呈現怎樣的特點? (2)據材料二,與商鞅變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可根據材料一中的信息“東方文化較高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積染既深,種種因襲牽制,改革非易”“攜帶東方之新空氣,使西方人迎頭趕上一步”作答;第二小問可根據材料一中的信息“西方人迎頭趕上一步。而結果則后來居上,新制度之創(chuàng)建,惟秦為最有功”作答。第(2)問,第一小問可根據材料二中的信息“面臨的最大問題……民族關系”作答;第二小問為開放性的探究題,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條件:東方諸國的變革經驗;落后的秦國受傳統(tǒng)束縛較少。特點:注重創(chuàng)建新制度;變法徹底,功效明顯。 (2)問題:民族關系問題(或鮮卑族與漢族文化的差異)。因素:對外來先進文化的學習與借鑒;改革者的信心與勇氣。 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魏主曰:“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 ——《魏書》 材料二 北魏時一位皇帝決心把都城遷到洛陽,但遷都的決定遭到許多鮮卑貴族的反對。于是,公元493年,這位皇帝以南征為名,親率二十萬大軍南下。一路上秋雨連綿,道路泥濘,長途跋涉的鮮卑貴族和官兵們疲憊不堪,到洛陽后不愿意繼續(xù)前進了,于是這位皇帝趁機說,行軍中途,怎么可以無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繼續(xù)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陽,次年正式遷都,……南朝官員陳慶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陽經濟、文化興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說“以前以為長江以北都是落后的‘異族’風氣,現在才知道中原地區(qū)禮儀興盛,人才濟濟,難以言傳”。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魏孝文帝遷都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孝文帝遷都有什么歷史影響?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 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文化、新舊都城的地理位置等方面進行分析。第(2)問,第一小問影響,據材料二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便于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鞏固統(tǒng)治;促進了漢與鮮卑族之間的民族融合;第二小問啟示,據材料二的信息可得,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往往受到舊勢力的阻礙與反對,在遇到阻礙時,可以采用一些策略來達到目的。 答案 (1)原因:政治改革上:遷都是為了沖破鮮卑族上層貴族對改革的阻力,取得漢族地主對改革的支持。在舊都平城,鮮卑族守舊勢力是占據了上風的,而洛陽是漢族地主勢力的中心;經濟上:北魏原都城平城氣候干旱,出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都城眾多人口的需要;防御上: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對中原廣大地區(qū)的統(tǒng)治;文化上:也不利于鮮卑政權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所以北魏孝文帝要遷都洛陽。 (2)影響:便于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鞏固統(tǒng)治;促進了漢與鮮卑族之間的民族融合。 啟示: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往往受到舊勢力的阻礙與反對,在遇到阻礙時,可以采用一些策略來達到目的。-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8-2019學年高考歷史 第二單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單元檢測 新人教版選修1 2018 2019 學年 高考 歷史 第二 單元 北魏 孝文帝 改革 檢測 新人 選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820124.com/p-5494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