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石獅市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六單元 24詩詞五首學案1 新人教版.doc
《福建省石獅市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六單元 24詩詞五首學案1 新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福建省石獅市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六單元 24詩詞五首學案1 新人教版.doc(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詩詞五首 《飲酒》(其五)《春望》《雁門太守行》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這三首詩歌。 2.品味語言,把握詩歌主要內容,體會詩歌的內涵。 3.樹立熱愛祖國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與審美情趣。 【重點】 背誦,默寫這五首詩詞. 【難點】 品味語言,把握詩歌主要內容,體會詩歌的內涵。 【使用說明與學法指導】 1、初讀時結合文中注釋,查閱有關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詞意,掃清文章閱讀障礙。 2、再讀時想象文章描繪的人物,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 3、揣摩和品味語言。在文本中圈畫你喜歡的名句。 3、詩歌朗讀的最高境界是準確傳達詩歌作者的情感,關鍵在于控制好聲音的高低快慢以及力度氣息;前提是對于作者的經歷及寫作背景有具體的了解和深入的體悟,簡言之就是:詩文朗讀要傳情,高低快慢氣力聲,人生世事須感悟,篇篇精彩我能行。 【知識鏈接】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名潛,字元亮,也稱“靖節(jié)先生”,又自號“五柳先生”。尋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隱士,不滿于官場的黑暗,“不為五斗米折腰”,隱居田園。 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祖籍襄陽,生于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春望》等。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宣陽)人,唐代詩人,后世稱李昌谷,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 背景介紹 《飲酒》陶淵明在飲酒以后寫的,但所寫詩的內容不一定都與飲酒的事情有關,抒寫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詩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的第20年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 《春望》這是杜甫“安史之亂”期間在長安所作的,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州(現在陜西富縣)前往靈武(現在屬寧夏)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后困居長安,該詩作于次年三月,全篇憂國,傷時,念家,悲己,顯示了詩人一貫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 《雁門太守行》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zhèn)叛亂此起彼伏,發(fā)生過重大的戰(zhàn)爭,從有關史料記載推測,本詩可能寫的是平定藩鎮(zhèn)叛亂的戰(zhàn)爭。 探 究 案 探究點一:能否把“悠然見南山”一句中的“見”改為“望”?為什么呢? 探究點二:試從抒情方式和表達情感上評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聯的妙處。 探究點三: “黑云壓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試分析其成名句的原因。 練習 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2、下列對詩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而無車馬喧”意思是沒有那些人來人往的喧囂,沒有世俗的困擾。 B、“心遠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靜,心就會遠離喧鬧的塵世 C、“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寫出了心與自然的會意與親近,達到了一種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寫出了詩人面對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 3、下面對這首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結廬在入境,而無車馬喧”寫出了詩人的居住環(huán)境和生話狀況。 B.盡管沒有車馬的喧鬧嘈雜,但仍有“采菊東籬下”的勞作煩憂。 C.詩中四句寫景句子傳神的描繪了優(yōu)美恬靜的田園風光。 D.全詩融說理、寫景、抒情為一體,表現了詩人細微的內心感受。 4、、對《飲酒》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本詩首句交代詩人隱居之地乃是眾人聚居之地。 B.“心遠地自偏”寫出詩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詩人隱居生活的迷惘狀態(tài)。 D.本詩語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渾然融合。 5、文學常識填空。 (1)我國古代的詩歌的形式有五言和 兩種。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 詩。 (2)律詩共四聯,分別叫做 、 、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福建省石獅市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六單元 24詩詞五首學案1 新人教版 福建省 石獅市 年級 語文 上冊 第六 單元 24 詩詞 五首學案 新人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820124.com/p-5519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