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儋元錫》《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教學案教師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寄李儋元錫》《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教學案教師版(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指導閱讀《寄李儋元錫》《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一體化教學案教師版(2011)
教學設想:
《唐詩宋詞選讀》第五專題是“創(chuàng)新求變的中唐詩”。中唐詩壇流派眾多,風格多樣,以開拓創(chuàng)新為主要創(chuàng)造傾向。該專題有6首詩,4首教學篇目,2首學生自學或老師選教篇目。本課要學的是自學篇。學習過程中主要解決三大問題:1、讀懂,理解字詞句子;2、理解詩歌的情感思想;3、領悟表現手法和基本風格。學習中以誦讀為主,在多讀中逐漸推進學生的領悟能力;配以適當的賞析題,引導學生走上探討之路。
專題目標:
1、初步
2、了解“安史之亂”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對詩人的人生及詩歌風格的影響。
2、能夠了解本專題詩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風格特征。
3、初步體會中唐詩歌風格的多姿多彩的風貌特征。
本文增加目標:
了解韋應物及白居易生平與詩風,初步了解寄托友情的詩歌。
教時設置:1教時
過程:
一、簡介韋應物和寫作背景
韋應物(737~792或793),唐代詩人。長安(今陜西西安)人。自天寶十載(751) 至天寶末,為玄宗近侍,常出入宮闈,扈從游幸。安史亂起,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廣德二年(764)前后,為洛陽丞。后辭官閑居。建中二年(781)擢比部員外郎,在長安與暢當、劉太真、李儋、吉
3、中孚等相交游。次年出為滁州刺史。興元元年 (784)冬罷任,因貧不能歸長安,暫居滁州西澗。貞元元年(785),為江州刺史。貞元四年,入朝為左司郎中。次年出為蘇州刺史,貞元七年退職,寄居蘇州永定寺。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韋應物詩中最為人們傳誦的是山水田園詩。后人每以“陶韋”或“王孟韋柳”并稱,把他歸入山水田園詩派。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時節(jié),韋應物從尚書比部員外郎調任滁州刺史,離開長安,秋天到達滁州任所。李儋,是韋應物的詩交好友,當時任殿中侍御史,在長安與韋應物分別后,曾托人問候。次年春天,韋應物寫了這首詩寄贈李儋以答。
在韋應物赴滁州任職的一年里,他親身接觸到人
4、民生活情況,對朝政紊亂、軍閥囂張、國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體的認識,深為感慨,嚴重憂慮。就在這年冬天,長安發(fā)生了朱泚叛亂,稱帝號秦,唐德宗倉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復長安。在此期間,韋應物曾派人北上探聽消息。到寫此詩時,探者還沒有回滁州,可以想見詩人的心情是焦急憂慮的。
二、朗讀
寄李儋元錫
韋應物
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三、理解
看注解,前后貫通,說出詩歌大意并和同學交流
( 去年春天花開時節(jié),我與您在長安分別,現在春暖花開了,又是一年。國家的前途,個
5、人的前程,都覺得茫茫一片,自己無法預料。面對春色,心中悶悶不樂,獨自睡去,難以睡著。我身體多病,想回鄉(xiāng)歸隱,自己任刺史所管轄的地區(qū),還有逃亡流落在外的饑民,我拿了俸祿而沒有使百姓免于饑寒,因而感到慚愧。聽說您要來,我不斷地探望,多少次月兒缺了又圓,我站在西樓上一次次地眺望。)
四、賞析
先思考,再和同學交流,準備班級發(fā)言
1、請概括詩歌的內容
( 開頭意在說明花落花開,別來不覺又是一年。中間四句觸景生情,寫一年來的感受。世事渺茫難料,因而愁緒滿懷;從自身來講,既多病而思歸,又為沒有能做好父母官而自愧。最后兩句表示渴望和友人暢敘。)
2、這首詩的景和情形成了比襯的關系,分析一下,是怎
6、么比襯的?
( 首聯(lián)即景生情,恰是一種相反相成的比襯,景美而情不歡;次聯(lián)以情嘆景,也是傷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傷而景無光。)
3、古人對這首詩評價很高,范仲淹嘆為“仁者之言”,朱熹盛稱“賢矣”,試就這種評價作出說明。
(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傳誦,主要是因為詩人誠懇地披露了一個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員的思想矛盾和苦悶,真實地概括出這樣的官員有志無奈的典型心情。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兩句,因為他有志而無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辭官歸隱;但因為他忠于職守,看到百姓貧窮逃亡,自己未盡職責,于國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這是一個充滿良知的心中裝著百姓的賢官的形象。)
五、賞析
7、第二首
1、簡介作者和背景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中唐時期現實主義的偉大詩人。青年時期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讀書時期特別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瘡。少年就以詩成,曾以《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到京城拜望大詩人顧況,深得贊賞。29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左拾遺、刑部尚書。白居易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揭露現實黑暗,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詩篇,即被稱為的“諷喻詩”。白居易的詩通俗好懂,傳說“白傅作詩,老婦皆懂”。
白居易所處
8、的中唐是一個多難的時代,他從十多歲開始,即因戰(zhàn)亂而離家四處飄泊。德宗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軍(治所在開封)節(jié)度使董晉死,其部下舉兵叛亂。繼之彰義軍(治所在汝南)節(jié)度使吳少誠亦叛,唐朝廷不得不發(fā)兵征討,河南一帶再次淪為戰(zhàn)亂的中心。由于漕運受阻,加上旱荒頻仍,關內(今陜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肅一部分地區(qū))饑饉十分嚴重。就在這一年秋,白居易為宣州刺史所貢,第二年春在長安考中進士,旋即東歸省親。這首河南經亂書懷的詩,大約就寫于這一時期。
2、朗讀、理解。根據注解,前后串通,說出詩歌大意并和同學交流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
9、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白居易
時難年荒世業(yè)空, 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 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 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
( 時勢艱難兵荒馬亂,家業(yè)空空;兄弟逃難旅居異地,各自西東。戰(zhàn)亂以后處處寥落,田園荒蕪;骨肉分離漂泊流浪,失散途中。離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隨風飛散,恰似秋蓬。天涯海角共看明月,無不垂淚;今夜思鄉(xiāng)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3、賞析
先思考,再和同學交流,準備班級發(fā)言
(1)有人說白居易的這首詩用平常的語言,卻描繪出了奇妙的境界,試作分析。
( 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
10、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把手足離情,天各一方的悲慘情景描繪得生動形象?!皶r難年荒”“田園寥落”“骨肉流離”勾勒出時代背景;“千里雁”、“九秋蓬”的意象,抒寫出孤苦凄惶之情;最后以“望月垂淚”,描繪出了一幅五處望月共生鄉(xiāng)愁的圖景。)
(2)試分析本詩和《寄李儋元錫》,再聯(lián)系到其他我們讀過的詩歌,說說它們在表達對友人或親人思念之情時,常常借用的意象和手法。
( 常常借用的意象是月亮?!都睦钯僭a》“西樓望月幾回圓”,本詩“共看明月應垂淚”,還有蘇軾《水調歌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手法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六、背誦、作業(yè)
中學語文在線-免費資源站:
中學語文在線-免費資源站()整理制作,未經授權,禁止用于任何商業(y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