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必修一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WORD教案8.doc
《2019-2020年人教版必修一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WORD教案8.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人教版必修一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WORD教案8.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新課標要求】 知識和技能 1、知道重力產生的原因及其定義。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能用重錘線檢驗一條線或一個面是否豎直或水平。 3、知道物體重心的含義 4、了解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力能使物體發(fā)生形變或運動狀 態(tài)發(fā)生改變 5、知道力的三要素 6、了解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過程和方法 1、知道人類認識力的作用是從力的作用產生的效果開始的 2、能通過探究活動體驗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三個因素有關 3、能通過多個實驗現象歸納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通過觀察和親身感受以及對初中知識的回顧,概括出重力的產生、方向及大小與什么 有關,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以及認真閱讀教材的習慣 5、通過“重心”概念的引人滲透“等效代換”的物理學方法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實例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激勵探索與創(chuàng)新的意識 2、培養(yǎng)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和與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質疑,勇于修正 3、通過介紹“神五”發(fā)射升空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 活和社會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 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 2、力能使物體發(fā)生形變或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 【教學難點】 1、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三個因素有關 2、重心的概念 【教學方法】 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目標——自主探索,實踐體驗——表達交流,總結歸納 【教學準備】 多媒體,長方形木塊,鋸條,橡皮條,已知質量的鉤碼,重錘線,鉛筆,刻度尺,質量均勻分布的金屬板等。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我們在初中已經學過力的有關知識,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力的知識。 新課教學 1、對“力和力的圖示”的學習 教師活動:利用多媒體投影播放“運動員踢球、守門員接球、運動員用頭頂球”等錄像資料。教師提出問題,啟發(fā)引導學生討論解釋現象 學生活動:學生觀看,討論現象的共同點,教師引導,得出結論 點評:通過實際問題以及現象的分析,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能力。 教師活動:演示用手壓鋸條、拉橡皮條等等,提出問題; l、類似這些你還能舉出哪些生活實例? 2、所有這些現象說明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討論列舉實例,概括總結自己的結論 點評:通過生活實例,激發(fā)興趣,完成力的定義的教學 教師活動:教師提出問題: 1、用手指推長方形小木塊,你能看到幾種不同的現象? 2、比較幾種不同的現象,你能說出力的作用和它所產生的效果之間的關系嗎? 3、說出你的結論。 學生活動:學生實驗推木塊。 操作參考: l、用大小不同的力推木塊靠近桌面的地方 2、用大小相同的力推木塊的不同側面 3、用大小相同的力推距離桌面不同高度的地方 學生敘述現象,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點評:通過實驗,分析現象,培養(yǎng)學生利用物理語言敘述實驗現象、抽象概括總結物理問題的能力。 教師活動:總結、點評、提出問題: 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體發(fā)生形變或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力也是一個矢量。 1、我們學過的物理量中,有哪些是矢量? 2、我們怎樣用數學方法來表示力?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觀看課件《力的圖示作圖法》,完成對力的圖示的教學。 學生活動:思考問題、閱讀教材,觀看課件。 2、對“重力”的學習 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神州五號升空錄像,帶有蘋果落地、航天飛機繞地飛行、人拋出物體、月球繞地運行的圖片。教師提出問題: 1、發(fā)射衛(wèi)星或飛船為什么用那么大的火箭? 2、蘋果落地、航天飛機繞地飛行、人拋出物體落向地面、月球繞地運行說明了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觀看錄像和圖片,感受人類探索自然的成就感,交流討論得出結論。 點評:進一步分析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科學并勇于探索科學,得出重力的定義。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用彈簧秤測已知質量的物體的重力,提出問題: l、通過測量不同質量物體的重力,你能發(fā)現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嗎? 2、關于重力與哪些因素有關,你的結論是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實驗測量,交流討論,得出結論 點評:通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培養(yǎng)學生實驗探究物理問題的能力。 教師活動:教師提出問題: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演示不同情況下的重錘線。 學生活動:學生猜想、觀察、分析得出重力方向的結論。 點評:通過演示實驗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觀察概括總結的能力。 教師活動:教師提出問題: l、你能用一支鉛筆將一個刻度尺水平支起來嗎?做做看。 2、根據二力平衡,你能找到刻度尺的重心嗎? 3、根據刻度尺的重心的位置,猜想質量均勻分布的物體的重心在哪里? 4、你的猜想正確嗎?你該怎么做? 5、若在刻度尺的一端放上一塊橡皮,剛才支點的位置改變了嗎?說明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做實驗: l、平衡刻度尺 2、確定形狀規(guī)則、質量分布均勻的金屬板的重心并實驗驗證。 點評:通過實驗驗證質量均勻分布的物體重心的位置.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 3、對“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學習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四種基本相互作用”,提出回答: l、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分別是什么? 2、質子帶正電,但質子(與中子一起)卻能聚在一起構成原子核,請猜測原因可能是什么? 3、假設重力不存在了,會發(fā)生什么現象?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學生解答;交流討論,發(fā)表見解。 點評:閱讀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和提取物理信息的能力。 (三)課堂總結、點評 這節(jié)課重點是對重物牽引下小車的運動進行探究,在探究過程中,涉及到了實驗的設計、操作以及作圖象的方法、原則,很好地提高了大家各方面的能力,同時又為后面學習這種勻變速運動打下了基礎。 (四)實例探究 ☆關于重力的理解 1、關于重力,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重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接觸面 B、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C、地球上的物體只有靜止時才受到重力作用 D、物體只有落向地面時才受到重力作用 2、下列關于重力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秤或天平直接測出 B、物體對懸線的拉力或對支持物的壓力,一定等于物體所受的重力 C、物體對懸線的拉力或對水平支持物的壓力,二定等于物體所受的重力 D、物體靜止地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對地面的壓力大小等于物體所受的重力 ☆對重心的理解 3、關于物體的重心,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的重心就是物體上最重的點 B、重心是物體各部分所受重力作用的集中點,也就是合力的作用點 C、物體的重心可以不在這個物體上,但有規(guī)則形狀的均勻物體的重心就一定在物體上 D、形狀規(guī)則的物體的重心必與其幾何中心重合 4、把一條盤在地上,長為L的質量分布均勻的鐵鏈向上提起。當鐵鏈剛好拉直時, 他的重心位置升高了 。 課堂總結、點評 課后作業(yè) 1、課后完成課本57頁“問題與練習”中的習題。 2、用懸掛法確定形狀不規(guī)則物體的重心(硬紙板、衣服掛) 3、通過實驗,能否說明物體的重心一定在物體上。 教學體會 思維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靈魂,是物理教學的根本;親自實踐參與知識的發(fā)現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關鍵,離開了思維方法和實踐活動,物理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素質的培養(yǎng)就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附錄1 2019-2020年人教版必修一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WORD教案8 這一章教材通過分析生活和生產中大量的實際問題(如運動員踢球、守門員接球、壓鋸條、物體落向地面、地球自轉等)引入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概念,并應用二力平衡原理引入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的物體,正常情況下都離不開重力的作用,因此在相互作用的教學中,教材將重力放在其它力的前面,突出重力的重要性。由于學生對重力并不陌生,因此教材在這部分的處理中只做陳述性的簡單介紹。從本節(jié)課的內容和學生的現有接受能力來看,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三個因素有關和重心的概念是這節(jié)課的難點。為了解決重心這一難點,教材列舉了大量的實例,以求幫助學生理解這一難點。 附錄2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學生分析 在初中,學生已經學過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對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學習了力的圖示,學生的這種儲備為這節(jié)課的教學帶來方便,使教學難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學中要抓住這一特點,突出過程的體驗和情感教育,這樣使我們的物理課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學生接受,從而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2019-2020年人教版必修一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WORD教案8 2019 2020 年人教版 必修 3.1 重力 基本 相互作用 WORD 教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820124.com/p-6183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