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頜面影像 考試重點整理
《口腔頜面影像 考試重點整理》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口腔頜面影像 考試重點整理(2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概述 學科內容主要包括: 1.口腔頜面醫(yī)學影像檢查(X線成像) 2.口腔頜面部的疾病X線表現分析( X線診斷) 3.另外涉及口腔放射生物學﹑口腔放射防護﹑口腔種植放射學﹑口腔介入放射學等. 本學科以口腔頜面放射學為基礎,輔以CT ﹑超聲﹑核素顯像﹑磁共振等. 1、X線成像 X線以一定方向,穿透被照部位,被其中不同質和量(密度和厚度)的組織不同程度吸收(衰減)后,在成像物質上形成由黑白度不等的色譜組成的不同灰度差別的組織結構影像。 X線 穿透形成結構像 普通光線 不能穿透,形成輪廓像 2、X線診斷 以X線成像為主要
2、依據,用病理學知識,結合臨床其他資料對發(fā)現的異常影像進行綜合分析,作出解釋,得出疾病診斷的過程。是對疾病的理性認識階段,也是病因診斷。 即:利用X線成像原理,對相關解剖結構的x線影像(正常、異常狀態(tài)下)進行合理解釋,將X線成像后的圖像信息多為二維平面), 結合對已有的病史記錄的綜合分析,獲得可能的三維立體結構狀態(tài),以豐富病史資料,優(yōu)化治療方案。 3、X線成像要素 1.X線的特性和產生2.X線入點和方向 3.穿透力和累計量 4.被照物質、量 5.被照物對射線的吸收6.現像方法7.成像物質8.黑白色譜結構像 4、X線的性質 1.一般光線物理性質 2.特性 X線成像的基礎
3、 穿透性 x線波長短,具強穿透力,穿透可見光不能穿透的物質時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即衰減。 x線的穿透力與x線管電壓密切,電壓愈高,所產生的x線的波長愈短,穿透力也愈強;反之,電壓低,所產生的x線波長愈長,其穿透力也弱。 另一方面,x線的穿透力還與被照體的密度和厚度相關。 被照物呈高密度表現(厚度 密度 空腔效應) 熒光效應 x線作用于熒光物質(如硫化鋅鎘,鎢酸鈣,氟鹵化鋇等),轉換成長波長的熒光,這種轉換叫做熒光效應。這個特性是進行透視檢查和增感屏技術的基礎。 光化效應 涂有溴化銀的膠片,經x線照射后,可以感光,產生潛
4、影,經顯、定影處理,感光的溴化銀中的銀離子(ag+)被還原成金屬銀(ag),并沉淀于膠片的膠膜內。此金屬銀的微粒,在膠片上呈黑色。而未感光的溴化銀,在定影及沖洗過程中,從x線膠片上被洗掉,因而顯出膠片片基的透明本色。依金屬銀沉淀的多少,便產生了黑和白的影像。 電離效應 X線通過任何物質都可產生電離效應。X線進入人體,也產生電離作用,使人體產生生物學方面的改變,即生物效應。它是放射防護學和放射治療學的基礎。 5、X線的產生 1%X線+99%熱量 X線球管: 有效X線和散射線(圖)原生,繼生。 X線球管鋁過濾板: 濾過低能量X線,使有效射線束具有一定強度的平
5、均值,一般1.5mm濾過,相當于50-70Kv; 2.0mm濾過,相當于70-100Kv鋁過濾板:2.5-2.8mm鋁板,過濾低能量射線。 曝光設置 常規(guī)射線控制要素 電壓Kv、電流mA、時間S, Kv決定X線波長,波長決定穿透性 mA、S決定X線曝光量 6、X線入點和方向: 投照技術 X線投照目的:突出顯示興趣區(qū) 興趣區(qū)影像準確呈現的因素 物像比 焦點-物體-成像物三者之關系 放大:同一物體,不同部位,相同放大率 變形:同一物體,不同部位,不同放大率 頜骨解剖結構:馬蹄形突起,影像重疊重 7、X線
6、穿透能力: 整流器技術:半波整流,全波整流,高頻整流 被照物吸收射線能 致X線劑量不同程度衰減 8、現像方法 化學方法:膠片顯影 物理化學方法:感光板IP 物理方法:CCD傳感器、FPD平板傳感器 9、成像物質及其原理 a膠片(film):溴化銀分子 b感光板IP: 氟鹵化鋇中二價銪離子,吸收射線能后呈亞安定狀態(tài),儲存潛影,用特定波長可見光掃讀,使之吸收特定波長可見光完成潛影能量讀取,發(fā)出的光信號再光電轉換進行計算機圖像處理. c CCD傳感器(電荷耦合器---Charge coupled device,CCD):
7、 傳感器是集成在半導體單晶閃爍體碘化銫(CsI)材料上的可見光轉換裝置,接受射線能后,碘化銫(CsI)發(fā)出相應強度熒光, 此可見光圖像由光導纖維傳至CCD探測器,行光電轉換.計算機對電信號進行圖像處理. d平板接收器FPD 直接平板接收器FPD: 結構主要由光電導材料-----非晶硒和薄膜半導體陣列(Thin film transistor,TFT)構成的平板檢測器.投照前先給陣列板1-5kv電壓, 非晶硒 層同時帶上一層電荷.接受射線時, 非晶硒光電導效應致電阻變化,再使下 面的TFT層
8、電容充電,相應產生電荷的變化而得到圖像信號電流. 間接平板接收器FPD: 結構主要由閃爍體層碘化銫(CsI)或稀土族熒光體硫氧化釓(GdSO)層加具有光電二極管作用的非晶硅層(amorphous silicon,a-Si)和薄膜半導體陣列(Thin film transistor,TFT)構成的平板檢測器.射線穿過反射層到達閃爍體后,激發(fā)出可見光傳遞到具有光電二極管作用的非晶硅層, 光電二極管觸發(fā)TFT產生輸出信號,獲得數字圖像. 一、普通檢查 X線平片攝影 二、特殊檢查 體層攝影則可通過特殊的裝置和操作獲得某一選
9、定層面上組織結構的影像,而不屬于選定層面的結構則在投影過程中被模糊掉。 三、造影檢查 將高于或低于組織結構的物質引入器官內或周圍間隙,使之產生對比以顯影,此即造影檢查。引入的物質通常為造影劑 10、口腔頜面醫(yī)學影像檢查技術 X線平片檢查技術 口內片(口含片) 口外片 X線體層(斷層)攝影檢查技術 平面斷層攝影 曲面斷層攝影 X線造影檢查技術 X線數字減影檢查技術 CT檢查技術 超聲檢查技術 核素檢查技術 磁共振檢查技術 11、X線檢查技術 X線圖像是由從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組成。這些不同灰度的
10、影像反映了人體組織結構的解剖及病理狀態(tài)。這就是賴以進行X線檢查的自然對比依據。 對于缺乏自然對比的組織或器官,可人為地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質,便產生人工對比。 自然對比和人工對比是X線檢查的基礎 12、口腔常用X線檢查設備 a牙片機 類型: 移動式 壁掛式 聯體式(綜合治療臺、座椅) 結構:X線球管 支臂:彈簧+杠桿+活動關節(jié) 控制:X線Kv mA S b曲面斷層機(全景機) 三軸固定連續(xù)轉換技術、體層攝影原理、狹縫攝影原理
11、 c X線投影測量機 d口腔體腔X線機 e牙科3D-CT 13、攝片所需其他附件 增感屏 光亮度由藥膜上的晶粒大小決定,小晶粒熒光作用小,但清晰度好;大晶粒反之。常見有兩種,感藍和感綠增感屏 口腔放射影像投照技術 1、X線 平片檢查 口內片:根尖片 咬合片 合翼片 口外片:全口曲面斷層片 頭顱定位側位片 頭顱定位正位片 顳下頜關節(jié)片 等 2、數字牙片機的優(yōu)點:省時、 圖像質量穩(wěn)定、 輻射量較低、 易儲存查詢
12、傳輸、 有相應軟件提供圖像處理及分析等 3、根尖片投照方法 a分角投照技術 原理:X線垂直于牙長軸和膠片之間的分角線 分角投照技術操作的六項基本原則 頭位 座椅呈水平,背托呈垂直位。 患者頭矢狀面垂直于地面 投照上頜前牙:頭稍低,使上前牙唇側面垂直于面 投照上頜后牙:聽鼻線平行于地面 投照下頜前牙:頭稍后仰,使下前牙唇側面垂直地面 投照下頜后牙:聽口線平行于地面 片位 膠片 傳感器 傳感器的片位分配: 上頜前牙,2個牙齒一個片位,下頜前牙,4個牙齒一張片位,有時三個牙一張片位。上下頜
13、后牙,一個牙齒一張片位。 傳感器的放置: 傳感器緊貼牙齒的舌腭側面豎放,被照牙置于傳感器中心位置,傳感器邊緣高出牙齒切緣5~7mm。目的:使照片形成明顯的對比,避免牙齒影像超出傳感器接收范圍。 傳感器的固定: 上頜牙,用對側的拇指按壓傳感器,其他四指伸直靠在非檢查側面部;下頜牙,用食指按壓傳感器,其他四肢收起。 中心點 X射線需通過被檢查牙根的中部,才能完整的把牙的影像呈現出來,其在體表的對應位置: 垂直角 根據牙長軸和膠片所處的位置改 變的X線中心線所傾斜的角度 上頜切牙 +42° 上頜單尖牙 +45° 上頜雙尖牙及第一磨牙
14、+30° 上頜第二、三磨牙 +28° 下頜切牙 -15° 下頜單尖牙 -18°~﹣20° 下頜雙尖牙及第一磨牙 -10° 下頜第二、三磨牙 -5° 特殊情況: 如腭部較高或口底較深的患者,膠片在口內位置較為垂直,垂直角應減小。 全口無牙、腭部低平、口底淺的患者,膠片在口內放置的位置較平,垂直角應增加。 兒童牙弓發(fā)育未完成,腭部低平,垂直角應增加5~10度。 水平角 X中心線向牙近、遠中方向所傾斜的角度,稱為X線水平角。 隨著患者牙弓形態(tài)調整角度。 目的:使X線于被檢查牙齒的臨面平行,以避免牙影像重疊。
15、 曝光時間及劑量 b平行投照技術 原理 牙長軸和膠片平行并垂直X線 4、分角投照技術和平行投照技術的優(yōu)缺點 分角投照: 優(yōu)點:操作簡便,無定位裝置 缺點:投照角度不精確,圖像易失真 平行投照: 優(yōu)點:圖像真實準確 缺點:操作麻煩,需定位裝置,費時 5、合翼片 顯示上下牙的冠部。主要用于前磨牙和磨牙區(qū)檢查。 常用于檢查臨面齲、髓石、牙髓腔的大小、牙槽脊頂、乳牙情況等。 6、咬合片 投照原理:等同于根尖片,X線垂直于分角線。 主要
16、目的:擴大病變的范圍,便于更好的觀察病灶。 適用:埋伏牙、異物定位、頜骨骨折、頜部骨質變化、檢查下頜腺導管等 7、全口曲面斷層片 拍攝原理 三軸心固定連續(xù)轉換 致斷層域前牙區(qū)4mm\后牙區(qū)8mm清晰層顯示 體層攝影原理 狹縫攝影原理 (通過成像面附近的狹縫,控制底片的感光) 拍攝方法 患者站立于指定位置 頭矢狀面垂直于地面,頸椎呈垂直狀態(tài)或稍向前傾斜,前牙切緣咬在頜板槽內,聽框線于聽鼻線的分角線與地面平行 固定 頭顱定位裝置是為了使檢查者的牙弓于機器的體層域相重合而設計的 8、曲面斷層片讀片 全景片中的埋伏牙 頭顱定位片正畸科多用,分析正常及錯合畸形
17、患者牙、頜、面的形態(tài)結構,記錄矯治前后牙、頜、面形態(tài)結構的變化。 牙齒及牙周組織正常X表現 1、牙體 牙釉質 牙本質 牙骨質 牙髓 增齡性變(髓室、牙根、根管) 2、牙周組織 牙周間隙 牙周膜 牙槽骨 皮質骨 骨硬板(固有牙槽骨) 牙槽嵴頂 密質骨 牙槽骨外表部分,頜骨內外骨板延伸處 松質骨 骨小梁 骨髓腔 *注意上下頜骨細微結構差別在X片上的顯示 皮質骨 松質骨 骨小梁 下頜骨 厚
18、 少 少 上頜骨 薄 多 多 3、根尖片可見正常頜骨解剖結構 上頜 切牙孔 腭中縫 鼻腔鼻中隔 上頜竇 顴骨 上頜結節(jié) 翼鉤 喙突 下頜 頦棘 營養(yǎng)管 頦孔 外斜線 內斜線 下頜神經管 下頜下緣 下頜角 4、如何區(qū)分上下頜根尖片及其牙位 根尖片中牙體、髓腔形態(tài) 牙槽骨形態(tài) 頜骨相關解剖結構 合曲線 膠片中標志點 5、兒童混合牙列中乳、恒牙X線表現鑒別 1.牙體冠徑小 2.頸部縮窄明顯 3.根分叉大、根細短 4.髓腔寬大 6、咬合片 上頜 前部 后部 橫斷 下頜 前部 橫斷 7、合翼片
19、 近似平行投照,解剖結構變形小 可同時顯示多牙位 不能顯示根尖區(qū)域 可視牙冠、臨面齲、早期牙周炎、髓石 牙體及牙周組織病X線診斷 1、齲病 定義:進展情況:原發(fā)、繼發(fā),急性、慢性 解剖部位:病變程度:淺、中、深 讀片:齲洞與髓腔關系 釉牙骨質界低密度區(qū) 2、牙體外吸收 生理性: 病理性:炎癥性:死髓牙、殘根、牙折 壓迫性:阻生、腫物、正畸治療性創(chuàng)傷合 排異性:移植牙 3、牙髓病X線表現 外傷性牙髓暴露 牙髓鈣化:局限性 彌漫性 牙髓變性所致:增齡性改變 牙重度磨耗 牙
20、體內吸收(牙髓肉芽變性) 髓腔失去正常輪廓,不規(guī)則增寬,髓室、根管壁薄 4、根尖周病 根尖周:牙骨質 牙周膜 牙槽骨:骨硬板 根周牙槽骨 根尖周病:根尖周炎 致密性骨炎 牙骨質增生 牙骨質結構不良 根尖周炎 急性: 慢性:根尖膿腫:膿腫排出途徑 根尖肉芽腫 根尖囊腫 描述用語:
21、 形態(tài)規(guī)則否 邊緣齊整否 界限清楚否 內在密度、結構均勻否 牙骨質結構不良 臨床分期 早期骨質溶解破壞期 第二期牙骨質小體形成期 第三期鈣化成熟期 牙骨質瘤類疾?。簩俜磻栽錾?自限性疾病 根周牙骨質結構不良 真性牙骨質瘤(良性成牙骨質細胞瘤) 巨大型牙骨質瘤 牙骨質化纖維瘤 5、牙周病 病理變化:牙槽骨吸收、牙周袋形成(齦袋、骨袋) X線影像學觀察內容 1.牙槽骨吸收方式 2.牙槽骨吸收程度 3.牙槽骨吸收進展情況:活動期、靜止期 6、牙體損傷 弱力損傷:重度磨耗 鍥狀缺損 牙根
22、折裂 暴力損傷:牙脫位 牙折 7、牙齒發(fā)育異常 形態(tài)異常 畸形中央尖、舌側窩 融合牙 牙根異常 大小異常 結構異常 數目異常 位置異常 頜面骨骨折X線診斷 1、頜面骨折概論 臨床表現: 外傷史:直接骨折、間接骨折 紅、腫、痛、功能障礙,畸形 骨折基本X線表現: 骨折:骨(外形、內在結構)連續(xù)性中斷。 骨折線:常為低密度裂隙,鋸齒狀,可斷端重疊或鑲嵌呈致密影,骨結構在此中斷連續(xù)??梢娪坞x碎骨片、骨結構變形、骨縫分離。 2、常用X線檢查 華氏位 升支(開
23、口)后前位 下頜骨側斜位 鼻骨側位 曲面斷層 顴弓位 3、骨折X線讀片要點 部位、數目:直接、間接骨折概念,單發(fā)、多發(fā) 骨折類型:線狀、粉碎性、凹陷性,骨段缺損、異物存留,與治療方法、愈后有關 骨折移位及其程度:外力大小、方向,肌肉牽拉, 骨折線方向 骨折復位及其標準 骨折線與存留牙齒關系 骨折線與正常骨縫、營養(yǎng)管鑒別 骨折愈合及其X線表現:正常、異常 異物定位 4、骨折數目、部位 上、下頜骨骨薄弱區(qū) 下頜骨骨薄弱區(qū) 上頜骨骨薄弱區(qū) 區(qū)域內骨折的可能X線影像 5、下頜骨骨折 1.頦部骨折:直接和間接骨折 2.頦孔區(qū)骨折:單側
24、:后段向上后內移位、前段向內后下開合 雙側:前牙開合狀態(tài) 3.下頜角處骨折 4.髁狀突骨折 a一般規(guī)律類:斷段仍在關節(jié)窩內(無移位和有移位) b髁狀突內彎移位類:(兒童,成人) c前脫帽類:髁狀突頭部折斷小骨塊被翼外肌拉向前上內 d骨折伴前脫臼類:髁突脫位至結節(jié)下方,常髁突內移位 6、上頜骨骨折:三條線 7、骨折移位及其程度 常見于完全性骨折 骨折線起始方向 受傷外力大小、方向, 骨斷段肌肉牽拉 下頜表現明顯,上頜少見 8、正常骨折愈合過程中可能的X線影像 4-5小時,血腫形成 24-48小時,血腫機化
25、 6-7天,骨痂形成(X線見模糊骨樣組織) 2周,成骨形成 1月,臨床愈合,拆夾板(X線見折線變糊,邊吸收,密度↑) 3-6月,骨折線消失 異常骨折愈合過程中可能的X線影像 骨創(chuàng)感染 直接征象: 間接征象:竇道、間接骨髓炎 愈合不良 延遲愈合:骨營養(yǎng)不良 不愈合:骨斷端變圓頓,斷端距變大,假關節(jié) 頜面骨炎癥X線診斷 1、分類:微生物性:化膿性、特異性 物理性:放射性骨髓炎(骨壞死) 化學性:砷毒性骨壞死 2、常用檢查片位及其正常影像 華氏位 下頜骨側斜位 升支切線位 3、
26、牙源性中央性頜骨骨髓炎 病理過程 病源牙→根端周炎癥、充血水腫→骨小梁脫鈣,密度減低 1→治療及時,轉慢性 2.1→擴散→沿髓腔彌散性擴散→骨小梁稀疏,髓腔呈斑點狀、片狀吸收 →下齒槽動脈血栓性動脈炎→血供差 →血供差 →骨壞死→死骨 →刺激骨膜成骨 →骨膜被掀起 2.2 →穿破骨皮質,呈瘺管,病變局限 臨床表現: 劇烈牙痛,呈放散型,持續(xù),滲出嚴重,臉腫,影響咀嚼肌群,張口受限,白血球增高。 X線表現 為不同病理時期的變化過程,牙痛、臉腫10天后出現 早期:彌散破壞期,以病源牙為中心
27、,彌散性密度減低區(qū),與正常骨組織無明顯界限,呈斑點狀、片狀破壞,病變臨近區(qū)域常有線狀骨膜反應。 病變局限期:骨破壞區(qū)與正常組織間有明顯界限,可以有線狀骨膜反應,可以有死骨,死骨密度較高。 新骨顯著形成期 :病變控制,修復強,破壞區(qū)周有骨致密反應增生 痊愈期: 無骨髓炎癥狀,可遺留骨畸形:死骨所致骨缺損;病理性骨折錯位愈合;骨炎癥控制后骨修復過度。 4、牙源性邊緣性頜面骨骨髓炎 病理過程 冠周炎→頜周間隙感染,多為咀嚼下間隙,肌群厚,滲出易積聚 1→刺激、溶解骨膜,致骨膜反應 2→破壞骨皮質,致局部不規(guī)則溶解, X線表現 升支側位:有8+8阻生齒,升支彌漫性密度增高,其
28、中可含有局限性密度減低病灶。 升支切線位:升支皮質骨外有厚層成堆骨質增生(層狀,不均勻),邊緣整齊、清楚,升支骨皮質無明顯破壞 5、放射性骨壞死 病因病理: 放射線能直接致骨母細胞變性壞死,不能生成骨細胞; 成骨細胞較破骨細胞對射線能更敏感,破骨活動相對成骨活躍,骨彌漫性密度減低合并異常成骨現象; 骨膜對放射線能敏感,早期壞死,無骨膜反應。 X線表現: 病變彌散,初始從牙槽突始發(fā)(牙齒密度高,致牙槽突接受二次射線;另多有牙周炎),向下逐漸破壞,密度不規(guī)則減低,合并不規(guī)則條索、斑點狀病理性成骨,界限不清楚,骨皮質可破壞,可以有大塊死骨形成,可合并病理骨折,無骨膜反應,有放射齲,牙
29、周間隙增寬。 6、牙源性上頜竇炎:華氏位+根尖片 涎腺疾病的X線診斷 1、涎腺造影及其X線表現 涎腺造影技術:適應證、禁忌證 一 適應癥: 1.觀察陰性結石 2.檢查涎腺反復腫脹和炎癥過程 3.檢查涎瘺位置、行程及種類 4.檢查涎腺腫瘤性質、位置、大小 5.檢查涎腺周圍組織病變是否侵及腺體 二 禁忌癥 1.碘化物過敏 2.涎腺急性炎癥期 3.平片明確導管陽性結石 拍片種類選擇及正常造影X線表現 涎腺造影正常X線表現 (1)腮腺造影側位片主導管在下頜升支斜向后下走行,其上方常有副腺體。導管系統(tǒng)在腺體內逐級分支,由粗變細,最后進入腺實質內,管腔邊緣
30、光滑。腺體內應有少量腺泡充盈呈云霧狀。 (2)腮腺造影后前位片主導管自導管口向外側延伸,在離下頜升支外緣約1cm處,轉向后方并向上、下分支。腺體緊貼下頜升支外側,其上、下兩端較薄,中間稍厚,外緣呈弧形整齊、均勻。 (3)頜下腺造影側位片主導管由前上向后下行經下頜體部,在下頜角前向下彎曲。腺體外形略呈梨形,位于頜下部軟組織中。在主導管的下部可見副腺體。 兒童腺體及導管分化不足,主導管顯影好 造影數字減影 造影側位斷層 2、涎石病 陽性涎石用X線平片即可查出,顯示為單個或多個密度高、卵圓形或柱狀影像,大小可為數毫米至2cm不等,沿導管解剖走行及方向排列,有的可見清晰的層狀。 陰性
31、涎石需用水溶性造影劑進行造影檢查,在造影片上顯示圓形或卵圓形充盈缺損,其遠心端導管擴張。若涎石完全阻塞導管,則見導管中斷,或其末端呈分叉狀。 3、涎瘺 造影圖像如顯示導管系統(tǒng)完整,造影劑自腺體部外溢,為腺瘺。 管瘺則指造影劑自主導管上瘺口外溢; 其后方腺體不顯影為完全管瘺, 若后方腺體部分顯影或正常顯影,則為部分管瘺。 4、涎腺炎癥 (1)慢性復發(fā)性腮腺炎 發(fā)生于兒童者稱兒童復發(fā)性腮腺炎。 多數主導管無改變,少數擴張不整呈管炎改變。 分支導管顯示較少,末梢導管呈點狀、球狀、腔狀擴張;排空功能遲緩;病變
32、可累及副腺體。 隨年齡增長,末梢導管擴張數目逐漸減少。 (2)慢性阻塞性涎腺炎 X線表現為導管系統(tǒng)的擴張不整。病變從主導管開始擴張變形呈臘腸狀,以后逐漸波及至葉間、小葉間導管。病變的晚期,腺體的末梢導管可呈不同程度的擴張征像。 5、涎腺腫瘤 (1)涎腺良性腫瘤的X線影像 1) 涎腺造影改變 導管系統(tǒng)變化:主導管被壓移位、拉長或被推成屈曲狀;分支導管移位呈抱球狀或線束狀。主導管或分支導管在腫瘤壓迫彎曲處的前后段均可擴張。導管系統(tǒng)無破壞中斷現象。 腺泡變化:腺泡充盈缺損區(qū)大致呈類圓形,邊界較明顯、整齊,外圍以移位的導管。 2) 下頜骨改變
33、 下頜骨后緣可被壓迫吸收呈邊緣整齊的凹陷;壓迫側面則升支或下頜角變薄。 (2)涎腺惡性腫瘤的造影X線影像 ①導管系統(tǒng)變化:主導管或分支導管排列扭曲、紊亂,可表現為不規(guī)則的擴張、 變細。主導管或葉間導管可突然中斷,其后部導管和(或)腺泡不顯影。 ②腺泡變化:腺泡不規(guī)則充盈缺損,邊緣不整齊,周圍無移位的導管。 ③造影劑外溢:造影劑外溢于導管系統(tǒng)或腺體之外,呈單個點狀或片狀,也可呈多數點片狀。如有大量造影劑外溢,則呈不規(guī)則團塊狀。 下頜骨改變:可表現為局部溶骨性破壞、骨膜致密增厚及骨質凹陷性壓迫。 涎腺腫瘤的B超表現:良性腫瘤多呈圓形或類圓形,邊界清楚光滑,內部回聲均勻。惡性腫瘤
34、形態(tài)不規(guī)則,邊界不清楚,內部回聲高度不均勻,可見多數簇狀強回聲。 6、舍格倫綜合征 屬淋巴上皮病,原發(fā)口干眼干干燥綜合癥,繼發(fā)口干眼干結締組織疾病發(fā)展而來。 病理:1.腺內淋巴、網織細胞增生,替代腺泡,小葉外形存在,功能改變; 2 導管上皮增生,有的形成上皮島,導管上皮完整性喪失, 3 小末梢導管不同程度擴張成點狀囊腫樣。 X線表現分為四種類型: 1.腺體形態(tài)正常,排空功能差; 2.涎腺末梢導管擴張:典型表現為 1)多數主導管可無改變。分支導管數目減少、變細; 2)主導管繼發(fā)感染,變粗呈臘腸狀, 導管上皮喪失,造影劑注壓 外滲呈羽
35、毛狀、花邊樣 導管上皮異常增生呈蔥皮狀; 3.向心性萎縮:葉間導管完全被上皮島阻塞。在造影片上僅見主導管及某些分支導管,周緣腺體組織不顯影。 4.腫瘤樣改變:腺體內腺細胞被淋巴、網織細胞增生替代,呈假包塊,無包膜,現占位性病變改變,鄰近的導管移位,似良性腫瘤改變。如有造影劑外溢,則似低度惡性腫瘤改變。當X線片表現為多處導管中斷,并伴有不規(guī)則的腺泡充盈缺損時,則為惡性變的X線表現。 7、涎腺良性肥大 在涎腺造影片上腺體外形多正常,但體積明顯增大,排空功能稍差。 顳下頜關節(jié)疾病 1、顳下頜關節(jié)病分類 1.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 臨床診斷分為4大類 1.咀嚼肌紊
36、亂疾病 (關節(jié)外疾?。? 2.結構紊亂 (關節(jié)正常有機結構異常) 盤移位、囊松弛、擴張等 3.關節(jié)炎癥性疾病 滑膜炎、關節(jié)囊炎 4.骨關節(jié)?。涸l(fā)、繼發(fā) 一期:髁狀突密質骨模糊不清、消失、凹陷缺損 二期:髁狀突密質骨廣泛破壞 三期:髁狀突密質骨破壞減少,出現修復征象 四期:髁狀突磨平變短小,前斜面磨平、囊樣變,新密質骨出現、 關節(jié)凹淺平寬大。 1-4期均可盤穿孔,3、4期可有骨贅形成。 2.類風濕性、感染性關節(jié)
37、炎 3.外傷性關節(jié)炎 4.髁狀突發(fā)育異常 5.關節(jié)強直 6.關節(jié)脫位 7.關節(jié)腫瘤 2、正常關節(jié)結構及其X線影像 1.關節(jié)上腔 2.盤后帶 3.中帶 4.前帶 5.盤顳前附著 6.關節(jié)下腔 7.盤下頜前附著 8.關節(jié)囊后壁 9.盤下頜后附著 10.髁狀突 11.盤顳后附著 12.盤雙板區(qū) 13.關節(jié)凹 a下頜骨的髁狀突及其前斜面 髁狀突形態(tài)可分為圓柱形、橢圓形、屋脊形等。15歲后表面形成完整骨皮質。年輕人髁狀突頂部較圓,老年人扁平。髁突頂部12點處為橫嵴,之前為前斜面,為功能面。 b顳骨的關節(jié)面:
38、 由下頜關節(jié)凹及關節(jié)結節(jié)組成 高度約7mm和斜度54度左右,可有很大變化,結節(jié)后斜面為功能面 c髁狀突前斜面與結節(jié)后斜面之間為關節(jié)盤,橢圓形,分前、中、后三帶,即關節(jié)盤本體部;盤后帶最厚,其次為前帶,中帶最薄。前后有纖維附著 d關節(jié)間隙: 潛在間隙,上2.8mm>后2.5 mm> 前2.06 mm 實為關節(jié)盤占據 關節(jié)四周的關節(jié)囊和關節(jié)韌帶 關節(jié)囊包繞關節(jié),漏斗狀,外層纖維層,內為滑膜層。 3、常用X線檢查方法及其表現 薛氏位片(矯正薛氏位片 25°) 經咽側位片(經咽側位近距離有角度投照)
39、關節(jié)側位體層片 關節(jié)造影檢查 4、顳下頜關節(jié)造影 適應癥和禁忌癥 禁忌癥:碘過敏史、關節(jié)局部皮膚感染、出血傾向 正常影像:側位體層閉口、開口位,薛氏位 關節(jié)上腔造影正常影像表現 1.側位體層閉口位片:上腔充以致密阻射X線的造影劑,呈S形態(tài),中段較窄,分別為前上隱窩、后上隱窩。前上隱窩前端在關節(jié)結節(jié)稍前方,后上隱窩后界在外耳道前壁前方,造影劑分布均勻,下方為盤本體部及顳前后附著上緣。盤中凹、前后突,位于結節(jié)后斜面和髁突前斜面之間,盤后帶后緣位于髁突橫嵴之上。 2.側位體層開口位片:最大開口位時,髁突位于關節(jié)結節(jié)頂下方或稍前方。前上隱窩造影劑基本消失,后上隱窩造影劑
40、明顯充盈,占據關節(jié)窩全部空間。造影劑下方清楚顯示盤本體部,三帶分界較閉口位更清晰。 3.薛氏位:S形態(tài)造影劑,關節(jié)上腔中部和內側造影劑半月形遮蓋髁突。 S形造影劑與髁突間低密度影主要為盤。相當于橫嵴上部低密度影最寬。 5、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綜合征臨床表現 疼痛:主要在開口及咀嚼時發(fā)生; 彈響或雜音,開閉口時關節(jié)彈響或骨破壞的磨擦音; 關節(jié)運動障礙,包括開口過大、偏斜或開口困難 無風濕、類風濕等系統(tǒng)性疾病史,又不屬于其他臨床或病理已診斷明確的關節(jié)疾病。 6、X線表現 一.平片及體層片所見 1.關節(jié)間隙改變 2.骨質改變 骨質硬化:骨皮質、松質 骨質破壞
41、 囊樣變 骨質增生:骨贅、唇狀增生 髁突及關節(jié)窩磨平 關節(jié)凹、關節(jié)結節(jié)硬化 二.關節(jié)造影所見 1.可復性盤前移位 2.不可復性盤前移位 3.盤穿孔 4.關節(jié)囊擴張 口腔頜面部囊腫、腫瘤和瘤樣病變 1、常用片位及X線表現 曲面斷層片 觀察頜骨大、多發(fā)病變 牙周病牙槽骨吸收情況觀察 正畸混合牙列 觀察牙胚及頜骨發(fā)育情況 頜面部不對稱原因檢查(肌肉性、骨性?) 平面斷層 正位、側位斷層 觀察上頜竇與鼻腔、硬腭、牙槽突間病變影響 2、頜骨囊腫分類 牙源性:感染:根端囊腫 殘余囊腫 發(fā)育:
42、含牙囊腫:牙胚胎期縮余釉上皮之間或與牙冠間液體積聚所致,感染、外傷可能為誘因。 萌出囊腫 角化囊腫:源于牙板殘余或原始牙濾泡,內含角化物,有壁,薄、脆,表層角化,上皮增值活躍,呈不典型增生,壁內子囊(牙源性上皮島或微小囊腫)有一定侵蝕性,可造釉變、癌變 非牙源性:面列囊腫:面突融合時殘余連接處上皮發(fā)展而致。 鼻腭管囊腫 球上頜囊腫 正中囊腫 孤立性骨囊腫:創(chuàng)傷性骨囊腫 軟組織囊腫 3、囊腫X線表現 共性
43、:密度減低區(qū),邊緣齊,致密骨邊包繞 個性:a根端囊腫:病源牙為中心的密度減低區(qū),單囊 b殘余囊腫:牙病史,拔牙史,缺牙區(qū)頜骨內密度減低區(qū),單囊 c含牙囊腫:單囊或多囊,多囊時大小相近,含不同發(fā)育階段牙(可為多牙),囊壁常連于冠根交界處(病理發(fā)生所致,但因投照,表現多樣,應予分析)。 D角化囊腫:X線表現多樣,可似所有其他囊腫。三點診斷標準有指導意義: 1.頜骨多發(fā)囊腫樣改變(化牙骨質纖維瘤為頜骨多發(fā)斑片狀改變) 2.下頜骨較大囊腫,沿頜骨長軸擴展趨勢,常頜骨膨脹不明顯,偶有舌側發(fā)展。 3.呈始基囊腫表現樣改變。(不似其他囊腫的囊腫) 牙硬組織形成前所發(fā)生的囊腫為始
44、基囊腫 多發(fā)性基底細胞痣綜合征或痣樣基底細胞癌綜合征 分叉肋 腦廉鈣化 蝶鞍韌帶鈣化 脊柱彎曲或畸形 e面列囊腫:與牙無關,牙被推移位,牙周膜、骨硬板連續(xù)不斷。 依部位、形態(tài)可診斷。 鼻腭管囊腫 球上頜囊腫 正中囊腫 f孤立性骨囊腫:創(chuàng)傷性骨囊腫 囊腫外形不規(guī)則,可突入牙根之間,根周骨硬板存在,囊腫沿長軸發(fā)展較頰舌側明顯。 頜骨惡性腫瘤 1、分類 頜骨原發(fā)性惡性腫瘤 1.骨肉瘤 2.原發(fā)性骨內癌(頜骨中樞性癌) 3.骨髓瘤(漿細胞瘤) 頜骨繼發(fā)性惡性腫瘤 頜骨轉移性腫瘤 2、骨肉瘤
45、 臨床表現:骨肉瘤好發(fā)年齡為10-30歲,男性多于女性。上下頜骨均可發(fā)生,下頜多見。該病早期癥狀為患區(qū)有間隙性疼痛,進而轉變?yōu)槌掷m(xù)性劇痛。腫瘤生長迅速,可使頜骨廣泛破壞,引發(fā)病理性骨折。病區(qū)常伴牙松動、移位,面部腫脹畸形。 病理:a主要由腫瘤性成骨細胞、腫瘤性骨樣組織和腫瘤骨組成。 b腫瘤性成骨細胞分化成熟者,腫瘤骨多,為成骨類型骨肉瘤; c腫瘤性成骨細胞分化較原始,腫瘤骨較少的骨肉瘤較軟,易于出血、壞死、液化、囊性變,為溶骨類型骨肉瘤。 影像學表現:(1)早期骨質結構(松質骨和密質骨)紊亂 成骨區(qū)骨小梁增生變粗,骨髓腔變窄、阻塞; 溶骨區(qū)骨小梁破壞吸收,排列紊亂,骨髓腔擴大。如
46、病變侵及牙支持組織時,可導致牙周膜增寬(對稱性或單側)和牙槽骨吸收,甚至出現“牙浮立”征象。很少見根吸收 混合型骨肉瘤則上述成骨區(qū)和溶骨區(qū)表現可出現在同一病灶中。 (2)后期骨質破壞(松質骨和密質骨皆可發(fā)生) 尤其是溶骨類型可在頜骨內出現蟲蝕狀邊緣的低密度區(qū)。在較大的溶骨破壞區(qū),有時可見部分稀疏而不規(guī)則的骨小梁殘留,病變與正常骨質分界不清。腫瘤繼續(xù)生長,可沿密質骨內面和外面侵蝕破壞,密質骨呈凹凸不平改變。破壞嚴重者可呈隧道樣缺損,直至完全中斷或消失,此時可伴有病理性骨折。 (3)瘤骨形成 瘤骨形成是成骨類型骨肉瘤的重要標志之一。在X線片和CT上,瘤骨表現為斑片狀
47、和日光放射狀,前者可見于腫瘤中心髓腔內或頜骨周圍的軟組織包塊中;后者只見于皮質外軟組織腫塊中,一般由腫瘤中心向外伸展,長短粗細不齊。 (4)骨膜反應 X線片和CT上都能顯示骨膜反應。骨肉瘤所致的骨膜反應有層狀和袖口狀。后者指增生特別迅速的骨膜反應,被腫瘤突破并遭到破壞,其殘端投影呈袖口狀,又稱Codman三角”或骨膜三角。 (5)軟組織腫塊形成: X線平片上其僅表現為軟組織彌漫性腫大,CT上,受侵的軟組織多呈實質腫塊表現,可見不規(guī)則瘤骨和液化壞死灶出現。注人造影劑后,腫瘤的實性部分可有增強。該軟組織腫塊一般占據頜面部間隙, 與周圍肌肉分界不清。 3、尤文肉瘤
48、 臨床表現:本病源于骨髓。常見于 30歲以下的男性。下頜多于上頜?;紖^(qū)有疼痛、壓病和局部溫熱感。下頜者多有下唇和額部麻木感上頜病變可侵人上頜竇,常發(fā)生血循轉移。 影像學表現:X線表現以溶骨性破壞為主,邊緣模糊。病變進展迅速,可形成骨質大塊缺損,密質骨吸收中斷。病變周緣可見新骨增生,部分呈放射狀骨針。病骨邊緣多伴有多層蔥皮樣骨膜反應。平掃CT上可見破壞的頜骨或骨膜反應周圍有軟組織腫塊形成,邊緣模糊,可侵入周圍肌肉和頜面間隙。增強CT上,腫塊實質區(qū)可有強化表現,而壞死區(qū)仍為低密度。 4、纖維肉瘤和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 臨床表現:發(fā)生在頜骨內的纖維肉瘤以下頜骨多見,主要累及兒童和青年人,性別
49、無差異。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可發(fā)生在任何年齡,中年以上多見,男性多于女性。 影像學表現:兩者的影像學表現具有相似之處,不能相互區(qū)別。X線平片上,兩者的頜骨病變均表現為不規(guī)則形低密度溶骨破壞,邊界不清。密質骨可因病變侵犯而粗糙不平、吸收、穿破和中斷。CT上,兩者均表現為軟組織腫塊,少有鈣化。 5、原發(fā)性骨內癌(頜骨中樞性癌) 全身唯一能發(fā)生原發(fā)性上皮癌的骨骼 有學者認為,系由角化囊腫癌變而來。 頜骨中樞性癌診斷標準 1.除外來自頜骨周軟組織腫瘤的侵犯 2.除外其他臟器腫瘤轉移所致 3.破壞系由髓腔向皮質擴展趨勢 4.有頜骨中樞性惡腫臨床特點 5.病理檢查證實 6、骨髓瘤(漿細
50、胞瘤) 臨床表現:本腫瘤常見于40-70歲中、老年人,30歲以下者少見。男性多于女住,多見于顱骨、肋骨、鎖骨及脊柱。頜骨也可受侵,下頜多于上頜。本病的主要癥狀是局部劇烈疼痛,初為間歇性,繼為持續(xù)性。 X線平片表現主要是廣泛的骨質疏松和低密度溶骨破壞,邊緣呈蟲咬狀改變。同一骨內有時可見多個病灶,其大小可自數毫米至數厘米不等。小病灶可呈點狀和顆粒狀;大病變可穿破密質骨,引起病理性骨折。 7、頜骨繼發(fā)性惡性腫瘤 牙齦癌和頰癌、上頜竇癌: a 牙齦癌 多為分化程度較高的鱗癌,以潰瘍表現為主。早期牙齦癌可向頜骨的牙槽突侵犯,X線片上多顯示為牙槽突破壞吸收,下頜牙齦癌繼續(xù)發(fā)展
51、,可使頜骨呈扇形骨質破壞。邊緣可整齊也可凹凸不平,對生長緩慢的病變而言,破壞區(qū)邊緣可有骨增生表現。CT上,牙齦癌僅表現為不規(guī)則形軟組織密度增生,并可見其向周圍組織浸潤:下牙齦癌可侵及口底和頰部,上牙齦癌可侵犯腭和上頜竇。 b 頰癌 可呈潰瘍型和外生型。CT上顯示的頰癌多為頰間隙區(qū)軟織腫塊形成,偶見其為不規(guī)則增生形態(tài)。 c上頜竇癌 竇腔彌漫性密度增高,或竇腔內局限性軟組織影 竇壁骨質破壞,不連續(xù),竇壁周局部骨質增生硬化 華特位片上,上頜實癌常表現為竇腔密度增高和軟組織腫塊形成,竇壁破壞吸收。其中竇壁破壞以外、內和頂壁顯示較為清晰。 CT上,本病大多表現為竇內軟組織腫塊,少數可表現
52、為類似炎癥的粘膜增厚。 腫瘤多為實質性,也可有液化壞死形成。靜脈注人造影劑后,鱗癌實質區(qū)多有增強表現。上頜竇內含氣空間可因病變占據而明顯變小或消失。 和X線平片相比CT檢查的優(yōu)點是: ①直接顯示病變的內部結構細節(jié); ②橫向組織的侵犯,如向內侵犯鼻腔,向外后侵犯顳下間隙、翼腭間隙和蝶骨翼突的內外板;向上侵犯眼眶和顱底;向下侵人口腔;向前累及眶下間隙等。 上頜竇癌有時需同上頜竇炎性病變鑒別,其要點為: ① 上頜竇惡性腫瘤多竇壁的溶解吸收,一般炎癥較少有此表現; ② 上頜竇惡性腫瘤一般有造影后增強表現,炎癥則少見有這種表現。 8、頜骨轉移性腫瘤 少見,約占口
53、腔及頜骨惡性腫瘤1%,下頜骨較上頜骨多見 X 線表現一般有溶骨、成骨和溶骨成骨混合三類。低密度的溶骨破壞表現較多見,病變外形不規(guī)則,邊緣蟲蝕狀,無 硬化和骨膜反應。前列腺、乳腺和鼻咽癌的頜骨轉移灶可為成骨表現,其中前列腺癌的成骨轉移灶尤其多見,常呈斑點狀或團塊狀高密度表現,骨髓腔變小,偶見瘤骨形成,類似骨肉瘤的日光放射狀表現?;旌闲圆≡顒t同時上述溶骨和成骨破壞特征。 頜骨牙源性腫瘤 源于造牙組織,即牙源性上皮、牙源性間葉組織的腫瘤。 常見者,依次為:造釉細胞瘤,牙源性腺瘤樣瘤、牙瘤、牙源性纖維瘤、牙源性鈣化囊腫、牙源性粘液瘤和良性成牙骨質細胞瘤。 1、造釉細胞瘤:是最常見的
54、牙源性腫瘤。大部分成釉細胞瘤為骨內生長型,周圍型者罕見。 臨床表現:本病多見于青壯年(30-49歲)。男女性別無明顯差異。腫瘤可出現在上下頜骨的不同部位。下頜多于上頜,下頜者約 70%發(fā)生在磨牙和升支區(qū) ,20%在前磨牙區(qū),10%在切牙區(qū)。頜骨向唇頰側膨大,捫之有乒乓球感。 造釉細胞瘤組織學特點 良性腫瘤,有局部侵蝕性 有包膜,但不完整 有出芽狀生長特點 大體標本中的囊腔或實體病變,在X線表現中相似。 影像學表現 (1)多房型 最多見。其分房大小常懸殊不等,且成群排列,相互重疊。各房一般呈圓形或卵圓形。房隔密度較高,可以是銳利光滑的高密度骨嵴,也可
55、以是密度略淡的纖維條隔。有的病灶還表現為大囊周圍有小子囊出現。整個病變邊緣清晰,多為密度增高的白線所包繞。膨脹以向唇頰側為主。被腫瘤包繞的牙根可因腫瘤侵蝕而呈鋸齒狀或截斷狀吸收。還可向牙根與牙根之間的牙槽骨內生長并造成牙槽骨吸收,兩相鄰牙根也可被推分開。 (2)單房型 : 其X線表現特點為一個單房狀低密度影像,邊緣呈分葉狀,有切跡。腫瘤可含牙,多有牙根鋸齒狀吸收。 (3)蜂窩型 : 大小基本相等的小分房,房隔厚且粗糙不規(guī)則,多為真性骨。腫瘤邊緣清晰。完全呈蜂窩狀改變的成釉細瘤并不多見,其多與成釉細胞瘤的多房型或單房型的大房同時存在。腫瘤內
56、可以含牙。 (4)局部惡性征型: X線片顯示受侵頜骨無膨脹,但頜骨骨小梁和密質骨溶解消失,頜骨外形輪廓也隨之消失,這種X線表現頗似頜骨惡性腫瘤。 造釉細胞瘤共同的X線特征: ①頜骨膨脹,以頰側為主; ②牙根呈鋸齒狀吸收; ③ 腫瘤侵人牙槽側,造成牙根之間的牙槽骨浸潤及硬骨板消失; ④腫瘤邊緣可有部分增生硬化;(感染、生長刺激所致) ⑤腫瘤區(qū)牙齒可被推移位或脫落缺失;瘤內罕見鈣化;瘤內可含牙。 總結 房室形態(tài) 1.多房型:分房大小懸殊,分隔清晰銳利 2.單房型 :常有分葉,若有切跡更可考慮 3.蜂窩型 :常密小蜂窩帶有1-2個大囊 4.局
57、部惡性征型: 頜骨情況: 1.腫瘤所在部位膨脹明顯,尤頰側 2.腫瘤周邊局部骨質硬化(繼發(fā)感染、局部刺激致) 3.皮質可斷裂 牙齒情況 1.牙根呈鋸齒狀吸收 2.腫瘤可含牙,牙齒可脫落、移位 造釉細胞瘤與其他牙源性腫瘤鑒別 一 多房型態(tài) 1.牙源性纖維瘤 可單房。多房時呈骨隔樣,多邊形,但模糊、淡。 2.牙源性粘液瘤 房隔清晰銳利,或直或彎,或纖細或粗糙,呈“火焰狀” 二 瘤內有無鈣化影 1.牙源性鈣化囊腫:(囊性牙瘤或鈣化囊腫) 升支體部病變,膨脹明顯,有鈣化點或團塊。(反之,為角化囊腫) 2.牙源性鈣化上皮瘤: 極少見,有局部侵蝕性,好發(fā)于下頜磨牙區(qū),多
58、數含牙 3.牙源性腺瘤樣瘤:好發(fā)于尖牙區(qū),病變多含尖牙,粟粒狀鈣化點 4.化牙骨質纖維瘤 瘤體內有大量纖維成分+牙骨質,致云霧狀背景中斑片狀密度增高影??啥喟l(fā) 2、牙源性纖維瘤 臨床表現:牙源性纖維瘤患者的年齡分布廣泛,無性別差異。下頜多于上頜,腫瘤生長緩慢,極少有癥狀。切除后不易復發(fā)。 影像學表現:x線平片上,牙源性纖維瘤可表現為單房或多房骨密度減低區(qū),多房者房室形態(tài)各異,以多邊形為主。骨隔模糊。頜骨多有膨脹。可伴有牙根吸收,鄰牙移位或缺失,瘤內可含牙。 3、牙源性粘液瘤 臨床表現:該腫瘤可發(fā)生于不同年齡,多見于青壯年。性別無明顯差異, 下頜和上頜都可發(fā)生,以下頜磨牙區(qū)最多見
59、。病變生長緩慢,可使鄰牙移位,術后易復發(fā)。 影像學表現:頜骨牙源性粘液瘤在X線片上一般表現為多房密度減低區(qū)。房隔粗細不規(guī)則,分房形態(tài)各異,以網格狀多見,有時可呈“火焰狀”改變。腫瘤可穿破密質骨突入周圍軟組織,邊緣欠光滑整齊。粘液瘤可伴有牙移位和牙根侵蝕吸收。 4、牙源性腺瘤樣瘤 臨床表現:牙源性腺樣瘤好發(fā)于女性,發(fā)病年齡多在20歲左右。上頜多于下頜,尖牙區(qū)好發(fā)。該腫瘤生長緩慢,一般無癥狀,或僅有膨脹感。臨床檢查常見有未萌牙。本病屬良性,手術摘除后不易復發(fā)。 影像學表現:頜骨牙源性腺瘤樣瘤一般在X線平片上表現為低密度單囊狀病灶,邊緣光滑。 瘤內有未萌出牙,以單尖牙區(qū)最多見 腫瘤內可
60、見許多粟粒狀大小的鈣化點。 5、牙源性鈣化囊腫 臨床表現:牙源性鈣化囊腫性別無特異性,上下頜發(fā)病率基本相同,病變常見于前磨牙和磨牙區(qū)。多無癥狀。術后不易復發(fā)。 影像學表現:發(fā)生于頜骨內的牙源性鈣化囊腫,膨脹明顯。一般有單房和多房兩種。病變形態(tài)不規(guī)則,境界清晰。腫瘤內可含牙并可見大小不等的鈣化點或團塊。病變累及的牙根可有吸收,鄰牙可有移位。 6、牙源性鈣化上皮瘤 有局部侵蝕性,好發(fā)于下頜磨牙區(qū),多數含牙 7、牙瘤 屬于成牙組織發(fā)育畸形,而非真性腫瘤。 牙瘤內含有牙釉質、牙本質、牙骨質和牙髓。根據這些組織排列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混合性牙瘤(comPlex odont
61、oma)和組合性牙瘤(compound odontoma ) 臨床表現:牙瘤好發(fā)于兒童和青年,混合性牙瘤多位于前磨牙和磨牙區(qū),? 組合性牙病多見于前牙區(qū)。除頜骨膨脹外無其它自覺癥狀。手術切除后不復發(fā)。 影像學表現:混合性牙瘤主要表現為頜骨內異常高密度團塊狀影像,病變邊緣光滑,周緣多有一條清晰的低密度條帶包膜,頜骨可有膨脹。 組合性牙瘤主要表現為頜骨內有許多大小不等、形態(tài)各異的小牙堆積。 8、良性成牙骨質細胞瘤 臨床表現:病變常見于25歲以下的男性青年。多數發(fā)病部位在下頜第一磨牙區(qū),生長緩慢,一般無自覺癥狀,腫瘤增大時可引起頜骨膨脹和疼痛。 影像學表現:X線平片上,良性成牙骨質細胞瘤表現為團狀密度增高區(qū)。腫瘤周邊低密度結締組織包膜。病變常附于牙根部,可伴有牙根吸收或牙根與腫瘤融合。 9、頜骨非牙源性良性腫瘤和瘤樣病變 牙骨質一骨化纖維瘤 (骨源性) 骨瘤 (骨源性) 軟骨瘤 (骨源性) 巨細胞瘤和巨細胞肉芽腫 (骨源性) 頜骨中心性血管瘤(血管錯構)(骨內、外,下和神經管內) 神經纖維瘤(神經源性) 骨纖維異常增殖癥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