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通用)2020版高考語文加練半小時 第四章 文學類散文閱讀 專題二 群文通練一 歷史追思(含解析).docx
《(全國通用)2020版高考語文加練半小時 第四章 文學類散文閱讀 專題二 群文通練一 歷史追思(含解析).docx》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全國通用)2020版高考語文加練半小時 第四章 文學類散文閱讀 專題二 群文通練一 歷史追思(含解析).docx(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群文通練一 歷史追思 主題解說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于,歷史負上了那滄桑的大氣與厚重的沉淀。它擁有了太多的滄桑,秦磚漢瓦披上了黃昏最后一抹殘陽。歷史畢竟是歷史,誰也無法去破解它的深沉,拾掇起那散在大江南北的歷史文明。于是歲月的血發(fā)出了低凝的呼喚,像編鐘響起的聲音,幽怨無痕。那憂愁的聲音在夕陽的余暉中灑下陰暗的音符。歷史的艱辛,在不停地延伸。 一、(2018新鄉(xiāng)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 月出龍門山 王 飛 伊河向龍門奔涌過來,從對峙的兩山間穿流而過時,多了萬千的從容與虔誠。遠古的伊水流逝了曾經(jīng)的歷史煙云,漾瀠的水汽中似乎又隱約著曾經(jīng)步履蹣跚的文明。我在岸上臨流而坐,感受到今天的這條河流似乎是以一種朝圣的心態(tài)與我們對話。 兩千余座石窟、十萬余尊佛像從北魏開始啟程,一路逶迤走到唐的時空廊坊。一代復一代的工匠勒繩搭架在山崖釬鑿錘打,勞作的汗?jié)n在衣衫上形成片片云圖,他們濕漉漉的發(fā)髻幾近浸透了半個洛陽城。諸佛、菩薩、羅漢、力士、夜叉、飛天……或立或坐或臥,姿態(tài)萬千,神情自若,既悲又憫,俯視世間蕓蕓眾生的喜怒哀樂……佛的目光要把這一切包容了,無論你是誰,從哪里來,在智慧與光明的化身面前,多舛的肉身就如一粒塵埃。光明使所有的物象透明空盈,苦思冥想日日追求的重如泰山的名利權勢,在此且放下。因為,你在佛的面前永遠是孩子。 中華山河表里形勝,自然的奇跡似乎是頑皮的山鹿率性奔躍之后留下的斑駁蹄印。在龍門西山的半山崖上,有一個露天摩崖大佛龕,寺里“住”著盧舍那大佛。這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通高五丈一尺多,單一只耳朵就長達兩米。盧舍那是佛的報身像,表示證得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盧舍那大佛的雙眼向下俯視,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仰視,都感覺與她的目光恰好交匯,似乎在啟示碌碌眾生,世間無數(shù)的爭端紛擾,在歷史面前,都將如同眼前的伊水,隨著歲月的流逝,滾滾而去。 盧舍那的美麗無以倫比,是中國雕塑史上的一個標志,①那極具魅力的微笑,用任何華麗的語言來形容它都會顯得平淡而蒼白,一雙微笑的慧眼,直將你逼到心靈的湖底,你只有深深地去悟。在這樣的微笑面前,蒙娜麗莎也要退而卻步。 今天的雕藝師提到唐代的圓刀刻法,往往會說到佛像衣紋流暢飄逸,力士夜叉突起的肌肉,充滿了雄壯的氣勢和奔放的力量。這些都是盧舍那大佛最顯著的藝術價值。被雕刻、被信仰的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造像石,②慈祥而自信地微笑著,那神態(tài)幾乎就是情滿中華的盛唐氣象。 20世紀初,一些來到中國的西方探險家、漢學家卻虛懷若谷、獨具慧眼,他們用文化比較的思維,發(fā)現(xiàn)了龍門的雕塑之美。瑞典漢學家喜龍仁拿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作品和中國的佛像作比較。喜龍仁認為盧舍那大佛“幾乎沒有個性,也沒有顯示出任何用力的地方和任何欲求。主題的內(nèi)在蘊涵顯示在藝術家的作品中。這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一種精神性的追求在鼓動著,并且感染著觀者。這樣的作品使我們意識到,文藝復興的雕刻雖然把個性的刻畫推得那么遠,其實那只不過是生命淵澤之上一些浮面的漪淪”。在喜龍仁的眼里,龍門的佛雕洞悉了世間的一切喜樂悲苦,無論它們的外部表情如何,我們都可以看出其靜穆與內(nèi)在的和諧。因此,喜龍仁堪稱盧舍那大佛的“知音”。 龍門的劫難是民族劫難的一個縮影。盧舍那在顫栗,承受著劫后余生;伊河默默流淌,如同長淚一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美國人普愛倫來到龍門石窟,在賓陽中洞發(fā)現(xiàn)了兩幅浮雕。到北京后,普愛倫找到古董商行的岳彬。于是岳彬找人進行盜鑿。浮雕鑿下來后,都是碎塊,他們將其運到北京。經(jīng)過拼接,這些浮雕被運往美國。浮雕在美國展出時,已經(jīng)是千瘡百孔。身首異處的佛像浸透了淚水,這些飄零在異國的藝術珍品總讓人記起國家在貧弱時被欺凌掠奪的恥辱。 盛唐是所有炎黃子孫乃至東方世界永遠的驕傲,但白居易一首《長恨歌》,就給其畫上了句號。站在詩人中間的一代女皇武則天,其風流也被雨打風吹去。只有盧舍那始終坐在龍門的高山上禪定,一輪皎然的明月從盧舍那大佛的頭頂升起來了,龍門像蓮花般潔白,伊河的水漾著兩岸入畫的山景,③那個感動了世界的盧舍那大佛的笑在月色里依然迷人。(有刪改)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先寫伊河、龍門,再寫龍門石窟群像,然后才呈現(xiàn)盧舍那大佛雕像,層層鋪墊,步步蓄勢,突出了盧舍那大佛的重要地位。 B.文章第一段寫到伊河以朝圣的心態(tài)與我們對話,其實這是作者心態(tài)的表現(xiàn),表達了作者對龍門石窟藝術珍品的敬畏之情。 C.文中“自然的奇跡似乎是頑皮的山鹿率性奔躍之后留下的斑駁蹄印”一句,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中華山河的奇異。 D.作者引用喜龍仁對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和盧舍那大佛雕像的比較,是為了突出盧舍那大佛雕像的藝術價值已經(jīng)超過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 2.文中寫普愛倫盜佛的事件,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 3.文中三處(序號①②③加點處)寫到了盧舍那大佛的笑,試結合全文,分別探析這三處“笑”的意蘊。 答: 二、(2018黑龍江實驗中學12月月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 五尺道的回聲 尹漢胤 走進鹽津豆沙關,兩山陡然收緊,深谷一線,壁立森嚴,好個一夫御萬敵的關隘。沿秦漢五尺道攀登,落滿滄桑的石階,崎嶇而破碎。然而被踩踏得光可鑒人的巖石,卻一律高傲地昂起頭,斜睨著喘息不已的人們。它們有理由睥睨一切,因為在它們傷痕累累的肌體中,蘊藉著兩千多年綿延不息的厚重足音。 在這南方絲綢古道上行進,你會發(fā)現(xiàn)較為完整的石階上,深嵌著一個個馬蹄踏出的蹄窩,像是鈐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號引人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雖已老邁昏花,卻潛藏著無盡故事。踏上它時,感覺有幽遠的回聲透出;登上高處,那聲音漸漸雄渾起來,颯然撞擊著巖壁,動人心魄。 此刻,你一定對腳下的每塊石頭充滿敬意。它們恪盡職守,雄踞于此千年,堅實的肌體不知承載了多少行旅腳步,目睹了多少世紀風雨。在它們的記憶中,一定有當年大唐命官袁滋一行,不畏艱險,肩負使命從戎州行至此地,躑躅于古道的情形。 站在五尺道上,仰望袁滋當年的摩崖題記。其筆畫線條有如血脈般充滿張力,依然可以感覺到袁滋當年持筆時涌動于心的情感。少年便才華出眾的工部員外郎袁滋,被朝廷委以持書修好與大唐隔絕已久的南詔的關系的重任。這無疑是一個影響歷史的重大使命。然而在朝廷派遣往諭官吏時,竟有多位官員以西南遐遠而拒絕前往,唯有袁滋欣然赴命。煙瘴蠻荒的云南邊地,路途遙遠,險阻萬端。袁滋一行歷經(jīng)數(shù)月艱難跋涉,終結了南詔與唐朝對抗40多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統(tǒng)一西南的重大使命。這塊歷經(jīng)磨難的摩崖石刻,穿越時空,與空谷的風聲、水聲、足音一起,述說著民族融合的歷史。 舉頭眺望對面如削的崖壁,只見其凹陷處,擺放著幾具一睡至今的神秘僰人的懸棺。相傳2500年前,曾參加過周武王伐紂的牧野大戰(zhàn)的僰人便在這片高山峽谷中繁衍生息。勇武善戰(zhàn)的僰人去世后的喪葬方式,充滿著獨特無畏的驚險。他們讓逝者聆聽著奔流不息的濤聲安眠,希望其靈魂如同巖石般永遠凝固在那里,與日月一同守望著故鄉(xiāng),倏忽間便千年已逝。當歲月演進到了又一個新世紀,沉睡矚望在高山巖壁之上的僰人,突然被車水馬龍的喧囂聲驚醒了。古老的豆沙關,在短短30多年間被徹底改寫了面貌。在這古老關隘的天塹峽谷中,呈階梯狀層次分明地分布著河道、五尺道、鐵路、325省道、渝昆高速公路。凌空飛架的大跨度高速公路大橋,彩虹般將兩山銜接起來。站在袁滋摩崖題記處望去,那圖景就像是天地間的一部壯闊五線譜,汽車、火車、船只、人影如同音符般游動于其間,在古老的峽谷中鳴響著一曲交響樂。扼守著歷史咽喉的古老豆沙關,而今將郁積于心的塊壘一吐為快。 登上豆沙關,走過一道“僰道春深”牌坊,一座古樸繁華的古鎮(zhèn)出現(xiàn)在眼前。誰能想到,眼前這座古鎮(zhèn),十年前因一場強烈的地震毀于一旦。十年春秋,從災難中站起來的僰人后裔,以先人血液中的豪邁氣魄,不棄故土,在這里重建起了新的家園,古老血脈再次煥發(fā)出不朽輝煌。 在鹽津牛寨鄉(xiāng)楨楠保護區(qū),挺拔著一片郁郁蒼蒼的古楨楠林。楨楠是不可多得的名貴樹種,自古就被譽為高雅君子。在一處村落旁,幾株筆直高大的楨楠樹冠如云,自成一片天地。穿行其間,忽見一株不知何時被砍伐的楨楠,以其不離故土的巨大樹根托起兩間屋宇。有朗朗書聲盈耳,走近一看,竟然是由兩間陋室組成的一所小學。十幾個孩子正全神貫注地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望著眼前的景象,我頓時覺得一股力量從地下升騰而起。那株被砍伐的楨楠殘木雖已沒有了軀干,卻仍以深扎于大地的根系,托舉著我們民族的未來。 思緒間,五尺道上的獵獵長風掠過耳邊,石階蹄窩中回響著馬的嘶鳴聲……“轟”的一聲,天真活潑的少年們從教室沖出,歡聲笑語地跑過那株枯守在側,堅如磐石的楨楠樹墩,消失在那片風姿千古的楨楠樹林中。 櫛風沐雨的千年豆沙關,后人又將在這里聽到什么樣的回聲呢?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有刪改) 4.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五尺道又稱“僰道”,是南方絲綢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近40年來,古道已退出了溝通蜀、滇交通的歷史舞臺。 B.古道天塹峽谷中的壯闊五線譜,是“僰人”后裔繼承先人血液中的豪邁氣魄在新時代取得偉大成就的明證。 C.文章以游蹤為線索,移步換景,層次分明地將古老豆沙關的情景展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 D.作者行進在五尺道上,思古覽今,虛實交織,使文章既具有深邃的歷史厚重感,又不乏現(xiàn)代氣息,自有一種動人的力量。 5.文章以“五尺道的回聲”為題,作者在古道上聽到了哪些“回聲”? 答: 6.賞析文中畫線的句子。 (1)蹄窩,像是鈐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號引人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雖已老邁昏花,卻潛藏著無盡故事。 答: (2)扼守著歷史咽喉的古老豆沙關,而今將郁積于心的塊壘一吐為快。 答: 答案精析 1.D [“是為了突出盧舍那大佛雕像的藝術價值已經(jīng)超過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錯,應是喜龍仁認為盧舍那大佛雕像在某個角度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要好,作者引用喜龍仁對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和盧舍那大佛雕像的比較,是為了印證龍門的雕塑之美。] 2.(1)通過普愛倫事件,從側面襯托出龍門石窟藝術品的珍貴價值。(2)點明龍門的劫難是民族劫難的一個縮影,反思歷史,引人思考。(3)表達了對珍貴文物被欺凌掠奪的憤慨以及被摧毀得千瘡百孔的痛心。 3.(1)盧舍那大佛包容世間蕓蕓眾生的喜怒哀樂,是光明和智慧的化身,笑看無數(shù)名利權勢的爭端紛擾隨歲月而流逝。(2)盧舍那大佛慈祥而自信,是情滿中華的盛唐氣象的象征。(3)繁盛的朝代和權傾一時的皇帝化為歷史煙塵,但靜穆與內(nèi)在和諧的盧舍那大佛卻永恒地留在人間。 4.B [“古道天塹峽谷中的壯闊五線譜,是‘僰人’后裔繼承先人血液中的豪邁氣魄在新時代取得偉大成就的明證”錯。文章第五段寫古老的豆沙關,在短短30多年間被徹底改寫了面貌;而能成為“僰人”后裔繼承先人血液中的豪邁氣魄在新時代取得偉大成就的明證是第六段那座“古樸繁華的古鎮(zhèn)”,這座古鎮(zhèn),十年前因一場強烈的地震毀于一旦,從災難中站起來的僰人后裔,不棄故土,以十年春秋在這里重建起了新的家園,這才是“僰人”后裔繼承先人血液中的豪邁氣魄在新時代取得偉大成就的明證。] 5.(1)袁滋一行古道踟躕與摩崖題記述說的民族融合的歷史回聲。(2)汽車、火車、船只、人影在古老的峽谷中鳴響的交響樂與豆沙關將郁積于心的塊壘一吐為快的面貌改寫之聲。(3)村落小學教室里孩子們的朗朗書聲與歡笑聲。 6.(1)比喻,將“蹄窩”比作“省略號”和“眼睛”,形象地寫出了靜默的古道歷史悠久,見證了千年風雨,引人遐思。 (2)比擬(擬人),形象地寫出了豆沙關由過去的險阻難行變成現(xiàn)在的通途的情形。-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全國通用2020版高考語文加練半小時 第四章 文學類散文閱讀 專題二 群文通練一 歷史追思含解析 全國 通用 2020 高考 語文 半小時 第四 文學 散文 閱讀 專題 歷史 追思 解析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820124.com/p-6387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