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數學北師大版理一輪教師用書:第8章 第4節(jié) 垂直關系 Word版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三數學北師大版理一輪教師用書:第8章 第4節(jié) 垂直關系 Word版含解析(1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第四節(jié) 垂直關系
[最新考綱] 1.以立體幾何的定義、公理和定理為出發(fā)點,認識和理解空間中線面垂直的有關性質與判定定理.2.能運用公理、定理和已獲得的結論證明一些空間圖形的垂直關系的簡單命題.
1.直線與平面垂直
(1)定義:如果一條直線和一個平面內的任意一條直線都垂直,那么稱這條直線和這個平面垂直.
(2)定理
文字語言
圖形語言
符號語言
判定
定理
如果一條直線和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相交直線都垂直,那么該直線與此平面垂直
?l⊥α
性質
定理
如果兩條直線同垂直于一個平面,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
?a∥b
2.二面角
(1)定義:從一條
2、直線出發(fā)的兩個半平面所組成的圖形叫作二面角.這條直線叫作二面角的棱,這兩個半平面叫作二面角的面.
(2)二面角的度量——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一點為端點,在兩個半平面內分別作垂直于棱的兩條射線,這兩條射線所成的角叫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作直二面角.
3.平面與平面垂直
(1)定義:兩個平面相交,如果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說這兩個平面互相垂直.
(2)定理
文字語言
圖形語言
符號語言
判定定理
如果一個平面經過另一個平面的一條垂線,那么這兩個平面互相垂直
?α⊥β
性質定理
兩個平面垂直,則一個平面內垂直于交線的直線與另一個平面垂
3、直
?l⊥α
直線與平面垂直的五個結論
(1)若一條直線垂直于一個平面,則這條直線垂直于這個平面內的任意直線.
(2)若兩條平行線中的一條垂直于一個平面,則另一條也垂直于這個平面.
(3)垂直于同一條直線的兩個平面平行.
(4)一條直線垂直于兩平行平面中的一個,則這條直線與另一個平面也垂直.
(5)兩個相交平面同時垂直于第三個平面,它們的交線也垂直于第三個平面.
一、思考辨析(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垂直于同一個平面的兩平面平行.( )
(2)若α⊥β,a⊥β?a∥α.( )
(3)若兩平面垂直,則其中一個平面內的任意一條直線垂直于另
4、一個平面.( )
(4)若平面α內的一條直線垂直于平面β內的無數條直線,則α⊥β.( )
[答案] (1)× (2)× (3) × (4)×
二、教材改編
1.設α,β是兩個不同的平面,l,m是兩條不同的直線,且lα,mβ.( )
A.若l⊥β,則α⊥β
B.若α⊥β,則l⊥m
C.若l∥β,則α∥β
D.若α∥β,則l∥m
A [∵l⊥β,lα,∴α⊥β(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故A正確.]
2.下列命題中不正確的是( )
A.如果平面α⊥平面β,且直線l∥平面α,則直線l⊥平面β
B.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內一定存在直線平行于平面β
C.如果平
5、面α不垂直于平面β,那么平面α內一定不存在直線垂直于平面β
D.如果平面α⊥平面γ,平面β⊥平面γ,α∩β=l,那么l⊥γ
A [A錯誤,l與β可能平行或相交,其余選項均正確.]
3.如圖所示,已知PA⊥平面ABC,BC⊥AC,則圖中直角三角形的個數為________.
4 [∵PA⊥平面ABC,
∴PA⊥AB,PA⊥AC,PA⊥BC,
則△PAB,△PAC為直角三角形.
由BC⊥AC,且AC∩PA=A,
∴BC⊥平面PAC,
從而BC⊥PC.
因此△ABC,△PBC也是直角三角形.]
4.在三棱錐P-ABC中,點P在平面ABC中的射影為點O.
(1)若PA=PB=
6、PC,則點O是△ABC的________心;
(2)若PA⊥PB,PB⊥PC,PC⊥PA,則點O是△ABC的________心.
(1)外 (2)垂 [(1)如圖,∵PO⊥平面ABC,連接OA,OB,OC,
在Rt△POA中,OA2=PA2-PO2,
同理OB2=PB2-PO2,
OC2=PC2-PO2.
又PA=PB=PC,
故OA=OB=OC,
∴O是△ABC的外心.
(2)由PA⊥PB,PA⊥PC可知PA⊥平面PBC,
∴PA⊥BC,
又PO⊥BC,
∴BC⊥平面PAO,
∴AO⊥BC,
同理BO⊥AC,CO⊥AB.
故O是△ABC的垂心.]
考點1
7、 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與性質
1.證明線面垂直的常用方法
(1)判定定理.
(2)垂直于平面的傳遞性.
(3)面面垂直的性質.
2.證明線面垂直的關鍵是證線線垂直,而證明線線垂直,則需借助線面垂直的性質.
如圖所示,在四棱錐P-ABCD中,PA⊥底面ABCD,AB⊥AD,AC⊥CD,∠ABC=60°,PA=AB=BC,E是PC的中點.
證明:(1)CD⊥AE;
(2)PD⊥平面ABE.
[證明] (1)在四棱錐P-ABCD中,
∵PA⊥底面ABCD,CD平面ABCD,
∴PA⊥CD.
又∵AC⊥CD,PA∩AC=A,
PA,AC平面PAC,
∴CD⊥平面
8、PAC.
而AE平面PAC,∴CD⊥AE.
(2)由PA=AB=BC,∠ABC=60°,可得AC=PA.
∵E是PC的中點,∴AE⊥PC.
由(1)知AE⊥CD,且PC∩CD=C,
PC,CD平面PCD,
∴AE⊥平面PCD,
而PD平面PCD,
∴AE⊥PD.
∵PA⊥底面ABCD,AB平面ABCD,
∴PA⊥AB.
又∵AB⊥AD,且PA∩AD=A,
∴AB⊥平面PAD,
而PD平面PAD,
∴AB⊥PD.
又∵AB∩AE=A,
AB,AE平面ABE,
∴PD⊥平面ABE.
通過本例的訓練我們發(fā)現:判定定理與性質定理的合理轉化是證明線面垂直
9、的基本思想;另外,在解題中要重視平面幾何知識,特別是正余弦定理及勾股定理的應用.
如圖所示,已知AB為圓O的直徑,點D為線段AB上
一點,且AD=DB,點C為圓O上一點,且BC=AC,PD⊥平面ABC,PD=DB.
求證:PA⊥CD.
[證明] 因為AB為圓O的直徑,所以AC⊥CB,在Rt△ACB中,由AC=BC,得∠ABC=30°.
設AD=1,由3AD=DB,得DB=3,BC=2,由余弦定理得CD2=DB2+BC2-2DB·BCcos 30°=3,
所以CD2+DB2=BC2,即CD⊥AB.
因為PD⊥平面ABC,平面PAB∩平面ABC=AB,CD平面ABC,
所以
10、PD⊥CD,由PD∩AB=D,得CD⊥平面PAB,又PA平面PAB,所以PA⊥CD.
考點2 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判定與性質
(1)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證明面面垂直的一般方法是:先尋找平面的垂線,若圖中存在這樣的直線,則可通過線面垂直來證明面面垂直;若圖中不存在這樣的直線,則可通過作輔助線來解決,作輔助線應有理論根據并有利于證明.
(2)證明兩個平面垂直,通常是通過證明線線垂直→線面垂直→面面垂直來實現.
(3)兩平面垂直的性質定理是把面面垂直轉化為線面垂直的依據,運用時要注意“平面內的直線”這一條件.
(2019·衡水中學模擬)如圖,四棱錐P-ABCD的底面ABCD為直角梯形
11、,AB∥DC,∠ABC=90°,∠PAB=120°,
DC=PC=2.PA=AB=BC=1.
(1)證明:平面PAB⊥平面PBC;
(2)求四棱錐P-ABCD的體積.
[解] (1)證明:在△PAB中,由PA=AB=1,∠PAB=120°,得PB=,
因為PC=2,BC=1,PB=,
所以PB2+BC2=PC2,即BC⊥PB;
因為∠ABC=90°,所以BC⊥AB,
又PB∩AB=B,所以BC⊥平面PAB,
又BC平面PBC,所以平面PAB⊥平面PBC.
(2)在平面PAB內,過點P作PE⊥AB,交BA的延長線于點E,如圖所示.
由(1)知BC⊥平面PAB,
12、因為BC平面ABCD,
所以平面PAB⊥平面ABCD.
又平面PAB∩平面ABCD=AB, PE⊥AB,
所以PE⊥平面ABCD,
因為在Rt△PEA中,PA=1,∠PAE=60°,所以PE=.
因為底面ABCD是直角梯形,所以四棱錐P-ABCD的體積為VP-ABCD=××(1+2)×1×=.
本例第(2)問在求四棱錐P-ABCD的高時,充分利用了三種垂直關系的轉化:
線線垂直線面垂直面面垂直
[教師備選例題]
(2015·全國卷Ⅰ)如圖,四邊形ABCD為菱形,G為AC與BD的交點,BE⊥平面ABCD.
(1)證明:平面AEC⊥平面BED;
(2)若∠ABC=1
13、20°,AE⊥EC,三棱錐E-ACD的體積為,求該三棱錐的側面積.
[解] (1)證明:因為四邊形ABCD為菱形,所以AC⊥BD.
因為BE⊥平面ABCD,所以AC⊥BE.
故AC⊥平面BED.
又AC平面AEC,
所以平面AEC⊥平面BED.
(2)設AB=x,在菱形ABCD中,由∠ABC=120°,可得AG=GC=x,GB=GD=.
因為AE⊥EC,所以在Rt△AEC中,可得EG=x.
由BE⊥平面ABCD,知△EBG為直角三角形,可得BE=x.
由已知得,三棱錐E-ACD的體積VE-ACD=×AC·GD·BE=x3=,故x=2.
從而可得AE=EC=ED=.
所以
14、△EAC的面積為3,△EAD的面積與△ECD的面積均為.
故三棱錐E-ACD的側面積為3+2.
(2019·銀川一模)如圖,在三棱錐V-ABC中,平面VAB⊥平面ABC,△VAB為等邊三角形,AC⊥BC,且AC=BC=,O,M分別為AB,VA的中點.
(1)求證:平面MOC⊥平面VAB;
(2)求三棱錐B-VAC的高.
[解] (1)證明:∵AC=BC,O為AB的中點,
∴OC⊥AB.
∵平面VAB⊥平面ABC,平面VAB∩平面ABC=AB,OC平面ABC,∴OC⊥平面VAB.
∵OC平面MOC, ∴平面MOC⊥平面VAB.
(2)在等腰直角△ACB中,AC=BC=
15、,
∴AB=2,OC=1,
∴等邊△VAB的面積為S△VAB=×22×sin 60°=,
又∵OC⊥平面VAB,∴OC⊥OM,
△AMC中,AM=1,AC=,MC=,
∴S△AMC=×1×=,∴S△VAC=2S△MAC=,
由三棱錐V-ABC的體積與三棱錐C-VAB的體積相等,
即S△VAC·h=S△VAB·OC, ∴h==,
即三棱錐B-VAC的高為.
考點3 平行與垂直的綜合問題
探索性問題中的平行與垂直關系
處理空間中平行或垂直的探索性問題,一般先根據條件猜測點的位置,再給出證明.探索點存在問題,點多為中點或n等分點中的某一個,需根據相關的知識確定點的位置.
16、
(2019·北京高考)如圖,在四棱錐P-ABCD中,PA⊥平面ABCD,底面ABCD為菱形,E為CD的中點.
(1)求證:BD⊥平面PAC;
(2)若∠ABC=60°,求證:平面PAB⊥平面PAE;
(3)棱PB上是否存在點F,使得CF∥平面PAE?說明理由.
[解] (1)證明:因為PA⊥平面ABCD,
所以PA⊥BD.
因為底面ABCD為菱形,所以BD⊥AC.
又PA∩AC=A,
所以BD⊥平面PAC.
(2)證明:因為PA⊥平面ABCD,AE平面ABCD,
所以PA⊥AE.
因為底面ABCD為菱形,∠ABC=60°,且E為CD的中點,所以AE⊥CD,所以A
17、B⊥AE.
又AB∩PA=A,
所以AE⊥平面PAB.
因為AE平面PAE,
所以平面PAB⊥平面PAE.
(3)棱PB上存在點F,使得CF∥平面PAE.
取F為PB的中點,取G為PA的中點,連接CF,FG,EG.
則FG∥AB,且FG=AB.
因為底面ABCD為菱形,且E為CD的中點,
所以CE∥AB,且CE=AB.
所以FG∥CE,且FG=CE.
所以四邊形CEGF為平行四邊形.
所以CF∥EG.
因為CF平面PAE,EG平面PAE,
所以CF∥平面PAE.
對命題條件的探索的三種途徑
途徑一:先猜后證,即先觀察與嘗試給出條件再證明.
途徑二:先通過
18、命題成立的必要條件探索出命題成立的條件,再證明充分性.
途徑三: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
如圖,直三棱柱ABC-A1B1C1中,D,E分別是棱BC,AB的中點,點F在棱CC1上,已知AB=AC,AA1=3,BC=CF=2.
(1)求證:C1E∥平面ADF;
(2)設點M在棱BB1上,當BM為何值時,平面CAM⊥平面ADF.
[解] (1)證明:連接CE交AD于O,連接OF.
因為CE,AD為△ABC的中線,
則O為△ABC的重心,
故==,故OF∥C1E,
因為OF平面ADF,C1E平面ADF,
所以C1E∥平面ADF.
(2)當BM=1時,平面CAM⊥平面
19、ADF.
證明如下:因為AB=AC,D為BC的中點,
故AD⊥BC.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
BB1⊥平面ABC,BB1平面B1BCC1,
故平面B1BCC1⊥平面ABC.
又平面B1BCC1∩平面ABC=BC,AD平面ABC,
所以AD⊥平面B1BCC1,
又CM平面B1BCC1,故AD⊥CM.
又BM=1,BC=2,CD=1,FC=2,
故Rt△CBM≌Rt△FCD.
易證CM⊥DF,又DF∩AD=D,DF,AD平面ADF,
故CM⊥平面ADF.
又CM平面CAM,
故平面CAM⊥平面ADF.
折疊問題中的平行與垂直關系
解決平面圖形翻
20、折問題的關鍵是抓住“折痕”,準確把握平面圖形翻折前后的兩個“不變”.
(1)與折痕垂直的線段,翻折前后垂直關系不改變;
(2)與折痕平行的線段,翻折前后平行關系不改變.
(2018·全國卷Ⅰ)如圖,在平行四邊形ABCM中,AB=AC=3,∠ACM=90°.以AC為折痕將△ACM折起,使點M到達點D的位置,且AB⊥DA.
(1)證明:平面ACD⊥平面ABC;
(2)Q為線段AD上一點,P為線段BC上一點,且BP=DQ=DA,求三棱錐Q-ABP的體積.
[解] (1)證明:由已知可得,∠BAC=90°,即BA⊥AC.
又BA⊥AD,AD∩AC=A,AD,AC平面ACD,
所
21、以AB⊥平面ACD.
又AB平面ABC,
所以平面ACD⊥平面ABC.
(2)由已知可得,DC=CM=AB=3,DA=3.
又BP=DQ=DA,所以BP=2.
如圖,過點Q作QE⊥AC,垂足為E,
則QE∥DC且QE=DC.
由已知及(1)可得,DC⊥平面ABC,
所以QE⊥平面ABC,QE=1.
因此,三棱錐Q-ABP的體積為
VQ-ABP=×S△ABP×QE
=××3×2sin 45°×1=1.
本例第(1)問是垂直關系證明問題,求解的關鍵是抓住“BA⊥AC”折疊過程中始終不變;本例第(2)問是計算問題,求解的關鍵是抓住“∠ACM=90°”折疊過程中始終不變
22、.即折疊問題的處理可采用:不變的關系可在平面圖形中處理,而對于變化的關系則要在立體圖形中解決.
[教師備選例題]
如圖,在三棱錐ABCD中,AB⊥AD,BC⊥BD,平面ABD⊥平面BCD,點E,F(E與A,D不重合)分別在棱AD,BD上,且EF⊥AD.
求證:(1)EF∥平面ABC;
(2)AD⊥AC.
[證明] (1)在平面ABD內,因為AB⊥AD,EF⊥AD,
則AB∥EF.
又因為EF平面ABC,AB平面ABC,
所以EF∥平面ABC.
(2)因為平面ABD⊥平面BCD,
平面ABD∩平面BCD=BD,BC平面BCD,BC⊥BD,
所以BC⊥平面ABD.
23、
因為AD平面ABD,所以BC⊥AD.
又AB⊥AD,BC∩AB=B,AB平面ABC,
BC平面ABC,
所以AD⊥平面ABC.
又因為AC平面ABC,所以AD⊥AC.
如圖(1),在邊長為1的等邊三角形ABC中,D,E分
別是AB,AC邊上的點,AD=AE,F是BC的中點,AF與DE交于點G,將△ABF沿AF折起,得到如圖(2)所示的三棱錐A-BCF,其中BC=.
(1) (2)
(1)證明:DE∥平面BCF;
(2)證明:CF⊥平面ABF.
[證明] (1)在折疊后的圖形中,因為AB=AC,AD=AE,所以=,
所以DE∥BC.
因為DE平面BCF,BC平面BCF,
所以DE∥平面BCF.
(2)在折疊前的圖形中,因為△ABC為等邊三角形,BF=CF,
所以AF⊥BC,則在折疊后的圖形中,AF⊥BF,AF⊥CF.
又BF=CF=,BC=,
所以BC2=BF2+CF2,
所以BF⊥CF.
又BF∩AF=F,BF平面ABF,
AF平面ABF,
所以CF⊥平面A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