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概論》名詞解釋.doc
《《社會學概論》名詞解釋.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社會學概論》名詞解釋.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社會學概論》名詞解釋 1.社會:社會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產物,是人們按照自己不斷增長和提高的勞動和生活的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結合成不同的社會關系,進行不同社會活動的生活共同體。 2.應用社會學:是指把社會學的理論知識(包括觀點,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結論),應用于社會實際生活,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研究,如對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會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優(yōu)勢需要:一般地說,人們的需要是從低級需要向高級需要發(fā)展的,但事實上人們的活動并不是同時只有滿足一種需要活動,而是有幾種需要活動并存的,不過在同時期內,只有一種活動占有優(yōu)勢,叫做優(yōu)勢需要。 4.角色扮演:當一個人具備了充當某種角色的條件,并按照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為規(guī)范去活動時,就稱為角色扮演。 5.心理上的斷乳:是心理學家對人的青年期的一種比喻說法,也叫第二次誕生。生理上的斷乳是指改變嬰兒生活習慣,是一次生理危機,而青年走入社會也是重大的轉變,又一次形成危機,可以認為是心理上的斷乳。 6.個性:是指一個人在他的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的觀念、態(tài)度與習慣等心理特征。也就是說,個性是個人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總和。 7.社會群體:是指人們通過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種相互關系連結在一起的共同體。 8.家長制:是建立在下級對上級的效忠、服從和依賴基礎上的組織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權力高度集中,管理者憑個人經驗進行管理,無規(guī)章制度,或有規(guī)章而不循。這種管理方式儼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長對于成員,家長有絕對的權力,而不管對錯,成員的順從只因為對方是家長。正因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稱為家長制,應該說明的是,家長制并不僅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員為對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強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9.科層制:是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提出的社會組織內部職位分層、權力分等、分科設層、各司其職的組織結構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層制的主要特征:(1)內部分工,且每一成員的權力和責任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2)職位分等,下級接受上級指揮。(3)組織成員都具有各專業(yè)技術資格而被選中的。(4)管理人員是專職的公職人員,而不是該企業(yè)的所有者。(5)組織內部有嚴格的規(guī)定、紀律,并毫無例外是普遍適用。(6)組織內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員間的關系只是工作關系。這是一種理想型的組織與管理模型。 10.城市化:是指農村人口改變其居住地,從農村遷入城市,使城市數目增加、城市規(guī)模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向城市聚集的過程。從更深層的意義來講,城市化又是農村人生活方式的變化。 11.過度城市化(超城市化):是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從而造成勞動力供給超過城市發(fā)展需求,給城市正常運行帶來沉重壓力的現象。 12.社會分層:按照一定的標準將人們區(qū)分為高低不同的等級序列,叫做社會分層。 13.階級:階級首先是一個經濟范疇。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社會生產關系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生產資料的關系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 14.制度化優(yōu)先:制度化優(yōu)先是指當社會中有幾種社會規(guī)范發(fā)生沖突時,有一種比較定規(guī)的社會規(guī)范占優(yōu)先地位,這種現象稱為制度化優(yōu)先。 15.規(guī)則系統:是在一定的活動領域內指導人們的規(guī)則體系,用以規(guī)定在這個制度籠罩下的人們之間的社會相互關系以及人們各自的行為模式。 16.設備系統:制度的實行和表現,最后還要依賴于一套有形的工具,一套物質設備。設備系統包括實用的設備和象征性的設備。 17.越軌行為:是一個人或群體違反其所應遵守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行為。 18.社會問題:影響了廣大社會成員的正常生活和社會進步,需要運用社會力量加以解決的問題。人文環(huán)境失調包括社會關系失調、人與環(huán)境關系失調兩個方面。 19.就業(yè)問題:是指在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的人未能從事勞動或有效勞動,而產生的不利于個人生存和社會發(fā)展的狀況。 20.貧窮文化論:從文化的角度解釋貧窮現象的理論,該理論認為窮人之所以長期和世代貧窮,是因為他們擁有特有的貧窮文化。 21.社會保障:也叫社會安全,是國家和社會依照法律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社會保障主要是指經濟上、物質上和保障或幫助,是當社會成員遇有困難時的一種援救措施。社會保障的實質是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來緩解社會問題。 22.社區(qū)組織:社區(qū)組織也稱社區(qū)組織工作,是社會工作者協助社區(qū)居民,團體或機構認識社區(qū)需要,組成社區(qū)行動體系,進行有計劃的集體行動以解決社區(qū)問題的過程。社區(qū)組織的核心是把社區(qū)中分散的資源組織起來,依靠社區(qū)自身的力量解決社區(qū)的問題。 23.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人們生活表現的類型化了的活動形式和特征。24.社會革命:社會革命是一種積聚的,對整個社會進行根本改造的社會變遷形式。 25.社會學:是從變動著的社會系統整體出發(fā),通過人們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 26.社會需要:是人們在一定的情景下,對客觀事物產生的匱乏感,而要求得到滿足的社會心理反應。 27.文化: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泛指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成果,狹義是指人的意識形態(tài)部分。社會學采用的是廣義。所謂社會文化是指一個社會群體的生活狀態(tài),是這個群體的、人造的生活環(huán)境,包括群體生活中所有物質和非物質的產品。即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社會綜合文化三個部分。 28.情景定義:是社會學家托馬斯用來解釋人們社會互動機制或過程的概念。它指人們在行動之前.對自己所處和面對的情景進行的審慎考慮和主觀解釋,這種解釋對人們采取何種行動有直接影響。 29.社會化:人的社會化就是指一個從出生,從不知不識的生物個體的人,經過不斷的學習知識,技能和社會規(guī)范,培養(yǎng)和提高自己的社會需要,發(fā)展自己的社會性,把自己一體化到群體中去,從而使社會不斷延續(xù)和發(fā)展下去的基本過程。 30.初級社會群體:也叫首屬社會群體,是由面對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親密的成員關系的社會群體。它反映了人們最簡單、最初步的社會關系。 31.社會組織: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是指社會上存在的一切人類活動的共同體;社會學中的社會組織是指有計劃地組織起來的,執(zhí)行一定的職能,完成特定的社會目標的社會群體。 32.社會分化:是指個人或群體之間產生的被認可了的區(qū)別。原因是社會分工,因素含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 33.社會制度:是指為了滿足人類的社會需要,在一定的歷史和現實條件下形成的社會關系及與此相聯的社會活動的規(guī)范體系。它包括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尺度,社會學研究中觀的社會制度。 34.社會變遷:是指社會整體結構的變動。即其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關系變動過程。其基本形式有社會進化和社會革命兩種形式。 35.社會流動:廣義是指個人、家庭及其他社會群體在不同的社會部門間的運動。狹義是指個人社會地位的變化。社會學中的社會流動多指廣義而言。 36.角色集:在社會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與其他角色聯系在一起的。這樣一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角色,我們稱之為“角色集”。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僅僅承擔某一種社會角色,而總是承擔著多種社會角色,他所承擔的多種角色又總是與更多的社會角色相聯系,這就構成了角色集?!? 37.社會互動:是指社會上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通過信息的傳播而發(fā)生的相互依賴性的社會交往活動。 38.符號:符號就是指能夠有意義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一種意愿標志,例如:聲音、語言、文字、圖畫、手勢、姿態(tài)、表情等等都是符號。 39.集合行為:又稱集體行為、大眾行為。是指一種人數眾多的自發(fā)的無組織行為。帕克認為,集合行為是“在集體共同的推動和影響下發(fā)生的個人行為,是一種情緒沖動。 40.群體凝聚力:又稱為群體內聚力,是指群體吸引成員,把成員聚集于群體之中并整合為一體的力量。 41.組織管理:指運用權威來協調組織內部的人力、物力以實現組織目標的活動,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組織的活動效率,這種效率除了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之外,還有賴于組織自身的管理。 42.社會地位:在這里,具有社會意義的社會屬性就叫社會地位,指的是社會關系空間中的相對位置以及圍繞這個位置所形成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社會地位就是社會關系之網中的各個紐結?! ? 43.社會流動:所謂社會流動是指人們在社會關系空間中從一個地位向另一個地位的移動。由于社會關系空間與地理空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因此,一般把人們在地理空間的流動也歸于社會流動。 44.社區(qū):社區(qū)是進行一定的社會活動,具有某種互動關系和共同文化維系力的人類群體及其活動區(qū)域。 45.社會現代化:是指一個特殊的社會變遷過程,一般指社會在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帶動下,以經濟發(fā)展為基礎,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逐步脫離傳統社會的發(fā)展過程。 46.社會調查方法:是人們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對社會現象和社會情況進行考察、搜集、整理、分析有關資料,并對其作出解釋的一系列手段和程序的總稱。它是社會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47.沖突:是不同行動者之間相互反對或阻止對方意圖的自覺行動,表現為從爭吵到戰(zhàn)爭等不同程度的形式。 48.社會規(guī)范:每個社會都存在一套對其社會成員行為具有約束力的行為準則,以調節(jié)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指導社會成員的社會行為。 49.偏差行為:指在一定的社會中社會成員不同程度地偏離或違反了既有的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也被稱為偏差行為、離軌行為、差異行為等 50.本能:先天遺傳的固定性的行為傾向和行為模式。 51.社會交往:是指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團體、團體與團體之間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進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活動。 52.合作:是不同個人或團體為了達到統一目的而互相配合的相互合作方式。 53.民族性:長期生活在一定民族環(huán)境中的人,他們的個性中體現這個民族大多數人共有的特點,這就是所謂民族性。 54.鄰里:是在地緣關系的基礎上,通過經久相處、友好往來而逐步形成的守望相助、共同生活的小型群體。 55.社會組織結構:是指組織各構成部分之間所確定的關系的形式。 56.社會控制:是運用社會力量對人們的行動實行制約和限制,使之與既定的社會規(guī)范保持一致的社會過程。 57.社會秩序:是指社會有機體的各組成部分在結構上相對穩(wěn)定和有序,在運行中相互協調與平衡的狀態(tài)。 58.社會輿論:是社會上眾人關于某事件或現象的議論和意見,它包含了對于此事件或現象的是非曲直之評價。 59.群體意識:是基于個人對群體的認同和歸屬而形成的責任感,它是個人為了維護群體榮譽、保護群體利益、實現群體目標自己應該做怎樣的考慮。 60.就業(yè):指在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的人,從事某種勞動或工作,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以維持生活的活動。 61.鄉(xiāng)村建設運動:是由一批知識分子倡導并參與的依附性和建設中國農村、解決中國農村問題為主旨的社會改良運動。 64.全球發(fā)展理論羅馬俱樂部把全球看成是一個整體,提出了各種全球性問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統觀點,極力倡導從全球入手解決人類重大問題的思想方法,應用世界動態(tài)模型從事復雜的定量研究。 65.后工業(yè)社會:貝爾在奧地利的一次學術討論會上首次使用后工業(yè)社會這一名稱,提出了他對未來社會的設想。66.研究假設:是建立在對調查對象的初步了解之上的,關于調查對象的特征及有關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所作的推測性判斷。 67.社會保險:是國家和社會通過立法,在勞動者或全體社會成員因年邁、疾病、傷殘或由于其他原因而喪失勞動能力從而生活發(fā)生困難時,向其提供物質幫助,保證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種保障制度。 68.社會趨同論:趨同理論最早是由荷蘭經濟學家丁伯根提出來的。他的基本論點是:社會主義經濟正逐步背離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資本主義經濟正背離自由放任的私人經濟模式,這兩極對立面的運動,每種制度都吸收另一種制度的某一些因素,兩種制度正變得越來越相似。 69.抽樣調查:是非全面調查的一種,是從研究總體中抽取部分對象(樣本)進行調查,并企圖用樣本資料來推測或代表總體情況的調查方法。 70.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緣關系之上的、成員之間親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群體。 71.農村社區(qū):也稱鄉(xiāng)村社區(qū),是指以農業(yè)生產為主要謀生手段的人們?yōu)橹黧w構成的同質性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體。農村社區(qū)的特點是:人口密度低;經濟活動相對簡單;傳統農村社區(qū)的社會變遷比較緩慢。 72.角色沖突:是指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在角色之間或角色內部發(fā)生了矛盾、對立和抵觸,結果妨礙了角色扮演的順利進行。 73.社會角色:是指與人們的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guī)范與行為方式.它是人們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它構成了社會群體或組織的基礎。 74組織目標:是每個組織都必須通過自身的活動去達到的某種事實或未來狀態(tài)。-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社會學概論 社會學 概論 名詞解釋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820124.com/p-6593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