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 古詩文閱讀 專題一 第1節(jié) 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課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 古詩文閱讀 專題一 第1節(jié) 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課件(7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專題一專題一 文言文閱讀文言文閱讀第一節(jié)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第一節(jié)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勤于積累巧推斷結合語境細斟酌勤于積累巧推斷結合語境細斟酌 文言實詞主要指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量詞。文言實詞是構成文言文的主體,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是閱讀淺易文言文的前提?!袄斫獬R娢难詫嵲~在文中的含義”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常見實詞”,即文言文中常見的、使用頻率比較高的實詞;二是“在文中的含義”,也就是該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而不是一般詞典中的意義。由于文言實詞絕大部分具有多義性,因而要確定某個實詞在特定語境中究竟表示哪一個義項,則需要考生有豐富的實詞積累,并仔細揣摩具體語境進行準確遷移。
2、真題體驗延伸 文章助讀 批注:了解人物的基本情況:這部分內容多在開頭。如果寫到事件,多與家庭、學識、性情有關。如本層中:姓名,馬文升;字,負圖;品行,剛正不阿。 批注:主要事跡一。在閱讀時要理清時間、地點、人物、官職、事物等。時間:成化年間。事件1,初年,召為南京大理卿。事件2,滿四之亂,晉升為左副都御史,救災民,并分別于黑水口、湯羊嶺敗賊。事件3,晉升右都御史,調糧、鹽價銀救百姓。事件4,孝宗即位,召拜為左都御史。 批注:主要事跡二。時間:弘治年間。事件1,弘治事件,上書議論十五事。事件2,做兵部尚書,黜貪懦者三十余人。事件3,總結在兵部十三年,勸皇帝如何教導太子,請求皇帝令有關部門賑災,訓
3、士卒備不虞。 批注:主要事跡三。事件1,代替倪岳做吏部尚書。事件2,勸皇帝減膳撤樂等,又上奏吏部職掌十件事。 批注:主要事跡四。事件,正德年間告老還鄉(xiāng),正德五年去世。 批注:整體概括。1.文武全才、隨機應變。2.重氣節(jié)、正道直行。 審明題意對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 解題分析本題重點考查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具體含義,需要結合原文語境來推斷,或采取篩選的辦法排除不符合題干要求的選項,還要注意聯(lián)系課本舉一反三。A.“登”,在此處應為“考中”之意。“進士”不是官職,只相當于當代的“學歷”,所以此處不能譯為“升職”。據(jù)下文“授御史”,可知應是先考中進士,后授御史一職。B.“錄”,記載。可見熟語“
4、備忘錄”。C.“振”通“賑”,救濟。D.“勒”,銘刻,可見于范仲淹漁家傲有“燕然未勒歸無計”就是“雕刻”的意思。 嘗試解答A 點評拜:授予官職。陳情表中有“拜臣郎中,除臣洗馬”。 答案A 點評顰:皺眉頭。成語“東施效顰”中有此解釋。 答案D基礎整合覆蓋 解析A“二千石不能禽制”中“二千石”是官職名稱,“禽制”是對前文所言“盜賊并起”的處理辦法,“禽”按本義講不通,可考慮其為通假字,“禽”即通“擒”,意為“捉拿、擒獲”。B.“召見”是文言文常見的詞語,“召”就是“召”不通“詔”。C.由成語“名副其實”可推知“副”應為“相稱”。D.根據(jù)語境知“甚說”應是皇上聽到龔遂的回答后的愉悅心理,“說”即通“
5、悅”,意為“高興”。 答案B 參考譯文 漢宣帝即位后,過了很長時間,渤??ぜ捌湎噜彽貐^(qū)鬧饑荒,盜賊四起,太守不能捉拿住他們。宣帝要選一個能勝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薦了龔遂,皇帝任命龔遂為渤海太守。當時龔遂已七十多歲,皇帝召見時,見他身材矮小,宣帝見到后,認為龔遂并非像人們說的那樣,不免對他有輕視之感。宣帝問龔遂:“渤??ひ黄膩y,我十分擔憂。你準備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盜賊,而使我不再憂慮呢?”龔遂回答:“渤海郡地處偏遠,沒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為饑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濟,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盜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邊耍弄罷了。您打算讓我去剿滅他們,還是去安撫他們?”宣帝聽了龔遂的回答,很高
6、興,說:“選賢良之臣前去,本來就是想對他們進行安撫。” 知識點二一詞多義 狠抓基礎 多義實詞的考查,一直都是文言文閱讀考查的重點。 “一詞多義”,即一個詞具有多種含義,乃至屬于不同詞類,這種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漢語中較常見,在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的文言文中更是普遍。一般來說,詞有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之分。在多義詞的諸多義項中,總有一個是最原始最具體的意義,我們稱之為本義;這個詞還有一些義項,都是由這個本義引申或比喻而來的,叫作引申義或比喻義;有時,一個詞還 有義項與本義毫不相干,只是由于同音的緣故,被借作他用而產生,我們稱之為假借義。 除假借義以外,本義、引申義、比喻義三者之間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意義聯(lián)
7、系,而且本義又聯(lián)系著字形。了解和熟悉這方面的語言知識,將大大有助于系統(tǒng)地掌握和理解多義詞。如: 在一個句子中,我們怎樣確定一個詞究竟用的是多義中的哪個意義呢?一是要掌握一個詞最常見的幾個義項。例如“見”最常見的意義是看見,謁見,見解,見識,(現(xiàn))出現(xiàn),顯現(xiàn),表被動,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文言詞中一詞多義現(xiàn)象極為普遍,平時學習這類詞應當有系統(tǒng)觀念,即建立某個詞的詞義系統(tǒng),了解其全部意義,并把握每個意義的運用環(huán)境,臨考時方不致無所適從。二是要因文定義。一個詞,不管有多少意義,當它一進入具體環(huán)境,就只a 能有一個恰當?shù)慕忉尅9试诮忉屛难栽~語時,可先對句子進行語法分析,了解這個詞在句中的語法位
8、置,即了解這個詞在文中充當什么成分,然后根據(jù)這個詞和其他詞構成的語法關系來推求它在句中的意義。 解析A根據(jù)語境知“王岳”和“司州牧”應是同一人,所以此處應為“授予官職”。B.根據(jù)語境“名”“行”是并列關系。“名”是“名聲”,“行”應是“品行”。C.根據(jù)語義搭配,“短小”的應是“形體”,所以“形”應是“形體、身體”。D.根據(jù)語境,是后來王岳找到孟業(yè)判決過的案件,“尋”應為“找到”。 答案D 參考譯文 天保初年,清河王岳被任命為司州牧,聽說孟業(yè)的名聲品行后,便又召他做法曹官。孟業(yè)身形矮小,等到謁見時,清河王岳因其矮小而看不起他,只是笑了笑沒說什么。后來王岳找到孟業(yè)判決過的案件,才對孟業(yè)說:“您判案
9、英明,可以說超過了您的身體和容貌。”不久,孟業(yè)升遷東郡太守,為官以寬厚和仁惠著稱。那一年,麥子一莖長五個穗,其余的也三四個穗長在一根莖上,全郡人認為這是被(孟業(yè))政治教化感動的結果。 知識點三古今異義 狠抓基礎 “古今異義”,即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已經不同的詞,尤其是差別細微、容易被忽略的詞。這種情況大致有:詞義擴大;詞義縮?。辉~義轉移;感情色彩變化;名稱說法改變。 (1)詞義擴大:在文言文中,某些詞的原有意義比較狹小,后來它的意義有了發(fā)展,應用范圍比原來廣泛了,這種現(xiàn)象叫詞義擴大。 利用通感方法擴大。 例: 由只表示事物的一部分擴大到表示事物的整體。 例: 專有名稱擴大到通用名稱。
10、例: (2)詞義縮小:詞義的縮小,是指詞的古義,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漸變得狹小的現(xiàn)象。如:“臭”,古代表示好壞氣味均可,現(xiàn)在只表示壞的氣味?!岸送模淅麛嘟穑煌闹?,其臭如蘭?!边@里的“臭”必須解釋為“氣味”。 (3)詞義轉移:古漢語中的一些詞義,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由原來表示的對象,轉移為表示另外一種對象,這叫詞義的轉移。詞義的轉移在漢語的發(fā)展過程中非常普遍。如:“涕”,古代指眼淚,現(xiàn)在指鼻涕。“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边@里的“涕”只能解釋為“眼淚”。 (4)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古今詞義在演變的歷史過程中,褒貶意義相互轉化的現(xiàn)象,叫作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例如:“卑鄙”一詞,古義表示出身低
11、微,見識淺陋,是一個表謙虛的中性詞,今義指品性惡劣。 (5)名稱說法改變:例如“目”改稱“眼睛”,“寡”現(xiàn)已換用“少”了,“足”現(xiàn)已換用“腳”了。 解析A“其實”在文中是兩個詞“他實際上”,屬于古今異義。B.“左右”現(xiàn)在指方位,在文中指“身邊的人”,由課本廉頗藺相如列傳可知道。C.“不過”在文中應是“不超過”屬于古今異義,和現(xiàn)代漢語“只是”不同。D.“以為”在文中就是“認為”的意思,不屬于古今異義。 答案A 參考譯文 齊宣王喜愛射箭,喜歡人家夸耀他能夠使用強弓,他實際上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氣就可以拉開。他在大臣面前顯示弓,大臣們都拉著弓試一試,都只拉到一半就停止,都說:“拉開它至少要一千多斤
12、的力氣。不是大王,誰能拉得開呢?”宣王非常高興。但是,宣王用的不過是三百多斤力氣的弓,但是他一輩子都以為自己拉開了一千多斤力氣的弓。三百多斤是實,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歡的是名而失了實。 (2)兩個語素意義相近的。例如:“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墨子非攻)園,是種樹的地方;圃,是種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園”這個語素表示意義,“圃”只作暗襯。 需要注意的是,兩個語素意義相近的偏義復詞和同義詞的重疊使用要區(qū)別開來。 解析A劉蘭芝應該是晝夜勤奮地“作”,此處是偏義復詞,偏指“作”。B.希望可以救助的應是“急”,此處“緩”為暗襯。C.“得”指“成功”,“失”指“失敗”,此處是單音詞連用,無偏
13、指。D.是防備其他盜賊進入,偏指“入”,此處是偏義復詞。 答案C技法探究例破 文言實詞推斷5法 1. 代入語境法 文言文中對實詞的考查,準確地說是考查實詞在各自的具體語境中特屬的含義。要想準確判斷其含義,必須結合語境,仔細分析,上下文之間的照應、解釋或暗示關系,為我們準確推斷實詞詞義提供了探究途徑。 技法演示:“人眾車輿”這是一個并列結構,“人”對應“車”,“眾”對應“輿”,所以“眾”與“輿”的詞義相近或相反,結合后文的“萬物殷富”可以確認,“眾”與“輿”的意義應該相近,這里把“輿”解釋為“眾多”是正確的。 適用方法代入語境法 推斷方法此題考查判斷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可根據(jù)詞典中的多個義項,用
14、代入語境法選擇。A項,揭:舉;B項,去:離開;C項,使:使者。 答案D 適用方法代入語境法 推斷方法此題考查多義實詞的辨析能力,亦可采用代入語境法選擇。A項,“使”均為“派、派遣”;B項,“信”均為“誠實”;C項,“亡”均為“跑掉”;D項,“故”分別為“緣故”和“所以”。 答案D 適用方法語法甄別法 推斷方法此題考查對文言文實詞活用的判斷能力。答此題可采用語法甄別法。A項,“道”,應為名詞作狀語,意為“在路上”。古漢語中名詞直接用來修飾或限制動詞時用作狀語,本句中名詞“道”直接限制動詞“飛”。B項,“詐”本義為“虛偽”,形容詞,作“造”的賓語后活用作名詞“虛偽的經歷”。C項,“出”和“飲”用在
15、代詞“之”(代“鵠”)前面,表“使它出來”、“使它喝水”之意,故為使動用法。D項,“倍”本為名詞“倍數(shù)”,這里表“增加一倍”之意,故為名詞活用作動詞。 答案A 適用方法代入語境法或形訓聯(lián)想法 答案第句中“茲”是“這”義,第句中“茲”通“滋”,更加。因為“茲”主要是“這”義,用“這”義無法解釋,而且“茲”與“滋”又音同形近,符合通假特點。可采用“代入語境法”和“形訓聯(lián)想法”。 譯文: _ 適用方法代入語境法 推斷方法由該句的上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意為“憑借武力假托仁義的可以稱霸,稱霸必須具備大國的條件”,可以推斷該句意。這叫分析句式。古人行文很講究對稱,處于對應位置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
16、有相近、相反或相對的特點。 答案譯文:依靠道德施行仁義的可以稱王,稱王不必要等到具有大國的條件。 適用方法代入語境法 推斷方法此句關鍵詞是“勇”。它常被譯為“勇敢”,褒義詞。但聯(lián)系后文可知,“陛下以一人之譽而召臣”對應了“人有言其賢者,孝文召,欲以為御史大夫”;“一人之毀而去臣”對應了“復有言其勇,使酒難近,至留邸一月,見罷”,“毀”即“詆毀”,是“進讒言”。由此可推斷“勇”絕非褒義,而應作貶義,譯為“魯莽、空有勇力”。這也是代入語境法。 答案譯文:又有人說季布魯莽,借酒使性難以接近。 適用方法聯(lián)系熟語法 推斷方法此題可以借助我們已經掌握的成語,用“聯(lián)系熟語法”選擇。A.可借助成語“狼狽不堪”來推斷,堪,忍受。釋義正確。B.可借助成語“袖手旁觀”來推斷,袖,藏在袖里。釋義正確。C.可借助成語“拜將封侯”來推斷,拜,授職,任命??芍屃x“拜訪”錯誤。D.可借助成語“少安毋躁”來推斷,少,“稍微”,釋義正確。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