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人教版八下《馬說》教案2課時》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8-2019年人教版八下《馬說》教案2課時(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23馬 說
韓愈
備課者:鄭時仁
一、目的要求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
4、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導學生認識當今時代的優(yōu)
越條件,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二、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二)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馬說》,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
2、)第五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通篇寫馬,實則寫人。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希望統(tǒng)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文章對自己不著一字,憤懣不平之情和窮困潦倒之感卻充溢其中。
教材入選這篇文章, 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 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 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當代千里馬是否也要依賴于伯樂?
四、教學時數(shù):
2 課時
教具準備: U 盤第一課時
一、 導入
講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 姓孫名陽。據(jù)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
3、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
汗水淋漓, 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 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
里馬而對它淌眼淚, 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 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
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但是,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千里馬往往難以遇到伯樂, 自己的才華也很難發(fā)揮出來,今讓我們一
同來學習一篇唐代韓愈寫的古代雜文《馬說》 ,看看作者對于千里馬的現(xiàn)實命運又有怎樣的
評說。
二、 作者及文體簡介
1、作者簡介
韓愈,字退之,河南
4、河陽人,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 ,世稱韓昌黎。他與柳
宗元同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同時,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為著名,有“文起八
代之衰”的美譽,著有《昌黎先生集》 。
2、寫作背景
抬
韓愈初登仕途時, 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 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
門外。盡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 ,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節(jié)度使
董晉和張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
所以作《馬說》 ,發(fā)出“伯樂不常有”的感嘆
5、。
3、文體簡介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 “說”的語言通
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xiàn)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彩以小見大的辦法,借
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托物寓意” 。“說”就是“談談”
的意思,“馬說” 從字面上可以解作 “說說千里馬” 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如:《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就屬這一文體。
由此可見,韓愈寫《馬說》這篇文章是不是僅指傳說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三:初讀課文,正音上口:
1、放錄音
2、學生齊讀課文,了解
6、全文大意。
要求:明確讀音 ,停頓 ,語調(diào)
四: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 一)、以小組為單位 ,互讀課文 ,對照注釋 ,大膽提出疑難問題, 做出標記, 準備在課堂提問。 A 、 解決重點字詞
祗(zh 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駢:兩馬并駕; 槽 (cáo)櫪: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稱:著稱。
B、字詞學習
1、通假字:
1)食:通“飼” ,喂養(yǎng)
2) 見:通“現(xiàn)”
3)材:通“才”
4)邪:通“耶” ,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2、古今異義:
故雖稱等安策道通臨是或
3、虛詞:
而之 其 以
7、 也
而A 轉接 可以譯為“卻,可是”B 順接 可以不譯
之 A 結構助詞“的” B 代詞,代人或物
C 無意義,句中停頓 D 幫助構成倒裝,無意義
其A 代詞,代人或物 B 代詞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詞 那種
D 反問語氣詞 難道 E 推測語氣詞 恐怕
以 A介詞因為 B介詞 按照
也 A 肯定語氣 B 反問語氣 C 推測語氣 D 句中停頓
(二)、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 1)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自然段。
( 2)學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問,教師解答疑問。
( 3)請同學翻譯第一自然段
世間有了伯樂
8、,然后才有千里馬。 千里馬經(jīng)常有,可是伯樂不會經(jīng)常有。的馬, 也只是辱沒在仆役的馬夫的手里, 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里面,
所以即使有出名
不因為日行千里
而出名。
(4)提問:
A 、本段表達了作者什么觀點?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B、沒有伯樂,千里馬命運如何呢?
辱沒在仆役的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里面,不因為日行千里而出名。
C、本段文字說明了什么?
伯樂對千里馬的重要作用。
(5)思考鞏固:
①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與“千里馬”之間的關系的?
②沒有遇見
9、“伯樂” ,“千里馬”會有怎樣悲慘的遭遇呢?
也就是說, 這些千里馬早些被伯樂發(fā)現(xiàn)了,它們的遭遇還會那樣悲慘么?(不是會的)
明了什么呢?
這說
( 6)概括段意: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 7)小結:文章一開篇就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見解,這就說明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系,即伯樂對千里馬有決定的作用,因為除伯樂以外沒有人能識別千里馬,既然如此,千里馬的命運就決定于是否有伯樂來發(fā)現(xiàn)它了,而實際的情形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所以千里馬的悲慘命運簡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
10、
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且“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受盡無知小人的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成對地死于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
從字里行間可見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們不禁要問: 造成千里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馬被埋沒了呢?下節(jié)我們來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 1) 男同學朗讀第二自然段
( 2) 以競賽的方式解決難字詞
一食 (shí):吃
11、一頓; 或:有時; 石:古代的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食(Sì):通“飼” ,
喂; 能:能夠; 是:這樣;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質; 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 且:尚且; 等:
等同; 安:疑問詞,怎么。
(3) 請同學翻譯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馬, 吃一頓有時吃完糧食一石。 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里, 而沒有喂養(yǎng)。所以這樣的馬, 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 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 才能和優(yōu)點不能從外面表現(xiàn)。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4) 思考鞏固:
A、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飽
12、
B、本段從側面諷刺了喂馬者什么?
無能、無知、目光短淺。
C、“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
對千里馬的命運的惋惜,對食馬者的諷刺。
( 5) 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 6) 小結:這一自然段,作者著力刻畫了“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作者先從千里馬的食量說起“一食或盡粟一石” ,這是夸張的說法,但這正突出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
普通馬, 而這一點決非是那些 “食馬者” 所能知道的, 他們只是按照普通馬的食量來喂養(yǎng)它,
所以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作者最后發(fā)出“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13、,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fā)展到高潮。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 1) 女同學朗讀第三自然段
( 2) 請同學提出疑問,其它同學幫助解決
( 3) 點明幾個重要的字詞的解釋:策、道、材、通、臨、其、邪
( 4) 請同學翻譯這一自然段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 “天下沒有千里馬! ”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
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
(5) 思考鞏固:
A 、那些語言能體現(xiàn)食馬者的無知和淺薄?
14、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 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
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 “天下沒有千里馬! ”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
B、本段哪句話能體現(xiàn)作者的寫作目的?
“天下沒有千里馬! ”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
C、本段表達出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對人才埋沒的憤懣之情。
再齊讀一遍,大家有沒有感覺到作者是在用一種怎樣的語氣在說?
( 6) 概括段意:對執(zhí)策者的“不知馬”進行辛辣的嘲諷。
( 7) 小結: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畫執(zhí)策者的形象,把“真無馬”與“真
不知馬”對照起來,生動地提
15、示了執(zhí)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馬也”結住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四、三讀課文,推究文理
1、齊讀課文
2、理解文章結構
本文雖短,結構卻十分精巧,作者先從正面提出問題: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然后
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 而伯樂不常有” ,從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系是如
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被終身埋沒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
接下去,自然就寫到
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現(xiàn)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fā)出強烈的譴責,進行
了辛辣的嘲諷。最后又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
”
16、這一貫穿全文
的中心。(屏幕顯示版書)
3、理解文章的深層寓意
提問:作者所說的“食馬者” 、“伯樂”、“千里馬”僅僅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明確:不是, “千里馬”比喻人才; “伯樂”比喻慧眼識才者; “食馬者”比喻愚妄無知的
統(tǒng)治者。文章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 表達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屏幕顯示版書)五、拓展延伸
有人說 “世有伯樂, 然后有千里馬” 的觀念是片面的,不能把發(fā)現(xiàn)千里馬的希望寄托在伯樂
身上。 伯樂難道就一定是公正、 無私的嗎?如果你是千里馬, 你會怎么做? (同學
17、們自由討
論、發(fā)言)
六、練習
附:
(一種看法認為“鳴之” 中的“之”依然是代詞,代馬。理由是與前兩句的結構保持一致。既然策之、食之中的“之” ,分別翻譯為鞭打它,喂養(yǎng)它,所以“鳴之”自然理解為代詞,指馬。即便教學參考書譯文也譯釋“鳴之“中的之為”它“的意思。其表述為“鞭策它不按
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它的意思。 ”另一種看法則是; “鳴之”中的“之”在這里調(diào)音節(jié),無實在意義。理由在于,的確從結構上看“鳴
之”是要與前面的“策之、食之”結構保持一致,這也遵循了駢文的句式整齊對應的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策”與“食
18、”分別是鞭打與喂養(yǎng)的意思,兩個都是及物動詞,動作的發(fā)出
者為喂馬者, 所以翻譯前兩個 “之” 為它,代表 “馬” 理所當然, 也順理成章。 而”鳴之“中的”鳴“本身是指鳴叫,動作是由”馬“發(fā)出的,不是喂馬者所施。要區(qū)分清楚這里前后動詞動作發(fā)出者不是同指一人,這里的”鳴“是不及物動詞。所以不能牽強把”鳴之“也翻譯
為鳴叫它。 顯得不合理, 也不符合語法規(guī)則。 這里的 “之” 就是用在不及物動詞 “鳴—鳴叫”后起協(xié)調(diào)音節(jié)、舒緩語氣的作用,不用翻譯。何況”之“本身也有”調(diào)音節(jié)“的作用。許多
例子也可見一斑。
例如: ①公將鼓之。 (左秋明《曹劌論戰(zhàn)》 )譯:魯莊公將要擊鼓進攻
19、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齡《狼》 )譯:時間長了,眼睛好象閉著,神情悠閑得很。③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國也》 )“之”用在動詞“鼓” (擊鼓)后,無實義,只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因此根據(jù)這里前后的語法具體語境,這里的“鳴之”的“之”為調(diào)音節(jié)輔助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 在這里討論“之 “的用法并不是吹毛求疵,在今天日益淡化語法現(xiàn)象的境況下似乎也顯得多余了點。 對這里”之 “的探討, 只是為了讓學生更清晰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
規(guī)范的語法規(guī)則, 幫助學生更好地去閱讀一些淺顯的文言文, 更規(guī)范地在生活中運用語言! )
板書設計:
伯樂不常有——不以千里稱也 (痛惜)
托
馬說 食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憤怒) 物
寓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嘲諷)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