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詩詞三首 (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13詩詞三首 (2)(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13 詩詞三首
《行路難》(其一)
1.以品、讀結(jié)合的方式賞析詩歌,培養(yǎng)詩歌鑒賞的能力。
2.理清作者情緒變化,感悟作者復雜情感。
3.探究本詩藝術(shù)手法,談?wù)撊松形颉?
一、導入新課
有這樣一個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嬰等名相自期,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yè),“使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鄉(xiāng)人司馬相如、揚雄那樣,以一篇辭賦文章一鳴驚人,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歲離開蜀地,“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歲才奉詔供奉翰林,兩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這個人就是李白。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代表作《行路難》(其一),感受詩人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
二
2、、教學新課
作者簡介: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年輕時漫游全國各地,曾經(jīng)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讒去職。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后病死于當涂。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現(xiàn)實,深切關(guān)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河,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quán)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于從民間吸取營養(yǎng),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diào)瑰奇絢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詩歌背景:《行路難》是李白在天寶三載(744年)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靶新冯y”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
1.本詩的前四句寫出了作者怎
3、樣的狀態(tài)?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他的感情的?
明確:前四句寫出“嗜酒見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踐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劍四顧心茫然”,寫出了他內(nèi)心的苦悶抑郁。為了表現(xiàn)這種苦悶,作者用“?!薄巴丁薄鞍巍薄邦櫋彼膫€連續(xù)動作與“金”“清”“玉”“珍”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就更能讓我們感受到詩人極度憤懣、抑郁不舒的心情。
【教學提示】
可引導學生從詩歌情緒的起伏入手思考。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弊髡咴谶@里并未渡河登山,那么這么說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確: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說明了他苦悶的原因?!氨ā薄把M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艱難險阻。李白本是
4、個積極處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歷史上的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宏大的事業(yè)。可是他受詔入京后,皇帝卻沒有重用,而且受到權(quán)臣的讒毀排擠,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像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
3.“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兩句化用了什么典故?用意何在?
明確:前一句化用了姜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的典故;后一句是伊尹受商湯聘用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的典故。作者在此化用這兩個典故,表明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tǒng)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yè)的信心。
4.“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作者化用典故剛剛有了信心,為何又開始感嘆行路難?
明
5、確:當作者的思緒再次回到現(xiàn)實中來的時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艱難。展望未來,只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這四句節(jié)奏短促,反復感嘆過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同時也表現(xiàn)出進退失據(jù)而又不甘自棄,繼續(xù)探索尋求出路的復雜心理。
5.“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兩句,說明作者最終擁有了怎樣的心境?
明確:說明了作者又對前路充滿信心,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峻而多歧,作者卻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彼岸。突出表現(xiàn)了他準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這是他唱出的最強音。
探究: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
6、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原因在哪里?
明確:(1)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2)詩人的浪漫主義氣質(zhì),以及不畏前途艱險的豪邁。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朗讀并背誦詩歌。
2.體會景物描寫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3.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及作者百折不撓的樂觀精神。
一、導入新課
提問:本文題目是什么意思?
明確:酬,即是酬答,以詩相答;樂天,即白樂天,也就是白居易。
唐敬宗寶歷二年,劉禹錫從和州返洛陽,途經(jīng)揚州時,遇到了白居易。在筵席上白居易寫了一首詩贈他,他就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詩作為答謝。那么白居易給劉禹錫
7、寫了怎樣一首詩讓他竟寫詩答復呢?這首答復詩又寫了怎樣的內(nèi)容呢?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學習。
二、教學新課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現(xiàn)河南省洛陽)人,唐代詩人。他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改革,失敗后,一再遭貶。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jīng)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禹錫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了這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答謝他。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教學提
8、示】
教師引導學生簡要學習本詩,引導學生關(guān)注寫作背景。
1.作者為什么說“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明確:在《醉贈劉二十八使君》中白居易提到“二十三年折太多”,作者既是寫酬答之詩,便從此處作起,而“巴山楚水”泛指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等邊遠地區(qū),在當時這些地方都十分荒僻偏遠,劉禹錫想改革時弊,遭到打擊,卻被貶到凄涼荒僻之地如此之久,其憤慨心情也就不言而喻。
2.“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明確:化用了“聞笛賦”與“爛柯人”兩個典故,“聞笛賦”指西晉向秀所作的《思舊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quán)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一次向
9、秀經(jīng)過亡友嵇康的舊居,聽見有人吹笛,不勝悲嘆,于是寫了《思舊賦》,作者寫此意在想起當年因政治改革失敗被殺被貶的朋友,不勝懷念?!盃€柯人”指晉人王質(zhì)。據(jù)《述異記》載,王質(zhì)入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便停下來觀看。等到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柄已朽爛。回到村里,才知道已過了上百年。此處作者以王質(zhì)自比,寫自己被貶離京雖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卻有隔世之感。作者用這兩個典故,表達了對舊友的悼念,抒發(fā)了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嘆。
3.賞析“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明確:“沉舟”“病樹”為詩人自喻。這兩句針對白居易贈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而發(fā)。白詩的意思是您是個這么有才能的人
10、,長期被貶邊遠地區(qū),寂寞地閑望山水風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職將由誰來承擔呢?而劉詩答的意思是雖然我一人被貶遠遷,但后繼者仍大有人在,何必為我一人可惜?顯示了詩人開闊的胸懷。
4.請比較《醉贈劉二十八使君》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說說兩首詩誰的境界更勝一籌。
明確:本詩是劉禹錫回贈白居易的詩作,白居易原本只是感喟,詩中多流露出的是嘆惋之情。而劉禹錫的回贈詩,雖也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遭受政敵打擊,長期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心境,但“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兩句,更顯出了他豁達的人生觀。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結(jié)合全詩內(nèi)容,簡要說說本詩的主旨。
明確:詩的首聯(lián)以傷感低沉的情調(diào),
11、回顧了詩人的貶謫生活。頷聯(lián)借用典故暗示詩人被貶時間之長,表達了世態(tài)的變遷以及回歸以后人事生疏而悵惘的心情。頸聯(lián)是全詩感情升華之處,也是傳誦千古的警句,詩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樹”,意思是自己雖屢遭貶謫,但新人輩出,也令人欣慰,表現(xiàn)出他豁達的胸襟。尾聯(lián)順勢點明了酬答的題意,表達了詩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堅韌不拔的意志。
《水調(diào)歌頭》
1.反復朗讀本首詞,體會其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領(lǐng)會詞人情感的變化過程。
3.理解詞人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tài)度。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許多詩人以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你能背
12、一些詠月的詩詞嗎?(預習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畎住鹅o夜思》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铎稀队菝廊恕?
千年以前,大文豪蘇軾也在中秋明月下對酒當歌,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詠月名篇——《水調(diào)歌頭》。今天,就讓我們走近蘇軾,走進他的詞。
【教學提示】
可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幾時有》,引導學生關(guān)注課文內(nèi)容。
二、教學新課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
13、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shù)表現(xiàn)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代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因為與當權(quán)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zhuǎn)在各地為官。他曾經(jīng)要求調(diào)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xiàn)。熙寧九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弟弟蘇轍
14、分別之后,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教學提示】
詞:是一種新體詩歌,盛行于宋代的一種文學體裁,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詞按字數(shù)的多少大致可以分為小令、中調(diào)和長調(diào)。詞有詞牌,每一種詞牌都代表一支曲子,有嚴格的字數(shù)和平仄要求,一般的詞人只負責“填詞”就行了。詞的內(nèi)容一般分為上、下片或上、下闋。詞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婉約派代表:柳永、李清照。豪放派代表:蘇軾、辛棄疾。
1.初讀文本,借助工具書梳理字詞。
2.教師范讀或播放范讀音頻,學生模仿著讀,并在朗讀中把握朗讀節(jié)奏。
節(jié)奏劃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15、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D(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1.小序交代了哪些內(nèi)容?
明確:小序交代了寫這首詞的時間和原因。時值中秋佳節(jié),月圓之夜,因此寫月,古人見月思鄉(xiāng)思親,蘇軾亦然,因此寫此作來懷念自己的弟弟。
2.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的是什么?
明確:上闋:寫月下飲酒(寫景),由幻想超脫塵世,轉(zhuǎn)化為喜愛人間生活。
下闋:寫對月懷人(抒情),由感傷離別轉(zhuǎn)化為對離人的祝福。
3.上闋寫到
16、月宮境界,反映了詞人對天上宮闕的向往的心理狀態(tài),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態(tài)呢?請結(jié)合下面提示做簡要分析。
提示:寫作該詞時,蘇軾正被貶密州任知州。當時他在政治上不得志,一再遭貶。其時,他和弟弟蘇轍(即子由)已經(jīng)七年沒有團聚了。
明確:他寫這首詞時正政治失意,思想的矛盾、對現(xiàn)實不滿充塞胸懷,由此,才寫出幻想中的天上宮闕,幻想超脫塵世。
4.為什么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也反映了他矛盾的心理?他最終是否選擇了乘風歸去?
明確: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xiàn)實,出世與入世兩方面都吸引著他,顯現(xiàn)出了他的矛盾心理。但矛盾的最終結(jié)果是回到現(xiàn)實,“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便說明他最終選擇了入世
17、。
5.下闋寫月光引起作者的無眠,作者為什么會“無眠”?作者在此處的“無眠”是否還有深刻含義?
明確:文章在小序中便說“懷子由”,這“無眠”正是因懷念親人而起。而“無眠”一詞在此還有更深刻的含義,即泛指那些中秋佳節(jié)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
6.請賞析“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兩句。
明確: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以最開放的心胸慨然面對一切,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效仿。
7.再次朗讀詩歌,要求字正腔圓、有板有眼、抑揚頓挫、有情有味,要能讀出矛盾的心理,積極的處世態(tài)度,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三、板書設(shè)計
可取之處
1.詳細規(guī)劃三首詩的教學目標,且三首詩歌的教學目標落實全面;
2.以朗讀穿插于全文學習中,有助于培養(yǎng)詩歌鑒賞能力。
不足之處
1.由于課時限制,詩歌教學無法向課外延伸;
2.學生對古人的情愫把握能力較差,難以理解詩歌中寄寓的深情。
第四單元 (這是邊文,請據(jù)需要手工刪加)
,第四單元 ) 青春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