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第六單元.doc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第六單元.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第六單元.doc(2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6.小石潭記 教學目標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細致描摹的方法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 2.能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nèi)容和藝術手法。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怎樣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教學準備 文章以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教師可以導游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把握課文內(nèi)容。輔之以多媒體手段,將配樂范讀、錄像畫面結合起來,增強直觀效果。設計思路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雖是游記,卻不能當作一般游記來讀。試想,作為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當如何?恐怕是苦中作樂者多。本文最大的特點不在于景色寫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義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聞水聲”固然能使作者“心樂之”,游魚的“往來翕忽”也能讓作者獲得與之相通的快樂,但是,作者的身份和處境,卻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覺與內(nèi)在心靈的感受的異步和反差。越是優(yōu)雅清靜的環(huán)境,越讓作者感覺到難以承受的冷清與孤寂。因美景而生感傷,于高潮處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觸動,使作者幾乎要逃離剛剛還帶給他快樂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否則,便無法解讀“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復雜內(nèi)涵。當然,這不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但卻是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jīng)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這位作家是誰?(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彩屏顯示課題。)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彩屏顯示。)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聲屏顯示朗誦錄像。要求學生認真觀看畫面,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diào)。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彩屏顯示。) l(1)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正確的一組是 ( ) A.篁竹(huang2)清冽(lie4)為坻(di3) B.為嶼(yu3)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 爾(chu2)翕忽(燈)差互(cha1) D.寂寥(1iao2) 悄愴(chuang4) 幽邃(sui2) (2)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做底。 B.潭中魚可百許頭:潭中的魚可以數(shù)出有百多條。 c.怡然不動:(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 3.齊讀課文。 四、引導討論,完成目標 (彩屏顯示以下問題。) 1.作者是怎樣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huán)相碰發(fā)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彩屏顯示。) 明確:發(fā)現(xiàn)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五、布置作業(yè) 1.熟讀并背誦全文。 2.翻譯第二自然段。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課文內(nèi)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qū)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的目標。 (彩屏顯示。) 學習目標: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學習討論,完成目標 、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經(jīng)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經(jīng)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huán)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本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彩屏顯示。) 發(fā)現(xiàn)小潭 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自然段。 5.討論下列問題: (1)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2)潭水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彩屏顯示錄像:潭水、游魚畫面。)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xiàn)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cè)面描寫。 (3)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亻臺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游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彩屏顯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魚、陽光、影子 側(cè)面描寫水的清澄:游魚 亻臺然不動 亻叔爾遠逝 動靜結合特寫鏡頭 6.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8.討論以下問題: (1)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么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里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吹靡姷囊欢嗡娣从持旃庠朴?,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顯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滅可見 岸勢 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9.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0.教師范讀第四自然段。 11.討論以下問題: 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diào),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jīng)凄清環(huán)境的觸發(fā),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彩屏顯示。)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凄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結尾是記錄同游者,是游記常用的一種格式。 三、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fā)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 游記里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鑒。至于篇末表現(xiàn)出來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四、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附總板書: 小石潭記 見小石潭:隔、聞、伐、取、見………移步換景 | 潭中景物…………………………………特寫鏡頭 潭水:清澄,側(cè)面描寫 游魚:動靜結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勢:參差不齊 |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記錄同游者……資料鏈接 1.柳宗元,字子厚(773_819),原籍河東(今山西省芮城、運城一帶)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稱柳河東。曾任唐朝禮部員外郎,因參加政治革新失敗被貶,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間,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發(fā)布政令,“革其鄉(xiāng)法”,使已淪為奴婢的人,仍可出錢贖回。家甚貧者,柳宗元自己出錢助贖;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曾親自組織農(nóng)民開荒種地,植竹栽樹。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動于時。他寫的《天說》《地對》《非國語》以及被貶后續(xù)成的《貞符》等,都是哲學論著,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給當時的神教學說以猛烈抨擊,且創(chuàng)立了“生人之意”為歷史前進的動力,否定“天”和“圣人”創(chuàng)造歷史的觀點。 2.柳宗元在文學上的貢獻尤為突出。他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并稱“韓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恫渡哒哒f》揭露社會矛盾,尖銳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筆鋒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詩文,被劉禹錫匯編成《柳河東集》,成為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教學反思: 27.岳陽樓記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全文。 2.學習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 3.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會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中的實詞,了解文中“以”“則”等虛詞和“然則”“得無”的用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朗讀和背誦全文。 (2)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 (1)學習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 (2)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 教學準備 1.岳陽樓、《洞庭晚秋圖》的電腦展示圖片。 2.將課文的知識整理成幻燈片。 設計思路 1.本文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不僅立意高遠,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齊中見變化,尤其便于朗讀。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吟味,體會文章的特點,并讓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導學生自讀,教師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啟發(fā)引導。 3.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名樓導入 師:同學們,我國的很多名勝古跡,都留下了文人騷客的詩詞歌賦。比如我國古 代的三大名樓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上面就銘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灝《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讓人回味無窮;而岳陽樓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傳唱不衰,《岳陽樓記》成為寫景狀物抒發(fā)真情的名篇。今天,我們就來閱讀這一名篇,看看它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感情。二、電腦示圖解題 岳陽樓樓址在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張說在閱兵臺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樓賦詩。 1046年,范仲淹的摯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岳陽樓。當時,范仲淹亦被貶在鄧州作官。滕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的岳陽樓寫記,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jù)此圖,憑著豐富的想像,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表達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激勵我們要以天下為己任,樹立崇高的理想,擁有寬闊的胸懷。三、初步感知,自讀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朗讀時應注意節(jié)奏。本文駢散結合。讀駢旬,節(jié)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其余按意義劃分,不要讀破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相鄰的兩組駢句之間,要有稍長的停頓。如:上T/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2.讀懂文旬。 借助工具書和課本注釋,讀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師提示重點詞語與句子,要求學生自讀時注意。 (幻燈顯示。) (1)積累詞語: 實詞:(名詞)賦、國、景、大觀、遷客、騷人、寵辱 (動詞)謫、屬、把 虛詞:夫、斯、其、微、則、然則 詞組:百廢具興、浩浩湯湯、氣象萬千、淫雨霏霏、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虎嘯猿啼、 滿目蕭然、感極而悲、一碧萬頃、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曠神怡、先憂后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理解句意: 得無異乎?(反問句) 吾誰與歸?(變序句) l 則有……”者矣。(長定語句) l 其必日……乎。(表示揣測語氣的陳述句)『 (3)閱讀思考: ①范仲淹寫本文的緣由是什么?當時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處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寫景的句子,想一想它們所寫的景物各有什么特點?它們在文章中分別起了怎樣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四、難句探究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分析:(1)這句的基本結構是時間修飾復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復句。 (2)“越明年”歷來有兩種解釋:一、“越”作“逾”講,作“渡過”講,這是《說文》的本義;《廣雅釋估》也說“越;渡也”。二、“越”作“及”講,這是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的說法。王引之說,“越,猶‘及’也,《書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舉了《尚書》兩個例子,《尚書》“越六日乙未”這種類型的結構共十二個,都作“到”“及”講??雌饋韮煞N說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據(jù)《岳州府志》“職方考”的《宗諒求記》中的“去秋以得罪守茲郡”和“明年春……增其舊制”等材料來看,滕子京確實是從慶歷六年開始修岳陽樓的,應當以第一種說法為妥。 譯文:“過了明年,政事順利,上下和睦,一切廢棄了的事兒都興辦起來啦?!? 2.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分析:“得無……乎?”有人認為有三種解釋:一、用反問語氣強調(diào)肯定謂語所表達的意思;二、相當于“大概”,也是肯定謂語;三、向否定事實方向推測,相當于“該不會……吧”。第一說似嫌煩瑣,而且“得無”是兩個詞,不是一個詞。異,不同。無,沒有。得,能夠。乎,嗎,在是非問句后面的語氣助詞。能夠沒有不同嗎?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這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一個強有力的發(fā)問,即“能同乎?”下文“淫雨霏霏……感極而悲”是一種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是又一種心情,具體地說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飲食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等于“平時飲食能夠不衰退嗎?”“妾得無隨坐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等于:“我能夠不株連受罪嗎?”跟“得無”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無…‘能勿”。袁仁林《虛字說》:“俱反問辭,見其不能也?!痹倏匆韵峦茢啵寒?不同)、無異(同)、得無異乎(得同乎)、不相同也?!安幌嗤病笔菢闼氐闹标悾暗脽o異乎?”是委婉的發(fā)問,具有精湛的修辭技巧。 3.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分析:課文沒有給“至若”作注?!稓v代散文選》的注釋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風和日麗的春天。若,像?!卑矗哼@里把“至”跟“若”分拆為兩個詞,而且把“若”解釋為“像”,恐屬未當?!爸寥簟笔菃渭兊倪B詞,詞根是“至”,“若”則是一個詞綴,沒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有“今也玩好變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日拔。至圣人不然……”(《韓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雖為俠,而逢巡有退讓君子之風。至若北道姚氏……南陽趙調(diào)之徒,此盜蹌居民間者耳?!?《史記游俠列傳》)“元,凱既登,巢,許獲逸。至于今日,所謂道之云亡,邦國珍瘁?!?《晉書賀循傳》)“如”和“于”跟“若”一樣,也只能是詞綴。(請參閱《現(xiàn)代漢語虛詞的構成方式》,見《語文知識》1957年第6期)論述某種情況或某件事情的時候’,把話題轉(zhuǎn)到跟論述有關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帶假設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說的是“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這里講到另一種境界,就用“至若”來連接。 譯文:“至若到了春氣暖和,陽光明媚的時候,波瀾不起……” 4.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分析:(I)這是一個對偶句?!板\鱗”特指美麗的魚。 (2)“翔”跟“集”是一對反義詞,“游”跟“泳”也有反義因素。“游”在《說文》中的解釋:“浮行水上也。”“泳”在《說文》中的解釋:“潛行水中也?!? 譯文:“沙鷗或者齊飛,或者群集,魚兒有時浮出,有時潛入?!? 5.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分析:(1)“而或”其實是兩個詞,“而”表順接;“或”作“有時”講。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詩道崩壞,忽忽憤發(fā),或食綴脯……”(自居易《與元九書》) (2)“一空”“千里”都是數(shù)量詞組作謂語,“長煙”“皓月”都是偏正詞組作主語,“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是一個工整的對偶句。 (3)“浮光躍金,靜影沉璧”,也是對偶句,各又隱含著一個比喻,就是“浮光如躍金,靜影似沉璧”,“躍”,不只是“閃動”,更有躍出水面的意思。二陣風吹來,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蕩著的黃金。上句寫水上之景,下旬寫水下之景?;蛘f“浮光躍金”,從意思、從工整的對偶上看,應當接“沉影靜璧”,“靜影沉璧”實在是錯綜形式。 譯文:“有時彌漫的炊煙完全消散,皎潔的月色籠罩千里。浮動的月光,把微波變成跳躍的黃金,靜謐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果是“沉影靜璧”,譯文或可也是對偶句。 6.居廟堂之高l則憂其民。 分析:(1)假設復句。主語“古仁人”都因承前省。 (2)“廟堂”,一般的解釋是,“廟”,宗廟;“堂”,殿堂;“廟堂”指“朝廷?。有人認為“唐宋時期的‘廟堂’決非‘朝廷’的意思”,“是指宰相副宰相議事的地方,因此用來作宰相、副相的代稱,既可以代其位,又可以代其人?!? 我看“居廟堂之高”可以說成“處在宰相或副相這樣的高位”;但也不一定,“古仁人”的官職低于“宰相”或“副相”的也可以說是“居廟堂之高”。又如“廟堂之議,非草茅所當言也?!?《漢書梅福傳》)這“廟堂”是指高官乃至皇帝,不一定只是“宰相”或“副相”。至于“居廟堂之高”,完全可以解成“處在朝廷的高位”,包括做皇帝在內(nèi)。 譯文:“處在朝廷的高位,就關懷他的百姓?!? 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分析:“先”“后”都是形容詞。拙著《文言難句例解》卷一的第134頁說“先”“后”的后面省去了介詞“于”。又如:“先吳壽夢之鼎。”(《左傳襄公十九年》)“先”的后面也省略了“于”,這句意思是“在吳王壽夢所鑄用的鼎前面”?,F(xiàn)在說,“先”“后”是形容詞增加在動用法,“先天下之憂”“后天下之樂”,就是“在天下之憂先”“在天下之樂后”。又如“窈窕艷城郭”(《孑L雀東南飛》),“艷”也是形容詞增加在動用法?!岸?,可以譯成“就”,后一個“而”用來表示遲,可以譯成“才”。兩個分句都是連動式,前一個謂語是方式,后一個謂語是行動,方式跟行動之間用“而”字來連接,是用“而”字來劃分界限。一說“先天下之憂而憂”是“先天下之憂而后己憂”,陷于隨意增字解句,這并不足取。 ’ 譯文:“在天下人憂愁的前面憂愁,在天下人快樂的后面快樂?!? &微斯人,I吾誰與歸? 分析:《文言文的語言分析》(張拱貴、黃岳洲著)說“誰與歸”就是“與誰歸”,把“與”看成介詞,這是根據(jù)一般的解釋。這里“與”跟“歸”都是動詞,作“結交”或“稱許”講,《廣雅釋估》:“與,許也?!薄墩撜Z微子》:“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與”跟“歸”兩個及物動詞同時管一個前置的賓語“誰”。這樣,“吾誰與歸”就得譯成“我稱許誰,歸宿到誰(的寓居)的地方去呢?”“與”的相同用法又例如:“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戰(zhàn)國策齊策》)但是,語言是發(fā)展的,詞性也在發(fā)展,“與”產(chǎn)生介詞的用法是在西漢,《史記淮陰侯列傳》:“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第二個“與”是介詞,《岳陽樓記》是宋人作品,把“與”解成介詞應該是可取的。又,《文選》張華《雜詩》之二:“佳人不在茲,取此欲誰與?”“與”也是動詞,作“給與”講。五、布置作業(yè) 反復朗讀課文,加深理解。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一、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學生給下列字注音:(幻燈顯示。) 謫(zhe2) 屬(同“囑”zhu3) 淫(yin2) 霏(fei1) 檣(qiang2) 楫(ji2) 冥(ming2) 讒(chan2) 偕(xie2) 2.朗誦全文。 二、研習新課 1.理解文章層次結構。 下面請同學們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記敘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由此生發(fā)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體。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第一層(2自然段):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并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第二層(3—4自然段):用兩個排比段分別寫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發(fā)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2.提問:寫文章,往往以一兩個警句(關鍵性詞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這背景是什么?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基礎上“重修岳陽樓”,這說明滕子京在謫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條。由此可見作者欣賞他的闊大胸襟,與一般的“遷客”不同。 3.提問:第2自然段寫洞庭湖的全景,用“銜遠山,吞長江”,如果把“銜”改為“連”,把“吞”改為“接”好不好?為什么? 討論并歸納:洞庭湖是無生命之物,用“銜”“吞”則使之產(chǎn)生生命之感,把“遠山”“長江”跟洞庭湖的關系寫得活靈活現(xiàn),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動人畫面。如果用“連”“接”來替換,只是客觀地說明三者的相對位置,畫面是靜止的,效果沒有這樣好。 4.提問: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 討論并歸納: (1)氣勢非凡:銜遠山,吞長江。 (2)寬闊無邊: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3)湖光山色: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5.提問:作者沒有停留在寫景上,而用“然則”從岳陽樓的地理形勢,轉(zhuǎn)入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6.朗讀第3自然段,提問:這幅畫面渲染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為什么會有這樣 的心情? 討論并歸納:極力渲染“悲”的氣氛。因己而悲。 7.朗讀第4自然段,提問:這幅畫面渲染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 討論并歸納:極力渲染“喜”的氣氛。因物而喜。 8.提問: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喜”。這樣寫是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zhuǎn)人議論,突出全文的主旨。 9.提問:“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 討論并歸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提問:“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 討論并歸納:先講“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講“樂”,“后天下之樂而樂”。 11.提問:“進”指什么?“退”指什么? 討論并歸納:“進”指“居廟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處江湖之遠”,不在朝廷上做官。 12.提問:“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討論并歸納: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13.提問: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討論并歸納: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边@里說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l來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fā)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并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表現(xiàn)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著借鑒和教育的意義。 .’ 14.提問: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樣推出這個警句的? 討論并歸納: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設問方式逐層推進,最后才點出警句。先用比較方式設問,以“不以物喜……則憂其君”說明“古仁人之心”的內(nèi)涵,顯示了“古仁人”的闊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進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問“何時而樂”,使文章又推進一層。設問后而警句出現(xiàn),給人印象極深。 三、小結 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fā)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并以此規(guī)箴友人。文章先由敘事人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說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后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說明作者意圖。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自然結合起來,句式上駢散交錯,節(jié)奏不斷變化,讀起來聲調(diào)鏗鏘,使人產(chǎn)生審美的愉悅。 四、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一、三題。 2.選用本課的《作業(yè)設計》。 第三課時一、思考與討論 1.本文寫景的特點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寫愁苦之景則悲情畢現(xiàn),寫歡樂之景則喜氣洋洋。寫景取得這樣的效果,奧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選擇景物和渲染氣氛。細讀這兩段寫景的部分,說說作者為表現(xiàn)“悲”“喜”兩種不同的感情,分別選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樣渲染氣氛的? 引導要點:作者選擇的景物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為例:雨是“淫雨”,風是“陰風”,浪是“濁浪”,時間是“薄暮”,所聞是“虎嘯”和“猿啼”,無不是帶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號”“排空”“冥冥”等詞語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風高、恐怖凄慘的畫面就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來沒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檣”“楫”等,但配以“隱曜”“潛形”“不行”“傾”“摧”等詞語,就帶上了濃重的愁苦色彩。 (第4自然段的特點與第3自然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體會。) 2.第3、4自然段除了選擇景物和渲染氣氛都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這個相同點外,兩段在結構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寫景,后抒情,為情設景,緣景抒情;甚至連前后兩個抒情句的表達方式也完全相同。試聯(lián)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兩個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為什么? 引導要點:這兩個抒情句是文章思路發(fā)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前句寫遷客騷人登樓而悲,后句寫遷客騷人登樓覽物而喜。聯(lián)系上文看,是為了落實“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句;聯(lián)系下文看,是以遷客騷人隨物而變的心情,襯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從而引發(fā)出“先憂后樂”一段正論。如果把兩個抒情句刪去,文章思路中斷,文章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也被破壞。 3.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色? 引導要點: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齊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對偶、排比、錯綜手法,使文章既有氣勢又富于錯綜變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對稱的。其次,在煉字上也很有特色,如“銜遠山,吞長江”的“銜”和“吞”把客觀事物寫活了,把視覺跟感覺結合起來了。又如“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的“觀”字用得準確,因為“觀”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視”,用“看”,都不合適?!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句是千古傳誦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細體會。二、總結性練習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陰風怒號( ) 薄暮冥冥( ) 浩浩湯湯( ) 岸芷汀蘭( ) 郁郁青青( ) 寵辱偕忘( ) 嗟夫( ) 屬予作文以記之( ) 2.下面譯文中有幾處譯得不正確,找出來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擔憂,退處民間又為君主擔憂,真是進朝做官也擔憂,退處民間也擔憂。然而他們什么時候才樂呢?他們必定會說“憂在天下人之先,樂在天下人之后”吧。 3.第3自然段的寫景、抒情與第4自然段的寫景、抒情是什么樣的關系?這兩段對表現(xiàn)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什么作用? 4.本文有兩種對偶句,一種是兩句相對,如“北通巫峽”對“南極瀟湘”;一種是本句自對,如“遷客”對“騷人”。試從文章中各找出幾組對偶句來,并說明它們是怎樣構成對偶的。 答案提示: 1.略。 2.有兩處譯得不正確:(1)“是進亦憂”把“是”譯成“真是”不對?!笆恰笔谴~,相當于“這”,可譯為“這(真是)……”。(2)“然則”誤譯為“然而”,應譯為“(既然)這樣,那么”。 一 3.略。 4.兩句相對。 ,銜遠山——吞長江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日星隱曜——山岳潛形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一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本句自對: 政通——人和 朝暉——夕陰 遷客——騷人 檣傾——楫摧 虎嘯——猿啼 去國——懷鄉(xiāng) 憂讒——畏譏 春和——景明 心曠——神怡 岸芷——汀蘭資料鏈接 1.作者作品。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現(xiàn)在江蘇省蘇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死后謚號文正。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間任西溪鹽官,建議在泰州修捍海堰。寶元三年(1040),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副使,加強對西夏的防御,屢立戰(zhàn)功。慶歷三年(1043),西夏請和,范仲淹還朝,任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蔭”為官、選用干練的人員、嚴格執(zhí)行政令等項,又主張興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對罷政,于慶歷五年(1045)貶放鄧州,以后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穎州任途中病死。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胸襟被千古傳唱?!对狸枠怯洝愤x自《范文正公集》。 2.寫作背景。 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張,觸動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罷奪參知政事(副宰相)的職務,貶放鄧州(現(xiàn)在河南省鄧縣)。第二年六月,謫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行將落成,函請范仲淹作記,并附上《洞庭晚秋圖》。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就是在這年九月十五日寫成的。 3.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發(fā)憤苦讀,憊甚,輒以涼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人不堪其憂,仲淹不改其樂也。既任(做官),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讒受貶,慶歷五年由參知政事(副宰相)謫守鄧州。勤政愛民,有政聲。常自誦日:“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 教學反思: 28.醉翁亭記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3.積累文言詞匯,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理解文章內(nèi)容和主題。 (2)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教學準備 1.準備課文的朗讀錄音帶。 2.將本課知識點制作成課堂使用的幻燈片。 3.學生準備漢語詞典、文言文詞典等工具書。 設計思路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文言文的教學內(nèi)容和要求,重點要放在熟讀和背誦上,在此基礎上基本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诖?,本文教學從讓學生熟讀課文起始,通過反復誦讀,使學生對課文大意有個初步感知;然后,指導學生以二人小組和全班討論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這是基本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 對于基本理解課文內(nèi)容這一教學目標,擬化繁為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體會作者文中蘊含著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學生對此有所體會或了解,便能達到這一教學目標。 本文語言駢散結合,讀起來上口。因此,將朗讀、背誦確定為教學的主要目標。背誦一定量的名篇,對學生是終生有益的,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本文內(nèi)容和寫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讀的東西,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讀、背為本課教學的第一重點。同時,并不忽視引導學生對全文基本內(nèi)容的理解,只不過處理上采用了較為簡潔的思路而已——抓住一個“樂”字,體會作者所樂的內(nèi)涵。應該說,學生能夠理解了這個“樂”,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內(nèi)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悶,他經(jīng)常去滁州西南的瑯琊山飲酒抒懷,并與山寺內(nèi)的住持智仙和尚結為莫逆之交。智仙為方便好友游訪,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歐陽修休息、飲酒。歐陽修用自己的別號“醉翁”為這座亭子命名。后來,便寫了《醉翁亭記》。 本文是慶歷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為滁州太守時寫的。文章極其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huán)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 二、讀課文 1.聽讀。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要求: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漢語拼音。 2.正音。 (幻燈出示下列字詞,請學生讀準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釀( ) 僧( ) 輒(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僂( ) 朝( )而往 3.學生試讀課文。 朗讀課文。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語氣不盡相同。“也”大致表達了以下幾種語氣: (1)陳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環(huán)滁皆山也。 瑯琊也。 (2)肯定(用于介紹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謂也。 (3)感嘆(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間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讀時,應通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后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一般來說,凡表示轉(zhuǎn)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凡作為連接詞語的“而”和有調(diào)整音節(jié)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如:朝而往,暮而歸。 此外,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旬式,讀時節(jié)奏要富于變化,悅耳動聽。 4.學生互讀課文。 方法:二人小組,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錯誤;各讀一遍。 5.指定一位學生朗讀,集體糾正讀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學習。 二人合作,參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沒有注解的語句,憑借學過的文言常識解決或查閱工具書解決;解決不了的,畫下來,待全班集體討論解決。 說明:引導學生利用書上注解和工具書獨立學習,這也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設立二人小組來討論全文大意,是為了互相啟發(fā),并利于調(diào)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集體解難。 各小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問題,集體討論,教師適時點撥或給予解答。 (幻燈展示。) 難點提示: (1)第1自然段。 環(huán)滁皆山也:環(huán)滁,環(huán)繞著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別。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深秀,幽深秀麗。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轉(zhuǎn):回,曲折回環(huán)。轉(zhuǎn),盤旋彎轉(zhuǎn)。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翼然,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指亭四角飛檐翹起。臨,靠近。 名之者誰:名之者,給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謂也:自謂,自稱,太守用自己的別名(‘‘醉翁”)來命名。 飲少輒醉:輒,就。 故自號日醉翁也:自號,給自己起了個別號。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樂:欣賞山水的樂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領會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飲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i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層意思時常用,I近乎“要說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樹林里的霧氣。 ” 云歸而巖穴暝:云歸,云霧聚攏在山中。巖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變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發(fā)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氣。 佳木秀而繁陰:佳木,好的樹木。秀,枝葉繁茂。繁,濃密的。 風霜高潔:即風高霜潔,形容秋高氣爽,霜色潔白。 (3)第3自然段。 至于負者歌于途:至于,連詞,多用于句子開頭,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負者,背負著東西的人。、 傴僂提攜:傴僂,彎腰駝背的樣子,這里指老人。提攜,拉著手行走,這里指被拉著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葷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雜然而前陳者:雜然,錯雜。陳,擺放。 宴酣之樂:酣,盡興地喝酒。 非絲非竹:絲、竹,指音樂。絲,弦樂器。竹,管樂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飲時以飲酒為賞罰的一種游戲。 弈者勝:弈,下棋。 觥籌交錯: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I,酒籌,宴會上行令或游戲時飲酒計數(shù)用的簽子。交錯,交互錯雜。 蒼顏白發(fā):蒼顏,臉色蒼老。 頹然乎其間者: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指醉醺醺的樣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陽在山:已而,過了一會兒,不久。 樹林陰翳: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鳴聲上下:上下,樹上樹下。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其樂,樂他所樂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樂趣。第一個“樂”字是動詞,第二個“樂”字是名詞。 醒能述以文者:述,記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謂誰:謂,為,是。 3.詞語小結。 (幻燈展示。) (1)而 表并列泉香而酒洌 表承接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表修飾雜然而前陳者 表轉(zhuǎn)折而不知人之樂 (2)也 表陳述環(huán)滁皆山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嘆在乎山水之間也四、再讀課文 集體朗讀全文。要求:注意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一個字,畫出來。五、布置作業(yè) 熟讀全文。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一、集體朗讀課文 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一個字。二、主旨探究 1.表達全文主旨的一個字是什么? 明確:樂。 :2.文中寫出了誰“樂”7 明確:太守樂,眾賓樂,滁人樂。 3.太守,眾賓為何而“樂”? 明確: 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 眾賓客:從太守游而樂。 4.文中怎樣寫出了滁州百姓之樂? ’ 明確: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jj-5.’滁人歡樂情狀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從滁州百姓之樂中,可以體會出什么內(nèi)涵?有沒有太守之樂在里邊? 明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俺擞巍睂懙糜新曈猩懈杪暫秃魬?,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彩烈出游,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也為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6.小結。 本文以“樂”為主線,用“醉”與“樂”的統(tǒng)一,寫出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三、寫法探究 1.提問:本文寫景按照什么順序?qū)懙? 討論并歸納: (1)寫亭的環(huán)境:從遠到近。 (2)寫山間之朝暮:從早到晚。 (3)寫山間之四時:從春到冬。 (4)寫宴飲場面:從外到內(nèi)。 2.提問:本文寫景上有什么特色? 討論并歸納:寫景與抒情相結合。 (1)寫亭的環(huán)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現(xiàn)亭賞心悅目的外景;又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zhuǎn)”表現(xiàn)亭幽清的環(huán)境;接著寫亭的近景,用鳥翼作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后借解釋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寫景抒情的 基調(diào)。 (2)寫亭四周的朝暮、四時之景,以“樂亦無窮”表現(xiàn)作者縱情山水之意。 (3)寫滁州官民同樂的圖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tài),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俗人情畫從側(cè)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見,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上是相當出色的。 四、小結全文 1.貫穿全文的主線是“樂”字?!白怼迸c“樂”是統(tǒng)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zhì),寫“醉”,正是為了寫“樂”。作者的“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著一個“樂”字。在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后再補一筆,便借“山水之樂”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線。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山中朝暮和四時之景并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漸人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能體會到的,還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時,“樂”的內(nèi)涵就加深了。因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表現(xiàn)了“與民同樂”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結束這一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說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間”,同時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tǒng)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寫景抒情自然結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為散句,但也間有駢句,特別是使用21個“也”字作句尾,韻味濃郁;巧妙地用了25個“而”字使文章流暢優(yōu)美,從容婉轉(zhuǎn)。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環(huán)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這些名句要熟記、牢記,并理解其內(nèi)涵。 五、背誦課文 1.指導背誦,重點在引導學生從內(nèi)容理解人手,盡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話,分作三層來理解背誦。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遠而近寫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這里寫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號的由來;最后兩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層,將內(nèi)容相關聯(lián)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記憶?!? 2.逐段背誦。每段限定背誦時間,以培養(yǎng)強記能力。 六、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 資料鏈接 《醉翁亭記》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江西永豐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四歲喪父,家境貧寒,母以荻桿畫地教讀。24歲考取進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職,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教學反思: 29.滿井游記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難字、難詞和一詞多義。 2.體會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難字、難詞和一詞多義。 2.掌握比喻的運用。 教學準備 1.準備課文朗讀帶。 2.制作知識歸類和問題思考的投影。 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能閱讀較淺易的文言文。學習文言文貴在積累,“滴水穿石”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學習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讀,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分以下幾步去做: 第一步,通讀全文-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年級 下冊 語文教案 第六 單元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820124.com/p-8332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