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語文高考試題分類解析【考點11】社科文閱讀.doc
《2011年語文高考試題分類解析【考點11】社科文閱讀.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1年語文高考試題分類解析【考點11】社科文閱讀.doc(2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1年語文高考試題分類解析 【考點11】社科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l~3題。 《詩經》原來是詩,不是“經”,這在咱們今天是很準確的。但在封建社會里,詩三百篇卻被尊為“經”,統(tǒng)治階段拿它來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詩三百篇是一種配樂演唱的樂歌。這些樂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會和各種典禮,當作儀式的一部分或娛樂賓主的節(jié)目。另一方面則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會生活,當作表情達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語言差不多,當然它更加曲折動人。例如周代有一種“獻詩陳志”的做法,當一些人看到國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壞事,就做一首詩獻給他們,達到頌美或者諷諫的目的。還有人由于個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過詩來發(fā)泄和申訴。應該說明,“獻詩陳志”是要通過樂工的演唱來獻給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獻詩”總和“簪獻曲”或者“瞍賦”、“矇誦”并提。 在人民群眾的生活里,詩歌也常用于表情達意,例如《詩經邶風新臺》和《詩經秦風黃鳥》等,都是針對具體的現(xiàn)實問題而發(fā)的。古代史傳中還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內的“徒歌”,例如《左傳宣公二年》記載宋國將軍華元被鄭國人捉了去,后來逃回來,人民譏笑這位敗軍之將,做了一個歌兒對他唱。這樣的歌,從性質上說和“獻詩陳志”沒有什么分別。不過士大夫獻詩,是特地做了樂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則先是在社會上流傳,給采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樂曲,達到統(tǒng)治階級的耳中。 在外交宴會等場合,賓主各方往往通過“賦詩”來表達愿望和態(tài)度?!百x詩”時點出現(xiàn)成的詩篇,叫樂工們演唱,通過詩歌的問答,了解彼此的立場,這就叫“賦詩言志”。這種“賦詩”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內容和意義,僅僅是把賦詩者的觀點和愿望寄托在詩中某幾句之上,來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種典型的斷章取義?!蹲髠飨骞辍酚洉x侯為了衛(wèi)國一個叛臣的緣故,把衛(wèi)侯羈押起來,齊侯和鄭伯到晉國去說情,鄭國的子展就賦《詩經鄭風將仲子》一詩?!秾⒅僮印繁緛硎且皇讗矍樵姼瑁@當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話,是說女的愛著男的,又怕旁人說閑話;子展卻借用來說,晉侯縱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別人看來總是為了一個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時代,由于新聲代替古樂,造成了詩與樂的分家,詩也就由樂歌逐漸變?yōu)榧兇獾恼Z言藝術了,“賦詩”、“獻曲”也不大見到了。詩三百篇在社會上的實際用途縮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漸把詩的意義和封建教化的原則聯(lián)系起來。比如公孫丑問《伐檀》詩中,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國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榮;子弟信從他,就學會孝悌忠信。君子不勞而食,還有誰比他功勞更大呢?”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就是這樣“以意逆志”,最后把詩尊為“經”。直到五四運動以后,這部偉大的詩集才沖開了各種烏煙瘴氣,在思想和藝術上放射出奪目的光輝。 (摘編自中華書局“知識叢書”金開誠《詩經》) 【2011年高考全國新1題】(3分)下列關于原文第一、二兩段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經》中的作品原來是普通的詩歌,并沒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卻把它尊為經典,用它來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葉以前,詩三百篇曾經作為一種配樂演唱的樂歌,成為祭祀、宴會和各種典禮的一部分儀式或娛樂賓主的節(jié)目。 C.所謂“獻詩陳志”,一種情況是指卿士通過貢獻詩歌,向國君或同僚陳述自己的心意,以達到頌美或者諷諫的目的。 D.在古籍記載中,卿士“獻詩”經常和“瞽獻曲”、“矇誦”等一起出現(xiàn),是因為卿士做詩以后,總是通過樂工的演唱來呈獻。 【答案】A 【解析】文中說詩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會和各種典禮,當作儀式的一部分或娛樂賓主的節(jié)目。另一方面則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會生活,當作表情達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語言差不多,當然它更加曲折動人”,選項中“并沒有深刻含意”錯。 【2011年高考全國新2題】(3分)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宋國人民譏笑敗軍之將華元的詩歌,也是用來作為表情達意的工具,所以從性質上說,跟卿士的“獻詩陳志”沒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賦詩言志”時所言的志,往往不為原詩所具有,而是賦詩者采用斷章取義的辦法,寄托在詩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詩經鄭風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話,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詞令人擔心,請晉侯不要聽信。 D.到孔子時代,新音樂逐漸興起,古樂逐漸失傳,由此造成詩與樂分家,《詩經》也就變成純粹的語言文學作品,而與音樂無關了。 【答案】C 【解析】子展的意思是晉侯縱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別人看來總是為了一個叛臣。 【2011年高考全國新3題】(3分)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會生活中,《詩經》被當作表情達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語言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B.上古時候,人民群眾的作品如果給采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進入詩三百篇中,不然則仍然是沒有曲調的“徒歌”。 C.古人在“賦詩言志”時采用的都是現(xiàn)成的詩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夠通過詩歌的來回問答,了解彼此的立場。 D.孟子解釋《伐檀》說,君子使國君得到安富尊榮,使子弟學會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勞而食。這就曲解了《詩經》的原意。 【答案】B 【解析】文中說“庶人的作品則先是在社會上流傳,給采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樂曲,達到統(tǒng)治階段的耳中”,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詩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調。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很多人說: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實這種解釋應該是從近代開始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釋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情景交融所規(guī)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國傳統(tǒng)美學認為藝術的本體就是意象,任何藝術作品都要創(chuàng)造意象,都應該情景交融,而意境則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規(guī)定性之外,還有自己的特殊規(guī)定性,意境的內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規(guī)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劉禹錫有句話:“境生于象外。”“境”是對于在時間和空間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這種象外之“境”才能體現(xiàn)作為宇宙的本體和生命的“道”。 從審美活動的角度看,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西方古代藝術家,他們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要再現(xiàn)一個具體的物象,所以他們,比如古希臘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體刻畫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國藝術家不是局限于刻畫單個的人體或物體,把這個有限的對象刻畫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們追求一種“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國園林藝術在審美上的最大特點也是有意境。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樓、臺、亭、閣,它們的審美價值主要不在于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蘭亭集序》所說,在于可使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有意味的世界。陶淵明有兩句詩說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彼囆g就是要去尋找、發(fā)現(xiàn)、體驗生活中的這種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作品在這一點的區(qū)別,就在于它不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個具體事物或具體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體的事物和事件,從一個角度揭示了整個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藝術作品都有深遠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較過杜甫的詩和王維的詩。他認為杜甫詩的特點是:“即物深致,無細不章”,有人寫詩就是怕寫不逼真,杜甫則太逼真了。而王維詩則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說杜甫是“工”,王維是“妙”。 中國藝術的這種意境,它給人的美感,實際上包含了一種人生感、歷史感??档略浾f過,有一種美的東西,人們接觸到它的時候,往往感到一種惆悵。意境就是如此,這是一種最高的美感。當然這不等于說西方藝術沒有意境,西方藝術中也有這樣的作品,例如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它不僅唱出了俄羅斯民族的苦難,而且唱出了人類共同的苦難,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聽眾的共鳴。 (摘編自葉朗《說意鏡》) 【2011年高考全國5題】(3分)下列關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意境”的內涵解釋為“情景交融”,可見從近代開始人們就把“意境”和“意象”混為一談了。 B.中國傳統(tǒng)美學認為藝術的本體就是意象,所有藝術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創(chuàng)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能夠具有意境的。 C.所謂“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著有意境的藝術作品跟有意象的藝術作品比較起來,在數(shù)量上總是處于劣勢。 D.“道”是宇宙的本體和生命。意象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對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夠體現(xiàn)“道”。 【答案】A 【解析】A項中的“所以”暗示了前后內容的邏輯關系是因果關系,根據(jù)原文來看,這種因果關系是不成立的。作者只是在文中舉例說明,在近代時,王國維闡述“意境”時,就是這樣認為的,但這并不能表明,“情景交融”的觀點就是因為王國維的解釋而流行到現(xiàn)在的。 難點解析:“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這句話是文中最難理解的一句話,其實這是一句省略句,根據(jù)后文的闡述,我們可以將它還原為“有意境的作品的外延小于有意象的作品的外延”(外延在后文的闡述中闡釋為數(shù)量的多少),因此C項的理解是正確的。 【2011年高考全國6題】(3分)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西方古代藝術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現(xiàn)世界上的具體物象,所以古希臘雕塑家認為把人體刻畫得極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國古代藝術和西方古代藝術不同,中國藝術家要突破有限的意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發(fā)他們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 C.陶淵明的兩句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經認識到身處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處在辨析、體驗這種意味之中。 D.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夠引起全世界聽眾的共鳴,是因為它唱出了人們對于社會和人生的深刻體驗和感受。 【答案】C 【解析】從原文來看,作者在第三段現(xiàn)提出“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有意味的世界”,接著再舉陶淵明的例子,接著說“藝術就是要去尋找、發(fā)現(xiàn)、體驗生活中的這種意味”,這句話中的“尋找、發(fā)現(xiàn)、體驗”表明藝術家不一定就認識到這種意味,況且原詩句有“欲辨已忘言”,只能說明陶潛對這種意味有所體驗、察覺,但并不能說他認識到自己身處有意味的世界;而選項C則絕對認為陶潛已經認識到了,顯然是犯了絕對化的錯誤。解決這道題的技巧在于運用排除法,B、D兩項一般都會排除掉,A項只要認真對照原文,即可看出其意思與原文出入不大。故選C。 【2011年高考全國7題】(3分)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園林的審美價值,在于讓人通過它們感受到更大空間的美,所以游覽者往往能夠產生一種對于整個人生或歷史的感受和領悟。 B.從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作品有區(qū)別這一點來看,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或具體事件往往有兩種意味,而其中涉及整個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說杜甫是“工”王維是“妙”,他顯然是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美學來評價杜甫和王維的,如果讓西方藝術家來評判,結論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說的“一種惆悵”,表明他作為西方人也感覺到了一種與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東西”。這種東西其實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意境”。 【答案】B 【解析】B選項中的“兩種”一詞,在文中根本找不到,文章并沒有說“意味”的分類,這種理解顯然是對文意的曲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所有的藝術創(chuàng)作,開拓的都是一個藝術的空間;而藝術的空間說到底是一個想象的空間。想象空間不同于現(xiàn)實空間,但又是以現(xiàn)實空間為基礎的。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說,藝術家若沒有對現(xiàn)實空間的感受,就不可能產生藝術的想象,就不可能開拓出想象空間來。一個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創(chuàng)作出游戲的繪畫作品的;一個自幼耳聾的人,也是不可能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的。二是說,想象空間之所以是想象空間,歸根到底是以現(xiàn)實空間為依據(jù)的。我們說一個藝術家的想象力十分豐富。是說他主觀想象的世界與直感到的現(xiàn)實空間,有著極大的差別。沒有現(xiàn)實空間的參照,是無所謂想象力豐富還是不豐富的。想象空間與現(xiàn)實空間既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也自然就有了彼此的關系問題。 在這里,想象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是通過想象構造出的世界在表現(xiàn)形態(tài)上更加類似于現(xiàn)實空間,讓讀者像進入一個特定的現(xiàn)實空間一樣,進入到作家所構筑的藝術世界之中去。這個世界實際上是一個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讓人感到奇異或怪誕。二是通過想象構造出的,是明顯不同于現(xiàn)實空間的另一類空間。對于這樣一個想象空間,人們是陌生的,如夢如幻。但也正因為如此,它才讓人領略到一種奇幻或怪誕的美感。實際上,這兩種空間都是想象空間。但因為前一種在讀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現(xiàn)實世界,所以我們常常將其作為現(xiàn)實空間本身來分析和理解,不認為它是虛幻不實的。而后一種在讀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現(xiàn)實世界,帶有明顯的夢幻感覺,所以我們常常直接稱之為夢幻空間。一部《紅樓夢》就同時具有這兩種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虛幻境構筑的是一個夢幻空間;而對賈府人物及其生活環(huán)境的描寫,則是有關于現(xiàn)實空間的想象空間。 想象空間雖然是在現(xiàn)實空間的基礎上產生的,但想象空間與現(xiàn)實空間卻有著根本的差別。 具體而言,現(xiàn)實空間不是一個人按照個人的意愿隨意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個個體人先行存在的。它給任何一個個體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動的空間,但這種空間,又是極其有限的,是不能滿足任何一個個體人的全部要求的。總體而言,對于任何一個個體的人,現(xiàn)實空間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適的。想象空間則不同了。想象空間不是外在于它的創(chuàng)造者的,而是它的創(chuàng)造者自由想象的產物。盡管他所創(chuàng)造的這個想象空間本身,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間對于它的創(chuàng)造者而言,則是自由的。假若《紅樓夢》真的是曹雪芹的一部“自傳”,曹雪芹就是賈寶玉。賈寶玉在賈府那個現(xiàn)實空間中是不自由的;而曹雪芹在創(chuàng)作《紅樓夢》的過程中,體驗的卻是創(chuàng)造的自由。《紅樓夢》的讀者在閱讀《紅樓夢》的過程中,獲得的也是自由的體驗;他們已經不受賈府這個現(xiàn)實空間的束縛,他們是在超越賈府這個現(xiàn)實空間的視點上,來俯視這個空間的。所以想象空間是對現(xiàn)實空間的超越——現(xiàn)實空間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間則能滿足人對自由的要求。 (選自王福仁《現(xiàn)代中國異城小說研究序》,有刪改) 【2011年高考安徽卷1題】(3分)從原文看,下列對“想象空間”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想象空間是以現(xiàn)實空間為基礎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世界。 B.想象空間是在讀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現(xiàn)實世界。 C.想象空間是作家進過自由創(chuàng)造開拓出的想象的世界。 D.想象空間可以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獲得自由的體驗。 【答案】B 【解析】解答概念題,要特別注意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本題主要在概念的內涵上設置選項。 【2011年高考安徽卷2題】(3分)下列對原文結構和內容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人的人創(chuàng)作優(yōu)秀繪畫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說明藝術家開拓出的想象空間與現(xiàn)實空間是不同的。 B.第二段指出了兩種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構筑不同的想象空間,《紅樓夢》中太虛幻境就是通過兩種想象形式構筑的。 C.第三段用對比的方式分析現(xiàn)實空間和想象空間的根本差別,前者是客觀存在的,后者則是創(chuàng)造者自由構造的。 D.文章用先分后總的方式闡述了想象空間的基礎、想象的兩種形式、現(xiàn)實空間和想象空間的差別等三個問題。 【答案】C 【解析】A項第一段用自幼目盲人的人創(chuàng)作優(yōu)秀繪畫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不是說明藝術家開拓出的想象空間與現(xiàn)實空間是不同的,而是為了說明“若沒有對現(xiàn)實空間的感受,就不可能產生藝術的想象,就不可能開拓出想象空間來。” B項“《紅樓夢》中太虛幻境就是通過兩種想象形式構筑的”錯。D項“先分后總”錯。 【2011年高考安徽卷3題】(3分)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想象空間與現(xiàn)實空間差別越大,越能說明藝術家想象力強、創(chuàng)作水平高。 B.類似于現(xiàn)實空間的想象空間與現(xiàn)實關系密切,讓人產生如夢幻的感覺。 C.夢幻空間以想象空間為依據(jù),他們都與現(xiàn)實空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 D.想象空間能夠超越人們感到不自由的現(xiàn)實空間,能讓人在其中感到自由。 【答案】D 【解析】A項無中生有,B項“讓人產生如夢幻的感覺”的空間應為不同于現(xiàn)實空間的另一類空間。C"他們都與現(xiàn)實空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錯。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題。 生物能源在我國農村被廣泛使用。直接燃燒秸稈做飯燒水是最普遍的使用方式,但這種方式,資源利用率低,污染嚴重。隨著生物能源技術的發(fā)展,利用農村豐富的秸稈資源。為農戶乃至城鎮(zhèn)居民生活提供清潔、高效的生物能源已成為可能。 在A市J莊我們參觀了戶用秸稈氣化爐的使用。這種氣化爐比家用的液化氣罐大不了多少。它通過燃氣管和焦油濾清器接到灶臺上。濾清器由兩個串聯(lián)的圓柱體小罐(直徑約10厘米、高約30厘米)組成,能解決氣化過程中因焦油含量高而導致管道堵塞和二次污染的問題,這種氣化爐適用燃料廣泛,秸稈、樹枝、雜草都可粉碎適用。這類燃料的熱值比原煤低一些,但一般原煤燃燒有20%~30%的灰分,而這種爐子的灰分只有2%~3%,一個四口之家,只需一噸秸稈(干物質)就能滿足一年燒水做飯的能源需求。 生物質發(fā)電,也是開發(fā)利用生物能源的重要途徑。生物質直接燃燒發(fā)電和生物質氣化發(fā)電的技術,目前都比較成熟。國外重點發(fā)展的是比較大規(guī)模的直燃發(fā)電系統(tǒng),在S縣我們參觀了國家發(fā)改委核準的一個直燃發(fā)電示范項目,該項目去年并網發(fā)電,已穩(wěn)定運行9個多月,累計發(fā)電量達1.5億千瓦時,實現(xiàn)了我國生物質發(fā)電規(guī)?;l(fā)展過程中零的突破。 利用生物能源還可直接制取液態(tài)燃料,在D縣我們參觀了一個通過秸稈酶解來生產燃料乙醇的示范項目。秸稈本身包含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如不將他們分離開是沒辦法酶解的。以前用酸解法分離,產生大量廢水,環(huán)保問題很難解決,現(xiàn)在用汽爆工藝代替了酸解工藝。汽爆之后,就可利用其中的纖維素進行酶解(酶解所用的纖維素酶是自行研制的),酶解后纖維素就變成了葡萄糖,同時加入酵母,就將葡萄糖變成工業(yè)乙醇,然后提純、脫水,就生產出燃料乙醇。汽爆所用燃料,可全部使用秸稈廢渣,兩噸渣子可頂一噸原煤,基本不含硫,很清潔,這個示范項目的幾個關鍵技術已通過中國科學院技術鑒定。 農村生物能源供給使用體系的構建,需要綜合考慮的問題還很多,但無疑具有廣闊前景。 【2011高考北京卷14題】(3分)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焦油濾清器的研制,使柴草直接燃燒所產生的灰分遠遠少于原煤。 B.我國生物質直燃發(fā)電和氣化發(fā)電在規(guī)模發(fā)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C.利用秸稈酶酵解生產燃料乙醇的示范項目所采用的生產工藝利于環(huán)保。 D.我國農戶,村鎮(zhèn),縣市能源供給使用體系的構建已取得了重要成果。 【答案】C 【解析】要找出文章中相對應的語句。轉述內容要與原文內容逐一相對。概念不能隨意擴大或縮小,因果、前后關系不能顛倒。注意選項之間的比較,如果選項中有內容矛盾的選項必有一錯。 【2011高考北京卷15題】(5分)文中談到秸稈酶解生產燃料乙醇有“幾個關鍵技術”請根據(jù)文意簡答這是些什么技術。 【答案】汽爆分離技術、酶解過程技術、制造纖維素酶技術、提純脫水技術 【解析】要理清文章結構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題。 關于價值概念的理解 張曙光 近些年來,價值觀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但是,作為價值觀核心概念的“價值”及相關概念,在國內理論界一直存在著許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影響了我們對價值觀問題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厘清一些基本概念。 現(xiàn)代價值觀的“價值”概念,直接來自于經濟學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但就其拉丁詞的本義和現(xiàn)代哲學語境中的含義而言,卻遠遠超出了經濟學的范疇,是一個包含倫理學、美學、宗教學、政治學所指涉的具體價值形態(tài)的,與“善”通用的概念。因而,價值首先指的是人們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著人的存在的目的性;經濟學意義的含義只是第二位的。 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對價值的界說,恰恰是這種意義的倒置。無論是過去把“價值”歸結為“效用”,還是現(xiàn)在把價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證。如此一來,價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不見了,因而也就談不上對各種效用和利益問題的批判性審視了。其實,正是價值由現(xiàn)實趨向理想的向度,在人們的觀念世界聳立起一個與完滿和終極的整體相關聯(lián)的價值觀。所以,作為人的生命之自覺形態(tài)的價值觀,不僅能夠引導人們追求自身的利益,協(xié)調人們之間的利益沖突,還能夠召喚人們不斷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實現(xiàn)自由全面的發(fā)展。 如果把價值歸結為利益,又進而把利益作為思想的坐標,那就只能產生功利的并且是近視的價值觀——以官職、金錢、稱號等外在形式化的東西作為人的價值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實學、精神境界。的確,“名利”并不純然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是構成人的社會規(guī)定性的要素,這些要素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確證人的社會存在和能力,在現(xiàn)代社會尤其如此。但是,這些東西只是人們借以實現(xiàn)自由的有限手段。如果人們在某一社會中普遍地陷入名韁利索,人的生命價值的平等和人格尊嚴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維護,那么這個社會就“異化”了。這也是我們反對把“價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摘自2010年6月22日《光明日報》,有刪改) 【2011年高考福建卷10題】(3分)下列關于“價值”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項是 A.具有經濟學方面的意義,這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 B.可以把它概括為“效用”,也可以把它歸結為“利益”。 C.首先與倫理學、沒學、宗教學、政治學相關,其次與經濟學相關。 D.是人們希冀和追求的終極目標,它僅僅表征著人存在的目的性。 【答案】C 【解析】作者對“價值”概念的理解首先指的是人們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著人的存在的目的性;經濟學意義的含義只是第二位的,故A項錯。B項“效用”與“利益”指的是經濟學方面的“價值”,不是作者所認為的“價值”。C選項并非“僅僅”,說法太絕對,除此還有經濟學上的意義。 【2011年高考福建卷11題】(3分)文章第③段提出了“與完滿和中級的整體相關的價值觀”,請簡要闡述這個價值觀能夠產生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引領人們用積極的行為爭取達到自身的利益,并協(xié)調人際利益關系;②召喚人們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③使人得自由全面發(fā)展成為現(xiàn)實。 【解析】抓住關聯(lián)詞“所以……不僅”此題即可解。“所以”引導的句子是對劃線句子的歸納與總結,“不僅”引導的句子是闡述劃線句子的即“這個價值觀”能夠產生的作用。答題時要點的表述要完整、有條理。 【2011年高考福建卷12題】(3分)文章結尾劃線處“反對把‘價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這個“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如果認為價值就是利益,只能產生功利的,追求諸如官職、金錢、稱號等外在形式化東西的價值觀;②社會因為普遍追求名利,不尊重和維護人的生命價值的平等和人格尊嚴;③社會就會被“異化”。 【解析】文章結尾劃線部分是一個結論性的句子。有果必有因,根據(jù)結論上溯原因,即可歸納答案要點。答題時注意到本文最后一段有兩個關聯(lián)詞“如果……那么……”引出的假設性句子,可知他們就是作者“反對把‘價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6—9題。 中國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個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構造規(guī)則或組合方式,如同語言的“文法”。中國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們的祖先在選擇了木料之后逐漸了解了木料的特長,創(chuàng)始了骨架結構初步方法—— 中國系統(tǒng)的“梁架”。這以后他們發(fā)現(xiàn)了木料性能上的弱點,當水平的梁枋將重量轉移到垂直的立柱時,在交接的地方會產生極強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斷,于是他們用許多斗形木塊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將上面的粱枋托住,使它們的重量一層一層遞減集中到柱頭上來。梁柱間過渡部分的結構減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斷的危機,這是一種“文法”,而斗、拱、梁、枋、橡、檁、檀柱、欞窗等,就是主要的“詞匯”了。 斗和拱組合而成的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遲在春秋時代,斗拱已很普遍地應用。它不僅可以承托粱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寬度?!睹献印防锞陀虚令}數(shù)尺“之句,意思說檐頭出去之遠。這種結構同時也成為梁間檐下極美的裝飾。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標準的比例尺度,到要到宋代,我們才確實知道斗拱結構各種標準的規(guī)定,全座建筑中無數(shù)構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個拱的寬度作度量單位,以它的倍數(shù)或分數(shù)來計算。宋時把每一結構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線,撐卯如何銜接等都規(guī)格化了,形成了類似“文法”的規(guī)矩。 中國建筑的“文法”還包括關于磚石、墻壁、門窗、油飾、屋瓦等方面,稱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畫做作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頂屬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國建筑中最顯著、最重要、莊嚴無比、美麗無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狀翹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飛橡”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給予中國建筑以特殊風格和無可比擬的杰出姿態(tài),這都是內中木構使然,因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線,都是由于結構中的“舉架法”的逐漸壘進升高而成。蓋頂?shù)耐?,每一種都有它的任務,有一些是結構上必需的部分,略加處理使同時成為優(yōu)美的瓦飾,如瓦脊、脊吻、重脊、脊獸等。 油飾本是為保護木材而用的。在這方面中國工匠充分地表現(xiàn)出創(chuàng)造性。他們使用各種顏色在梁枋上作妍麗繁復的彩繪,但主要的卻用屬于青綠系統(tǒng)的“冷色”而以金為點綴,所謂“青綠點金”,柱和門窗則只用純色的朱紅或黑色的漆料,這樣,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陰影中彩繪斑斕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襯的作用,加強了檐下的藝術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間的組合,即對于空間的處理,我們的祖先更是表現(xiàn)了無比的智慧。院落組織是中國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無論是住宅、官署、寺院、宮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廳舍,加以附屬建筑物,如廂耳、廊龐、院門、圍墻等周繞聯(lián)絡而成一院,或若干相遂的院落,這種庭院,事實上是將一部分戶外空間組織到建筑范圍以內,這樣便適應了居住者對于陽光、空氣、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給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潑和功能。數(shù)千年來,無論貧富,在村鎮(zhèn)或城市的房屋沒有不是組成院落的。一樣,在一個城市部署方面,我們祖國的空間處理同歐洲系統(tǒng)的不同,主要也是在這種庭院的應用上。 【2011年高考湖北卷6題】(3分)下列對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整座建筑物無數(shù)構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據(jù)它們相對于拱的寬度,按倍數(shù)或分數(shù)計算出來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為了減緩梁枋直接壓在木柱上所產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斷的危機。 C.斗拱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審美價值,既可以用來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來裝飾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繪的梁枋斗拱,在陽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顯得更加絢麗,藝術效果格外強烈。 【答案】D 【解析】由原文中的句子“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陰影中彩繪斑斕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襯的作用,加強了檐下的藝術效果”知D項錯。 【2011年高考湖北卷7題】(3分)下列涉及中國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中國建筑屋頂?shù)妮x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獸等的奇妙組合,實際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內部的木構。 B.蓋頂?shù)耐撸幸恍┚哂须p重功能,既能在結構上發(fā)揮作用,也能成為美化屋頂?shù)娘椢?,如瓦脊、脊吻、重脊、脊獸等。 C.梁枋上妍麗繁復的彩繪,使用了各種顏色,主要的用屬于青綠系統(tǒng)的“冷色”,并以金為點綴,這就是“青綠點金”。 D.如果說“彩畫作做法”是中國建筑特有的一種“文法”,那么木柱和門窗上朱紅或黑色的漆料,就應該是它的“語匯”。 【答案】A 【解析】由原文中的句子“蓋頂?shù)耐?,每一種都有它的任務,有一些是結構上必需的部分,略加處理使同時成為優(yōu)美的瓦飾,如瓦脊、脊吻、重脊、脊獸等”。可知“瓦脊、脊吻、重脊、脊獸” 有一些是結構上必需的部分,言外之意還有一些不是結構上必需的部分,因此A錯。 【2011年高考湖北卷8題】(3分)下列對文章最后一段內容的理解和推斷,準確的一項是 A.在中國,無論官署寺院還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輔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規(guī)則組合而成的一個庭院。 B.把陽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圍內,打通內外,讓居住者盡享無限空間帶來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潑和適用。 C.數(shù)千年來,遍及中國的構型各異的建筑,從富麗堂皇的宮廷到簡陋樸素的民居,無一不是同一結構的院落。 D.院落組織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錯落有致,顯示了古代中國人在空間處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 【答案】D 【解析】由原文中的句子“無論是住宅、官署、寺院、宮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廳舍,加以附屬建筑物,如廂耳、廊龐、院門、圍墻等周繞聯(lián)絡而成一院,或若干相遂的院落”知A錯。由由原文中的句子“事實上是將一部分戶外空間組織到建筑范圍以內,這樣便適應了居住者對于陽光、空氣、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給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潑和功能”。知B錯。C項說法絕對化 【2011年高考湖北卷9題】(3分)本文闡述了中國建筑的多種“文法”,請列舉其中的三種。 【答案】梁架做法、瓦作做法、彩畫作做法院落組織法。 【解析】篩選信息。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題。 捧與挖 魯迅 中國的人們,遇見帶有會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來就用兩樣法:將他壓下去,或者將他捧起來。 壓下去就用舊習慣和舊道德,壓不下時,則于是乎捧;以為抬之使高,饜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無害,得以安心。 凌厲的人們,自然也有謀利而捧的,如捧闊佬,捧戲子,捧總長之類;但一般粗人捧的“動機”,大概是不過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論,也大抵是兇惡的;觀音菩薩倒還可愛,然而那是從印度輸入的,并非我們的“國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東西。 既然十之八九不是好東西,被捧后那結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適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還能使他們很不安,因為“人心”本來不易饜足。然而人們至今沒有悟,還以捧為茍安之一道。 記得有一部講笑話的書說,當一個知縣的壽辰,因為他是子年生,屬鼠的,屬員們便集資鑄了一個金老鼠去做賀禮。知縣收受之后,另尋了機會對大眾說到:明年又恰巧是賤內的整壽;她比我小一歲,是屬牛的。其實,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決不敢想金牛。一送開手,怕他的姨太太也會屬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內,但知縣當然別有我們所莫測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時候,S城來了一個都督。他雖然也出身綠林大學,但還算顧大局,聽輿論的,可是自紳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zhèn)鞯呐醴ㄈ浩鸲ブ恕_@個拜會,那個恭維,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連自己也忘其所以,漸漸變成老官僚一樣,動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幾道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頂高得多了。當初自然是防其潰決,所以壅上一點土;殊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潰決,那禍害就更大。于是就“搶堤”咧,“嚴防決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當初見河水泛濫,不去增堤,卻去挖底,我以為決不至于這樣。 有貪圖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給。那么,此輩也就連生日都未必做了。單是省卻拜壽,已經是一件大快事。 中國人的自討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敝绤s在于挖。其實,勞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從惰性太多的人們看來,卻以為還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選在《魯迅全集華蓋集》) 【2011年高考江蘇卷15題】(4分)請簡要概括本文的論述思路。 【答案】本文先從中國人一貫的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們有愛“捧”的習慣,并指出“捧”的實質和后果,并舉三例給予佐證,而后提出“挖”的觀點和具體做法,最后再回到批判現(xiàn)實中來,收束全文。 【解析】從文章行文構思上來命題,考查結構意識。 【2011年高考江蘇卷16題】(8分)文中的例證分別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證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遞進關系? 【答案】前者,“捧”使人起貪心,危害個人;中者,“捧”使好人變壞人,善人變惡人,危害一方;后者,“捧”使禍害更大,如河水決堤,危害一片。三例證之間存在由范圍小到范圍大、由個體危害到全民危害程度遞增的遞進關系。 【解析】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 【2011年高考江蘇卷17題】(6分)魯迅在文章結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 【答案】對待貪圖者,不要迎合投好,連最低的要求都不要滿足他;對待廉潔者,不要討好恭維,甚或腐化他,要一道廉潔自律;對待高高在上的人,要勤于監(jiān)督,指出過失。 【解析】此道題有些難度,如何答好,在于結合文本三例的寓義和分值。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l~3題。 天文學并不是新開拓的科學,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人類的遠古時期,我們從現(xiàn)代天文學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發(fā)現(xiàn)它的痕跡。也許在文字產生以前,人們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行蹤來判斷季節(jié),這種物候授時是早期農業(yè)生產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紀50年代,中國一些少數(shù)民族還通行這種習俗。物候雖然與太陽運動有關,但由于氣候變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錯位幾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時比起后來的現(xiàn)象授時就要粗糙多了。觀象授時,即以星象定季節(jié)。比如《尚書堯典》記載,上古的人們以日出正東和初昏時鳥星位于南方子午線標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時虛星位于南方子午線標志仲秋,等等。 當人們對天文規(guī)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歸年長度以后,就能夠預先推斷季節(jié)和節(jié)氣,古代歷法便應運而生了。據(jù)史料記載,夏商時期肯定已有歷法,只是因為文字記載含意不明,其內容還處于研究之中。春秋戰(zhàn)圖時期,流行過黃帝、顓頊、夏、商、周、魯?shù)攘N歷法。它們的回歸年長度都是365.25日,但歷元不同,歲首有異。 從西漢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學的發(fā)展、完善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觀測手段和計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來準確推算太陽的位置,隋朝劉焯用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來處理日月運動的不均勻性。唐代一行的大衍歷,顯示了古代歷法已完全成熟,它記載在《新唐書歷志》中,按內容分為七篇,其結構被后世歷法所效仿。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以后,渾儀的功能隨著環(huán)的增加而增加;到詹代李淳風時,已能用一架渾儀同時測出天體的赤道坐標、黃道坐標和白道坐標。除了不斷提高天體測量精度外,天文官員們還特別留心記錄奇異天象的發(fā)生,其實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為關心的內容,所謂“天垂象,見吉兇”,把它看成上天給出的瑞象和兇象,并加以趨避。 【2011年高考遼寧卷1題】(3分)下列對于天文學早期情況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天文學不是一門新的科學,它在人類的遠古時期就已經形成了,我們很容易從現(xiàn)代天文學的基本概念中發(fā)現(xiàn)它的一些知識和觀念。 B.為了農業(yè)生產的需要,人們很早就已經能夠利用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行蹤來判斷季節(jié),這種情況甚至到上一世紀中葉在某些民族中還存在。 C.上古時期的人們根據(jù)太陽的運行,以及初昏時南方子午線不同星辰的出現(xiàn),來確定仲春和仲秋等等,這種觀象授時比物候授時更加精確。 D.對于天文規(guī)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歸年長度的掌握,推動了古代歷法的產生,標志著此時的古代天文學已經能夠預先推斷季節(jié)和節(jié)氣了。 【答案】A 【解析】A文中內容表明是“痕跡”而非是“已經形成”。此外把“痕跡”說成是“知識和觀念”也有不妥。了解遠古時代天文歷法更有助于正確理解本題。 【2011年高考遼寧卷2題】(3分)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后流行過黃帝、顓頊、夏、商、周、魯?shù)攘N歷法,它們的回歸年長度相同,但是不同歷法的歷元和歲首多有不同。 B.古代天文學在西漢到五代時期發(fā)展得更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劉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計算方法,西漢落下閎、唐代李淳風等人采用了新的觀測手段。 C.唐代大衍歷的產生說明中國古代歷法已經發(fā)展成熟,《新唐書歷志》的記載表明,大衍歷的內容共分為七篇,結構也為后世的歷法所效仿。 D.宋元時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鼎盛時期,頒行的歷法最多、數(shù)據(jù)最精、大型儀器最多、恒星觀測最勤,且多有處于當時世界領先地位者。 【答案】C 【解析】C文中信息表明《新唐書歷志》記載在《新唐書歷志》中,按內容分為七篇,其結構被后世歷法所效仿。而不是《新唐書歷志》的記載表明,大衍歷的內容共分為七篇,注意“它 ”的指代性。A 值得商榷 :文中的“但歷元不同,歲首有異。”設置題為“但是不同歷法的歷元和歲首多有不同?!币粋€“多”表述就意義有不同了。許是命題人的疏忽。 【2011年高考遼寧卷3題】(3分)根據(jù)原文的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史料記載表明,我國夏商時期已有歷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時期歷法的具體內容還正在研究之中。 B.比起天體測量精度來,古代帝王更關注奇異天象,因為他們認為上天是有意志的,從天象觀測能夠得知上天預示的禍福,這樣就可以趨吉避兇。 C.在明代,中國的天文儀器只能滿足肉眼測量的極限,采用凹凸鏡片的望遠鏡技術產生于歐洲,這是中國天文學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中國古代天文學擅長代數(shù)計算,未能從幾何結構進行研究,因此在解決天體位置與推算值兩者彌合問題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討。 【答案】C 【解析】C強加因果“采用凹凸鏡片的望遠鏡技術產生于歐洲”與中國天文學停滯不前無關。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傳統(tǒng),就只講的傳統(tǒng),也有各自的創(chuàng)新;他們發(fā)生碰撞,互相影響,彼此融合,就會形成一個大傳統(tǒng)。當然,這中間有一個“體用”問題:立足民族之體,巧取東西洋為用。作為一個中國畫家不應該顧此失彼,而應該從容對待,既不畫地為牢,也不盲目追隨。我的這一思路既是對時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為筆痕。基于此,必須沉潛下來,埋頭虛心,力求在“大傳統(tǒng)”中獲得滋養(yǎng)。準確地說,是想在東西方不同的傳統(tǒng)中探求相同的規(guī)律、彼此的契合點。 中國畫,至少是中國工筆畫,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民族本位;一講創(chuàng)新,就只提西洋東洋。我總覺得這是個天大的誤會。 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由不同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與西方繪畫相通的。當然,這里大體上是指晉唐畫風。晉唐畫風能達到造型飽滿、氣勢磅礴、高逸充盈、樸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氣、學養(yǎng)、心態(tài),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覺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晉唐人所創(chuàng)立的藝術范式是從切身的感受中生發(fā)的,其間一定經歷了反復觀察、審視、理解和提煉的艱苦過程。明清時期,工筆人物畫都與晉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變得纖弱而萎靡。我們有—個偉大的傳統(tǒng),卻被輕棄;我們還有一個惰性的“傳統(tǒng)”,卻被繼承。惰性的傳統(tǒng)使我們把晉唐的傳統(tǒng)簡化為一個形式套路,一個抽去了內涵的外殼,這真荒謬。所以一定要回歸,回到晉唐,繼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 其實,我們對西畫傳統(tǒng)的“借鑒”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門的“主義”,莫名其妙的“觀念”,都被“拿來”。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實質問題,這不正是惰性的表現(xiàn)嗎?所以,我覺得與其接受那些大而無當?shù)挠^念,不如借鑒些具體方法解決問題,西畫的觀察、審視、理解與提煉和晉唐傳統(tǒng)并無二致,可對應、契合。很多西畫作品能更直觀滴給予我們實踐上的參照,并很實在地啟悟心智。 而上述兩者,單靠把玩套路或借鑒“主義”是意識不到的,相應的問題也解決不了,而有一個大傳統(tǒng)的價值支撐則很容易在本質上把握,從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墮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兩個傳統(tǒng),本質上則是一個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響、融合中呈示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實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個狹窄的視點,使眼光擴大;不拘于一個狹隘的觀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發(fā)現(xiàn);不空談花哨的“主義”,而腳踏實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就能深入本質而導引實踐,就會使工筆人物畫開出新生面,獲得新境界。 (節(jié)選自《談藝論文》,有刪改) 【2011年高考山東卷6題】(3分)關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中西不同的傳統(tǒng)發(fā)生碰撞、影響、融合,就會形成一個有利于實踐的大傳統(tǒng)。 B.在繪畫領域,應權衡中西傳統(tǒng),著眼于相通之處,力求獲得滋養(yǎng)。 C.觀察和比照中西傳統(tǒng),就能發(fā)現(xiàn)其中共同的規(guī)律,從而深入本質,引導實踐。 D.“衡”與“融”強調的重點,就是在中國繪畫中更多地提現(xiàn)西畫的藝術范式。 【答案】D 【解析】“在中國繪畫中更多地提現(xiàn)西畫的藝術范式”錯。 【2011年高考山東卷7題】(3分)對晉唐畫風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造型飽滿、氣勢磅礴、高逸充盈、樸素自然是晉唐畫風的特點,也影響到了西洋畫風。 B.晉唐畫風達到的高度取決于畫家所處的時代和畫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覺感受。 C.觀察、審閱、理解和提煉在晉唐畫風的形成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在西方繪畫中也同樣重要。 D.“惰性”使晉唐的傳統(tǒng)簡化為一個形成套路,因此晉唐畫風在很大程度上與西方繪畫風格相通。 【答案】C 【解析】A是“想通”而非“影響”;B不是“時代”,是“才氣、學養(yǎng)、心態(tài)”;D強加因果。 【2011年高考山東卷8題】(3分)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A.傳統(tǒng)為“體”,創(chuàng)新為“用”兩者契合就能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B.明清時期工筆人物畫輕棄了晉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藝術形式,變得纖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實質問題,是在繼承晉唐繪畫傳統(tǒng)或借鑒西畫傳統(tǒng)時表現(xiàn)出來的“惰性”。 D.單靠把玩套路或借鑒“主義”是狹隘的,它完全背離了晉唐以后中國畫的傳統(tǒng)。 【答案】A 【解析】B沒有棄形式;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實質問題,是在借鑒西畫時表現(xiàn)出來的“惰性”;D是以后,不是以前。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8-10題。 日本這次大災難讓所有人對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體驗。現(xiàn)代人看上去很強大,他能建核電站,能建規(guī)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電站,因為他有許多關于這方面的科技知識,但僅僅這些知識對人類的存在而言就是真理嗎?顯然不是,只有當這種技術的后果呈現(xiàn)在人類面前,被人類充分意識到,人類才看到自然向我們敞開的完整真理,黑格爾說“真理是整體的”就有這個意思?!案脑熳匀弧笔强萍嘉拿鞯囊粋€基本觀念,但它卻蘊含著摧毀我們生存根基的各種危機。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而是人類適應與協(xié)調自己與自然的關系?!案脑熳匀弧钡谋举|是人要以自己的意志和愿望為目標,讓自然服從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間不可逆轉的規(guī)律之內,爭取人與自然的共濟。結果,人類強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盤全部都被自然以諸如洪水、海嘯等各種方式搶回去了。每每談到這點,我都要對中國先人曾經的睿智心生敬意。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都江堰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嘆為觀止。它是一個體現(xiàn)人類與自然天人合一的規(guī)則。堰意味著對水的因勢利導,在達到人的引水目的同時,并不違背水的自然本性。而壩則意味著對水的強硬抗衡,對水流方向的強力阻遏,是人與自然的迎面撞擊。哲學家指出,這才是現(xiàn)代技術的本質。 但從哲學角度看,對我們生存性命攸關的根本自由是我們對真理開放的自由,行動的自由乃是后發(fā)于它的。如果我們看不清我們的真實處境,我們的思想還被各種偏見、流行的概念所蒙蔽,那行動對我們造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災難性的。對真理開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這些所謂的正常人往往也不能擺脫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識的局限所造成的視野的偏狹,也許,退后一步,放棄(至少是暫時放棄)那種瘋狂的自我表現(xiàn),包括由此而生的扭曲行為,傾聽自然,還事物以本來面目,存在的真理就可能向我們敞開。 其實,在這個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我們生活中正在發(fā)生許多我們在思想上尚未做好準備的變革。以遺傳工程為例,難道我們已經想好我們打算排列出何種遺傳基因組合嗎?我們完全可以掌握遺傳工程的手段,但并沒有產生出把這種手段用于造福人類最高利益的人的智慧。哲學家在這里是想提醒我們這樣一個事實:除了技術性思維外,我們還必須進行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以洞察到我們真實的存在,明了這項新技術對我們的存在究竟意味著什么。這次的核災難是自然向人類的又一次敞開:人怎樣對已主宰人類的技術施加影響? 【2011年高考浙江卷8題】(3分)下列不屬于“對真理開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原因的一項是 A.我們往往不能擺脫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所造成的視野的狹隘。 B.洪水、海嘯等諸多自然災害使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 C.科技飛速發(fā)展,但人類并不清楚怎樣對已主宰人類的技術施加影響。 D.真理是整體的,而我們對技術、知識的認知常常存在局限。 【答案】B 【解析】“洪水、海嘯等諸多自然災害使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這是真理,并非原因,答非所問。 【2011年高考浙江卷9題】(3分)下列各項中,最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項是 A.人類應順從自然。 B.真理是整體的。 C.人類應與自然共濟。 D.使真理向人類敞開。 【答案】C 【解析】整篇文章重點講述了人類和自然的關系問題,由此可排除BD兩項;通過作者對改造自然這一觀點的否定、對中國先人做法的肯定,以及代表作者觀點的句子“爭取人與自然的共濟”可知作者既不主張強硬地改造自然,也不主張被動地順從自然。 【2011年高考浙江卷10題】(3分)聯(lián)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畫線句中“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的具體內涵。 【答案】充分認識科學技術的后果,在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前提下利用科學技術,達到與自然共濟(適應、協(xié)調與自然的關系)。 【解析】根據(jù)“人怎樣對已主宰人類的技術施加影響”“從哲學角度看”“爭取人與自然的共濟”“對真理開放”等句子總結即可。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l~3題。 《詩經》原來是詩,不是“經”,這在咱們今天是很準確的。但在封建社會里,詩三百篇卻被尊為“經“,統(tǒng)治階段拿它來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詩三百篇是一種配樂演唱的樂歌。這些樂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會和各種典禮,當作儀式的一部分或娛樂賓主的節(jié)目。另一方面則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會生活,當作表情達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語言差不多,當然它更加曲折動人。例如周代有一種“獻詩陳志”的做法,當一些人看到國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壞事,就做一首詩獻給他們,達到頌美或者諷諫的目的。還有人由于個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過詩來發(fā)泄和申訴。應該說明,“獻詩陳志”是要通過樂工的演唱來獻給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獻詩”總和“簪獻曲”或者“瞍賦”、“矇誦”并提。 在人民群眾的生活里,詩歌也常用于表情達意,例如《詩經邶風新臺》和《詩經秦風黃鳥》等,都是針對具體的現(xiàn)實問題而發(fā)的。古代史傳中還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內的“徒歌”,例如《左傳宣公二年》記載宋國將軍華元被鄭國人提了去,后來逃回來,人民譏笑這位敗軍之將,做了一個歌兒對他唱。這樣的歌,從性質上說和“獻詩陳志”沒有什么分別。不過士大夫獻詩,是特地做了樂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則先是在社會上流傳,給采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樂曲,達到統(tǒng)治階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會等場合,賓主各方往往通過“賦詩”來表達愿望和態(tài)度?!百x詩”時點出現(xiàn)成的詩篇,叫樂工們演唱,通過詩歌的問答,了解彼此的立場,這就叫“賦詩言志”。這種“賦詩”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內容和意義,僅僅是把賦詩者的觀點和愿望寄托在詩中某幾句之上,來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種典型的斷章取義?!蹲髠飨骞辍酚洉x侯為了衛(wèi)國一個叛臣的緣故,-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考點11 2011 語文 高考 試題 分類 解析 考點 11 社科 閱讀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820124.com/p-8417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