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學 名詞解釋匯總
《解剖學 名詞解釋匯總》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解剖學 名詞解釋匯總(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 解剖學 名詞解釋 解剖學姿勢:人體直立,兩眼平時前方,上肢在軀干兩側自然下垂,手掌向前,兩足并攏,趾尖向前。 冠狀面(額狀面):按左右方向,將人體分為前后兩部分的縱切面。此面與水平面、矢狀面垂直。 隆椎:第七頸椎(C7),棘突較長。末端不分叉,直接隆起于皮下,易于觸及。是計數(shù)椎體棘突的標志。 翼點(太陽穴):在顳窩前下部,由額、頂、顳、蝶四骨匯合后形成的H形縫,稱~。此處骨質薄弱,內面有腦膜中動脈前支通過,損傷后可致硬腦膜外血腫。 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體相接處所形成的微向前突的橫嵴,稱胸骨角。后平對第四胸椎椎體下緣,兩側平對第二肋。是計數(shù)肋的標志。 肺循環(huán):血液從右心室搏出,經(jīng)肺動脈干及其各級分支到達肺泡毛細血管進行氣體交換,再經(jīng)肺靜脈進入左心房。稱肺循環(huán) 體循環(huán):血液經(jīng)左心室搏出,經(jīng)主動脈及其分支到達全身毛細血管,血液在此與周圍的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再經(jīng)過各級靜脈,最后經(jīng)上下腔靜脈及心冠狀竇返回右心房的循環(huán)途徑稱體循環(huán)。 上消化道:從口腔至十二指腸的這段消化道稱為~。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和十二指腸。 下消化道:空腸、回腸、盲腸、闌尾、結腸、直腸、肛管。 骨性胸廓:由12塊椎骨、12對肋、一塊胸骨借連接裝置共同構成。成人近似圓錐形,前后扁平,上窄下寬。有上下口、前后側壁。上口由第一胸骨柄上緣、第一肋、第一胸椎構成;下口由第十二胸椎、第十二肋、第十一肋前端、肋弓、劍突共同構成。功能:支撐、保護、參與呼吸運動——吸氣時,肋骨前部提高,胸骨上升,加大了胸廓的前后徑,肋體外翻,加大胸廓的橫徑,使胸腔容積增大。呼氣時,與之相反。 肋弓:第8~10對肋的肋軟骨依次與上位肋軟骨相連而形成的軟骨弓。軟骨之間可形成軟骨間關節(jié)。是肝、膽囊和脾的觸診標志。 浮肋:第11~12對肋的前端游離于腹壁肌層中,稱為浮肋。 胸膜:被覆于肺表面、胸壁內面、膈上面和縱隔表面的漿膜。 臟胸膜(肺胸膜):緊貼于肺表面并伸入肺葉間裂的胸膜; 壁胸膜:覆蓋于胸壁內面、膈上面及縱隔側面的胸膜。根據(jù)其所貼附部位,可分為肋胸膜、膈胸膜、縱隔胸膜和胸膜頂。 胸膜頂:包被在肺尖上方的壁胸膜稱為胸膜頂,突入頸根部,高處鎖骨內側1/3上方2-3cm,其上面的胸膜上膜對胸膜頂有固定和保護作用。是肋壁胸膜與縱隔胸膜的移行部 胸膜腔:臟壁胸膜之間圍成的潛在間隙稱為胸膜腔 縱隔:兩側縱隔胸膜間全部器官、結構和結締組織的總稱。肺門:肺的內側面與縱隔相對,其中部凹陷,稱為肺門。 肺韌帶:肺根下方臟壁兩層胸膜相互移行成為~連于肺與縱隔間,固定肺。 肺根:進出肺門的諸結構被結締組織包繞,總稱肺根。肺根外面包有胸膜,最下部分稱為肺韌帶。肺根內主要結構: 前→后:上肺靜脈、肺動脈、主支氣管; 上→下:左:肺動脈、左主支氣管、上肺靜脈; 右:上葉支氣管、肺動脈、主支氣管、上肺靜脈。 左右下肺靜脈位于肺根最下方,鄰近肺韌帶。 肺根毗鄰:前方有膈神經(jīng)、心包膈血管;后方有迷走神經(jīng);下方有肺韌帶。 左肺根:上有主動脈弓跨過,后方有胸主動脈; 右肺根:上方有奇靜脈弓。前方有上腔靜脈 支氣管肺段:氣管的第三級分支,每一肺段支氣管及其所屬的肺組織成為支氣管肺段,簡稱肺段。 靜脈角:位于頸內V和鎖骨下V交角處,胸導管及右淋巴導管分別注入左、右靜脈角。 胸導管:在第12胸椎下緣高起于由腸干和左右腰干在第一腰椎前方匯合形成的乳糜池,經(jīng)主動脈裂孔進入胸腔,沿后縱隔上行,最后匯入左靜脈角。 Cooper韌帶:即乳房懸韌帶。乳房CT有許多纖維束,一端附著于皮膚,另一端附著于淺筋膜深層,稱為~。乳腺癌時,淋巴回流受阻、癌組織增生,使韌帶緊張,引起皮膚橘皮樣變。 內臟大神經(jīng):由第6-9胸神經(jīng)節(jié)傳出的節(jié)前纖維構成。沿脊柱前面傾斜下降,穿膈腳終于腹腔神經(jīng)節(jié)。 內臟小神經(jīng):由第10-12胸神經(jīng)節(jié)傳出的節(jié)前纖維構成。穿膈腳終于主動脈腎節(jié)。 心包橫竇:位于升主動脈、肺動脈干與上腔靜脈、左心房之間的心包腔部分。竇前壁為主動脈、肺動脈,后壁為上腔靜脈和左心房。左側入口位于左心耳與肺動脈間,右側入口位于上腔靜脈、右心耳與主動脈間。臨床手術時,常在此處夾閉主動脈和肺動脈以暫時阻斷心射出的血流。 心包斜竇:位于兩側肺靜脈、下腔靜脈與左心房后壁之間的心包腔部分。形狀似開口向下的盲囊,上端閉鎖,下段開口稍偏左且連于心包腔本部。前壁為左心房后壁,后壁為心包后壁。心包腔積液時,常積聚于此不易引流。 動脈韌帶:胚胎時期動脈導管閉鎖形成的一纖維結締組織索,連于主動脈弓下緣和左肺動脈起始部。動脈導管若在出生后一年尚未閉鎖,則為動脈導管未閉。 動脈圓錐:是右心室的流出道,也稱漏斗部。其腔面光滑無肉柱,上端借肺動脈口通肺動脈干。 三尖瓣復合體:三尖瓣環(huán)、三尖瓣、腱索及乳頭肌合稱~、供頭部血液的單向流動。三尖瓣在右房室口周緣。 竇房結:心的正常起搏點。位于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交界處、界溝上端的心外膜下。 腹股溝韌帶:腹外斜肌腱膜下部止于髂前上棘和恥骨結節(jié),并在這兩處附著點之間形成向后上卷曲增厚的游離下緣,稱~。腹股溝韌帶內側端有一小部分腱纖維轉而向后下方移行,轉折部分叫腔隙韌帶(或陷窩韌帶);止于恥骨梳的部分叫恥骨梳韌帶。 腹股溝管: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上方,是腹股溝深環(huán)(腹環(huán)、內口)和淺環(huán)(皮下環(huán)、外口)間的肌筋膜裂隙。長約4~6cm。男性有精索通過,女性有子宮圓韌帶通過。 四壁:前壁:腹外斜肌腱膜,管外側1/3處有腹內斜肌下部加強; 后壁:腹橫筋膜,管內側1/3處有腹股溝鐮加強; 上壁: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下緣; 下壁:腹股溝韌帶和腔隙韌帶。 兩環(huán):深環(huán):由腹橫筋膜構成,位于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一橫指處; 淺環(huán):腹外斜肌腱膜在恥骨結節(jié)外上方的三角裂口。 斜疝:腹腔內容物經(jīng)深環(huán)和腹股溝管膨出,稱~ 腹直肌鞘:由腹外側壁三對扁肌的腱膜形成,分為前后兩層,包裹腹直肌、錐狀肌等 弓狀線(半環(huán)線):在臍下4~5cm,由腹內斜肌腱膜(后層)、腹橫肌腱膜全部轉移到腹直肌前面,從而導致腹直肌鞘后層卻如,出現(xiàn)一個游離的弧形下緣,稱~。此線以下,腹直肌后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白線:腹前壁正中線上,由兩側腹直肌鞘的纖維彼此交織形成的腱性結構,堅韌缺乏血管。上起自劍突,下止于恥骨聯(lián)合中部有臍環(huán),胎兒時為臍血管通過處。 半月線:三對扁肌的腱膜在腹直肌外側緣附近相互粘連,形成~ 腹膜:覆襯于腹、盆壁內面和被覆于腹盆腔各器官表面的一層光滑、半透明的薄膜。前者為壁腹膜,后者為臟腹膜。 腹膜腔:臟壁兩層腹膜在某些部位相互延續(xù)、移行、共同圍成不規(guī)則的潛在腔隙,稱為~ 腹膜后隙:位于腹后壁內面,介于腹后壁腹膜和腹內筋膜之間,是腹膜下筋膜的擴張部分,內有多個臟器、重要神經(jīng)、血管、淋巴組織等。 幽門瓣:幽門出胃壁的環(huán)形平滑肌增厚,形成幽門括約肌。幽門括約肌連同幽門內面的粘膜一起,突入管腔,構成環(huán)形皺襞。幽門括約肌具有控制胃內容物排空速度,防止小腸內容物反流入胃的作用。 胃床:胃后壁與膈的左側部、左腎、左腎上腺、脾、胰、橫結腸及其系膜相鄰,這些器官共同構成~ 胃路(胃管):胃小彎處有4~5條縱行皺襞,與胃小彎走向一致,因皺襞內有斜行平滑肌,胃充盈時皺襞不消失,空虛時相互接觸,此處的胃腔是胃內容物的主要通道,稱為~它是腐蝕性損傷的常見部位。也是胃潰瘍、胃癌等疾病的好發(fā)部位。 網(wǎng)膜:附于胃大小彎側的雙層腹膜結構。兩層間有血管、神經(jīng)、淋巴管和結締組織。 網(wǎng)膜囊:位于胃后壁和小網(wǎng)膜后方的潛在性腔隙。屬于腹膜腔的一部分。前壁為小網(wǎng)膜、胃后壁的腹膜和胃結腸韌帶以及大網(wǎng)膜前兩層;后壁為橫結腸及其系膜以及覆蓋在胰、左腎、左腎上腺等處的腹膜;上壁為肝尾葉和膈下方的腹膜;下壁:大網(wǎng)膜前后兩層反折;左壁:胃脾韌帶、脾腎韌帶、脾門;右壁:網(wǎng)膜孔。 網(wǎng)膜孔:為網(wǎng)膜囊通入腹膜大囊的唯一孔道。上界為肝尾葉;下界為十二指腸上部;前界為小網(wǎng)膜游離緣(肝十二指腸韌帶);后界為遮被IVC的腹膜。 大網(wǎng)膜:由胃前后壁的腹膜在胃大彎處融合,構成大網(wǎng)膜前兩層,下降至臍以下折返至橫結腸 構成后兩層,并與橫結腸系膜延續(xù),含大量吞噬細胞,具有防御功能。 小網(wǎng)膜:連于肝門與胃小彎和十二指腸上部間的雙層腹膜皺襞,包括肝胃韌帶、肝十二指腸韌帶。 肝門:肝橫溝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動脈左右支、肝門靜脈左右支以及神經(jīng)、淋巴管等在此處進出肝,稱~ 肝門靜脈:長約6~8CM,通常由腸系膜上V、脾V在胰頸后方匯合而成。斜向右上,進入肝十二指腸韌帶內。在肝固有動脈和膽總管后方繼續(xù)上行,至肝門分為左右支入肝。 肝門靜脈系統(tǒng):由肝門靜脈及其屬支組成的靜脈系統(tǒng)。它收納腹腔不成對臟器如食管腹部、胃、腸(直至直腸上部)、膽囊、胰、脾等的靜脈血。這些靜脈血含有從胃、腸吸收的物質等,最后經(jīng)肝門靜脈送入肝內,由肝細胞進行合成、轉化、解毒等處理。 肝蒂:進出肝門結構的總稱,被肝十二指腸韌帶的腹膜包被。其主要結構在肝門附近排列為:從前向后,分別是肝左、右管,肝固有動脈左、右支,肝門靜脈左、右支;在肝門下方較遠處,肝蒂的主要結構呈“品”字形排列,肝固有動脈居左前方,肝總管居右前方,肝門靜脈位于兩者后方。 肝胰壺腹:肝左右管出肝門后匯合成肝總管;肝總管再與膽囊管匯合形成膽總管;膽總管于十二指腸降部中份后內側壁與胰管匯合,形成略為膨大的~開口于十二指腸大乳頭。 Oddi括約肌:膽總管末端和胰管末端的環(huán)形平滑肌與肝胰壺腹周圍的環(huán)形平滑肌一起合稱~ 肝外膽道:包括肝左右管、肝總管、膽總管和膽囊。將肝分泌的膽汁輸送到十二指腸,膽囊能濃縮和儲存膽汁。 胰管:是排放胰液入十二指腸的管道。起于胰尾,貫穿于胰的全長。沿途收納胰液,最后在十二指腸降部管壁附近或管壁內,與膽總管匯合形成肝胰壺腹,開口于十二指腸大乳頭。 回盲瓣:在盲腸口處,回腸壁向盲腸腔內突起,形成上、下兩個水平位唇狀瓣膜,稱為~它控制小腸內容物流入大腸的速度,還能阻止大腸內容物逆流入小腸。 十二指腸大乳頭:十二指腸降部與胰頭之間的后方,有膽總管下行穿入腸壁。膽總管末端和肝胰壺腹穿行與降部中份后內側壁時,使腸腔的粘膜形成一縱行隆起,稱十二指腸縱襞??v襞下端突起,稱為十二指腸大乳頭。乳頭上有肝胰壺腹開口,膽汁和胰液經(jīng)此排放入腸腔。十二指腸大乳頭距幽門約10cm,距中切牙75cm。大乳頭上方2.5cm處,有十二指腸小乳頭,上有副胰管開口。 十二指腸懸韌帶(TreitZ 韌帶、十二指腸懸肌):位于十二指腸上襞右上方深部,由纖維組織和肌組織構成。從十二指腸空腸區(qū)上面,向上連至膈腳,有上提其的作用。是尋找空腸起始部的標志。 小腸系膜根:為腸系膜在腹后壁的附著處,是連接空回腸至腹后壁的雙層腹膜。從第2腰椎左側斜向右下,止于右骶髂關節(jié)前面,長約15cm.,內有腸系膜上血管、內臟神經(jīng)、淋巴等。 McBurney點: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點,在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的外、中1/3交界處。 腎門:腎內側緣中部的凹陷為腎門。內有腎血管、神經(jīng)、淋巴管及腎盂出入。與L1平面對。 腎蒂:出入腎門的腎血管、腎盂、神經(jīng)、淋巴管等被CT包繞,稱為~。右側比左側短。 邊緣動脈:靠近結腸邊緣的動脈弓。由腸系膜上、下動脈的結腸支相互吻合形成,從回盲部開始,沿結腸各部直至乙狀結腸,形似“門”字。結腸動脈主要只有邊緣動脈這一級吻合。 盆部:小骨盆、小骨盆腔及其內所容納的肌、筋膜、內臟、神經(jīng)、血管等。骨盆下口以盆膈等封閉,盆膈以下是會陰。 盆腔:盆部經(jīng)骨盆上口通連腹腔,骨盆下口由盆膈和尿生殖膈封閉而形成盆腔。 盆膈:盆膈由提肛肌和尾骨肌及其上、下面的盆膈上、下筋膜構成。具有承托盆腔臟器的作用,并參與排便及分娩等生理功能。 會陰:廣義:骨盆下口盆膈以下的所有軟組織結構;狹義:肛門與外生殖器間的軟組織結構。 盆叢(下腹下叢):位于直腸兩側,由左右腹下神經(jīng)與盆內臟神經(jīng)和骶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后纖維組成,分布于盆內臟器。尿生殖膈:由會陰深橫肌和尿道括約肌 及其上下面的尿道生殖膈上下筋膜構成。女性有尿道和陰道通過,男性為尿道。精索:從腹股溝深環(huán)(腹環(huán))至睪丸上端之間的一條柔軟、圓索狀結構,其內主要有輸精管、睪丸和輸精管的血管、神經(jīng)、淋巴管及鞘韌帶等,外包3層被膜。 陰道穹:陰道上端較寬闊環(huán)包繞子宮頸,陰道壁與子宮頸之間形成的環(huán)狀間隙稱~。可分為前部、后部及兩個側部。后部最深,與直腸子宮陷凹之間僅隔以陰道后壁和一層腹膜。 子宮峽:子宮體、頸交界處,未孕時約1CM,妊娠期間逐漸變長延伸至7~11CM,經(jīng)此做剖腹取胎術。 精索:由腹股溝管深環(huán)至睪丸上端,呈圓束狀結構,內有輸精管、睪丸動脈、蔓狀靜脈叢、神經(jīng)及淋巴管。 肌腱袖:是肩胛下肌、岡上肌、岡下肌和小圓肌的止腱連接而成的一層連續(xù)的腱板。止于肱骨大小結節(jié),與肩關節(jié)囊愈著,加強關節(jié)囊。肌腱袖對肩關節(jié)起穩(wěn)定作用。圍繞關節(jié)上、后、前方運動。 斜角肌間隙:在前斜角肌、中斜角肌與第一肋之間的空隙,內有鎖骨下A和臂叢通過。 收肌管:大腿中1/3內側分的肌間隙,三棱形,約15CM。外側壁為股內側?。缓蟊跒殚L收肌和大收??;前壁是縫匠肌和股內側肌同上、大收肌間的一層腱膜;上口同股三角,下口通腘窩。收肌管內自前向后有:隱N股AV。 臀部十字吻合:臀大肌神面,股方肌和大轉子附近,由臀上A、股深A的第一穿A、旋股內側A、旋股外側A吻合而成。是溝通髂內A和股A(from髂外)之間的重要途徑。 胸膜隱窩:壁胸膜各部之間相互轉折移行處,即使在深吸氣時也不能被肺充滿其內,該處的胸膜腔稱為~ 肋膈隱窩:肋胸膜與膈胸膜轉折處,肺下緣不能充滿其內,該處的胸膜腔稱為肋膈隱窩。左右各一,是直立時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積液首先聚集于此。 肝腎隱窩:位于肝右葉和右腎間,是平臥時腹膜腔的最低部位。 食管后隱窩:右側縱隔胸膜在肺根以下,常突入食管胸部下段后面、胸導管和奇靜脈前面,形成~。經(jīng)左胸進行食管下段手術時,預防氣胸發(fā)生。 直腸子宮陷凹:位于女性直腸與子宮之間,站或坐位時,此陷凹為腹膜腔的最低部位,故腹膜腔積液常于此。 膀胱直腸陷凹:是直腸膀胱間腹膜轉折形成較深的凹陷,是男性腹膜腔最低的部位,腹膜腔有積液時集存于此。 腹股溝三角:由腹壁下動脈、腹直肌外側緣、腹股溝韌帶圍城的三角形區(qū)域。腹腔內容物從此三角膨出時,稱為腹股溝直疝。 膽囊三角(肝膽三角、外科三角、Calot三角):由肝總管、膽囊管和肝的臟面圍成。膽囊動脈、副肝管、異常肝右動脈等均可行經(jīng)該三角。是膽囊手術中尋找膽囊動脈的重要標志。 頸動脈三角(肩胛舌骨肌舌骨三角):上界:二腹肌后腹;后界:胸鎖乳突肌前緣;前下界:肩胛舌骨肌上腹。三角內主要內容:頸總動脈及其分支、頸內靜脈及其屬支、舌下神經(jīng)及其降支、迷走神經(jīng)及其分支和經(jīng)外側深淋巴結等。 肌三角:位于經(jīng)前正中線、胸鎖乳突肌前緣和肩胛舌骨肌上腹間。其淺面結構依次為皮膚、淺筋膜、頸闊肌、頸前V、皮N、頸筋膜淺層,深面為椎前筋膜。內容為甲狀腺、甲狀旁腺、氣管頸段、舌骨下肌群。 腰肋三角:膈的腰部與肋部間,底為12肋,尖向上,三角前方與腎后面相鄰,后方有肋膈隱窩。 胸肋三角:膈的胸部與肋部間,有腹壁上血管和來自肝、腹壁的淋巴管通過。是膈疝的好發(fā)部位。 食管上三角:縱隔左側面,由左鎖骨下A、脊柱、主動脈弓間圍成。內有胸導管和食管上份。 食管下三角:縱隔左側面,由心包、胸主A、和膈圍成。內有食管下份。 面部危險三角:由口裂及兩側口角至鼻根的連線所圍成的三角形區(qū)域。內有面靜脈通過。面靜脈借內眥靜脈、眶內的眼上靜脈與海綿竇相通,此三角內無瓣膜,故感染依循上述途徑逆行至海綿竇內導致顱內感染。 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內面,位于兩側輸尿管口與尿道內口之間的三角區(qū)。膀胱三角缺少粘膜下組織,黏膜與基層緊密相連。無論膀胱充盈與否,該區(qū)域內的粘膜都呈平滑狀態(tài)。膀胱三角是結核和腫瘤好發(fā)的部位。 動脈導管三角:由左膈N、左迷走N、左肺A圍成。內有動脈韌帶、左喉返N、心淺叢。是手術尋找動脈導管的標志。 股三角:位于股前內側上部。上界為腹股溝韌帶;外側界縫匠??;內側肌長收肌內側緣;尖下下與收肌管延續(xù);前壁為闊筋膜;后壁為髂腰肌、恥骨肌和長收肌向下凹陷的肌槽。內容,由外向內:股N、股A、股V、股管和腔隙韌帶。 糖三角:主食的一種。北京常能吃到,在四川尚未見到,里面有糖餡兒~~嘖嘖~~~哈哈:P 聽診三角(肩胛旁三角):斜方肌下緣、肩胛骨脊柱緣、背闊肌上緣圍成。是胸背區(qū)聽診呼吸音最清楚部位。 封套筋膜(頸筋膜淺層):上附于頭頸交界處,向下附于頸胸和上肢交界處,向前在頸前正中線左右相續(xù)。此筋膜在斜方肌、胸鎖乳突肌、下頜下腺和腮腺出分為雙層包裹它們。 頸根部:頸部與胸部的接壤區(qū)、內側份是縱行于頸胸間的結構,如頸總A、頸內V、迷走N、膈N、喉返N、交感干等。外側份主要為橫行的往來于胸、頸、上肢間的神經(jīng)血管,如鎖骨下AV、臂叢等。 頸袢:由第1-3頸神經(jīng)前支構成。第一頸N前支隨舌下N走形,離開頸動脈鞘淺面下行,成為頸袢上根(舌下N降支);第2、3頸N前支的分支聯(lián)合下降成為頸袢下根,上下兩根在頸動脈鞘淺面合成頸袢,由此發(fā)出N支配舌骨下肌群。 頸A鞘:上起此顱底,下續(xù)縱隔。鞘內有頸內V和迷走N貫穿鞘內全長,頸內A位于鞘的上部,頸總A居其下。 在鞘的下部,頸總A位于后內側,頸內V位于前外側,迷走N居二者間后方; 在鞘的上部。頸內A位于前內側,頸內V位于后外側,迷走N居二者間后內方。 鞘淺面:胸鎖乳突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肩胛舌骨肌下腹、頸袢、甲狀腺上中V; 鞘后方:甲狀腺下A橫過(左側有胸導管),隔椎前筋膜有頸交感干、椎前肌和頸椎橫突等。 鞘內側:咽和食管、喉和氣管、甲狀腺葉、喉返N等。 甲狀腺懸韌帶:甲狀腺假被膜在側葉內側、峽部后面與甲狀軟骨、環(huán)狀軟骨及氣管軟骨膜愈著,構成~。吞咽時,甲狀腺可上下移動。 甲狀腺被囊:由頸臟筋膜臟層形成的假被囊及腺葉纖維囊形成的真被囊組成。 腭扁桃體:位于腭舌弓與腭咽弓之間的扁桃體窩內的淋巴上皮器官。具有防御功能。 咽隱窩:咽鼓管圓枕后方與咽后壁之間的縱行深窩,是鼻咽癌的好發(fā)部位。 咽鼓管:連接鼓室和咽腔的管道。咽鼓管咽口在下鼻甲后方。 咽峽:是口腔與口咽部交通的門戶,由腭垂、腭帆游離緣、兩側腭舌弓及舌根所圍成。 翼靜脈叢:位于顳下窩內,居翼內外肌之間,凡與上頜動脈及其分支伴行的經(jīng)脈均參與構成此叢。翼靜脈叢向后匯集成上頜靜脈,向上經(jīng)眼下經(jīng)脈、卵圓孔及破裂孔導血管與海綿竇相通,借面深靜脈與面靜脈交通。翼靜脈叢無瓣膜,血液可逆流,故面深部感染可蔓延入海綿竇。 顱頂部危險區(qū)(膜下間隙):帽狀腱膜與顱骨外膜間的CT。次部在顱頂部范圍廣,前至眶上緣,后達上項線。內有若干導靜脈與顱骨的板障靜脈及顱內的硬腦膜靜脈竇相通,若感染,可繼發(fā)顱骨骨髓炎或向顱內感染。 頭皮:額頂枕區(qū)的軟組織由淺入深分5層:皮膚、淺筋膜、枕額肌及其帽狀腱膜、腱膜下LCT、顱骨外膜,前三層緊密結合不易分離。 腮腺床:與腮腺神面相鄰貼的結構統(tǒng)稱~,包括莖突諸肌、頸內AV、末四對腦神經(jīng)。 鼻旁竇:是鼻腔周圍顱骨內的含氣骨腔,共四對。上頜竇、額竇、蝶竇、篩竇。各竇壁內襯以黏膜,均以竇口開口于鼻腔的外側壁,協(xié)助調節(jié)細如空氣的溫度濕度,對發(fā)音起共鳴作用。 卵圓窩:房間隔右側面中下部有一卵圓形的淺窩稱~。是胎兒時期卵圓孔閉合后的遺跡,房間隔缺損多發(fā)生在此處。也是從右心房心導管穿刺的理想部位。 卵圓窩’:又稱隱靜脈裂孔,是闊筋膜在恥骨結界外下方3CM處形成的卵圓形凹陷。大隱靜脈穿入。 卵圓孔:位于顱中窩,三叉神經(jīng)第三支(下頜神經(jīng))出入顱部位。 眼軸:通過眼球前后兩極的連線。 視軸:由角膜變曲面的中心至鞏膜曲面中心的連線。其方向與視線方向一致。視軸與眼軸呈銳角交叉。 眶軸:視N孔-曠底中心連線。 房水:充滿在眼房中的透明液體。有屈光作用、營養(yǎng)角膜、晶狀體和玻璃體,維持眼內壓。房水由睫狀體上皮產(chǎn)生充盈于眼后房,經(jīng)瞳孔到眼前房,再由虹膜角膜角隙導入虹膜靜脈竇。 反射?。荷窠?jīng)系統(tǒng)調節(jié)機體的活動,對內外環(huán)境做出的適宜反應稱為反射。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組成:感受器,接受刺激,把刺激轉變?yōu)樯窠?jīng)沖動;傳入神經(jīng),把感受器接受的信息傳入中樞;中樞,對傳入的信息進行分析綜合;傳出神經(jīng),把神經(jīng)沖動從中樞傳至效應器;效應器,對接受的刺激做出適宜反應。 神經(jīng)元:為一種特殊類型的細胞。是神經(jīng)組織中具有傳導信息的基本單位。 神經(jīng)核: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形態(tài)功能相近的神經(jīng)元胞體聚集在一起,形成~ 神經(jīng)節(jié):周圍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神經(jīng)元胞體聚集在一起稱~ 神經(jīng):神經(jīng)纖維在周圍部聚集在一起,并被CT膜包裹形成粗細不同的神經(jīng)。 灰質皮質: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神經(jīng)元胞體聚集在一起的部位,因血管豐富在新鮮標本上色澤灰暗,稱灰質。在大腦半球和小腦,灰質集中于表層,稱皮質。 白質髓質: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神經(jīng)纖維聚集,其表面含髓鞘在標本上色澤發(fā)亮,稱為白質。在大腦半球和小腦因白質位于深部,又稱為髓質。 鼓索:由面神經(jīng)在面神經(jīng)管內分出,其內含內臟運動纖維。在負交感節(jié)換元后,節(jié)后纖維分布于下頜下腺和舌下腺;其內臟感覺纖維支配舌前2/3味蕾,司味覺。 交感干:位于脊柱兩側,由兩側的椎旁節(jié)借節(jié)間支相連成串狀。上起自顱底下面,下達尾骨前方。 頸膨大:是神經(jīng)元胞體和纖維數(shù)量增加所致,相當于脊髓C4-T1節(jié)段,發(fā)出臂叢支配上肢。 腰骶膨大:是神經(jīng)元胞體和纖維數(shù)量增加所致,相當于脊髓L2-S3節(jié)段,發(fā)出腰骶叢支配下肢。 薄束:位于脊髓后索內側部,見于脊髓全長。同側T以下的脊神經(jīng)后根內側部的粗纖維進入脊髓后索的內側部。傳導同側T4以下的軀干及下肢的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 楔束:在外側,出現(xiàn)于T4以上。T4以上的脊神經(jīng)后跟進入脊髓后索的外側部。傳導同側T4以上軀干及上肢的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 小腦扁桃體:小腦兩側部膨隆為小腦半球。小腦半球的前內側,各有一個突起,稱小腦扁桃體。其緊鄰延髓和枕骨大孔的兩側。顱內壓增高時,小腦扁桃體可能被壓入枕骨大孔,造成枕骨大孔疝。壓迫延髓,危及生命。 內囊:位于端腦豆狀核、尾狀核和背側丘腦之間的白質板。在大腦半球的水平切面上,內囊呈開口向外的V字形,分為,內囊前腳、后腳、內囊膝。內囊前腳通過的主要纖維:額橋束、丘腦前輻射;內囊膝部:皮質核束;內囊后腳:皮質脊髓束、丘腦中央輻射、視輻射、聽輻射等。內囊受損,“三偏”癥狀:偏身感覺喪失(丘腦中央輻射受損)、偏身運動障礙(錐體束受損)、雙眼同向性偏盲(視輻射受損)。 紋狀體:大腦半球的基底核分為豆狀核、尾狀核、屏狀核和杏仁體。將尾狀核和豆狀核合稱紋狀體。 新紋狀體:尾狀核+殼;舊紋狀體:蒼白球。 大腦A環(huán)(Willis環(huán)):位于腦底下方、蝶鞍上方,環(huán)繞視交叉、灰結節(jié)和乳頭體的周圍。由兩側大腦前動脈起始段、兩側大腦后動脈起始段、兩側頸內動脈末端、兩側后交通動脈和前交通動脈圍成。此動脈環(huán)可使兩側頸內動脈系和椎-基體動脈系相互進行交通。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解剖學 名詞解釋匯總 名詞解釋 匯總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820124.com/p-12938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