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營孜煤礦2.4Mta新井設計【含CAD圖紙+文檔】
錢營孜煤礦2.4Mta新井設計【含CAD圖紙+文檔】,含CAD圖紙+文檔,錢營孜,煤礦,mta,設計,cad,圖紙,文檔
第7章 勘查工作及其質量評述
7.1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7.1.1 勘查方法及勘查手段的選擇
區(qū)內煤系地層被新生界第三、四系松散層全掩蓋,地勢較為平坦,地表表層一般為松散砂土或砂質粘土,潛水面一般距地表3~4m,全區(qū)淺層地震激發(fā)條件較好。
區(qū)內煤系地層沉積相對穩(wěn)定,深層地震地質條件較好,可以連續(xù)追蹤對比的波(組)有T0、T3、T8反射波。其中T0波為來自新生界底界面的反射波,新生界松散層與下伏基巖物性差異較大,波阻抗差異明顯,所以能形成一組近似水平的反射波組T0波。該波組能量較強,連續(xù)性較好,全區(qū)可以連續(xù)追蹤對比。T3波為3煤層(組)反射波,因3煤層(組)與圍巖物性差異明顯,具備形成較強反射波的良好條件,該波組能量強,且較穩(wěn)定,連續(xù)性好,是控制區(qū)內煤系地層形態(tài)及判識構造的標準反射波;T8波為7~8煤層(組)的反射波,7~8煤層(組)與圍巖物性差異明顯,存在良好的波組抗界面,故該波組能量較強,連續(xù)性好,是本區(qū)主要反射波之一,局部由于T3波的屏蔽,能量變弱。T10波為產生于10煤層的反射波,該界面物性差異明顯,由于上覆煤層的屏蔽,能量較弱,連續(xù)追蹤較困難,是對比解釋的反射波之一。因此,本區(qū)具有較好的淺、深層地震地質條件。
區(qū)內測井曲線因巖、煤層物性差異明顯,具有多種不同的形態(tài)和異常組合特征,利用測井曲線能可靠的劃分巖(煤)層,確定其厚度、深度。
綜上所述,本次勘探采用地震、鉆探、測井等手段相結合,即“地震先行、鉆探驗證、測井檢測”的綜合勘查方法。其中地震主要解決構造問題,鉆探和測井相結合解決地層、煤層、煤質、采樣、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等其他問題。
7.1.2 勘查類型和勘查工程布置
7.1.2.1勘查類型及基本線距的選擇
根據(jù)詳查階段勘查工程對區(qū)內構造和煤層的控制情況,區(qū)內總體構造形態(tài)為夾持于雙堆斷層和南坪斷層之間軸向NE的寬緩向斜。向斜軸向南部抬起,地層傾角一般5~20°,西翼稍陡,一般20~30°,向深部漸緩,在西部有次一級寬緩褶曲。斷層較為發(fā)育,詳查階段已發(fā)現(xiàn)斷層25條,其中正斷層13條,逆斷層12條。斷層走向以NE和NNE向為主。落差大于100m的斷層有15條,占斷層總數(shù)的60%,勘查區(qū)邊界斷層—雙堆斷層和南坪斷層的落差均大于1000m。巖漿巖主要侵入于本區(qū)中部62煤以下煤組,對煤層厚度、結構及煤質有一定的影響。故綜合評價本區(qū)的構造復雜程度應為中等。
根據(jù)詳查階段的成果,區(qū)內含可采煤層7層,其中較穩(wěn)定煤層3層,不穩(wěn)定煤層4層,較穩(wěn)定煤層的平均總厚為8.83m,占可采煤層平均總厚的68.7%,資源量占可采煤層總資源量的70%,經與淮北煤田區(qū)域資料及鄰區(qū)資料相類比,區(qū)內可采煤層的穩(wěn)定程度應為較穩(wěn)定型。
故本次勘探以二類二型來確定勘探工程的基本線距,考慮到本區(qū)在詳查階段已形成800~1000m的鉆探工程基本線距和800~1000×2000m的地震控制網度,本次勘探采用在原詳查階段已形成的鉆探工程基本線距和地震控制網度的基礎上加密一倍的原則確定勘查線距,即鉆探工程采用400~500m基本線距,地震工程采用400~500×1000m的控制網度。
7.1.2.2 勘查工程布置
a. 勘查工程布置原則
勘查工程的布置結合本區(qū)構造、煤層的總體狀況及詳查階段已形成的勘查工程布置情況以滿足《煤、泥炭地質勘查規(guī)范》對勘探階段的具體要求和保證完成本次勘探擬訂的地質任務為基本原則。
充分分析區(qū)內構造、煤層、煤質、水文等已獲資料,合理布置勘查工程。鉆探工程主要用于查明煤層、煤質、水文地質和其他開采技術條件的需要,做到目的明確、重點突出、兼顧一般、一孔多用,以較少的鉆探工程量解決較多的地質問題。
新增勘查線盡量與地震測線重合。
先期開采地段確定為F17以西,-650以淺。初期采區(qū)為先期開采地段范圍內32煤層
b. 勘查工程的布置
本次勘查鉆探工程共布置鉆孔73個,工程量57055m,另設計機動工程量5000m。設計抽水6次,其中四含2次,煤系2次,斷層1次,太原組1-4灰1次。
本次共布置地震測線17條,其中主測線12條,聯(lián)絡測線17條,設計測線長度119.72km,炮線長度100.72km,生產物理點5056個,試驗物理點130個,總物理點5186個。
所有鉆孔均要求進行測井測井。
7.2 鉆探工程質量評述
本次勘探共施工鉆孔73個,鉆探工程量58312.55m,其中抽水6次,工程量2944.56m。以往各階段完工鉆孔45個,工程量39626.86m。其中抽水2次,工程量1386.40m,本區(qū)各階段完工鉆孔118個,工程量97939.41m,其中抽水8次,工程量4330.96m。本報告共利用各階段鉆孔120個(包括勘查登記界外6718、243鉆孔,工程量共計1466.07m),工程量99405.48m,其中抽水8次,工程量4330.96m,詳見表7.1。
表7.1 鉆 探 工 程 量 統(tǒng) 計 表
階 段
鉆 探 工 程 量
孔數(shù)(個)
工程量
其 中 水 文 工 程 量
孔數(shù)(個)
工程量(m)
抽水次數(shù)
找煤前期(1967~1969)
5
3701.60
找煤后期(1980~1981)
6
4853.65
普查(1998~2003)
12
10339.77
詳查(2003~2004)
22
20731.84
2
1386.40
2
勘探(2004~2005)
73
58312.55
6
2944.56
6
利用區(qū)外鉆孔
2
1466.07
合 計
120
99405.48
8
4330.96
8
為客觀反映歷史事實,本報告對所利用的以往完工鉆孔的工程質量,重點是對煤層成果的可靠性及鉆孔封閉質量進行了重新審定,對全孔質量等級和其它各項質量指標等作歸納、統(tǒng)計。對本次勘探完工鉆孔按現(xiàn)行《煤田勘探鉆孔工程質量標準》進行評級驗收。
7.2.1 鉆孔質量等級
各階段施工鉆孔均按當時質量驗收標準進行了驗收。詳見表7.2
本區(qū)內1967~1969年找煤階段施工的5個鉆孔,其中甲級2個,未評級3個,鉆孔工程質量較差。
1980~1981年找煤階段施工的6個鉆孔,其中甲級2個,乙級3個,丙級1個,甲乙級孔率占83.3%,鉆孔工程質量較好。
1998~2003年普查階段施工的12個鉆孔,其中特級9個,甲級2個,乙級1個,特甲級孔率占91.7%,鉆孔工程質量較好。
2003~2004年詳查階段施工的22個鉆孔,其中特級15個,甲級6個,乙級1個,特甲級孔率占95.5%,鉆孔工程質量較好。
2004~2005年勘探階段施工的73個鉆孔,其中特級49個,甲級21個,乙級3個,特甲級孔率95.9,鉆孔工程質量良好。
表7.2 鉆孔質量一覽表
時間
孔數(shù)
特
甲
乙
合格
丙
未評
孔數(shù)
比例
(%)
孔數(shù)
比例
(%)
孔數(shù)
比例
(%)
孔數(shù)
比例
(%)
孔數(shù)
比例
(%)
孔數(shù)
比例
(%)
找煤(1967~1969)
5
2
40
3
60
找煤(1980~1981)
6
2
33.3
3
50
1
16.7
普查(1998~2003)
12
9
75
2
16.7
1
8.3
詳查(2003~2004)
22
15
68.2
6
27.3
1
4.5
勘探(2004~2005)
73
49
67.1
21
28.8
3
4.1
合 計
118
73
61.9
33
28
8
6.8
1
0.8
3
2.5
7.2.2 煤芯采取及煤層質量
煤芯采取質量主要涉及參加驗收的可采見煤點,不同時期施工的鉆孔驗收標準不一致。各階段煤層質量見表7.3。
表7.3 煤層質量一覽表
階段
鉆 探
測 井
驗收層數(shù)
優(yōu)質
(甲)
合格
(乙)
不合格
(丙)
驗收層數(shù)
優(yōu)質
(甲)
合格
(乙)
不合格
(丙)
找煤
37
29
3
5
70
65
4
1
普查
90
47
34
9
119
117
2
詳查
93
65
28
173
172
1
勘探
320
243
75
2
615
615
合計
540
384
140
16
977
969
7
1
找煤前期(1967~1969年)的5個鉆孔,屬“文革”期間施工,基本為無芯鉆進,在21個可采見煤點中,僅有3層煤芯長度采取率分別為17%、20%、71%,其余煤層均打丟。
找煤后期(1980~1981年)施工的鉆孔煤層質量較好,鉆探驗收可采煤層37層,其中甲級29層,乙級3層,丙級5層,甲乙級率為86.5%。
找煤前、后期測井解釋煤層70層,其中甲級65層,乙級4層,丙級1層。
普查階段煤層采取質量好,鉆探驗收可采煤層90層,其中優(yōu)質47層,合格34層,不合格9層,優(yōu)質率達52.2%,優(yōu)質合格率達90%。測井解釋煤層119層,其中優(yōu)質117層,合格2層。
詳查階段鉆探驗收可采煤層93層,其中優(yōu)質65層,合格28層,優(yōu)質率達69.9%,優(yōu)質合格率達100%,測井解釋煤層173層,其中優(yōu)質172層,合格1層。
勘探階段鉆探驗收可采煤層320層,其中優(yōu)質243層,合格75層,不合格2層,優(yōu)質率達75.9%,優(yōu)質合格率達99.4%。測井解釋煤層615層,優(yōu)質615層。
由于本區(qū)巖煤層物性條件較好,測井施測參數(shù)較多,煤層定性、定厚可靠,因此,煤層質量級別主要依據(jù)測井解釋成果進行評定,測井煤層質量僅684孔一無名煤層為丙級,其余均為優(yōu)質或合格,故煤層綜合成果質量可靠。
7.2.3 基巖巖芯采取
找煤前期(1967~1969年)施工鉆孔均為無芯鉆進為主,僅有少量取芯。
找煤后期(1980~1981年)施工的鉆孔為全取芯鉆進,取芯段長3582.97m,取芯長3158.51m,采取率為88.15%。
普查階段施工鉆孔均為全取芯鉆進,取芯段長7496.49m,取芯長6797.40m,平均采取率達91.0%。
詳查階段施工鉆孔除343孔全取芯外,其他鉆孔均為層段取芯。取芯段長4545.98m,取芯長4096.92m,平均采取率為90.1 %。
勘探階段施工鉆孔除24-253、286、2910、349孔全取芯外,其他鉆孔均為層段取芯,取芯段長21637.1m,取芯長19402.65m,平均采取率為89.7%。
7.2.4 孔斜測量
找煤階段施工的11個鉆孔中除未見煤的696鉆孔未測斜外,其余鉆孔均進行了孔斜測量。其中找煤前期4個孔,孔斜達合格,最大孔斜13.2°(694孔,孔深691.51m),找煤后期6個孔,孔斜均達甲級,最大孔斜12.5°(805孔,孔深870.84m)。
普查階段施工的12個鉆孔,均進行了系統(tǒng)的孔斜測量,孔斜達特級的10個孔,甲級的1個孔,乙級1個孔,最大孔斜19°(303孔,孔深895.93m)。
詳查階段施工的22個鉆孔,均進行了系統(tǒng)的孔斜測量,孔斜達特級的18個孔,甲級的4個孔,最大孔斜14°(421孔,孔深1053.20m)。
勘探階段施工的73個鉆孔,孔斜達特級的68個孔,甲級的5個孔,最大孔斜12.5°(356孔,孔深885.14m)。
7.2.5 孔深測量
各階段施工的鉆孔均進行了孔深測量。一般在松散層底界面、主要煤層附近和終孔進行孔深測量。找煤階段施工的鉆孔對測深誤差多未處理,普查階段至本次勘探施工的鉆孔對測深誤差均按要求進行了合理平差。
7.2.6 鉆孔封閉
找煤期間施工的鉆孔均采用水泥砂漿全封閉。封閉段距一般自孔底至新生界底界面上30m。水泥沙漿配比是水泥:砂子:水=1:2:0.7。封孔方法是采用水泵注入法。
由于找煤階段鉆孔松散層一般為無芯鉆進,其底界面深度控制多數(shù)不準,普查報告結合地震資料和取芯鉆孔界面測井曲線形態(tài)對找煤階段鉆孔的界面重新審定解釋,修訂了部分鉆孔松散層底界深度,底界面多上抬,致使684、694、804、671、674等5個鉆孔未封到松散層底界面;805孔未封到松散層底界面以上30m。上述遺留問題,建議今后建礦開采時應予以重視。
普查、詳查、勘探階段施工的鉆孔均按要求用水泥砂漿封閉到松散層底界面上30m或50m,并檢查砂漿面深度。除365孔外,普查至勘探階段鉆孔封閉質量驗收均為合格。詳查階段365孔因孔內事故,遺留鉆具26.20m,鉆具頂端深度為731.74m, 封孔時182.50~731.74m進行了封閉 ,731.47m~826.98m段未封閉,該孔封孔質量不合格,建議今后建礦開采時應予以重視。
詳查階段,對詳查階段施工的362孔封孔情況進行了啟封檢查,原設計水泥砂漿封閉段頂界深度為168.75m,啟封檢查證實砂漿面頂界深122.40 m,實際封閉段比原設計高出46.35m;啟封檢查過程中,從砂漿面頂界面到孔底取出完整的水泥砂漿柱,密實堅硬,很少見到氣孔,封孔質量良好。
勘探階段分別對找煤階段施工的671孔、803孔和普查階段施工的274孔封孔進行了啟封檢查,檢查情況如下:
671孔:松散層底界深229.40m,原封閉段距上自230m,下至孔底649.66m。原鉆孔結構:0~263.20m,孔徑108mm,263.20m以下孔徑為91mm,原用水泥3750kg,砂子7500kg。本次啟封結果為:孔口取出約3.0m的水泥柱暗標,自暗標以下至330.02m孔內為稠泥漿,330.02~370.40m取出的水泥砂漿柱比重較小、較輕、疏松、含砂較少,偶見孔隙。370.40~410.50m取出的水泥砂漿柱比重較小,較輕,致密,砂子逐漸增多,偶見孔隙。410.50~435.70m取出的水泥砂漿柱比重較大、較沉,致密,含砂較多,孔隙較少。435.70~464.50m取出的水泥砂漿柱比重較大,較沉,致密,含砂較多,孔隙較少。464.50~474.80m,取出的芯一半為水泥砂漿柱,另一半為灰色粉砂巖,474.80~480.60m因鉆頭偏離原孔中心,取出的芯全為粉砂巖,故啟封結束。
803孔:松散層底界面深233.30m,原封閉段距上自205m,下至孔底769m。原鉆孔結構:0~230m,孔徑110m,230m以下孔徑為91mm。原用水泥4200kg,砂子8400kg。本次啟封結果為:在194.83~203.38m,采取水泥砂漿柱5.40m,水泥砂漿柱為灰~灰白色、柱狀,膠結一般,完整,見有較多細小孔隙,孔徑1mm左右。203.38m以下鉆頭偏離原孔中心,鉆進至233.00m所見為松散層粘土,233.0~289.43m所見為煤系地層,故啟封結束。
274孔:松散層底界面深246.60m,原封閉段距上自200m,下至孔底926.49m。原鉆孔結構:0~254.15m孔徑110mm,254.15m以下孔徑為91mm。原用水泥5750kg,砂子11500kg。本次啟封結果為:0~260.03m為泥漿,260.03~587.50m,鉆厚327.47m,取出水泥砂漿柱芯長279.93m,水泥砂漿柱為灰~灰白色,柱狀,較完整,固結一般,較緊密,局部含少量細小孔隙,578.50m以下鉆頭偏離原孔中心,鉆入煤系地層,至598.18m啟封結束。
圖7.1 274孔啟封出水泥砂漿柱(1)
圖7.1 274孔啟封出水泥砂漿柱(2)
從上述鉆孔啟封情況看:找煤前期施工的671孔,水泥砂漿面比原設計下降100m,且水泥砂漿柱上部40m疏松,固結不好??梢哉J為原封孔質量不合格。找煤后期施工的803孔水泥砂漿面比原設計高10.17m,位于松散層底界面以上38.47m,原封孔質量合格。普查階段施工的274孔,水泥砂漿面比原設計下降60.03m,位于松散層底界面以下13.43m,封孔質量不合格。
7.2.7 巖芯鑒定
鉆孔巖芯按要求準確詳細地進行了地質編錄。對巖層厚度大于0.5m的分層進行鑒定描述,特殊巖層(如標志層)即使不大于0.5m的也進行了分層描述,對風化、構造現(xiàn)象以及顏色、層理特征都有較詳細的描述。分層、鑒定較為細致,層厚及深度可靠。
7.3 勘查工程測量及其質量評述
7.3.1 作業(yè)依據(jù)
以原煤炭工業(yè)部1987年頒發(fā)出版的《煤炭資源勘探工程測量規(guī)程》和《中、短程光電測量規(guī)程》、《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GPS)測量規(guī)范》為作業(yè)依據(jù)。平面坐標采用1954年北京坐標系,高程采用1956年黃海高程系,采用高斯正形投影3度分帶,中央子午線為117度。
7.3.2 已有資料
7.3.2.1 控制點:物探測量隊1965年~1966年施測的宿縣桃園區(qū)三、四等三角網,1974年施測的蒙城、宿縣、許疃~雙堆區(qū)三等三角網。以上三、四等三角點施測執(zhí)行1958年三角測量細則,控制點精度情況見表7.4。
表7.4 控制點精度情況
網名
點數(shù)
中 誤 差
采用規(guī)程
測角″
點位m
宿縣
桃園
Ⅲ32
Ⅳ41
±1.21
±1.57
±0.03
±0.07
1958年三角測量細則
蒙城、宿縣
許町~雙堆
Ⅲ13
±1.27
±0.02
1958年三角測量細則
本區(qū)內有Ⅱ、Ⅲ、Ⅳ等三角點5個,三、四等三角點均由安徽省物探測量隊六十年代施測,并建有鋼質尋常標。能作為基本控制點使用。見表7.5
表7.5 三角點測量成果表
點 名
等 級
坐 標
高程
X
Y
小楊家
Ⅱ
3708242.190
39493012.920
22.770
王家莊
Ⅲ
3706023.560
39487384.070
23.570
西白小莊
Ⅳ
3702774.260
39494505.930
23.340
紅學莊
Ⅳ
3717030.620
39497655.450
24.462
后邵莊
Ⅳ
3715045.674
39496604.640
25.340
7.3.2.2 地形圖:由安徽省測繪局1978年調繪,1979年出版的1:10000航測地形圖,采用1974年版圖式,等高距為1米,地形雖有變化但尚可利用。
7.3.3 鉆探工程測量
7.3.3.1 基本控制點及勘控點布設
普、詳查階段:為滿足施工要求,在基本控制點和物測隊一級勘控點的基礎上,加密一級勘控點三條,36個點,導線全長25.17km;二級勘控導線三條,19個點,導線全長13.64km;三級勘控導線二條,13個點,導線全長8.08km。其精度分別為一級:1/96800~1/18000;二級:1/91800~1/4900;三級:1/64800~1/49500。加密GPS點5個,其精度均達規(guī)程要求??笨攸c高程均采用三角高程連測,精度達到0.04S·百米。
勘探階段:根據(jù)已有的控制測量資料,其控制點密度不能滿足鉆孔孔位測量的需要,為此加密GPS點35個,一級光電測距導線1條,做點8個,導線全長7.396km,其相對閉合差為:1/96850;二級光電測距導線1條,做點5個,導線全長3.570km,相對閉合差為:1/64863。另布二級勘控支導線3個點,導線全長2.22km ,GPS點水平相對閉合差在1/50203~1/940958之間,高程相對閉合差在:1/57367~1/9622499之間。
7.3.3.2 觀測方法
采用方向觀測法。早期勘控點布設使用J2型經緯儀觀測一測回,而在后期施工中使用儀器為蔡司010A型經緯儀、國產DEH-2型測距儀及日產拓普康GTS-301D型全站儀和加拿大產Smare3100IS衛(wèi)星定位等先進設備,水平角觀測二測回錄取中數(shù),距離觀測一測回,五次讀數(shù)取平均值,各導線點高程采用三角高程對向觀測,計算中加入了溫度、氣壓及地球曲率改正值,高程采用三角高程或等外水準測量,有些鉆孔直接使用GPS全球衛(wèi)星定位接收機直接采集測量數(shù)據(jù),并由電腦處理其平面坐標高程,精度完全符合規(guī)程規(guī)定的要求。
7.3.3.3 鉆孔測量
a. 布孔
布孔是以地質下達的鉆孔設計坐標通知書為依據(jù),使用拓普康GTS-301D和尼康DTM-352全站儀,采用極坐標法布設實施,再根據(jù)地形圖上的地形、地物進行核校,方確定其地面位置。
b. 鉆孔坐標測量
普、詳查階段:鉆孔坐標測量是以鉆塔天輪中心為照準方向,一般采用前方交會法,水平角采用方向觀測法,觀測兩測回,內業(yè)計算均由兩人互算,兩組坐標取平均值,較復雜的個別鉆孔采用導線測量(在規(guī)程發(fā)展次數(shù)允許范圍之內)和采用GPS全球衛(wèi)星定位測量其實際坐標。
勘探階段:采用動態(tài)GPS天寶5800施測7個孔;采用靜態(tài)Smart3100GPS施測41個孔;用前方交會法施測2個孔,用交會法定測的鉆孔是在鉆孔竣工前照準鉆塔天輪中心進行施測的,高程采用三個方向推算,計算時加入了地球曲率和折光改正值;采用支導線形式施測26個,均觀測了檢查角,精度符合規(guī)程要求,其中由基本控制點發(fā)展一次連測6個孔,發(fā)展二次連測20個孔。導線的邊長、水平角均采用尼康DTM-352全站儀定測,水平角觀測一測回,邊長單程一測回,四次讀數(shù);GPS測量,邊長<3km,觀測50分鐘,3km<邊長<6kmGPS的觀測80分鐘,量取儀器高,記錄觀測起始時間和儀器高。測量數(shù)據(jù)處理由微機完成,打印出成果和精度;導線采用簡易平差法計算,導線邊長加入儀器常數(shù)、氣象改正數(shù)和傾斜改正數(shù),在測站觀測距離時,輸入氣壓、溫度,全站儀自動顯示改正后的邊長。
c. 鉆孔高程測量
普、詳查階段:鉆孔高程測量一般采用間接三角高程進行施測,采用三個已知點推算求得鉆孔高程,水文孔采用等外水準測量,起止點為基本控制點或水準點,水準測量的誤差符合規(guī)程要求(40,L為路線長度(km))。
勘探階段:鉆孔高程采用天寶5800型動態(tài)GPS施測7個;采用Smart3100GPS施測41個;用等外水準連測28個,利用已知水準點高程,以單程雙測形式布設水準路線14條,等外水準路線全長37.856km,路線最長為8.87km ,采用三角高程施測的鉆孔,均采用三個已知方向觀測,其精度符合規(guī)程要求。
7.3.3.4 鉆孔測量質量評述
普、詳查階段:按照1987年版《煤炭資源勘探工程測量規(guī)程》規(guī)定的 “鉆孔坐標中誤差小于1m,高程中誤差小于0.4m”的標準對井田內鉆孔選取較大和較小的鉆孔坐標進行質量統(tǒng)計,除早期施工的鉆孔(1967~1969年施工)由于施測方法不盡完善,缺少中誤差統(tǒng)計條件外,其余鉆孔質量統(tǒng)計結果為:鉆孔坐標中誤差在1米以內。801、802、803、804、805、806、6718、674鉆孔高程均為圖紙解析而成, 684孔為圖解坐標和高程。在后期施工的鉆孔高程中誤差在0.4m以內占100%,小于限差的1/2。
鉆孔坐標中誤差最大為:0.25m,最小為:0.01m,高程中誤差最大為:0.26m,最小為:0.01m。
勘探階段:采用動態(tài)GPS測孔水平誤差在0.004m~0.008m之間,高程誤差在0.009m~0.016m之間,靜態(tài)GPS測孔水平相對誤差1/895411~1/999999999,高程相對誤差1/52751~1/2789788,GPS測量數(shù)據(jù)的精度符合規(guī)程要求。采用等外水準連測的鉆孔高程水準儀的i角均小于20″。其視距長度、高差之差、路線長度、閉合差均在規(guī)定限差內,路線閉合差在限差的1/3之內。
綜上所述,本區(qū)鉆探工程測量成果可靠,可以滿足地質勘探施工和編制報告的需要。
7.3.4 地震工程測量
7.3.4.1 勘控測量
普查階段布有3條勘控導線,均為一級導線,因控制點不通視,故均布設成無定向導線,其精度情況見表7.6。
布設無定向勘控導線時,采用RED和DI20測距儀施測,邊長觀測一測回,四次讀數(shù),計算時對邊長加氣象、常數(shù)、傾斜和投影至高斯平面上的改正,水平角采用J2型經緯儀觀測左角和右角,并按左角加右角之和與360度之差小于25秒來衡量,左右角和與360度最大相差23秒,符合規(guī)定要求,計算時取左右角平均值。勘控導線內業(yè)計算采用微機計算。
表7.6 勘控導線精度統(tǒng)計表
起止點名
閉合長度(km)
相對誤差
相對誤差(m)
級別
雙堆~張莊
6.042
1/604166
0.010
一級
徐莊~西白小莊
12.904
1/143373
0.090
一級
王家莊~徐莊
14.824
1/61511
0.241
一級
勘控點的埋設形式采用石灰樁配合木樁形式,在地形較復雜的地方適當做上標記。
為了保證地震測線測定的準確性,勘控點成果經檢查驗收符合要求以后,方能作為地震測線的起算點用。
勘控點總計布設31點,總長33.77km;導線長度最大不超過13km.絕對誤差最大0.241m,相對誤差最大1/61511,均小于限差的1/2,完全符合測線定線要求。
詳查階段施工的一條地震測線勘控點采用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GPS)定點,共布置勘控點4個?;€邊水平相對精度在1/720000~1/340000之間。垂直相對精度在1/2050000~1/980000之間。
精查階段勘控測量,根據(jù)小楊家、紅學莊、后邵莊三個三角點為起始點,采用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GPS)進行定位。儀器采用加拿大產Smart3100IS單頻接收機進行,標稱精度5+3ppm,接收時間均大于60分鐘,符合規(guī)范要求。
為滿足本勘探區(qū)二維地震勘探總體控制需要,在測區(qū)內均勻的布設了E級GPS控制點,總計布置點數(shù)45個,首級GPS控制點的埋設采用現(xiàn)場石灰樁或在比較固定的建筑物上做標志,以保證長期保存。
GPS點的計算采用隨機中文軟件(Spectrm survey 3.22)進行平差,按照《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GPS)測量規(guī)范》進行。GPS點均實測高程。GPS控制點的精度為:水平基線向量在1/138871~1/1177316之間,垂直基線向量在1/149588~1/1428736之間。
7.3.4.2 測線定測
普查地震測線測量中,水平角用J6經緯儀一測回,邊長用自制的80m測繩丈量,零數(shù)用剛尺測量,各炮點和檢波點用石灰配小木樁作標記。測線過村莊或水系時,用三角形法或矩形法解算,測線長度大于9km時,將測線分段進行閉合,測線兩端不能符合時,用導線法測定,支導線長度最長不超過1.0km,支導線方位角用兩個方向作檢查。復合導線計算在PC-1500機上進行,支導線用手工計算。普查階段落入本區(qū)地震測線的測量長度58.07km。
復合導線相對閉合差在1/1040~1/10065之間,全長絕對誤差在7.35~0.34m,均小于±3.0(km)。方位角閉合差在17″~135″之間,均小于±60″。
詳查階段采用全站儀導線法施工地震測線。測線方位角閉合差為9″(允許誤差為22″),相對誤差為1/14800。
精查階段地震測線測量中為了保證測線精度,在GPS的基礎上沿每條勘測線都布設了一條全站儀測距導線,導線野外采用Copcongts-311全站儀,測角一測回,測距二測回,共布導線18條。
測線定測采用極坐標法進行施工,儀器采用全站儀配合測繩進行,以各級控制點為基礎,在測線上選定一個樁號,計算該點與控制點的方位角和邊長(放樣參數(shù)),然后在控制點上設站,將該樁號定出,再依據(jù)測線的方位角進行定測,當測線穿過村莊或集鎮(zhèn)時,可采用極坐標拐出。部分測線不能閉合時,可以采用支導線的方法進行測量,但支導線的長度均不大于1000m,組成附合導線時,當測線長度大于9公里時測線分段閉合。
測線定測時,每一炮點打一木樁,并在木樁上標明線號和點號,其余的檢波點均用石灰做標記。
測線定測完成后,及時繪制了測量班報,以指導地震勘探施工,同時,及時對測量成果進行了計算,確認測線位置準確且精度符合要求后,方交付地震施工。
測線精度統(tǒng)計見表7.7
7.3.4.3 資料整理及驗收情況
對所有的測量手簿均有兩人進行檢查無誤后方可進行下一步的計算工作,提供的測量成果主要有記錄手簿、計算手簿、控制點展開圖、成果表、技術總結等,并進行必要的裝訂。
經過驗收,認為地震勘探工程測量工作方法正確,施工精度較高,成果可靠。
7.4 物探工作及其質量評述
7.4.1 地震工作
本報告利用的地震工作量主要由宿西南概查和普查、本區(qū)地震詳查和地震勘探等四個階段組成。
表7.7 地震精查測線精度統(tǒng)計表
測線號
閉合差
°′″
限差
°′″
觀測值中誤差
°′″
長度
m
相對精度
D24-25
-0.00322
0.01380
0.001316
2667
1/14507
D26
-0.00522
0.02065
0.001650
5343
1/13493
D28
0.01011
0.02297
0.001632
8205
1/22783
D32
-0.01205
0.02297
0.002151
5262
1/16154
D35
-0.00414
0.02127
0.001247
6756
1/14066
D38
-0.00401
0.02065
0.001269
6513
1/19214
D41
0.01107
0.02186
0.002040
7763
1/17126
D43
0.00405
0.02186
0.001169
7964
1/13476
D46
-0.00588
0.02242
0.001630
7084
1/21411
D47
0.00334
0.01380
0.001363
3401
1/11042
D48
0.00459
0.01380
0.001873
2850
1/19793
D29-30
-0.00444
0.02297
0.001187
7736
1/15555
L19
-0.01006
0.01532
0.002142
3559
1/12188
L22
0.00429
0.02127
0.001293
6883
1/14025
L25
0.00510
0.01458
0.001927
5007
1/11422
-0.00521
0.02000
0.001736
5215
1/20138
L28
-0.00502
0.02065
0.001586
5243
1/14126
L31
-0.00396
0.01458
0.001496
3543
1/13122
7.4.1.1 工作方法
概查階段采用單道12次覆蓋;普查階段的地震工作在本區(qū)采用的是48道接受,12次覆蓋,DFS-V儀器施工。
通過各項試驗結果,確定了普查階段地震工作的野外數(shù)據(jù)采集方法為:
儀器類型:DFS-V型
前放:28
低截:27HZ
疊加次數(shù):12次
觀測系統(tǒng):端點發(fā)炮
接收道數(shù):48道
偏移距: 40m
道間距: 10m
炮間距: 20m
最小炮檢距:40m
最大炮檢距:510m
檢波器頻率:100HZ
檢波器組合數(shù):4個(二并二串)
采樣間隔:1ms
記錄長度:2S
井深:10~12m
藥量:2~3Kg
詳查階段地震工作方法:SN388型儀器,單邊端點12次迭加,48道接收,道間距10m,炮間距20m,偏移距40m,100HZ檢波器4個(兩并兩串)組合,記錄長度2s,井深10m。
勘探階段地震工作方法:
儀器型號:IMAGE遙測24位A/D數(shù)字地震儀;
覆蓋次數(shù):24次;
觀測系統(tǒng):中間激發(fā)雙邊接收;
接收道數(shù):96道;
道 距:10m;
炮 距:20m;
最大炮檢距:475m;
采樣間隔:1ms;
記錄長度:2.0s;
檢 波 器:100Hz;
組合形式:兩串兩并點組合;
激 發(fā):井中TNT成型炸藥;
井 深:12米;
藥 量:2Kg;
7.4.1.2 野外數(shù)據(jù)采集及質量評述
宿西南概查階段落入本區(qū)地震線5條,測長43.89km,物理點1925個;甲級記錄1317張,占68.4%;乙級記錄608張,占31.6%,無廢品記錄。
南坪普查階段落入本區(qū)地震線12條,測長79.45km,物理點3651個;甲級記錄2765張,占75.7%,乙級記錄886張,占24.3%,無廢品記錄。
詳查階段施工測線1條,測長6.11km,物理點272個;甲級記錄196張,占72.1%,乙級記錄76張,占27.9%,無廢品記錄。
勘探階段施工測線17條,測長114.05km,物理點5367個,其中試驗物理點106個(折合),生產物理點5261個,甲級記錄4282張,乙級記錄979張,無廢品記錄,詳見表7.8。
測線號
設計工程量
完成工程量
備注
測長(km)
物理點
測長(km)
物理點
合計
甲
乙
廢
丟
D24-25
4.35
171
3.95
172
142
30
1
D26
5.75
241
5.29
250
216
34
9
D28
9.05
406
8.69
425
349
76
19
D29-30
8.95
401
8.52
422
354
68
21
D32
5.25
216
4.71
238
178
60
22
D35
8.15
361
7.25
367
270
97
6
D38
7.45
326
7.02
330
266
64
4
D41
9.15
411
9.17
433
373
60
22
D43
8.59
383
8.61
404
302
102
21
D46
8.15
361
8.19
364
304
60
3
D47
4.51
179
4.07
181
151
30
2
D48
4.21
164
4.07
171
130
41
7
L19
3.85
146
3.49
156
128
28
10
L22
7.95
351
7.84
360
302
58
9
L25
11.05
506
9.61
506
435
71
BL28
6.35
271
6.37
271
232
39
L31
5.05
206
5.06
211
150
61
5
試驗
130
106
總計
116.87
5230
114.05
5367
4282
979
表7.8 地震勘探階段完成工程量一覽表
地震工作野外施工嚴格,地震數(shù)據(jù)野外采集質量良好,原始記錄面貌清晰,有效層次較多,波形突出,信噪比較高,工程測量結果可靠。
7.4.1.3 資料的數(shù)字處理和剖面質量評述
宿西南概查在本區(qū)的時間剖面長度39.48km,其中Ⅰ類剖面22.72km,占57.5%;Ⅱ類剖面16.76km,占42.5%;無Ⅲ類剖面。
南坪地震普查在本區(qū)的時間剖面長度79.165km,其中Ⅰ類剖面48.83km,占61.7%;Ⅱ類剖面30.335km,占39.3%;無Ⅲ類剖面。
詳查階段時間剖面長度5.835km,其中Ⅰ類剖面4.05km,占69.4%,Ⅱ類剖面1.785km,占30.6%;無Ⅲ類剖面。
精查階段時間剖面長度108.28km,其中Ⅰ類剖面80.565km,占74.7%;Ⅱ類剖面22.860km,占21.1%;Ⅲ類剖面4.855km,占4.5%;Ⅰ+Ⅱ類剖面103.425km,占95.5%,詳見表7.9。
表7.9 地震勘探階段時間剖面質量統(tǒng)計一覽表
線號
樁號范圍
時 間 剖 面 長 度(m)
小計
I
II
III
D24-25
748-4398
3650
2850
800
D26
748-5803
5055
3150
1905
D28
748-9353
8605
6200
1850
555
D29-30
748-9178
8430
7400
1030
D32
778-5348
4570
3950
620
D35
973-8193
7220
6200
1020
D38
753-7523
6770
5600
1170
D41
748-9463
8715
4450
2750
1515
D43
748-8883
8135
5200
2600
335
D46
748-8463
7715
4500
2650
565
D47
693-4558
3865
3165
700
D48
768-4423
3655
2450
970
235
L19
748-4003
3255
2850
405
L22
798-8238
7440
6550
890
L25
748-11343
10595
9050
645
900
BL28
753-6643
5890
4250
1640
L31
618-5333
4715
2750
1215
750
總計
108280
80565
22860
4855
7.4.1.4 資料的對比解釋
在地震時間剖面上利用已有的120個鉆孔資料,并結合人工合成記錄,識別出主要目的層發(fā)射波,利用各波組的動力學特征,對各波組進行標定,以確定主要反射波組對應的地層層位。其中:
T0波
來自松散層底界面的反射波。該界面上部的第四系松散層沖積物以及未成巖化層與下伏基巖呈角度不整合接觸,物性差異較大波阻抗差異明顯,所以能形成一組近似水平的反射波組T0波。該波組能量較強、連續(xù)性較好,可連續(xù)追蹤對比。
T3波
來自二疊系上石盒子組下部3煤層組頂?shù)装宓姆瓷洳ǎ捎?煤層組較厚,賦存于煤系地層上部,故該組反射波能量較強,連續(xù)性較好,動力學特征明顯,一般為1-2個相位。其能量強于T8波,在T8波組對比解釋時,往往以T3波組為主要標準反射波組。
T8波
來自下石盒子組下部8煤層組的復合反射波。因8煤層組與圍巖間物性差異明顯,具備形成反射波的良好條件,該波組能量強,且較穩(wěn)定,連續(xù)性好,是控制煤系地層形態(tài)及構造的標準反射波。本區(qū)由于7煤層與8煤層組間距較小, T8波表現(xiàn)為多諧波組成的反射波組,一般2-3個相位。由于8煤層組局部受巖漿巖侵蝕,使T8波局部能量變弱,連續(xù)性變差。
T10波:產生于山西組中部10煤層的反射波。上距82煤80.00米左右。該煤層厚度不太穩(wěn)定,結構較簡單,但受上覆煤層的屏蔽作用,且受巖漿巖侵蝕,導致T10波能量較弱,且連續(xù)性較差。T10波是控制下部煤系地層形態(tài)及構造的標準反射波。
其他反射波組:本區(qū)部分地段發(fā)育有一組來自于奧陶系頂界面的反射波即T13波,因在全區(qū)連續(xù)性不好,追綜對比較為困難,但可以作為資料解釋時的輔助波組。
利用鉆孔資料標定的層速度為:新生界第四系松散層平均速度為1700~1800m/s,煤系地層平均速度隨深度的增加而增高,其變化范圍為2200~3800m/s。
本區(qū)共解釋斷點共解釋201個斷點,其中A級斷點85個,占42.3%;B級斷點93個,占46.3%;C級斷點23個,占11.4%,A+B級斷點178個,占88.6%。
7.4.2 測井工作
7.4.2.1 測井工作的地質任務
a. 確定鉆孔內煤層的深度、厚度、結構及層位;
b. 劃分鉆孔的地質剖面,確定地層的巖性、深度和厚度。解釋破碎帶;
c. 測量鉆孔的頂角和方位角;
d. 按地質設計要求測量井溫和聲速。
7.4.2.2 測井工作概況
各階段測井工作情況如表7.10所示。
表7.10 測井工作情況
施工
階段
施測
鉆孔
實測米
解釋可采煤層數(shù)
使用儀器
選用參數(shù)
1:200
1:50
找煤(67~81年)
11
8522.70
70
AKC-Л51型測井儀PAPK放射性儀(1個鉆孔)
JBC-2型自動測井儀TYFZ-2型放射性儀(4個鉆孔)TYJJ-2型靜電顯影記錄儀
TYFZ-4型放射性儀(6個鉆孔)
JJX-2型JJX-3型測斜儀
松散層
視電阻率
自然電位
基巖
視電阻率
自然電位
伽碼伽碼
自然伽碼
(有3個孔未測自然電位)
AKC-Л型測井儀:
電流、接地電阻梯度JBC-2型測井儀:
視電阻率電位
接地電阻梯度
TYJJ-2型靜電顯影記錄儀:視電阻率伽碼伽碼六極側向側向梯度
普查(1998~2003.3)
12
9912.70
119
JXW-1型數(shù)字測井儀(11個鉆孔)
TYSC-3Q型數(shù)字測井儀(1個鉆孔)
三側向電阻率密度(或伽碼伽碼)自然伽碼自然電位井徑聲速(縱波時差,9個孔測)井溫(4個孔測)
三測向電阻率密度(或伽碼伽碼)自然伽碼(部分鉆孔加測縱波時差)
詳查(2003.5~2004.3)
22
20581.85
173
TYSC-3Q數(shù)字測井儀
三側向電阻率
伽碼伽碼
自然伽碼
自然電位
8個孔測量了井溫
三側向電阻率
伽碼伽碼
自然伽碼
勘探(2004~2005)
73
57874.57
615
TYSC-3Q數(shù)字測井儀
三側向電阻率
伽碼伽碼
自然伽碼
自然電位
17個孔測量了井溫
三側向電阻率
伽碼伽碼
自然伽碼
找煤階段67年至69年用AKC-Л51型和JBC-2型測井儀施測的5個鉆孔(671孔、674孔、684孔、694孔、696孔)的測井質量是按當時“燃化部”頒發(fā)的測井質量驗收標準和有關實施細則評價驗收的。參加資源/儲量估算的可采煤層見煤點驗收級別都在合格以上,定性定厚可靠。
1980年~1981年施測的6個鉆孔的測井質量是按原煤炭部部頒驗收標準和安徽煤田地質局有關實施細則進行評價和驗收的。煤層定厚采用兩種參數(shù)四種方法的1/50曲線。
找煤階段施測鉆孔測井質量級別不高的原因主要是記錄質量有欠缺,但煤層測井質量良好。主要可采煤層定性、定厚可靠。
普查階段的鉆孔全部用數(shù)字測井儀測井,施測的參數(shù)多,鉆孔測井質量優(yōu)良,煤層定性、定厚可靠。
詳查和勘探階段的測井工作和質量評價驗收按地礦部1993年12月發(fā)布的“煤田地球物理測井規(guī)范”的要求進行。
在本報告編制前對本區(qū)所有鉆孔的測井資料均按當時的“測井規(guī)程”和“驗收標準”重新進行了審查,對少數(shù)煤層解釋不當之處進行了修改,對煤層層位的確定重新進行了研究,對破碎帶的解釋重新進行了確認。
7.4.2.3 測井質量評述
各階段鉆孔和煤層測井質量情況見表7.11
表7.11 各階段鉆孔和煤層測井質量情況
階段
施測鉆孔數(shù)
實測米
解釋可采煤層
煤層測井質量(層)
鉆孔測井質量
測斜質量
甲
(優(yōu))
乙
(合格)
丙
(不合格)
甲
乙
丙
甲(優(yōu))
乙
(合格)
找煤
11
8522.70
70
65
4
1
10
1
9
2
普查
12
9912.70
119
117
2
11
1
12
詳查
22
20581.85
173
172
1
19
3
22
勘探
73
57874.57
615
615
73
73
7.4.2.4 巖煤層解釋
a、 巖煤物性特征,見表7.12
表7.12 巖煤層物性特征
地層名稱
在各參數(shù)曲線上的物性特征
電阻率
密度或伽碼伽碼
自然伽碼
自然電位
砂
高
低
負異常
粘土
低
高
無異常
砂質粘土
介于砂和粘土之間
介于砂和粘土之間
泥巖
低
密度較小。在曲線上幅值中等
較高
砂巖
較高或很高
密度大。在曲線上幅值低或很低
低或很低
粉砂巖
介于砂巖、泥巖之間
介于砂巖、泥巖之間
介于砂巖、泥巖之間
鋁質泥巖
低或較高
密度比泥巖稍大。在曲線上幅值較低
很高
巖漿巖
很高
密度很大。在曲線上幅值很低
很低
天然焦
極低
密度較小。在曲線上幅值高或較高
很低
正異常
煤
高或較高
密度小。在曲線上幅值高或較高
很低
不明顯或正、負異常
石灰?guī)r
很高
密度很大。在曲線上幅值極低
極低
b、新生界松散層地質剖面的劃分
依據(jù)松散層在各參數(shù)曲線上的反映特征,將松散層劃分為砂、粘土、砂質粘土及粘土質砂等。如圖7.3所示。
圖7.3 松散層巖性解釋實測圖
c、二疊系煤系地層地質剖面的劃分
根據(jù)各種巖層的物性特征,可以較準確地劃分鉆孔的地質剖面。經對比,依據(jù)其物性特征劃分的地質剖面與取芯資料基本吻合,巖層解釋實例如圖7.4。
d、煤層定性解釋
煤層(天然焦)與圍巖物性差異明顯,在各參數(shù)曲線上界面陡峭,煤層(天然焦)定性可靠。
解釋實例如圖7.5所示。
e、破碎帶的解釋:
巖層由于受到構造運動的作用而破裂,形成破碎帶。巖石破碎后結構疏松,孔隙度增大,滲透性加強,因此電阻率和密度減小。與不破碎的巖石相比在電阻率曲線上幅值降低,在密度(或伽碼伽碼)曲線上幅值增高,井徑擴大。綜合以上特征并結合鉆探取芯資料,破碎帶易于確認。實例如圖7.6所示。
f、煤層定厚
定厚方法如表7.13所示。
圖7.4 巖層解釋實例
圖7.5 煤層(天然焦)解釋實例
表7.13 煤層在各種參數(shù)曲線的定厚方法
曲線名稱
定
收藏
編號:1737439
類型:共享資源
大小:24.18MB
格式:ZIP
上傳時間:2019-11-04
50
積分
- 關 鍵 詞:
-
含CAD圖紙+文檔
錢營孜
煤礦
mta
設計
cad
圖紙
文檔
- 資源描述:
-
錢營孜煤礦2.4Mta新井設計【含CAD圖紙+文檔】,含CAD圖紙+文檔,錢營孜,煤礦,mta,設計,cad,圖紙,文檔
展開閱讀全文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