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語文河渠書譯注教案蘇教版選修7.doc
《2019-2020年高中語文河渠書譯注教案蘇教版選修7.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2020年高中語文河渠書譯注教案蘇教版選修7.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語文河渠書譯注教案蘇教版選修7 【說明】中國古代記述水道的著作,最早的當(dāng)然要數(shù)《尚書禹貢》。但是它還不是專記水道,其中有導(dǎo)山、導(dǎo)水兩部分。此外如《管子水地》、《度地》篇,《山海經(jīng)》中的山經(jīng)、海經(jīng)等,都大體相似。專門記水道昉自《史記河渠書》,此例一開,不但正史地方志將水道列為專節(jié),還出現(xiàn)了如《水經(jīng)注》那樣的專門巨著,蔚成了古代地理書的一個大類,這意義實在非同小可。 《河渠書》的內(nèi)容特征,首先是它不是對現(xiàn)有河渠做靜態(tài)描述,如像《水經(jīng)注》那樣,分別記述某水系有某支流,發(fā)源某處、流經(jīng)某地、沿途有何地形、地物、掌故,入于某川、某河、某海等等,而是主要通過河道的開鑿、治理過程,闡述人們變水害為水利的偉大斗爭。一般地,這項活動有三部分內(nèi)容: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司馬遷以極大的熱情和興趣對許多成功的事實和經(jīng)驗做了詳細(xì)記述,同時他還懷著滿腔郁憤,對于豪門的阻撓、氣數(shù)等迷信思想的干擾做了揭露,從而對漢代弊政進(jìn)行了無情的鞭撻。 司馬遷為寫《河渠書》曾做過大量、長期的實際考察和研究,所以,寫來不但真實性強(qiáng),許多地方三言兩語,恰中肯棨。如寫井渠的開鑿,是由于“岸善崩”;褒斜道的失敗是由于“水湍石”等,都正確反映了該地區(qū)的土壤、地形特征。為寫禹跡,他曾沿江、淮、河三大河流最易出事的地段實地踏勘,而后悟出禹為何不逕挽黃河?xùn)|行入海,反而使它東北流入渤海灣的原因。他說這是由于自塑方至龍門一段,地勢高,水流急,孟津以東地勢漸低,落差太大,易生水災(zāi)。所以把它引入魯西北的高地,以減小水勢。這是一個很少有人提出的問題,司馬遷不但提出來,還給了正確的解答。 《夏書》記載:禹治理洪水經(jīng)歷了十三年,其間路過家門口也不回家看望親人。行陸路時乘車,水路乘船,泥路乘橇,山路坐轎,走遍了所有地方。從而劃分了九州邊界,隨山勢地形,疏浚了淤積的大河川,根據(jù)土地物產(chǎn)確定了賦稅等級。使九州道路通暢,筑起了九州的澤岸,度量了九州山勢。然而還有黃河泛濫成災(zāi),給中國造成很大危害。于是集中力量治理黃河,引導(dǎo)河水自積石山經(jīng)過龍門,南行到華陰縣,東下經(jīng)砥柱山和孟津、雒汭,到達(dá)大邳山。禹以為大邳以上黃河流經(jīng)的地區(qū)地勢高,水流湍急,難以在大邳以東的平地經(jīng)過,否則會時常敗堤破岸,造成水災(zāi),于是將黃河分流成二條河以減小水勢,并引水北行,從地勢較高的冀州地區(qū)流過,經(jīng)降水,到大陸澤,以下開九條大河, 共同迎受黃河之水,流入勃海。九州河川都已疏通,九州大澤都筑了障水堤岸,華夏諸國得到治理而安定,其功績使夏、商、周三代受益不絕。 后人又自滎陽以下引河水東南流,成為鴻溝,把宋、鄭、陳、蔡、曹、衛(wèi)各國連結(jié)起來,分別與濟(jì)、汝、淮、泗諸水系交會。在楚地,西方在漢水和云夢澤之間修渠連通,東方則在江淮之間用溝渠相連。在吳地于三江、五湖間開鑿河渠。在齊則于菑、濟(jì)二水間修渠。在蜀,有蜀守李冰鑿開離堆,以避沫水造成的水災(zāi);又在成都一帶開鑿二條江水支流。這些河渠水深都能行舟,有余 就用來灌溉農(nóng)田,百姓獲利不小。至于渠水所過地區(qū),人們往往又開鑿一些支渠引渠水灌田,數(shù)目之多不下千千萬萬,但工程小,不足數(shù)計。 西門豹引漳水灌溉鄴郡的農(nóng)田,使魏國的河內(nèi)地區(qū)富裕起來。 韓國聽說秦國好興辦工役等新奇事,想以此消耗它的國力,使它無力對山東諸國用兵,于是命水利工匠鄭國找機(jī)會游說(shu,稅)秦國,要它鑿穿涇水,從中山(今陜西涇陽縣北)以西到瓠(h,戶)口,修一條水渠,出北山向東流入洛水長三百余里,欲用來灌溉農(nóng)田。渠未成,鄭國的目的被發(fā)覺,秦國要殺他,鄭國說:“臣開始是為韓國做奸細(xì)而來,但渠成以后確實對秦國有利。”秦國以為他說得對,最后命他繼續(xù)把渠修成。渠成后,引淤積混濁的涇河水灌溉兩岸低洼的鹽堿地四萬多頃,畝產(chǎn)都達(dá)到了六石四斗。從此關(guān)中沃野千里,再沒有饑荒年成,秦國富強(qiáng)起來,最后并吞了諸侯各國,因把此渠命名為鄭國渠。 漢朝建立后三十九年,到孝文帝時黃河堤決于酸棗縣,向東沖潰金堤,于是東郡動員了許多兵卒堵塞決口。 此后過了四十多年,到本朝天子元光年間,黃河在瓠子決口,向東南流入巨野澤,將淮河、泗水連成一片。于是天子命汲黯、鄭當(dāng)時調(diào)發(fā)人夫、罪徒堵塞決口,往往堵塞以后又被沖壞。那時朝中的丞相是武安侯田蚡(fn,墳),他的奉邑是鄃(shū,舒)縣,以鄃縣租稅為食。而鄃縣在黃河以北,黃河決口水向南流,鄃縣沒有水災(zāi),收成很好。所以田蚡對皇帝說:“江河決口都是上天的事,不易用人力強(qiáng)加堵塞,即便將決口堵塞了,也未必符合天意。”此外望云氣和以術(shù)數(shù)占卜的人也都這樣說。因此天子很長時間沒有提堵塞決口的事。 那時鄭當(dāng)時任大司農(nóng)職,說道:“往常從關(guān)東漕運的糧食是沿渭水逆流而上,運到長安估計要用六個月,水路全程九百多里,途中還有許多難行的地方。若從長安開一條渠引渭水,沿南山而下,直到黃河才三百多里,是一條直道,容易行船,估計可使漕船三個月運到;而且沿渠農(nóng)田一萬多頃得到灌溉。這樣既能減少漕省運糧的兵卒,節(jié)省開支,又能使關(guān)中農(nóng)田更加肥沃,多打糧食。”天子認(rèn)為說得對,命來自齊地的水利工匠徐伯表測地勢,確定河道走向,動員全部兵卒數(shù)萬人開鑿漕渠,歷時三年完工,通水后,用來漕運,果然十分便利。此后漕渠漸漸多起來,渠下的老百姓都頗能得到以水溉田的利益。 后來河?xùn)|守番系說:“從山東漕運糧米西行入關(guān),每年一百多萬石,中間經(jīng)過砥柱這個行船的禁限地區(qū),有許多漕船船壞人亡,而且運費也太大。若穿渠引汾水灌溉皮氏、汾陰一帶的土地,引黃河水灌溉汾陰、蒲坂一帶的土地,估 計可以造田五千頃。這五千頃田原來都是河邊被遺棄的荒地,老百姓只在其中打草放牧,如今加以灌溉耕種,估計可得糧食二百萬石以上。這些糧食沿渭水運入長安,與直接從關(guān)中收獲的沒有兩樣,而不再從砥柱以東漕糧入關(guān)。”天子同意他的意見,動員兵卒數(shù)萬人造渠田。幾年以后,黃河改道,渠無水,種渠田的連政府貸給的種子也難以償還。久而久之,河?xùn)|渠田完全報廢,朝廷把它分給從越地內(nèi)遷的百姓耕種,使少府能從中得到一點微薄的租賦收入。 以后有人上書,是為了想打通褒斜道以及漕運的事,天子交給御史大夫張湯,張湯詳細(xì)了解后,說道:“從漢中入蜀向來走故道,故道有許多山坂大坡,曲折路遠(yuǎn)。今若鑿穿褒斜道,山坂坡路少,比故道近四百里的路程;而且褒水與沔水相通,斜水與渭水相通,都能通行漕船。漕船從南陽沿沔水上行駛?cè)氚?,從褒水登陸到斜水旱路一百多里,以車轉(zhuǎn)運,再下船順斜水下行駛?cè)胛妓_@樣不但漢中的糧食可以運來,山東的糧食從沔水而上沒有禁限,比經(jīng)砥柱漕運方便。而且褒斜地區(qū)的木材箭竹,其富饒可以與巴蜀相比擬。”天子認(rèn)為有道理,封張湯的兒子卬(ng,昂)為漢中郡太守,調(diào)發(fā)數(shù)萬人開出一條長五百多里的褒斜道。果然方便而且路程近,但是水流湍(tuān)急多石,不能通漕。 此后莊熊羆說:“臨晉地區(qū)的老百姓愿意鑿穿洛水筑成水渠,用來灌溉重泉以東原有的一萬多頃鹽堿地。倘若果然能得水灌溉,可使每畝產(chǎn)量達(dá)到十石。”于是調(diào)發(fā)兵卒一萬多人開渠,自徵城引洛水到商顏山下。由于土岸容易塌方,于是沿流鑿井,最深有的達(dá)到四十多丈。許多地方都鑿了井,井下相互連通,使水通行。水從地下穿商顏山而過,東行直到山嶺之中十多里遠(yuǎn)。從此產(chǎn)生了井渠。鑿渠時曾掘出了龍骨,所以給此渠命名為龍首渠。這條渠筑了十多年,頗有些地方通了水,但是并未得到太大的好處。 自從黃河在瓠子決口后二十多年,每年土地都因水澇沒有好收成,梁楚地區(qū)更為嚴(yán)重。天子既已封禪,并巡祭了天下名山大川,第二年,天由于要曬干泰山封土而少雨。于是命汲仁、郭昌調(diào)發(fā)兵卒數(shù)萬人堵塞瓠子決口,阻止水澇,天子從萬里沙祠禱神以后,回來的路上親臨黃河決口處,沉白馬、玉璧于河中祭奠河神,命群臣及隨從官員自將軍銜以下,都背負(fù)柴薪,填塞決口。當(dāng)時東郡百姓以草為炊,柴薪很少,因而命砍伐淇園的竹子作為塞決口的楗。 天子既然親臨決河處,悼念塞河不能成功,作歌道:“瓠子河決啊有何辦法,浩浩汗汗啊民居已盡為河。盡為河啊地方不安,河工無休止啊吾山已經(jīng)鑿平。吾山已平啊鉅野澤外流,水族喧嚷啊迫天齊日。河道廢弛啊水離常流,蛟龍馳騁啊正遠(yuǎn)游。水歸舊道啊神福滂沛,若不封禪啊怎知此事!為我告河伯啊因何不仁,泛濫不止啊愁煞人。河浸齧(ni,聶)桑啊淮、泗水滿,久不歸故道啊唯愿水流稍緩。”另一首是:“河水湯湯(sh?。睿纾蹋┌×骷?,北渡回曲啊疏浚難。揭草埽于決口啊沉美玉于河,河伯縱許息水啊奈薪柴不足。薪柴不足啊衛(wèi)人獲罪,民燒柴尚不足啊如何御水!伐淇園之竹啊楗阻石柱,堵塞宣房啊萬福來?!庇谑侨×损記Q河,在決口處筑了一座宮殿,取名為宣房宮。并修二條渠引河水北行,恢復(fù)了禹時的樣子,梁、楚地區(qū)重又得到安寧,沒有水災(zāi)了。 從此以后,負(fù)責(zé)河渠事的官員爭相建議修筑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等地都引黃河以及川谷中的水灌溉農(nóng)田;而關(guān)中的輔渠、靈軹渠引諸川中的水;汝南、九江地區(qū)引淮河水;東海郡引鉅定澤水;泰山周圍地區(qū)引汶水。各自所開渠都能灌溉農(nóng)田萬余頃。其他小渠以及劈山通水道的,不可盡言。但工程最大的還是宣房治河的工程。 太史公說:“我曾南行登上廬山,觀看禹疏導(dǎo)九江的遺跡,隨后到會稽太湟,上姑蘇臺,眺望五湖;東行考察了洛汭(ru,銳)、大邳,逆河而上,走過淮、泗、濟(jì)、漯、洛諸水;西行瞻望了西蜀地區(qū)的岷山和離堆;北行自龍門走到朔方。深切感到:水與人的利害關(guān)系太大了!我隨從皇帝參加了負(fù)薪塞宣房決口那件事,為皇帝所作《瓠子》詩感到悲傷,因而寫下了《河渠書》。 《夏書》曰①:禹抑洪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陸行載車②,水行載舟,泥行毳③,山行即橋④。以別九州⑤,隨山浚川,任土作貢⑥。通九道⑦,陂九澤⑧,度九山⑨。然河菑衍溢⑩,害中國也尤甚。唯是為務(wù)⑾,故道河自積石歷龍門,南到華陰,東下砥柱,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于是禹以為河 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shù)為敗,乃廝二渠以引其河⑿。北載之高地⒀,過降水⒁,至于大陸⒂,播為九河⒃,同為逆河⒄,入于勃海⒅。九川既疏⒆,九澤既灑⒇,諸夏艾安(21),功施于三代(22)。 ①《夏書》:指《尚書》中的《夏書禹貢》篇。②陸行則乘車。載,即“則”字。如《詩經(jīng)周頌時邁》有“載戢干戈”,毛注:“載,之言則也?!庇帧墩f文》釋載為乘,亦通。以上同。③《索隱》釋毳為“橇”(讀cu,脆)同音字?!稘h書溝洫志》注引孟康語說:“毳形為箕,擿(zh,擲)行泥下?!庇忠绱菊Z說:毳“謂以板置泥上以行路也。”顏師古判孟說為是,其實孟、如結(jié)合才是毳的形狀:下部觸地的部分是木板,上部如 箕形,相當(dāng)于今東北地區(qū)的雪橇,關(guān)內(nèi)的木爬犁(中原一帶或稱拖車)。又清郭嵩燾《史記札記》卷三釋毳為鳥獸毛,說是“泥行不能施舟車,則投鳥獸之毛于其上以履而過?!鄙瞎砒B獸雖多,不致以其毛塞泥途,然可備一說。④橋《集解》讀為jo。《夏本紀(jì)》作檋(j,局),《漢書溝洫志》作梮,梮、檋同音假借。《集解》引如淳語說:“檋車,謂以鐵如錐頭,長半寸,施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正義》說:“上山,前齒矩,后齒長;下山,前齒長,后齒短也。”按:以上說釋如謝靈運所著謝公履,在履下按一個可裝上、卸下的鐵錐頭,上山裝在履后跟,下山裝在前腳掌下。然而禹時恐尚無鐵,何來鐵錐頭;又《集解》引徐廣語,釋橋與檋同,就是直轅車。按:直轅車用于平地,不可作山行具,曲轅車始見于《考工記》,禹時未必有 ,作車解亦不妥。第三種解釋是郭嵩燾釋橋為蹺,木蹺的包鐵就是梮。樣子“當(dāng)亦登高著履之類。”與第一種說法大致相同。第四種說法如顏師古注引韋昭的解釋:“梮,木器,如今輿床,人舉以行也。”《正字通》說,橋就是轎字,“蓋今之肩輿,謂其平如橋也”。梮、檋、橋、轎都是同音假借字。韋昭說是。⑤分別九州疆界。九州,《尚書禹貢》孔安國傳說:“中國為赤縣,內(nèi)有九州?!薄队碡暋份d禹所分九州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與《爾雅》等書所說不同,略。⑥孔安國解釋為:“任其土地所有,定其貢賦之差?!比危坞S、隨。⑦《漢書溝洫志》顏師古解釋為“通九州之道”。⑧陂(bēi,杯):障塞、壅遏。九澤:顏師古釋為九州之澤?!队碡暋匪d有冀州大陸澤、兗州雷夏澤、徐州大野澤、揚州彭蠡澤、震澤、荊州云夢澤、豫州滎澤、孟豬、雍州豬野澤。《呂氏春秋有始覽》說,九澤是“吳之縣區(qū),楚之云夢、秦之陽華、晉之大陸、梁之圃田、宋之孟豬、齊之海隅、趙之鉅鹿、燕之大昭。”《淮南子地形訓(xùn)》記載的九澤是:“趙之具區(qū)、楚之云夢、秦之陽紆、晉之大陸、鄭之圃田、宋之孟豬、齊之海隅、趙之鉅鹿、燕之昭余”?!稜栄裴尩亍贩Q為十藪,名為:“魯有大野、晉有大陸、秦有陽紆、宋有孟豬、楚有云夢、吳越之間有具區(qū)、齊有海隅、燕有昭余祁、鄭有圃田、周有焦護(hù)”等。⑨《正義》解釋說:“治水以志九州山澤所生物產(chǎn),言于地所宜,商而度之,以制貢賦也?!奔慈溽尀樯潭染胖萆降厮锂a(chǎn),隨其所宜,制為貢賦。這樣與“任土作貢”句重復(fù);而且上兩句:通道、陂澤都是講的工程,這一句不應(yīng)講制度。所以不妥。當(dāng)釋為:量度山勢高下(以導(dǎo)水入海)。九山,《正義》釋為九州之山;《呂覽有始》、《淮南子地形訓(xùn)》釋為:會稽、太山、王屋、首先、太華、岐山、太行、羊腸、孟門;《周禮職方氏》釋為:“揚州會稽山、荊州衡山、豫州華山、青州沂山、兗州岱山、雍州岳山、幽州醫(yī)元閭山、冀州霍山、并州恒山等。⑩河:黃河。菑:災(zāi)。衍溢:外流。 (11)唯把治理河菑作為當(dāng)務(wù)之急。(12)廝:同斯,有析、劈意?!都狻芬稘h書音義》釋為分。二渠:郭嵩燾《史記札記》說:“其一漯川,其一即河”。胡渭《<禹貢>錐指》說,宋代時,河決商胡,渭川的遺跡很少了。⒀由以上二渠,將河水載運到北面地勢高的地區(qū)。⒁降水:《漢書溝洫志》作為洚水,誤。洚水,《水經(jīng)注》名洚讀,漳河支流,自河北廣宗東北流,經(jīng)南宮、冀縣、衡水,至武邑縣附近流入漳水。文獻(xiàn)記載的大陸澤(一句巨鹿?jié)桑┰诮窈颖毙吓_、巨鹿、趙縣一帶,洚水在其東。如此,河跡不應(yīng)先過洚水,再入大陸澤。降水,《正義》說,源于潞州(今山西長治)屯留縣西南的方山。⒂大陸:大陸澤,又名巨鹿?jié)?,見前注。⒃播:《漢書溝洫志》顏師古注說:“播,布也?!狈植嫉囊馑肌>藕樱狐S河下游入海的九條分流。《爾雅釋水》載其名為:“徒駭、太史、馬頰、復(fù)鬴、胡蘇、簡、潔、鉤盤、鬲津。”其中一些河道漢時已難知其跡,《漢書溝洫志》載,成帝時馮逡上書就有禹“穿九河,今既滅難明”語。⒄逆河:《禹貢》疏引王肅的解釋說:同逆一大河,納之于?!薄D婢褪窍嘞蛴艿囊馑?,九河同受一大河之水,將其導(dǎo)入海。《漢書溝洫志》作迎河,亦通。⒅清梁玉繩《史記志疑》以為:由《禹貢》,黃河自碣石入海,碣石以東為海,以西為逆河(九河),無所謂勃海,自漢元光年間黃河改道始入勃海,非禹舊跡,所以勃字為衍文。(19)九川:孔安國釋為九州之川。川,就是大河流,古人解釋不一,《考工記》說,“兩山之間必有川”;蔡邕(yōng,擁)《月令章句》說:“注于海者為川”;《爾雅釋水》說,溪水所注為川,川就是渠,所以又說黃河之“所渠千七百一川”;《管子度地》則說:“水之出于他水,溝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等。⒇灑:釃(shī,尸)字之誤?!都狻芬f昭語說:“疏決為釃?!薄队碡暋放c《漢書溝洫志》都作陂,孔安國解釋說:“九州之澤已陂鄣無決溢矣。”(21)諸夏:華夏諸國。即中國境內(nèi)的各小國。艾(y,意)安:得到治理而安定。艾,治理的意思。艾安,《漢書溝洫志》作“乂安”。艾、乂通。(22)三代:禹以后三代為夏、商、周。自禹以后,三代無大的黃河災(zāi)害,所以說禹功 施于三代。 自是之后,滎陽下引河?xùn)|南為鴻溝①,以通宋、鄭、陳、蔡、曹、衛(wèi),與濟(jì)、汝、淮、泗會。于楚,西方則通渠漢水、云夢之野,東方則通(鴻)溝江淮之間。于吳,則通渠三江②、五湖③。于齊,則通菑濟(jì)之間。于蜀,蜀守冰鑿離碓④,辟沫水之害⑤;穿二江成都之中⑥。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則用溉浸⑦,百姓饗其利⑧。至于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⑨,以萬億計,然莫足數(shù)也。 西門豹引漳水溉鄴⑩,以富魏之河內(nèi)。 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⑾,毋令東伐⑿,及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渠,并北山東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鼻匾詾槿?,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閼之水⒀,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⒁,收皆畝一鐘⒂。于是關(guān)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qiáng),卒并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①鴻溝:古地名。按《索隱》所說,有二種解釋:一指官渡水(流經(jīng)今河南中牟附近),一指汴水(流經(jīng)今河南開封附近)。②三江:宣泄太湖水入海的三流河道:北江、中江、南江。《索隱》記有各自流向。③五湖:《集解》引韋昭語說,就是太湖。又《索隱》引郭璞《江賦》說是指具區(qū)(即太湖)、洮滆、彭蠡、青草、洞庭五個湖泊。從《河渠書》文意看是指在吳境內(nèi)的太湖,韋說是。④離碓:《集解》說,碓就是古“堆”字。離堆有數(shù)處,但由下文鑿離堆是為避沫水之害,沫水一說就是今大渡河,另青衣江亦稱沫水,兩江都由樂山入泯江,離堆即在樂山江水會流處。又《宋史河渠志》以為是成都西北、灌縣附近的都江堰工程中的離堆,誤。⑤沫水:見注④。⑥《正義》引《益州記》說:“二江者,郫(p,皮)江、流江也?!卑础端问泛忧尽氛f:李冰鑿離堆分江流為三:“一派南流于成都,以合岷江”,即是流江;“一派由永康(今灌縣)至滬州以合大江”,這就是《正義》所說經(jīng)郫縣、新繁,流過成都的郫江,郫江東南流為今沱江,自滬州與長江會流:“一派入東川(東川州,即雅州府地)”為岷江正流。前兩條就是《史記河渠書》所說的二江。⑦:同浸。滋潤灌溉?!肚f子天地》:“一日浸百畦。⑧饗:享。⑨田疇:泛指一切農(nóng)田。《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可以糞田疇”,孔穎達(dá)疏說:“谷田曰田,麻田曰疇?!雹狻秴问洗呵锵茸R覽樂成》說是引漳水溉鄴田的是魏襄王時人史起,《漢書溝洫志》同?!妒酚洝氛f是魏豹引漳水溉田,漢以后人多同此說。因而有人折中二說謂豹引漳水在前,史起引漳水在后(如左思《魏都賦》)。《呂氏春秋》作者距魏豹事更近,似乎更為可信。(11)罷:同疲。(12)毋:不、不要。⒀填閼:《漢書溝洫志》顏師古注說:“填閼謂壅泥也”,閼同“淤”。⒁澤鹵:低洼鹽堿地?!稘h書溝洫志》作舄(x,戲)鹵。⒂一鐘:六斛四斗?!蹲髠髡蚜耍┯涊d:“齊舊四量:豆區(qū)釜鐘。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則鐘矣?!? 漢興三十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堤,于是東郡大興卒塞之。 其后四十有余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決于瓠子,東南注鉅野,通于淮、泗。于是天子使汲黯、鄭當(dāng)時興人徒塞之①,輒復(fù)壞。是時武安候田蚊為丞相,其奉邑食鄃②。鄃居河北,河決而南則鄃無水菑,邑收多。蚊言于上曰:“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為強(qiáng)塞,塞之未必應(yīng)天③?!倍麣庥脭?shù)者亦以為然④。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復(fù)塞也。 是時鄭當(dāng)時為大農(nóng),言曰:“異時關(guān)東漕粟從渭中上,度六月而罷,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時有難處。引渭穿渠起長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徑⑤,易漕,度可令三月罷;而渠下民田萬余頃,又可得以溉田。此損漕省卒⑥,而益肥關(guān)中之地,得谷。”天子以為然,令齊人水工徐伯表⑦,悉發(fā)卒數(shù)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頗得以溉田矣。 ①人徒:普通人與罪徒。②奉邑:漢代諸侯封于某城邑,只是把某城邑的租賦給他作俸祿,天子另派人管理該城邑的民事等行政事務(wù),此城邑稱為該諸侯的奉(俸)邑。食鄃(shū,舒):食鄃城的租賦,就是以鄃為奉邑 的意思。③應(yīng)天:與天意相應(yīng).相符合。④望氣:望云氣而卜吉兇。用數(shù):用術(shù)數(shù)卜吉兇。術(shù)指法術(shù),數(shù)指技藝。⑤徑:道直少曲折。⑥意思是:這樣可以損減漕省運糧的兵卒。漕省,負(fù)責(zé)漕運的機(jī)構(gòu)。⑦表:以表測量地勢高下,從而確定水流走向。表,是一根八尺長的木桿,有刻度,與水準(zhǔn)、懸錘配用。參 見《周禮考工記》“匠人建國”條。 其后河?xùn)|守番系言:“漕從山東西①,歲百余萬石,更砥柱之限,敗亡甚多,而亦煩費。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頃。五千頃故盡河壖②棄地,民茭牧其中耳③,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萬石以上。谷從渭上,與關(guān)中無異,而砥柱之東可無復(fù)漕?!碧熳右詾槿唬l(fā)卒數(shù)萬人作渠田④。數(shù)歲,河移徙,渠不利,則田者不能償種。久之,河?xùn)|渠田廢,予越人,令少府以為稍入。 其后人有上書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張湯。湯問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bǎn,板),回遠(yuǎn)⑤。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從南陽上沔入褒,褒之絕水至斜,間百余里,以車轉(zhuǎn),從斜下下渭。如此,漢中之谷可致,山東從沔無限⑥,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擬于巴蜀?!碧熳右詾槿唬轀訁n為漢中守,發(fā)數(shù)萬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⑦,不可漕。 ①《索隱》解釋說:“謂從山東運漕而西入關(guān)也。”山東,崤山以東的地區(qū)。②壖河邊地。③茭牧:打草放牧。茭是喂牲畜的干草。④渠田:可用渠水灌溉之田。⑤回環(huán)屈折而又遙遠(yuǎn)。⑥山以東通過沔水(今漢水)的漕船不受限制。⑦湍石:湍急多石。 其后莊熊羆言:“臨晉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余頃故鹵地。誠得水,可 令畝十石?!庇谑菫榘l(fā)卒萬余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山下①。岸善崩②,乃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頹以絕商顏③,東至山嶺十余里間。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作之十余歲,渠頗通,猶未得其饒。 自河決瓠子后二十余歲,歲因以數(shù)不登④,而粱楚之地尤甚。天子既封禪巡祭山川⑤,其明年,旱,干封少雨⑥。天子乃使汲仁、郭昌發(fā)卒數(shù)萬人塞瓠子決。于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⑦,則還自臨決河,沈白馬玉璧于河⑧,令群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fù)薪窴決河⑨。是時東郡燒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園之竹以為楗⑩。 ①商顏山:山名?!稘h書溝血志》顏師古注說:“商顏,商山之顏也。謂之顏者,譬人之顏額也,亦猶山(額)〔領(lǐng)〕象人之頸領(lǐng)”。②渠岸容易崩塌。③頹:《漢書溝洫志》作,同音字。顏師古注說:“下流曰。”絕商顏:頹水沖斷商顏山,或說是沖穿商顏山。④登:即升。谷不升倉稱為不登,借為收成不好的意思。⑤封禪:封泰山祭天,禪梁父(音甫)祭地,合稱封禪。是天子功成治定后祭祀天地的活動,歲數(shù)不登而封禪,含有對漢武帝責(zé)難的深意。巡祭山川:巡游祭四方名山大川。也是太平天子之事。⑥干封:《漢書郊祀志》顏師古注說:“三歲不雨,暴所封之土令干也?!睗h武帝封禪以后,久旱不雨,公孫卿說:黃帝時封則天旱,是天神有意曬封土,所以命 人把封泰山的土攤開曬干。于是漢武帝也下詔書,照這樣干,稱為干封。于是動詞,曝曬令干的意思。⑦用事萬里沙:有事于萬里沙。萬里沙,顏師引應(yīng)劭語說:“神祠也,在東萊曲城(今山東掖縣東北)”。《漢書郊祀志》記載此事說:公孫卿奉命尋找神仙,說在東萊山見到了神仙,求見天子,漢武帝不遠(yuǎn)千里跑到那里,一無所見。天子無故離開京城,不好交待(見神仙的話不好出口),于是借口說要到萬里沙神祠祈禱,此即史家所說的“有事于萬里沙”的事。⑧沈,同沉。將白馬、玉璧沉入河中,是給河神奉上的祭禮。⑨窴:古填字。⑩楗:古代堵塞決口的方法是,先在決口處插大竹,順竹子將捆成長束的的“草龍”放下,因有所插竹子的阻擋,草龍才能不被水沖走。然后在草龍后填土、塞石。所插大竹稱為楗。 天子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決兮將奈何?晧晧旰旰兮閭殫為河①!殫為河兮地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鉅野溢,魚沸郁兮柏冬日②。延道弛兮離常流③,蛟龍騁兮方遠(yuǎn)游。歸舊川兮神哉沛④,不封禪兮安知外!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滿,久不反兮水維緩?!币辉唬骸昂訙珳饧や郎荩倍晌圪饪A麟y⑥。搴長茭兮沈美玉⑦,河伯許兮薪不屬⑧。薪不屬兮衛(wèi)人罪,燒蕭條兮噫乎何以御水!頹林竹兮楗石菑⑨,宣房塞兮萬福來。”于是卒塞瓠子,筑宮其上,名曰宣房宮。而道河北行二渠,復(fù)禹舊跡,而粱楚之地復(fù)寧,無水災(zāi)。 自是之后,用事者爭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關(guān)中輔渠、靈軹引堵水⑩;汝南、九江引淮;東海引鉅定⑾;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為溉田,各萬余頃。佗小渠披山通道者⑿,不可勝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①晧晧旰(hn,汗)旰:晧同“昊”,大;旰亦有大意。所以晧晧旰旰極言水勢汪洋恣肆貌。閭:州閭、里閭。民居所在。殫(dān,丹):盡。全句可譯為浩大的水勢喲里閭民居盡化為河。②沸郁:猶言沸沸揚揚,擁擠喧鬧貌。柏:《集解》引徐廣語說:“柏猶迫也?!睗h武帝至瓠子塞決河在元封二年(前109)四、五月間,時已入夏,猶言“迫冬日”,是設(shè)想之詞。③延:《漢書溝洫志》作正。延亦通。《索隱》解釋說:“言河之決,由其源道延長弛溢,故使其皆離常流?!雹堋稘h書溝洫志》顏師古引臣瓚說;“水還舊道,則群害消除,神祐滂沛也?!鄙竦v滂沛就是神靈護(hù)祐之德滂沱充沛的意思。⑤湯湯(sh?。睿纾蹋核罅骷泵?。潺(chn,纏)湲(yun,原):水徐行貌。潺湲之水被激而為大波濤,謂之激潺湲。顏師古注:“湯湯,疾貌也;潺湲,激流也。”亦可。⑥污(yū,淤):通紆。紆曲回轉(zhuǎn)?!稘h書溝洫志》作回,通。浚(jn,俊):疏浚。《漢書溝志》作迅。水曲則流急,而云“迅流難”,與義不通。⑦搴長茭:捆成長束的茭草,又稱為草龍、草帚等,為塞河所必須。⑧薪不屬:猶言薪不繼、不足。屬,是連屬的意思。⑨顏師古注說:“(同頹)林竹者,即上所說“下淇園之竹以為楗”也。石菑謂臿石立之,然后以土就填塞也?!雹忪`軹:渠名?!都狻芬绱菊Z說:“《地理志》周至有靈軹渠?!倍滤骸都狻芬鞆V語說:“一作諸川?!雹?11)東海:梁玉繩《史記志疑》考為北海之誤。鉅定:《集解》解釋說:“鉅定,澤名”。(12)佗:同“他”。 太史公曰: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①,遂至于會稽太湟,上姑蘇,望五湖;東窺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濟(jì)、漯、洛渠②;西瞻蜀之岷山及離碓;北自龍門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為利害也!余從負(fù)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詩而作《河渠書》。 ①九江:有三說:一認(rèn)為長江在荊州界內(nèi)分為九道支流,然后又會為一條大江,如漢儒孔安國等主此說;二認(rèn)為九江各自別源,是今江西省九江市以 南的九條支流,會合于長江,孔穎達(dá)說江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為江,所以這九條支流稱為九江。九江之名載于《禹貢》“九江孔殷”條注文之中,今已不知其所指,故不錄。三是以為九江就是彭蠡澤,即今洞庭湖,宋儒胡旦、朱熹等主此說。②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史紀(jì)》以漯洛為一渠,誤,中間宜加頓號分開。漯為漯水,就是前文所說:禹分河為二渠,“北載之高地”之一的漯水,源自河南武陟縣流經(jīng)河北、山東入海;洛水就是《禹貢》所說:“導(dǎo)洛自熊耳”中的洛水,是伊、洛之洛,不是陜西境內(nèi)的渭、洛之洛水。- 1.請仔細(xì)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yù)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yù)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rèn)領(lǐng)!既往收益都?xì)w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biāo),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biāo)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河渠 譯注 教案 蘇教版 選修
鏈接地址:http://www.820124.com/p-2646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