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五單元 比較探究《詩詞三首》教學設(shè)計 北師大版.doc
《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五單元 比較探究《詩詞三首》教學設(shè)計 北師大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五單元 比較探究《詩詞三首》教學設(shè)計 北師大版.doc(1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五單元 比較探究《詩詞三首》教學設(shè)計 北師大版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學習“詩詞三首”中的《采蓮曲》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教學方法] 以朗讀為主,兼以必要的交流和教師的點撥。 [教學過程] 一、學習《采蓮曲》 1.學生朗讀《采蓮曲》,感知本詩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 2.指名(2—3名)學生說出對本詩內(nèi)容的理解。 3.其他同學對以上同學的意見進行評價。 4.教師對以上同學的發(fā)言進行總結(jié),并說出自己的理解。 [參考意見] (1)“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組成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荷葉與羅裙一色。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芙蓉向臉兩邊開”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 把這兩句聯(lián)成一體,讀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jīng)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又帶有濃郁的童話色彩。 (2)“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爭先恐后地進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一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 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之中。“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lián)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于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采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 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xiàn)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3)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幅活動的畫面上明顯地出現(xiàn),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yōu)美意境。 5.在理解了詩歌的大意之后,請學生再次朗讀全詩,加深對詩人所表達的情感的體會。 6.在此基礎(chǔ)上背誦全詩。 7.詩歌鑒賞 問題一:這一首詩也是以荷花為表現(xiàn)對象的,它和前面的兩篇散文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有什么不同? 明確:它既不是表彰自我的,也不是調(diào)侃自我的。此類古典詩歌,是抒情的,但又不是作者的自我抒發(fā),而是在歌頌美好的景物和人物。當然,這種景物和人物,是作者眼中看出來的,是作者感覺中的。 問題二:題目叫做《采蓮曲》,滿篇寫的都是蓮花之美,但是,之所以要寫蓮花之美,目的是為了寫采蓮女郎之美。女郎的美是很豐富的,可以說是無法寫盡的,那么詩人從何寫起呢? 明確:詩人選擇了兩個方面:羅裙之綠和臉頰之紅。羅裙和荷葉一樣是綠色的,臉頰和荷花一樣是紅潤的。 問題三:只用紅綠兩種顏色來形容女郎的美,這不是太冒險了嗎?大紅大綠,是很俗氣的呀。但是,《批點唐音》說:“此篇纖媚如晚唐,但不俗?!保惒V骶帯短圃妳R評》上,浙江教育出版社,438頁)為什么并沒有感到俗艷呢? 這是因為,第一,只寫兩種顏色,是因為荷花荷葉只有這兩種顏色。用荷花、荷葉的兩種顏色來概括女郎之美,以荷葉、荷花之美來覆蓋、同化女郎之美,省去具體的描繪。第二,在于語言。首句在“荷葉羅裙一色”后面來了一個“裁”字,這就有了人文的意味。這個“裁”字,并不是隨意的,有著“裁剪”的潛在意味。荷葉是自然生長的,羅裙才是有意設(shè)計的。這就用羅裙同化了荷葉的美?!败饺叵蚰槂蛇叀焙竺鎭硪粋€“開”字。本來,只有荷花才能開放,而在這里,就暗暗地用芙蓉開放同化了女郎的容貌。兩個動詞具有很強的相互同化性,把本來鮮艷的色彩沖淡了。 問題四:接下來“亂入池中看不見”,說的是什么意思呢?請說說看。 明確:說的還是同樣一個意思,女郎像荷花一樣美,二者幾乎分不開來。這一句之所以有味道,還因為,對于上面一句來說,這是一個延續(xù),一種強調(diào)。因為二者一致,所以很容易混同。但如果僅僅是這樣,這一句就浪費了,因為沒有在上一句的基礎(chǔ)上提供新的信息。絕句的第三句,在情感上,在節(jié)奏上,是需要轉(zhuǎn)折一下的。元朝人楊載,把這個意思說得很徹底,說是“宛轉(zhuǎn)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王昌齡號稱“七絕圣手”、“詩家天子”,在絕句第三句的處理上,修養(yǎng)是很高的。這里,他默默地安排了一個“亂”字,提示不是一個女郎,而是一群女郎。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活躍得很,活躍到給人以“亂”的感覺。本來應(yīng)該是十分顯眼的,怎么會看不見?這個“亂”字,和“看不見”是一對矛盾,也是一個轉(zhuǎn)折,一個層遞的進展。既然是亂,就應(yīng)該看得很分明。但是,還是看不見,這就說明,女郎和荷花之美是如何的交融了??床灰娏?,美得和荷花一樣了,文章已經(jīng)做到極點上了,還有什么可說的? 問題五:“聞歌始覺有人來”這一個詩句的好處何在?請說出你的理解。 明確:《唐詩歸》說:“從‘亂’字,‘看’字,‘聞’字,‘覺’字,耳、目、心三處說出情來。若直作衣服容貌夸示,則失之遠矣。”(陳伯海主編《唐詩匯評》上,浙江教育出版社,438頁)但這只是一種感覺,還談不上理性的闡釋,是需要發(fā)展一下的。從視覺來說,看不見,是因為二者美得分辨不清。第四句,妙處在看得見的美,又為另一種美所轉(zhuǎn)換,那就是歌聲,聽覺的、看不見的美。這種聽覺之美比之視覺之美,更富于想像性,更具有延續(xù)性。荷花是不會唱歌的,但從美好的聲音中,卻能想像美好的人。在結(jié)束句中,構(gòu)成一種不結(jié)束之感。 二、學習《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學生朗讀《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感知本詩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 2.指名(2—3名)學生說出對本詩內(nèi)容的理解。 3.其他同學對以上同學的意見進行評價。 4.教師對以上同學的發(fā)言進行總結(jié),并說出自己的理解。 [參考意見] 這是一首描寫西湖六月美麗景色的詩,這首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典范作品。 詩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詩人的中心立意不在暢敘友誼,或者糾纏于離愁別緒,而是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 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相同,這兩句質(zhì)樸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它季節(jié)不同的風光,是足可留戀的。然后,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驚采絕艷的畫面:翠綠的蓮葉,涌到天邊,使人感到置身于無窮的碧綠之中;而嬌美的荷花,在驕陽的映照下,更顯得格外艷麗。這種謀篇上的轉(zhuǎn)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顯示了作者駕馭文字能力的奇絕和構(gòu)思的巧妙。 5.詩歌鑒賞 問題一:你覺得這首詩和王昌齡《采蓮曲》所抒寫的內(nèi)容有什么異同? 明確:這首絕句和王昌齡《采蓮曲》一樣,核心意象也集中在蓮花荷葉上面,但是與王昌齡的那首有兩點不同。第一,王昌齡的《采蓮曲》是借荷花蓮葉襯托美人,而這里卻單純是寫景色之美好。第二,王昌齡的《采蓮曲》,在感覺、情緒上有多重曲折,而這一首,則單純得多。 問題二:就整首來說,就是一個畫面。只是在引出這個畫面之前,先用一個強調(diào)句式,來引起讀者的關(guān)注。那么,這個詩句中哪一個詞是表示強調(diào)的呢?它的效果如何?請說出你的理解。 明確:陸志明先生在分析這首詩的時候這樣說:“按一般語序,這十四字當為‘西湖六月中風光,畢竟不與四時同’。詩人將‘畢竟’提前,一是為了協(xié)調(diào)平仄;但是主要是為了強調(diào)‘風光不與四時同’的特定地點,(西湖)與時間(六月)。同時由于修飾詞(畢竟)遠離被修飾的詞(不同),又便于形成一氣貫穿的語勢,恰恰符合觸目興嘆即興吟成的口語化?!保ㄋ卧婅b賞詞典,xx年,上海辭書出版社,1088-1089頁) 這個說法是很精彩的,因為這兩句所面臨的任務(wù)是,在提供美好畫面之前,先作一番情感的提示,作情緒的動員。既然這樣,這兩句就不宜作視覺形象的描繪,否則,四句都是視覺形象的畫面,是很難討好的,因此這開頭兩句被詩人安排為直接抒發(fā)情緒的句式。又因為是直接抒情,所抒發(fā)的又不是一般的感情,而是強烈的感情。感情的力度,決定了句式的強調(diào)。“畢竟”是一個強調(diào)語詞,還要在語序上再強化一下,于是“畢竟”就被調(diào)到前面一句的開頭了。 問題三:對于“風光不與四時同”,陸先生提出,“風光不與四時同”中,“六月屬夏,‘六月中’的‘風光’只能與春秋冬有異,豈能與四時不同?”因此他以為:“這正如‘四季如春’的成語一樣,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不可拘泥于字面。四時在這里,只是泛指其它季節(jié)?!边@個說法,你同意嗎?請說出你的理由。 明確:似乎還有商討的余地。這句話的好處,不在約定俗成,特別不是日常口語的約定俗成,而是一種特定的強調(diào),它所強調(diào)的不完全是陸先生的所說的“畢竟”,而是“不……同。”不但與春夏冬不同,而且與夏,與六月(不是西湖的六月)也不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言當然是一種約定,但這樣說法的好處,卻恰恰在不俗成。 問題四:陸先生說:“蓮葉接天,荷花也是接天的;荷花映日,蓮葉當然也是映日的。同樣的道理,蓮葉既無窮又別樣,蓮花也別樣又無窮。” 他提出其中的“互文關(guān)系”,是有見地的。陸先生還指出,互文,“是古代漢語的一種修辭格式。”你能舉出古代詩歌中運用互文的詩句嗎?請說出來,并指出它的藝術(shù)效果。 明確:一,互文在古代詩歌用得比較普遍,如,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春花秋月何時了,主人忘歸客不發(fā),等等。二,這種修辭方法的好處是,精煉,避免重復(fù),而且結(jié)構(gòu)對稱,讀來鏗鏘。 [參考譯文] 畢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風光與其它季節(jié)確實不同。 蓮葉接天望不盡一片碧綠, 陽光下荷花分外艷麗鮮紅。 5.在理解了詩歌的大意之后,請學生再次朗讀全詩,加深對詩人所表達的情感的體會。 6.在此基礎(chǔ)上背誦全詩。 (三)布置作業(yè) 閱讀并背誦《蘇幕遮》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1.學習《蘇幕遮》; 2.梳理《荔枝圖序》文面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學習《蘇幕遮》。 1.檢查《蘇幕遮》的背誦。 2.指名(2—3名)學生說出對本詩內(nèi)容的理解。 3.其他同學對以上同學的意見進行評價。 4.教師對以上同學的發(fā)言進行總結(jié),并說出自己的理解。 [參考意見]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段落極為分明。 起筆寫靜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涼之意,或暗示在熱鬧場中服一副清涼劑,兩句寫境靜心也靜。 三、四句寫靜中有噪,“鳥雀呼晴”,一“呼”字,極為傳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扒謺愿Q檐語”,更是鳥雀多情,窺檐而告訴人以新晴之歡,生動而有風致。 “葉上”句,清新而又美麗?!八媲鍒A,一一風荷舉”,則動態(tài)可掬。這三句,實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極為巧妙,而又音響動人。清圓的荷葉,葉面上還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陽下逐漸地干了,一陣風來,荷葉兒一團團地舞動起來。詞句煉一“舉”字,全詞站立了起來。動景如生。 這樣,我們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時間,則該是一天的事,而從“鳥雀呼晴”起,則是晨光初興的景物,然后再從屋邊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時間該是拖長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靜可知,意義豐富而含蓄,為下片久客思鄉(xiāng)伏了一筆。 下片直抒胸懷,語詞如話,不加雕飾。己身旅泊“長安”,實即當時汴京(今開封)。周邦彥本以太學生入都,以獻《汴都賦》為神宗所賞識,進為太學正,但仍無所作為,不免有鄉(xiāng)關(guān)之思。 “故鄉(xiāng)遙,何日去”點地點時,“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實為不如歸去之意。 緊接“五月漁郎相憶否”,不言己思家鄉(xiāng)友朋,卻寫漁郎是否思念自己,這是從對面深一層寫法。一結(jié)兩句,“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即夢中劃小舟入蓮花塘中了。實以虛構(gòu)的夢景作結(jié),雖虛而實,變幻莫測,意味深長。 5.在理解了詩歌的大意之后,請學生再次朗讀全詩,加深對詩人所表達的情感的體會。 6.在此基礎(chǔ)上背誦全詩。 7.詩歌鑒賞 問題一:這一首詞,所寫的也是蓮塘景象,也是以蓮葉和蓮花為核心意象的。它跟王昌齡《采蓮曲》,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有什么不同? 明確:它既不同于王昌齡《采蓮曲》的歌頌少女,又和楊萬里的贊美西湖景色異趣。這首詞的主題,是身在異鄉(xiāng)見荷塘之景,而生思鄉(xiāng)之情。 問題二:錢仲聯(lián)先生分析此詞時說:“提起荷花,風裳、水佩、冷香、綠云、紅衣等字面往往揮筆即來,而荷花的形象,卻在這些詞兒的掩蓋下模糊了。這首《蘇暮遮》之所以為寫荷絕唱,正是在于它能洗盡鉛華,為凌波仙子作了出色的傳神?!保ā短扑卧~鑒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xx年,1006-1007頁)這句話當作何理解? 錢先生的意思是,周邦彥的詞向來以濃艷著稱,追求詞語的雕琢是他的一貫作風。但是,這首詩卻例外,整首寫得自然、從容,很少明顯的雕琢痕跡。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此直能得荷花之神理者,覺白石之《念奴嬌》、《惜紅衣》二詞,猶有隔霧看花之恨?!保ā短扑卧~匯評》,兩宋卷,第二冊,浙江教育出版社,第944頁) 問題三:開頭兩句,室內(nèi)香氣氤氳,暑氣因之而消減。你覺得它與后面所抒寫的主題有何關(guān)系? 明確:從文本來看,這首詞的開頭,寫得并不十分精彩。如果用王國維的話語來說,就是有點“隔”。全詩寫的是見荷而思鄉(xiāng),但開頭的這個意思到了后面沒有了著落,和主題不相干。接下來,“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兩句,才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荷塘上。 問題四:到了“葉上初陽干宿雨”,才進入了主體意象核心。從語言上來看,值得注意的,一個是“初陽”,一個是“宿雨”。你覺得這二個詞用得好不好? 明確:為什么是初陽?因為前面說鳥雀“浸曉窺檐”,只能是朝陽,但是如果說朝陽,就太俗了。因為這個詞,用得比較多,光是全宋詞中,直接用到“朝陽”的就有二十八首,作者包括歐陽修宴殊、張孝祥等大家。而用到“初陽”的,只有六首,其中兩首就是周邦彥的,兩首中之一,就是這一首。所以在宋代詞人感覺,無疑“朝陽”,比較平常,比較缺乏新鮮感(或者用俄國形式主義者的話來說,就是不夠“陌生化”。)把朝陽說成是“初陽”,就把俗常的感覺隱藏起來了。接下來說“宿雨”,從詞義上來說,宿雨就是昨夜的雨,因為有了夜雨,才使荷葉更為生機勃勃。但為什么不說夜雨(葉上初陽干“夜雨”),而說宿雨?是有講究的。在全宋詞中,用到“夜雨”的就有一百零五首,而用到“宿雨”的,只有十九首??梢?,“宿雨”比之“夜雨”更具新意。為什么呢?因為,夜雨就是夜里下的雨,但夜雨不過是說了一個現(xiàn)象,和詩人自己的感覺沒有太密切的關(guān)系,“宿雨”當然也是夜里下的,但宿雨的“宿”,提示的是,這種雨,是安眠的主體原本所不知,而在第二天才發(fā)現(xiàn),才勾起回憶的意思。從感性來說,“宿雨”要豐富一些。這種辦法,似乎成了一種技巧,詩人為了增加詩意,不知不覺就把就把新鮮的感覺放到“回憶”中去。最有名的就是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鳥語春光,是很美好,但詩意不足。突然回憶到風雨花落,詩意就濃了。如果在下雨時,就想像到落花了,當然也可以抒情,但和放在回憶中相比,思緒的深度就不太相同。所以李商隱總是把纏綿的感情放在回憶中(昨夜星辰昨夜風),李后主也一樣,總是回憶往日,甚至回憶剛剛做的夢(“夢里不知身是客”)。回憶增加審美情趣,不但是中國詩人抒情的訣竅,而且也是外國詩人的法寶。普希金有云,“那過去了的一切,必將成為親切的懷戀?!痹诂F(xiàn)實世界是痛苦,到到了回憶中,由于拉開了距離,價值就發(fā)生了變化。實用的負價值就變成了審美的正價值。 問題五:下面這一句“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是這首詞的名句,也許還是這首詞得以流傳的關(guān)鍵。那么,它好在哪里呢? 明確:“水面清圓”,用字很平實,好像是白描,本身并不十分精致,但好在它和下面的“一一風荷舉”結(jié)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成為“一一風荷舉”的原因。正是因為它清而圓,而且貼在、浮在、懸在水面上,它被風吹起來的時候,就和一般的草木有所不同。一般的草木,被風吹動的時候,是被壓低的,是一起運動的,而荷葉卻不同,第一,葉子飛翻,給一種被抬高的感覺,這里一個“舉”字,用得非常大膽。第二,而這個過程,又不是一下子的,而是一片葉子被吹動了,平復(fù)了,又一片葉子又被吹動了,又平復(fù)了。第三,這個層遞的過程,不但寫出荷葉的特點,而且也寫出了池塘上的風的特點,這種風是很優(yōu)雅的,很從容、溫柔的。第四,如果光是這樣,不過是寫出了事物的特點,還算不得好詩,關(guān)鍵還在于,這里還暗含著詞人的感覺,詞人的心情,荷葉運動的層遞的性質(zhì),和詞人的感覺一樣是層層擴展的,欣賞的心情是默默的,是從容地體悟的。 問題六:對荷塘的美好的感受,使得身在汴京的詞人想起了自己在江南的故鄉(xiāng),又一次進入了回憶之中,就是又一重詩意的衍生?!拔逶聺O郞今憶否?”明明是自己回憶起來了,卻用了疑問的句式。它有什么藝術(shù)效果? 明確:這也是詞家(詩家)的一種技巧,疑問句總是比陳述句更帶感情色彩。而且在這里的上下文中,從“長安旅”想到“吳門”,空間距離比較大,用疑問句有一點過渡性,更加委婉些。想到家鄉(xiāng),可以回憶的東西很多。但是,詞的篇幅有限,要求構(gòu)思的高度集中,所以回憶只能是荷塘。當然,此時可以寫家鄉(xiāng)的荷塘更美,把風景再度描繪一番,但如果這樣,情感就可能在平面上滑行,詞境就又俗了。詞人聰明地避開了直接描繪,而是進入回憶,比一般回憶更加美好境界:夢。為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夢,提供了一幅畫圖。 問題七:“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边@個詩句在用語上有什么藝術(shù)效果? 明確:說的是,小楫輕舟之美。但要掛到荷花荷葉上去,這里又有一個難度,因為如果再提荷、蓮,可能在語言上顯得重復(fù)?!败饺亍笔呛苫ǖ膭e稱,把小楫輕舟放到了“芙蓉浦”中去,就使得意象集中到一個焦點上,而且和前面意象結(jié)合得更為有機。 有一個字值得體悟,那就是“夢。從上下文來說,前面是設(shè)問“五月漁郞相憶否?”從詞意來看,如果只是問漁郞,是不是想起了當年一起“小楫輕舟”?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現(xiàn)在是問人家是不是記得當年一起在“小楫輕舟”上做到芙蓉浦去的夢,這個問題可就有點不到位了。既然已經(jīng)有了舟楫,到芙蓉浦,就不該是夢想了。不可實現(xiàn),才做夢;明明實現(xiàn)不難,還要停在輕舟上做夢,是不是有點傻?。靠梢娺@里的“夢入芙蓉浦”,應(yīng)該還有一重含義,那就是,是作者自己,夢見自己曾經(jīng)“小楫輕舟”。這個“夢”字,好就好在用得非常朦朧、模糊,又是非常精彩的。因為,它把情感的強度寫到家了。一想到家鄉(xiāng),自己就神思飛越,做起夢來了。 (二)學習《荔枝圖序》。 1.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注釋翻譯全文。 2.不會翻譯的地方在課文中標示出來。 3.同桌之間討論各自不會翻譯的地方。 4.指名(2—3名)學生讀出自己的翻譯。 5.其他同學對以上同學的翻譯進行評價,有誤譯的地方要指出來,并進行校正。 6.對學生的誤譯,不管學生是否已經(jīng)指出來,教師都要進行校正。 7.請學生把還沒有理解的地方說出來,教師(或者請學生)解答。 [重要的詞句] (1)實如丹:果實像丹砂那么紅。 (2)其實:它實際上。注意與現(xiàn)代漢語的區(qū)別。 (3)若離本枝:如果離開了果樹的枝條。 (4)盡去矣:去,喪失,失去。 (5)圖而書之:“圖”和“書”都是名詞作動詞。 (6)蓋:句首語氣詞,不譯。 8.誦讀課文。 (三)布置作業(yè)。 背誦《荔枝圖序》。 第三課時 [教學內(nèi)容] 1.理解《荔枝圖序》的內(nèi)容; 2.對本組內(nèi)容作比較探究。 [教學過程] 1.檢查背誦。 2.問題與討論。 (1)課文哪個句子交待了本文的寫作目的? [答案] 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2)你見(吃)過新鮮的荔枝嗎?請你把它描述出來。 [描述之后,請大家評價] (3)對于課文的比喻,你能體會嗎? [學生如果不能體會,請老師出示有關(guān)圖形] 3.文章賞析 問題一:讀完本文,你覺得它和前面的詩文有什么不同? 明確:這篇文章說的是荔枝。荔枝和蓮子,同屬植物,且又可食。但和本單元前面的不一樣。前面的文章,帶著很強烈的抒情色彩,感情往往會使對象發(fā)生性質(zhì)的變異。如:蓮為花之君子,把自己不善植蓮說成是“草菅其命”,把蓮之美與女郎之美、故鄉(xiāng)之夢相融合,等等。而這一篇,卻是盡可能地不帶強烈的主觀感情。作者給自己規(guī)定的任務(wù),就是讓“不識者,識而不及一二三者”認識,獲得知識。故本文的文風,多有客觀準確地記載的特點,如:先是說,荔枝生長的地理特點(巴峽。這里我們可以批評白居易的知識有局限,只知道四川巴峽有荔枝,不知嶺南閩粵亦的荔枝)。接著白居易描述荔枝的形態(tài),文字很簡潔,因為抓住了特點。 問題二:這一篇說明文,哪些方面能夠體現(xiàn)作者的文學素養(yǎng)? 我們也不難感到,白居易還追求一點文字上的節(jié)奏感,那就是對仗: 葉如桂,冬青; 華如橘,春榮; 實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 白居易畢竟是個文學家,即使在作說明文的時候,他也不忘盡可能讓文字美好一點。在寫到荔枝的果實時,文學的筆法就更加明顯了: 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 之所以說這里有很明顯的文學家筆法,除了對仗,還用了許多很貴重的事物來形容荔枝的美好。紅繒、紫綃,都是貴重的絲織品;“瑩白如冰雪”、“甘酸如醴酪”,都是詩化的語言。說明文追求客觀的準確性,而抒情則追求主觀的情感性,二者有矛盾,但白居易雖然美化荔枝,筆端帶著感情,但并沒有歪曲客觀的性質(zhì),因此這里可以說達到了情智的交融。 4.“閱讀練習探究”解答 第一題 最好的詩句應(yīng)為:1、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2、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3、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其中第3句最能展現(xiàn)荷的神韻。 王詩暗寫顏色的是“亂入池中看不見”,既覺其荷葉之密,又說明人的衣裳與荷葉顏色一樣,都是碧綠的,采蓮女和荷花的美是一樣的,混同在一起了。其好處是留給你更多想像的空間,讀者有頓悟的樂趣,發(fā)現(xiàn)的喜悅。詩句含蓄,有嚼頭。同時也呼應(yīng)了前面的“荷葉羅裙一色裁”二句(此為明寫顏色)。楊詩明寫顏色的就是上段第2句,其好處是畫面的色彩感十分鮮明、強烈,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按余光中《中國山水游記的感性》的說法,此句就表現(xiàn)了色彩感的精細(別樣紅)、壯觀(無窮碧)和絢麗(紅與綠大幅度的色彩對比);而前者的暗寫則體現(xiàn)了余文“寫感性的效果”即間接描寫的手法。學生更喜歡哪一種,自圓其說即可。 詳見主編導(dǎo)讀,參見參考資料。 第二題 (從原文的特別動人處、不同寫法處、具體可感處綜合考慮??勺鳟嬏幰娤挛模? 這是特殊的總結(jié)、比較題。一是總結(jié)比較本單元已出現(xiàn)的詩文特別動人的寫荷之處。正因為動人你才想動筆畫它,而你認為最能打動你的,你可能特別想畫。二是總結(jié)比較各篇寫荷的不同寫法。你認為那一寫法更合你的意圖或更有助于你構(gòu)思圖畫,你可能就會以它作底本。三是總結(jié)比較各篇文字“具體可感”的情況。按說越是具體可感的越好畫,但也不一定,它可能越限制了你的想像,你也許會選擇空靈一點的文字。當然,可能其中有某處的文字,既具體可感又內(nèi)蘊豐富,留出的空白很多,便于你發(fā)揮想像??傊?,構(gòu)思一幅圖畫,實際上是上述三點比較綜合的結(jié)果,其中最可能影響構(gòu)圖的是“具體可感”與想像的關(guān)系。此外,某篇的某一、二句不一定是最動人處,但也很動人,你又覺得好畫,也完全可以以此為底本。 說說理由,不要求學生按上述幾點說全,但教師指導(dǎo)、分析時可參考以上作點撥、歸納。下面介紹各篇可能作畫的情況。 周文的“不染”“不妖”二名句至“不可褻玩”,抓住其高潔的形象是值得考慮的。二名句雖不那么具象,但結(jié)合“亭亭凈植”等句,似可構(gòu)思,而且此段想像的空間較大,比較不受限制。李文可目段多處都比較具體可感,較易于動筆,如荷錢出水,點綴綠波;如莖葉日高日上,日上日妍(可畫成高低不一,次第“拔節(jié)”,越高者越裊娜多姿);如有風無風二句;如“蒂下生蓬”至“與翠葉并擎”片斷。當然這幾處想像空間較小,但如作為寫生畫或?qū)嵨锝榻B性的圖畫,未嘗不可。李文講荷花只“嬌姿欲滴”一句,此想像空間很大,但神韻不如周文,亦可畫。李文荷香可鼻段較難把握,但利用后二句,借助間接描寫(效果手法)似亦可畫;周文“香遠益清”同理,不過難度更大。詩詞三首主要就是第一題所說的最好詩句。首先,“接天連葉”二句最好畫,既具體可感又有想像空間,也有韻味。其次,“葉上初陽”數(shù)句也好畫,不僅具體可感,而且更有神韻;但如要畫出“一一風荷舉”的極妙韻致似乎難度又超過了接天連葉二句。再次,“亂入”句由于那暗寫的妙處,可能使人有作畫的遐想,但難度亦大。似乎可以用“反其道而行之”,以可見襯未見的辦法,以及將“亂入”過程次第展開的辦法解決。即畫出一部分可見的(欲入而未入者)、一部分隱約可見的(已入而未完全入者)、一部分人荷混一的全入者,而表現(xiàn)此佳句的妙境。此外,王詩的“荷葉羅裙一色裁”、周詩的“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等也可構(gòu)畫。 具體參見主編導(dǎo)讀和參考資料。 第三題 (更為直觀可感,更富動感,活現(xiàn)了蓮荷最基本的形神特征,字字用得妙。) 首先,它用的是具體的詞語,更為直觀可感?!盾睫 范潆m用了動詞飄飖(搖)、形容詞裊娜去修飾,但此二詞比“一一風荷舉”中所有的詞都來得抽象。而“一一風荷舉”全為具體之詞。文學的描寫能用具體之詞的就盡量不用抽象之詞,方能較好達到直觀可感、明白如畫、豁人耳目的效果,即對感官更富刺激性,更具激活力。其次,它更富動感,更具生命活力。這就是《中國山水游記的感性》說的寫動態(tài)的景的觀點?!耙灰伙L荷舉”是用敘述筆法,寫了一個過程,而前二句是指向靜景的說明句。因而“一一風荷舉”更像電影鏡頭,更富生命的鮮活動感。再次,它是寫出了事物特點的白描。它活靈活現(xiàn)地再現(xiàn)了蓮荷最基本的美感特征:滿眼臨風而舉,一片裊娜多姿。這是最重要的。如果僅僅以上二點,還只能說是具象、生動,而把它的神韻特征表現(xiàn)了,才能說它更為形象、傳神。這也就是《中國山水游記的感性》涉及的特寫鏡頭。即在敘述的過程中展現(xiàn)出事物特點,沒有形容詞,沒有修飾語,然而入木三分,簡筆傳神。第四,說到底是語言問題,它一字一語都用得好,用得妙。“一一”最妙,不僅表明眼光所及,株株如此,而且產(chǎn)生字形聯(lián)想,株株聳立,而且還表明在風吹之下,荷葉次第翻動,一一張舉的過程?!芭e”,極好,單株蓮荷區(qū)別于他物的基本特征就是莖株將荷葉張舉。風,極妙,有了它,“一一”才有臨風玉立,次第翻舉之感,“荷舉”才有裊娜飄搖之態(tài)。同時,此句還表現(xiàn)了詩人不斷擴展,默默欣賞的情感。 學生能接近黑體字大體說到即可;能說出其中的一、二點也好;另有說法,言之成理,更好。 詳見主編導(dǎo)讀,參見參考資料。 第四題 (總體而言,白文更為具體可感,尤其在可目、可口方面。) 兩文都是說明文,總體而言,白文更為具體可感。1、可目:李文中荷錢句、“日高日上,日上日妍”句有動感,有特征,具體可感;蓮蓬句的猶未開之花的巧妙比喻,加上與翠葉并擎的襯托,也很是具體可感。其他多數(shù)句子雖為好文字,但或非描寫句或不如上述具象。然而白文,一是用了大量的比喻,一連串的人們熟悉的美妙事物集中于此,給讀者的視覺感官的刺激比較強烈;二是有遠比李文豐富得多的色彩感,使人眼前五彩繽紛,大為增強了可感性;三是幾乎都是描寫句,尤其朵、核、殼、膜、瓤六句把一串荔枝形神畢現(xiàn)地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給人深刻印象。所以可目方面白文勝于李文。2、可口:李文的“互芬齒頰”用了間接描寫的效果手法,引人想像,有可感性。而白文的冰雪、醴酪二句,以最富刺激性的事物比喻,調(diào)動了視覺、觸覺、味覺、嗅覺,有如望梅止渴,引人口角生津,垂涎欲滴,可感性就強多了。3、可鼻:李文用了效果手法,有可感性,而白文未專門寫,此李勝于白。4、白文末了的一、二、三日之變,以間接描寫的效果手法,突出了荔枝極其鮮美的特性,增強了直觀可感的效果,這是李文所沒有的。所以總體而言,白文更為直觀可感。-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yù)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yù)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詩詞三首 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五單元 比較探究詩詞三首教學設(shè)計 北師大版 2019 2020 年級 語文 下冊 第五 單元 比較 探究 詩詞 教學 設(shè)計 北師大
鏈接地址:http://www.820124.com/p-3312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