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漢市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五單元 24 河中石獸(第2課時)導學案 新人教版.doc
《湖北省武漢市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五單元 24 河中石獸(第2課時)導學案 新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湖北省武漢市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五單元 24 河中石獸(第2課時)導學案 新人教版.doc(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河中石獸》 第二課時(教師版) 【學習目標】 1. 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2. 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3. 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點難點】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知識鏈接】 作者簡介:紀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學識淵博,自幼聰慧過人,再加之后來對人情事故之通達,24歲便中進士,31歲成為翰林院大學士。他為人為官剛直不阿,機智善辯,其淵博學識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賞識,成為卷帙浩繁的《四庫全書》的總纂官,其作品涉獵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jīng)濟地理等各個領域。 他的作品記錄很多親身經(jīng)歷,詳述一切他認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對所敘內容常常加以譏諷和評論。本文選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該書主要記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關于考據(jù)的文字。 【導學流程】 一、 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重點積累了文言字詞,并梳理了文章內容。下面請同學們一起朗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句讀。教師提問文言知識,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 二、課堂探究 1. 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說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事。 2.對于落入水中的石獸,人們提出了幾種方法,理由和結果分別是怎樣的?請大家根據(jù)內容填寫下面表格。 尋找方法 人物 尋找的地點 理由 結果 第一種 寺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種 寺僧 順流而下 以為順流下矣 無跡 第三種 講學 家 原地沙下 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失敗 第四種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石性堅…….. 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數(shù)里外 3.文中兩次寫道了笑:“講學家聞之笑之”、“老河兵聞之又笑之”,這兩次“笑”各有什么含義? 講學家的“笑”:包含了講學家對寺僧的嘲諷和盲目的自信,刻畫出了他自恃博才的心態(tài)。 老河兵的“笑”: 流露出了老河兵對講學家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現(xiàn)了他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4.文中寺僧、講學家、老河兵各自表現(xiàn)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從“閱十余歲,募金重修 ”,在打撈石獸這件事上,寺僧顯得考慮不周,忽而原地打撈,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的態(tài)度。講學家空談事理,不切合實際,代表的正是“據(jù)理臆斷”的態(tài)度。唯有老河兵能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提出符合實際的結論,代表的是實事求是的作風。 5.老河兵的判斷為什么是正確的? 明確:寺僧: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和泥沙的關系。 講學家: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 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結論?怎樣理解這句話? 結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理解: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觀判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 2、同時也詮釋了在生活和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的哲理。 【堂測堂練】 翻譯下列句子。 (1)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 譯文:經(jīng)歷十多年,和尚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最終沒找到。 (2)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譯文:一定在石頭下面迎面沖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3)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 譯文:按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到了石獸。 問題記錄-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湖北省武漢市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五單元 24 河中石獸第2課時導學案 新人教版 湖北省 武漢市 年級 語文 下冊 第五 單元 河中 課時 導學案 新人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820124.com/p-5871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