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記》教案+高一語文下冊《師說》教學反思
《《游褒禪山記》教案+高一語文下冊《師說》教學反思》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游褒禪山記》教案+高一語文下冊《師說》教學反思(2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游褒禪山記》教案+高一語文下冊《師說》教學反思《游褒禪山記》教案【教學目標】知識目標:了解王安石及相關背景知識;理解“陽、窮、咎、極、非常、觀、謬”。技能目標:了解詞類活用;進一步了解游記類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情感目標:正確處理“志、力、物”三者的關系,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教學重點】了解掌握詞類活用,了解“其”的用法?!窘虒W難點】理解并背誦課文第三段,從中領會求學問、做事業(yè)的道理,并辨證地提出了“物”、“志”、“力”的關系【教學方法】串講法、研讀法【教學時數(shù)】三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毛澤東的七絕詩《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暮色蒼??磩潘?,亂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眴枺涸娭械哪且痪淠阕钣懈杏|?明確:“無限風光在險峰”。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就含有類似的深邃哲理。二、文學常識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北宋臨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列寧《修改工人政黨的土地綱領》評)。仁宗慶歷進士,神宗熙寧二年授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積極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黨反對,熙寧七年被罷相,后復位再罷。封荊國公,卒謚文,又稱“王文公”。王安石在文學上也是個革新派。他反對北宋初年浮華的文風,主張文章應“有補于世”。散文遒勁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時弊,在唐宋八大家中獨樹一幟。詞“一洗五代舊習”,風格豪放。2.褒禪山、華陽洞褒禪山位于含山縣城東北處 7.5 公里。唐貞觀年間,高僧慧褒禪師結廬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為褒禪山。褒禪山主要山巒有三座。東為靈芝山,樹木參天,古以盛產(chǎn)木靈芝得名;中為起云峰,高聳挺拔;西有鰲魚嶺,滿山林木蔥蘢,山花斑斕,生機勃勃。華陽洞是褒禪山主景觀,洞深 1600 米,洞群分前洞、后洞、天洞、地洞,特點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上泛舟,洞洞相通?!鼻岸从小叭A陽”、“萬象皆空”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稱“碑洞”,即王安石當年游覽路線。3.背景資料:本文是王安石 34 歲時的作品。當時,王安石從舒州通判任上辭職,在回家的路上游覽了褒禪山,三個月后以追記的形式寫下此文。而 4 年后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16 年后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一觀點可以在本文中找到依據(jù)。雖然是游記,但卻是借記述游山來說理。王安石游褒禪山和曾鞏游玉山的經(jīng)歷一樣,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窮盡山洞。但這時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鞏大了十幾歲(當時曾鞏只有十八歲),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鞏那樣只是遺憾于“遺泉石之勝”(曾鞏《游倍州玉山小巖記》),而是由此事生發(fā)開去,講出一番求學問、做事業(yè)的道理,并辨證地提出了“物”、“志”、“力”的關系。這篇文章以其所表現(xiàn)出的深邃的思想、高遠的知趣、堅毅的品格給后人以有益的啟示。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其立場和世界觀雖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遠大的抱負和堅韌頑強的追求與奮斗精神。革命先驅(qū)李大釗有詩道:“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diào)。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這里,閃耀著無產(chǎn)階級思想的光輝,也熔鑄著歷史上優(yōu)秀人物的思想精華三、語言知識點1.學生分段齊讀,教師疏通字音褒禪山 bāo 廬冢 zhǒng 音謬 mìu 窈然 yǎo 瑰怪guī無物以相之 xiàng 勝道 shēng 王回深父 fǔ2.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疏通文意(1)實詞活用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動,居住,筑舍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名—動,命名其后名之曰“褒禪” 命名,取名火尚足以明也 形—動,照明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形—動,弄錯;動—名,流傳的文字;名—動,說明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形—動,窮盡常在于險遠 形—名,險要偏遠的地方有泉側出 名—狀,從側旁問其深 形—名,深度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形—動,極盡則其至又加少矣 動—名,到達的人(2)古今異義 古義: 今義: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數(shù)字十一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不一般 副詞:十分、很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到達 連詞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求學的人 有學問的人于是余有嘆焉 對于這 連詞,因此(3)特殊句式①狀語后置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②判斷句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此予之所得也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③省略句有碑仆道 省略介詞“于”(4)一詞多義[乃]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兵乃出(才) [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道理) 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蓋] 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承接上文,表原因,可譯為“因為”“是因為”“是由于”等)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勝過)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文] 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文字) 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紋) 屬予作文以記之(文章) 文過飾非(掩飾) [然] 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如此,這樣) 吳廣以為然(對,正確) 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但,但是) 3. 疑難句釋 ①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這是一個連鎖復句,用“……愈……,愈……,……愈……”來表示這種關系。第一個分句“入之愈深”是條件,第二個分句“其進愈難”是緊承這個條件所產(chǎn)生的結果。在這里要注意幾個分句的主語是不相同的,第一個分句的主語是“余與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個分句的主語是“其進”,“其”是指代第一個分句,第三個分句的主語是“其見”,“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這句可以譯成這樣:進洞越深,那往前進就越困難,可是看見的東西就越新奇。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這是一個“……者,……也”表判斷的句式。謂語部分的“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又是一個判斷句式?!澳恕笔桥袛嘣~,課本上把“乃”注作“是”這是對的。但又說“乃”在這里有“在”的意思,這似乎缺乏根據(jù)??磥磉@是編者隨文意譯,而這樣的意譯是不妥當?shù)?。因為“乃”在辭書里,并不作動詞用。“華山之陽”譯作“在華山的南面”的“在”,只是在翻譯時根據(jù)前后文的意思添加進去的。這句話可以說成“以其乃在華山之陽名之也”,可見有沒有“在”字,“乃”是判斷詞。在這里還要注意:“乃華山之陽”是原因,“名之”是結果?!懊痹谶@里充當動詞使用,釋為:稱或叫做。整句可以翻譯為:所謂華山洞的說法,是因為它是在華山的南面才這樣稱呼它。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甚孰能譏之乎? 這句話是無疑而問,明知故問,但它只問不答,而是把要表達的確定意義包含在問句里。雖是問句,可意思是明確的。這同平鋪直敘的表達比較起來語氣強烈,加重了語言的力量,能激發(fā)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這是個翻譯時難度較大的句子。除了課文上的注釋,還要弄清楚 A.于:從?!坝谄捅本褪菑牡瓜聛淼氖?。B.謬:是由形容詞充當使動。“謬其傳”就是使那流傳的情況弄錯。C.名:名詞充當意動,后面省略賓語“之”。“莫能名者”就是沒有人能以之為名,可意譯為:沒有人能正確地稱呼它們。整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我從倒下來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嘆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傳的情況弄錯,沒有人能正確地稱呼它們,這種情況怎么說得完呢? 按:有人把“古書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皶笔强虒懙囊馑迹爸贝?,“不存”是漫滅,磨滅。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滅了。這樣理解就回應開頭的碑文漫滅,造成后人“謬其傳而莫能名者”,從而發(fā)出無限感慨。亦通。四、整體感知(一)文章的結構是怎樣的呢? 全文五段,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寫游山所見的景物和經(jīng)過。是記敘部分,可以分兩層。第一層(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 第二層(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的經(jīng)過。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寫游山的心得。這是文章的議論部分,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第三段),寫游洞華山的心得。這一層是全文的重點。第二層(第四段),借仆碑抒發(fā)感慨,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記游的結尾。補述游山的同伴和時間。(二)明確文章主旨1.教師指出: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記》末段“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二語便是該文的主旨。試參照此例說說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話來概括。明確:(學生可能說出多種答案,可以稍加討論。對不確切的答案應作一點分析,例如“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過是信筆拈來,與游洞無關。作者此次游褒禪山的主要目標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緣此而生。)討論后應確定,“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2.追問:作者說“不能至”是指什么說的?明確:不能至洞的深處,不能見“非常之觀”。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么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明確:因為已經(jīng)“盡吾志”了?!氨M吾志”是什么意思?明確:為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小結:“盡吾志”是這句話的要害。3.“盡吾志”這句話跟前段記游中哪句話是前后照應的?明確:“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皹O夫游之樂”是指什么說的?明確:至洞之深處。為什么到了洞之深處才能“極夫游之樂”呢?明確: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也表現(xiàn)了這樣的意思。你們能不能從毛主席詩詞中找出一句話來概括作者的這個意思呢?明確:“無限風光在險峰”。再說作者的“悔”——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確:“隨之”。小結:“隨之”,就是放棄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從別人,這正是本句的要害。(三)品讀課文 1.研讀第一段。 學生齊讀第一段,然后教師范背第一段,學生如果還有讀不準的字音要記好筆記。同時思考:介紹“褒禪山”的語句有哪些?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確:第一問比較簡單,只是提示學生背誦的層次。第二問要提示學生尋找文中相照應的地方。 原因:為后文的議論埋下伏筆。 2.研讀第二段。 先點名誦讀第而 2 段(有基礎的學生),然后齊讀,再后教師領背。思考:此段中介紹了前后兩洞,你認為著重介紹的哪一部分?為什么?討論。明確: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的特點以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因為本段著重寫游洞而不著重寫景,況且只寫了半途退出的經(jīng)過。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記游,而只是借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記游只是為后文的議論作準備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實意在說明自己意志不堅定。 學生小聲再誦讀課文,爭取當堂背誦。3.研讀第三、四段。(1)齊讀第三段,強調(diào)“而無物以相之”中的“相”讀作xiàng,思考:本段主要寫了什么?明確:主要寫游山的心得。具體內(nèi)容分五層意思:①用“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②以古人作為立論的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對比。④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nèi)在聯(lián)系。⑤強調(diào)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梅”。作者的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尋找關鍵語句回答。明確: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盡興的事件引發(fā)的議論“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庇兄揪湍艹晒??在文段中繼續(xù)尋找答案。(略)歸納起來,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條件就是“志”、“力”、“物”,強調(diào)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diào)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diào)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yè)之道。從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啟發(fā)?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2)教師領讀第四段。學生自由朗讀,思考:“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明確:“其文漫滅”?!昂笫乐嚻鋫鳌庇质歉木湓捪嗾諔棵鞔_:“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作者認為現(xiàn)實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明確:“何可勝道也哉”。由此討論:你認為現(xiàn)實生活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請舉例證明。學生暢所欲言,估計說的更多的使廣告招牌、報章雜志上出現(xiàn)的。(略)提問: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明確:作者從仆碑發(fā)生聯(lián)想,指出對待傳聞應該采取“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三、四兩段都是由生活中具體的小事闡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現(xiàn)出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4.教師、學生讀最后一段強調(diào)“父”字讀作“fǔ”。學習游記寫法的結尾,再如《醉翁亭記》的結尾也是這樣:“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學生再讀課文,注意把握作者的情感。六、體會文章的藝術特色1.因事說理,敘議結合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以說理為目的,記游的內(nèi)容只是說理的材料和依據(jù);文章以記游的內(nèi)容為喻,生發(fā)議論,因事說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上的啟發(fā),使完美的表現(xiàn)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和諧統(tǒng)一。文章前面記游山,后面談道理,記敘和議論結合得緊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應,結構嚴謹,行文縝密。文中的記游內(nèi)容是議論的基礎,是議論的事實依據(jù);議論是記游內(nèi)容在思想認識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記游處處從后面的議論落筆,為議論作鋪墊;后面的議論又處處緊扣前面的記游,賦予記游內(nèi)容以特定的思想意義。記敘和議論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相得益彰。2.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本文的主旨在于闡述要“有志”“盡吾志”的觀點,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觀點,因此,文章的選材、詳略無一不經(jīng)過精心裁定,緊扣這兩個觀點。記游部分就寫景來看似乎平淡無奇,實際上是深思熟慮、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從略;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經(jīng)過從詳。前者又詳記仆碑文字,其余從略;后者又記前洞和后洞概況從略,記游后洞經(jīng)過頗詳。記前洞和后洞概況,又前洞略,后洞詳;記游后洞,又寫經(jīng)過略,補敘經(jīng)過、寫心情之“悔”詳。議論部分對應記敘部分,也有側重。議游華山洞的心得甚詳,借仆碑抒發(fā)感慨從略。議游華山洞的心得,又議“志”較詳,議“力”“物”從略。 3.文筆簡潔,語言凝練 本文的記游部分,除為說理之外,沒有多余的文字;議論部分,說理充分而有節(jié)制,沒有無用的筆墨。全篇行文嚴謹,用墨極為簡省,語言精要得當,以致文字難以增刪改換。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都是平實而深刻、言簡而意豐的警句。七、板書設計八、作業(yè)1.背誦第三自然段2.完成自主學案3.預習下一課高一語文下冊《師說》教學反思《師說》是個傳統(tǒng)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我預定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F(xiàn)在主要對第一課時總結。課堂導入以后,學生根據(jù)材料對作者及作品背景進行必要的了解之后,我的安排是先給學生時間結合下文注釋理解前兩段的文意及相關文言知識,然后小組合作探究,要求每個組提出五個問題,寫到黑板上,然后再讓其他小組回答,之后再提問題,老師解答,教學過程中基本是按預想的進行的,其中也出現(xiàn)一些問題值得反思。第一環(huán)節(jié)是提出問題,七個組上臺板書問題,我的初衷是借此讓學生加深對課文字詞的理解,并培養(yǎng)學生捕捉文言知識點的意識,可能是我說的不夠清楚,有的小組上來提的問題就是關于段落文意的,我再次說明之后,依然有個小組還是提出“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諸如此類的問題,另外一個小組提出的問題過于籠統(tǒng),如總結“師”用法,教學相長,通過學生提問題,也讓我發(fā)現(xiàn)老師教學語言的嚴謹?shù)闹匾浴W生提出的問題大部分都是針對課文的知識點,提問回答形式相較于過于老師單方面教學課堂要活躍得多,學生參與熱情也較高,不全的知識點我再強調(diào)補充。后面再提問題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學生提的問題,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狀語后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等語法現(xiàn)象還是不太理解,舉一不能反三,這是以后文言文教學還要多作強調(diào)的內(nèi)容。-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游褒禪山記 教案 語文 下冊 教學 反思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820124.com/p-634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