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腳印》名師教案.doc
《《時間的腳印》名師教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時間的腳印》名師教案.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時間的腳印》名師教案 (一)教學建議 1.學生自讀課文,明確說明對象,理清文章的思路。 2.教師指導學生理清課文說明順序,體會本文單句成段的作用。 3.賞析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品味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風格。 4.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及其意義。 5.感悟科學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二)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1.明確說明對象,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課文說明順序; 2.體會本文單句成段的作用,賞析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品味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風格; 3.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感悟科學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課文說明順序; 2.賞析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 教學難點 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感悟科學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教學方法 自讀與講解結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目 錄 一、導入新課 二、解讀課文 三、布置作業(yè)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2.理清課文說明順序; 一、導入新課 先來欣賞圖片,第一張“恐龍化石”、第二張“三葉蟲化石”、第三張自然界中的沉積巖。(屏幕顯示)。我們看到的這些巖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時,還記下了時間的痕跡。那么,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時間的腳印》。 二、解讀課文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用5分鐘時間瀏覽課文,明確說明對象,理清文章的思路。 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引出話題,說明巖石“是記錄時間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種”。 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層次地詳細說明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這部分分二層。 第一層(第5至第21自然段)說明巖石的厚度和順序可以記錄時間。 第二層(第22至第29自然段)巖石保存了許多歷史的痕跡。 3.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總結全文,說明巖石記錄時間的時手意義,號召人們進一步去大自然找尋時間的蹤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寶庫。 (二)再讀課文,關注單句成段,把握文章內容 1.文章中的單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著這個句子起著總起或總結性作用。把握這些句子,能讓我們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內容。請同學們給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標上序號,重點關注這些單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內容,給課文劃分層次。 明確: 第1段:“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記敘如何記錄時間的痕跡。 第5段:“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這是一個總起句,與下段一問一答說明了巖石在被破壞與重生的過程中記錄時間。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時候?!边@是一句提示語,后文則圍繞巖石如何被破壞展開。 第11段與第13段:“水和空氣還能夠進入巖石內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壞?!薄暗孛嫔虾偷叵碌纳铮矝]有放棄對巖石的破壞?!贝藘啥蚊黠@是對第7段的進一步闡述。 第18段:“經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巖石?!被貞?段內容,同時引起后文巖石形成的具體過程。 第22段:“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币鱿挛牡木唧w舉例。 (三)三讀課文,理清文章說明順序。 明確:采用了邏輯順序。文章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寫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后寫了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這種依據事物內在聯系,逐層進行說明的順序,就是邏輯順序。 (邏輯順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內部聯系或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安排說明順序,從原因到結果(從結果到原因)、從現象到本質、從主到次、從具體到概括、從個別到一般……都屬于邏輯順序) 三、布置作業(yè) 1.抄寫“讀讀寫寫”中的詞語。 2.賞析以下句子。 ①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炎熱的陽光烘烤著它,嚴寒的箱雪冷凍著它,風吹著它,雨打著它…… ②如果大量的水結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緩慢地移動著,破壞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鐵掃帚從地上掃過,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 ③大塊的石頭破碎成小塊的石子,小塊的石子再分裂成細微的沙礫、泥土??耧L吹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碎石、沙礫、泥土被它們帶著,開始了旅行。 【簡析】①將“炎熱的陽光”、“嚴寒的霜雪”以及風雨等對巖石的破壞說成是“攻擊”,仿佛是有意識的行為,這樣就強化了它們與巖石的敵對性,形象地說明了巖石無時無刻不經受著磨難。 ②此句運用比喻修辭手法,將“冰河”比作“鐵掃帚”,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冰河的破壞力之大。 ③此句運用排比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狂風”“洪水”“冰河”等自然力量的氣勢?!皼_來了”“爬來了”是一種擬人化的描述,增強了“洪水”“冰河”的動感和目的性,表現了它們勢不可當的威力。 第二課時 目錄 一、品讀課文 二、研讀課文 三、總結歸納 四、布置作業(yè) 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單句成段的作用,賞析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品味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風格; 2.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感悟科學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一、品讀課文,品味語言 1.說明文以向人們傳授知識為主,所以,說明文的語言必須準確、嚴密。請同學們找出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明確:“根據計算,大約3000到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2.一篇有藝術性的說明文,除了注重語言的準確性與嚴密性,還會注重語言的藝術性,本文語言十分具有藝術特色,請結合課文實例進行分析。 明確:文章在敘述中大量運用擬人化的寫法,語言生動有趣。 (1)將“炎熱的陽光”“嚴寒的霜雪”以及風雨等對巖石的破壞說成是“攻擊”,仿佛是有意識的行為。這樣就強化了它們與巖石的敵對性。形象地說明了巖石“無時無刻不經受著磨難”。 (2)三個并列短語構成排比句,生動地描繪了“狂風”“洪水”“冰河”等幾種自然力的氣勢?!皼_來了”“爬來了”也是一種擬人化的表述,增強了“洪水”“冰河”的動感和目的性,表現了它們勢不可擋的威力。 (3)說“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輕小的沙礫”去“旅行”,也是以擬人化的手法,寫巖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運。這樣寫,增強了事物的主動性(沙礫)或被動性(石塊),生動有趣。 (4)用“躺”字形容巖層的生成狀態(tài),化動為靜。準確而又形象地說明了巖石新生的過程。 小結:本文語言生動形象,把時間擬人化,既給人以知識,又給人一種親切感。說明文語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實的,也可以是生動形象的,這要根據說明內容和讀者對象來定。 二、研讀課文 (一)深入探索,合作交流。 1.課文的第一部分告訴我們,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開始并未說巖石是怎么記錄時間的,而是描述巖石有生滅過程,這是為什么? 【請同學們小組討論,合作交流?!? 明確:點明巖石的生滅過程,也是為了說明物質時刻都在運動著這一普遍規(guī)律。作者并不是以靜止的觀點去看待巖石的變化,而是將巖石的變化納入辯證唯物主義的宏觀視野中,這是一種辯證的科學主義精神。 (二)提出質疑,思考分析。 【教師提出疑問,學生回答?!? 1.巖石的運動規(guī)律是什么? 明確:被破壞——被搬運、被堆積——重新生成巖石。 2.巖石這樣頑強的東西竟然也被破壞,請同學們說說,導致巖石被破壞的因素有哪些?從被破壞到生成新的巖石,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破壞因素:陽光烘烤,霜雪冷凍,空氣與水中的酸類腐蝕,風的吹拂,水流的沖刷,冰河的移動,生物破壞,人為破壞。 形成過程:巖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新巖石 3.請以沉積巖為例,說說為什么根據巖石的形成過程,我們能知曉過去的年月。(展示沉積巖照片) 明確:“巖石在最初生成的時候,像書頁一樣平臥著,一層層地疊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备鶕优c層的順序,我們就可以知道過去的年月。 (三)感悟精神,培養(yǎng)意識 巖石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請閱讀第22到29段并分組討論,說說巖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痕跡,它對人類有著怎樣的意義,你從中得到了哪些啟示。 明確:①記錄了地殼的活動;②記錄了氣候的變化;③記錄了古代生物狀況;④記錄了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⑤記錄了自然界某些轉瞬即逝的活動。 意義與啟示:對巖石的研究,不僅使我們增長了知識,對自然界與史前歷史有了更多的認識,同時也擁有了開發(fā)史前資源的可能性,為人類謀取幸福。我們要秉承這種辯證主義思想觀念,發(fā)揚科學探索的精神,在人類前行的歷史上,貢獻出一份心力。 三、總結歸納 本文是一篇科普讀物,同時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藝性事理說明文。文章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寫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后寫了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作者借助生動有趣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巖石記錄時間的特異功能,并說明地球上還有更豐富的記錄,號召讀者去探求。 四、布置作業(yè)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塊看似普通的巖石,就能記下時間的痕跡,保存歷史的記錄??梢哉f:巖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巖石是大自然的語言。巖石還可以比作什么?請你用“巖石是……”的句式仿寫一個排比句子。-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時間的腳印 時間 腳印 名師 教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820124.com/p-8727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