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三節(jié) 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同步訓(xùn)練.doc
《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三節(jié) 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同步訓(xùn)練.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三節(jié) 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同步訓(xùn)練.doc(1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三節(jié) 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同步訓(xùn)練 一、 單選題 (共13題;共26分) 1. (2分)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時,把蠟燭放在凸透鏡前30cm處,光屏上可接收到倒立縮小清晰的像. 則該凸透鏡的焦距可能為 ( ) A . 10cm B . 15cm C . 20cm D . 30cm 2. (2分)將點燃的蠟燭放在凸透鏡前25cm處,在距凸透鏡50cm處的光屏上成了一個清晰的像,則在光屏上所得的像是( ) A . 倒立、放大的實像 B . 倒立、等大的實像 C . 倒立、縮小的實像 D . 正立、縮小的虛像 3. (2分)某同學(xué)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時,總結(jié)的三個實驗結(jié)論如下表,其中正確的是( ) 實驗序號 物距(u) 像的性質(zhì) 像距(v) 實虛 大小 正倒 1 u>2f 實像 縮小 倒立 f<v<2f 2 f<u<2f 實像 縮小 正立 v>2f 3 u<f 虛像 放大 倒立 |v|>u A . 實驗1 B . 實驗2 C . 實驗3 D . 實驗2和實驗3 4. (2分)小露同學(xué)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時,出現(xiàn)了如下圖的情形,則凸透鏡的焦距可能是( ) A . 3cm B . 6cm C . 9cm D . 20cm 5. (2分)物理課上,小陽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他將蠟燭從大于二倍焦距處向凸透鏡焦點移動的過程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 像始終是正立 B . 像始終是倒立 C . 像始終是縮小的 D . 像始終是虛的 6. (2分)下列連線不正確的是: ( ) A . B . C . D . 7. (2分)在“研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試驗中,將蠟燭從較遠處向接近凸透鏡焦點的方向移動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 像距先變大后變小 B . 物與像的距離越來越小 C . 物與像的距離先變小后變大 D . 物與像的距離先變大后變小 8. (2分)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實驗中,當燭焰位置距離凸透鏡一倍焦距以內(nèi)時,人眼觀察到燭焰成像的情形是圖中的( ) A . B . C . D . 9. (2分)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中,已知凸透鏡焦距為10cm,當光屏上成一縮小、倒立的燭焰的像時,燭焰(蠟燭)與凸透鏡的距離為( ) A . 大于20cm B . 等于20cm C . 大于10cm且小于20cm D . 小于10cm 10. (2分)張強同學(xué)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中,當光屏、透鏡及燭焰的相對位置如圖所示時,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清晰的像.由此判斷,他所用凸透鏡的焦距為( ) A . 一定大于20cm B . 一定在10cm到16cm之間 C . 一定小于8cm D . 一定在8cm到10cm之間 11. (2分)如圖:小明和小紅用焦距相等的相同照相機對小華同學(xué)拍照,洗出底片分別為甲和乙,則( ) A . 小紅和小明離小華的距離相同 B . 小明離小華的距離在鏡頭的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間 C . 小明要使底片上的像與小紅的一樣大,小明先靠近小華,再增大鏡頭到底片的距離 D . 小明要使底片上的像與小紅的一樣大,小明先遠離小華,再縮小鏡頭到底片的距離 12. (2分)如圖所示,凸透鏡的焦距為5厘米,在透鏡左側(cè)10厘米處,有一個與主光軸垂直的物體AB,在透鏡右側(cè)15厘米處放一個平面鏡,鏡面與凸透鏡的主光軸垂直,則該光具組中,物體AB的成像情況是( ) A . 一個正立實像,一個倒立實像,一個正立虛像 B . 一個正立實像,一個正立虛像,一個倒立虛像 C . 一個倒立實像,一個正立虛像,一個倒立虛像 D . 一個正立實像,一個倒立實像,一個倒立虛像 13. (2分)小明用凸透鏡先后兩次觀察書本上的字,看到如圖所示兩種情景.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 甲圖中成的是實像;乙圖中成的是虛像 B . 甲圖中書本在凸透鏡2倍焦距以外;乙圖中書本在凸透鏡l倍焦距以內(nèi) C . 甲圖中凸透鏡靠近書本,所成的像變小;乙圖中凸透鏡遠離書本,所成的像也變小 D . 甲圖中成像規(guī)律可應(yīng)用于投影儀;乙圖中成像規(guī)律可應(yīng)用于照相機 二、 填空題 (共5題;共10分) 14. (2分)點燃的蠟燭距凸透鏡16cm,在距透鏡16cm的另一側(cè)光屏上出現(xiàn)了等大的清晰的燭焰像,凸透鏡的焦距為________cm,當把蠟燭移到距透鏡20cm的位置時,移動光屏,能接到________(填倒立、正立、放大、縮?。┑那逦臓T焰像。 15. (1分)在做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中: (l)將凸透鏡正對太陽光,在透鏡的另一側(cè)移動光屏,在距透鏡10cm處,屏上呈現(xiàn)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則此凸透鏡焦距約是 ________ cm. (2)小莉做實驗時,發(fā)現(xiàn)燭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如圖,若要使燭焰成像在光屏中心,應(yīng)將光屏向________(填“上”、“下”)調(diào)節(jié). (3)若將燭焰移至距凸透鏡25cm處,移動光屏,使燭焰在屏上得到倒立、________的實像,________就是應(yīng)用這一原理制成的(填“照相機”、“幻燈機”或“放大鏡”). 16. (1分)某同學(xué)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實驗時發(fā)現(xiàn),當物體距離透鏡8cm時,在透鏡另一側(cè)光屏上成一清晰放大的實像;若保持物體與光屏的位置不變,把透鏡向光屏方向移動2cm,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縮小的實像,當物體距離透鏡4cm,成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 17. (3分)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中,凸透鏡的焦距為10cm,實驗要求將光具座上燭焰中心、凸透鏡光心、光屏中心調(diào)整到同一高度,其目的是________.當物距為30cm時,在光屏上呈現(xiàn)清晰倒立、縮小的________(選填“實”或“虛”)像,生活中應(yīng)用該原理制作的光學(xué)儀器是________. 18. (3分)小明用凸透鏡、蠟燭、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1)測焦距:如甲圖所示,讓凸透鏡正對著一束平行光靜止不動,再把透鏡另一側(cè)的光屏________,最后使光屏上得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得出該凸透鏡的焦距為________cm; (2)如圖乙所示,把蠟燭、凸透鏡、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點燃蠟燭,再將燭焰、凸透鏡、光屏三者中心調(diào)到________,這樣能使像成在________. (3)當蠟燭和凸透鏡處在如圖乙所在的位置時,需將光屏由圖示位置向________(選填“左”或“右”)移動,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個倒立、________(選填“放大”或“縮小”)的像. (4)如乙圖所示,把凸透鏡換成焦距為30cm的,保持蠟燭和凸透鏡的位置不變,移動光屏,在光屏上________(選填“能”或“不能”)得到一個清晰的像,原因是________. 三、 實驗題 (共2題;共6分) 19. (3分)小華在觀察凸透鏡成像的條件的實驗中: (1)把蠟燭、凸透鏡、光屏從左向右依次放在同一________上,點燃蠟燭并調(diào)整燭焰、凸透鏡、光屏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大致在同一________。 (2)確定像的位置時,沿凸透鏡主光軸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現(xiàn)明亮、________的燭焰像; (3)從蠟燭到凸透鏡距離等于2倍焦距處開始,向焦點方向移動蠟燭,在這過程中,像到透鏡的距離________(增大/減小/不變),像________(變大/變小/不變); (4)實驗得到的結(jié)論是: 凸透鏡成放大實像的條件是:________; 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條件是:________; 凸透鏡放大虛像的條件是:________。 20. (3分)某興趣小組利用圖示裝置來研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1)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應(yīng)調(diào)整元件,使LED燈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________。小明將各元件調(diào)整到如圖位置時,小組成員在光屏上都能觀察到清晰的像,這個像一定是________的(放大/等大/縮?。?,此時光屏上發(fā)生了________反射。 (2)當LED燈向左移動時,要在光屏上再次獲得清晰的像,只需將光屏向________(左/右)方向適當移到,或者在凸透鏡前放置一個合適的________眼鏡。 (3)小華在用同樣的器材進行實驗時,發(fā)現(xiàn)光屏上出現(xiàn)的像只有中間清晰,兩側(cè)卻較模糊,小明只對凸透鏡進行了調(diào)整,就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他的調(diào)整是 。 A . 左右適當移動凸透鏡 B . 上下適當移動凸透鏡 C . 適當扭轉(zhuǎn)凸透鏡 D . 更換焦距合適的凸透鏡 四、 綜合題 (共2題;共6分) 21. (3分)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中: (1)小華測焦距f時,將凸透鏡正對太陽,在透鏡下方的白紙上呈現(xiàn)一光斑時,測得光斑到透鏡的距離為L,將白紙再遠離透鏡一段距離,發(fā)現(xiàn)白紙上又出現(xiàn)了相同大小的光斑,則L________f(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為快速調(diào)整實驗器材,使燭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鏡的________上,你認為下面幾種調(diào)整方法中最方便合理的是________. A.眼睛平視,視線與光具座平行,利用“三點一線”把“三心”調(diào)整到同一高度; B.用刻度尺一個一個的測量,可以很準確地控制“三心”在同一高度; C.把蠟燭,透鏡,光屏在光具座上移到一起,調(diào)整“三心”在同一高度,然后再分開 這樣調(diào)整的目的是為了________.當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如圖所示時,此像的性質(zhì)為________、________的清晰實像. (3)另一同學(xué)小明也研究了透鏡成像規(guī)律,他首先利用圖甲測出了透鏡焦距,然后小明將點燃的蠟燭、凸透鏡固定在A,B位置后,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在光屏中心都只能看到一個大小不變的圓形光斑,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4)凸透鏡固定在B不動,蠟燭從A向左移一格,為在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應(yīng)向________(選填“左”或“右”)移動. (5)在實驗過程中蠟燭不斷燃燒,小明注意到屏上的像漸漸________(選填“向上”或“向下”)移,他應(yīng)該將透鏡向________移動 . (6)小明把自己的近視眼鏡放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靠近凸透鏡的位置,結(jié)果光屏上原來清晰的像變得模糊了,若不改變蠟燭和凸透鏡的位置,應(yīng)將光屏向________(遠離/靠近)凸透鏡的方向移動,才能使蠟燭的像變得清晰.此實驗說明近視眼配戴合適的近視眼鏡能矯正視力的原因是能把成在視網(wǎng)膜________(前/后)的像成在視網(wǎng)膜上. 22. (3分)(2016?鎮(zhèn)江)如圖所示,某同學(xué)用自制的水透鏡來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當向水透鏡里注水時,水透鏡的焦距將變?。划攺乃哥R里抽水時,水透鏡的焦距將變大. (1)如圖1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軸的光射向水透鏡,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最小光斑,則此時水透鏡的焦距為________cm,實驗前,應(yīng)調(diào)節(jié)燭焰、水透鏡和光屏三者中心在________; (2)該同學(xué)移動蠟燭,水透鏡和光屏至圖2所示位置時,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點可制成________(選填“照相機”或“投影儀”);若僅將蠟燭與光屏位置對調(diào),則在光屏上________(選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3)在圖2所示實驗場景下,該同學(xué)把自己的眼鏡給水透鏡“戴上”(如圖3所示),當從水透鏡中抽出適量的水后,他發(fā)現(xiàn)燭焰的像再次變得清晰,由此判斷該同學(xué)戴的是________眼鏡(選填“近視”或“遠視”). 第 13 頁 共 13 頁 參考答案 一、 單選題 (共13題;共26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二、 填空題 (共5題;共10分) 14-1、 15-1、 16-1、 17-1、 18-1、 三、 實驗題 (共2題;共6分) 19-1、 19-2、 19-3、 19-4、 20-1、 20-2、 20-3、 四、 綜合題 (共2題;共6分)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2-1、 22-2、 22-3、-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yù)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yù)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三節(jié) 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同步訓(xùn)練 物理 年級 上冊 第五 三節(jié) 凸透鏡 成像 規(guī)律 同步 訓(xùn)練
鏈接地址:http://www.820124.com/p-9140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