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心理學總結.doc
《醫(yī)學心理學總結.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醫(yī)學心理學總結.doc(1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醫(yī)學心理學復習 一、緒論 醫(yī)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xiàn)象與健康和疾病關系的學科,既關注心理社會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視解決醫(yī)學領域中的有關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為問題。研究醫(yī)學領域中的心理學問題的學科,是心理學的分支,是一門醫(yī)學與心理學的交叉學科。 醫(yī)學模式:醫(yī)學的一種主導思想,包括疾病觀、健康觀等,影響醫(yī)學工作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有一定傾向性,也影響醫(yī)學工作的結局。 生物醫(yī)學模式: 強調疾病與個體的生物學變化的相互關系,強調一種疾病必然能從生物學角度找到一種原因。在認識論上往往傾向于將人看成是生物,而忽視人的社會屬性;只重視局部器官,而忽略人的整體系統(tǒng);重視軀體而不重視心理和社會因素。 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 在方法學上強調系統(tǒng), 把人看成是身心社三方面協(xié)調統(tǒng)一的整體.其特點為: 1. 人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2.人同時有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生理和心理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 3.人和環(huán)境密切聯(lián)系,個體生存的環(huán)境與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對其心理和生理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 4.心理因素在適應和調節(jié)活動中具有能動作用. 基本研究方法: 1.觀察法(研究者通過對心理現(xiàn)象的科學觀察,記錄和分析,研究心理行為規(guī)律。自然觀察法、控制觀察法。有點事可取得被試者不愿意或沒有報告的行為數據,缺點是觀察的質量很大程度上依賴觀察者的能力,而且觀察活動的本身可能影響被試者的行為表現(xiàn)。) 2.調查法(通過晤談,問卷等方式) 3.心理測驗(以心理測驗或評定量表作為心理或行為變量的主要定量手段,如人格測驗、智力測驗等) 4.個案法(對單一案例的研究) 5.實驗法(在控制的條件下觀察、測量和記錄個體行為) 二.心理學基礎(名解!) 認知過程:心理過程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或稱,是情緒情感和意志過程的基礎,包括感知覺、記憶、思維、想象和語言等。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是個體最簡單最初級的心理活動,是一切較高級、較復雜心理現(xiàn)象的基礎。 感覺的特征:1)感受性與感受閾限:感受性即感覺的敏銳程度,是感覺器官對刺激的感覺能力。感覺閾限是衡量感覺能力的客觀指標。絕對感覺閾限是剛剛能夠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強度。 2)感覺后像 :刺激作用停止之后,感覺印象的暫時存留現(xiàn)象。視覺有明顯的感覺后象。正后像是注視燈光之后閉眼,光亮形象位于黑色背景之上;負后像是注視燈光之后,目光移到白色背景上出現(xiàn)的黑色燈光形象。 3)感覺的適應:由于刺激物對感受器的持續(xù)作用使感受性發(fā)生變化(提高或降低)的現(xiàn)象。嗅覺的適應性最強,聽覺和痛覺的適應現(xiàn)象較為少見。 4)感受對比:同一感覺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使感覺在強度上和性質上發(fā)生變化。 5)聯(lián)覺:當一種感覺器官受到刺激而產生一種特定感覺的同時又產生另外一種不同的感覺。如沉重的樂曲、甜蜜的微笑。 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的反映。 知覺的特征:1)知覺的相對性 2)知覺的整體性:知覺系統(tǒng)具有把感覺到的個別特征、個別屬性整合為整體的功能。 3)知覺的理解性:人在直覺事物時,不僅依賴于當前信息,還根據自己過去的知識經驗來理解,給它賦予一定的意義。 4)知覺的恒常性:在一定范圍內,當知覺的條件和對象發(fā)生變化的時候,知覺的映象仍保持不變。視覺的恒常性最明顯。 知覺的種類:空間知覺;時間知覺;運動知覺。 錯覺:客觀事物刺激作用下產生的對刺激的主觀歪曲的知覺,是不正確的知覺。 記憶:人腦對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的反映。記憶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再認和再現(xiàn)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 記憶分類:按內容:形象記憶、邏輯記憶、情緒記憶、運動記憶。 按保持時間長短:感覺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記憶的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再認和再現(xiàn) 識記: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感知與識別而獲得事物的信息和編碼,并在頭腦中留下映象的過程。是記憶的開端,是保持的前提。 保持:識記的材料和獲得的信息在頭腦中得到儲存和鞏固的過程。 再認和再現(xiàn):再認是以前感知過的事物或場景重現(xiàn)時能夠識別出來;再現(xiàn)是當以前感知過的事物或場景不在眼前時大腦將它們重新呈現(xiàn)出來。 記憶的特點:識記后的短時間內遺忘最快,隨時間推移,記憶數量越來越少,遺忘進程也變得緩慢,最終保持在一定水平。 遺忘:對識記過的事物不能再認或再現(xiàn),或是錯誤地再認或再現(xiàn)。與保持相反。 遺忘規(guī)律:1.遺忘進程先快后慢 2.遺忘的多少與記憶材料的性質和長度有關 3.遺忘的多少與個體的心理狀態(tài)有關 4.遺忘與學習程度和學習方式有關 注意:指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基本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動或意識在哪個方向上進行活動。集中性是注意時的心理活動或精神的緊張程度。 注意的分類:1.無意注意:沒有預定目的,無需意志努力,是一種被動的注意。引起無意注意的條件是客觀事物具體特征和主體的狀態(tài)。 2.有意注意:有預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是一種主動的注意。保持有意注意的條件是活動目的與任務、興趣等。 3.有意后注意:有預定目的,又無需太多意志努力的注意。同時具有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培養(yǎng)有意后注意關鍵是發(fā)展對活動本身的直接興趣。 注意的特征:1.廣度:即范圍,單位時間內能清晰把握對象的數量。 2.穩(wěn)定性:注意能較長時間保持在感受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特性。保持的時間越長,表明注意的穩(wěn)定性越好。注意的穩(wěn)定性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間歇性的加強和減弱,這叫注意的起伏。 3.分配:同一時間內,將注意指向不同的對象或活動上。前提是只能存在一個注意的中心。 4.轉移:個體有目的地、主動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原來注意的緊張性越高,新信息越不符合引起注意的條件,注意轉移就越困難。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實概括的、間接的反映,是認識的高級模式。能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部聯(lián)系,主要表現(xiàn)在概念形成和問題解決的活動中。 思維的重要特性:間接性和概括性。間接性是人借助其他事物為媒介來對客觀現(xiàn)實進行反映。概括性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規(guī)律的反映。 思維的分類; 根據思維方式: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 根據探索答案的方向:聚合思維、發(fā)散思維 根據獨立程度:常規(guī)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 思維的過程:1)分析、綜合 2)比較 3)抽象、概括 想象:人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并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想象的功能:1)預見 2)對認識有補充作用 3)對情緒有調節(jié)作用 4)代替 5)調節(jié)對機體的生理活動過程 想象種類:有意想象,無意想象 情緒和情感: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態(tài)度的體驗,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反應形式,客觀事物是產生情緒、情感的本源。當客觀事物滿足了人的需要和愿望時,就會引起人的高興、愉快等積極肯定的情緒和情感。 情緒情感的區(qū)別聯(lián)系:(大題?。? 區(qū)別:1)情緒與人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有關;情感與人的社會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有關。 2)情緒具有情境性,變化快,某種情境的消失會使得某種情緒消失;情感一般不受情境影響,較穩(wěn)定。 3)情緒帶有沖動性,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引起;情感一般不帶有沖動性,與對事物的深刻認識相聯(lián)系。 聯(lián)系: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穩(wěn)定的情感是在情緒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同時又通過情緒反應得以表達;情緒的變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緒發(fā)生的過程中常常蘊含著情感。 情緒的功能:1)情緒是適應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發(fā)心理活動和行為動機 3)心理活動的組織作用 4)情緒是人際交往的手段 情緒分類:1)心境:持久、微弱、具有渲染性的情緒狀態(tài)。是以同樣的態(tài)度體驗對待一切事物 2)激情:是一種強烈、短暫、爆發(fā)式的情緒狀態(tài)。激情狀態(tài)下人往往出現(xiàn)“意識狹窄”現(xiàn)象,即認識活動的范圍縮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力減弱,使人的行為失去控制。 3)應激:是人在遇到危險或面臨突發(fā)事件時產生的身心極度緊張的情緒狀態(tài)。 情感分類:1)道德感:評價人的思想、意圖和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時產生的情感。 2)理智感:認識和評價事物過程中產生的情感。 3)美感:根據一定審美標準評價事物時產生的情感。 情緒的維度和兩極性: 1)動力性:增力、減力 2)激動性:激動、平靜 3)強度:強、弱 4)緊張度:緊張、輕松 表情:與情緒情感有關的外顯行為,包括面部可動部位的變化、身體的姿態(tài)和手勢、言語器官的活動等。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語表情。 意志:指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支配、調節(jié)行為,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xiàn)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 意志的特征:1)目的性——前提 2)與克服困難相聯(lián)系——核心 3)隨意運動——基礎 意志的品質:指構成人的意志的某些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 1)自覺性:能主動支配自己的行動,使其能達到既定目標的心理過程。 2)果斷性:人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決斷,實現(xiàn)目的的品質。 3)堅韌性:人能長期保持充沛精力,戰(zhàn)勝各種困難,不屈不撓向既定目的前進的品質 4)自制性:能自覺、靈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動機,約束自己的行動和言語的品質。 【人格這節(jié)也是大題!人格——性格這部分】 人格:個體在適應社會生活的成長過程中,經遺傳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形成的穩(wěn)定而獨特的身心結構。 人格的特征:1)獨特性和共同性 2)社會性與生物性 3)穩(wěn)定性和可塑性 4)整體性 人格心理結構:1)人格傾向性:決定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和行為的基本動力。是人格心理結構最活躍的因素。 2)人格心理特征:個體心理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點。反映獨特性。主要包含能力、氣質和性格。 3)自我調節(jié)系統(tǒng):核心是自我意識,指人對自己作為客體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識,通過自我感知、自我評價、自我分析、自我控制等對人格的各種心理成分進行調節(jié)和控制,使人格心理各成分整合成一個完整的結構系統(tǒng)。 榮格把人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類。 需要:個體對生理的和社會的客觀需求在人腦的反映,是個體的心理活動與行為的基本動力。 需要的分類:生理性需要、社會性需要。根據需要的對象:物質性需要、精神性需要。 馬斯洛需要理論:1)生理的需要:個體生存必不可少的需要,具有自我和種族保存的意義。生理需要在各種需要中占有最強的優(yōu)勢。 2)安全的需要:當人的需要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后,產生安全的需要,包括對生命安全、財產安全、職業(yè)安全、心理安全的需要,以求免受威脅、孤獨和別人的侵犯。滿足安全需要后才有安全感。 3)歸屬和愛的需要:上述要求獲得滿足后,產生歸屬和愛的需要。歸屬指參加一定組織,依附于某個團體等。愛包括接受他人和給予他人愛的需求。 4)尊重的需要:個體對自身價值的認同。包括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 5)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個體的潛能和天賦得到充分發(fā)揮。 動機: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并使活動朝著一定目標的內部心理動力。需要是動機的基礎和根源,動機是推動人們活動的直接原因。 動機沖突類型:1)雙趨沖突:接近-接近式沖突。指對兩個同樣有吸引力的目標難以取舍。 2)雙避沖突:避-避式沖突。兩個可能威脅個體的事件不能全部回避,為回避其中一個必須忍受另一個。 3)趨避沖突:接近-避式沖突。對同一事物既有親近的愿望,又有避開的愿望。 4)雙重趨避式沖突:雙重接近-避式沖突。人遇到有利弊的目標,反復權衡拿不定主意所產生的沖突。 挫折:動機受到干擾阻滯、被迫放棄導致的需要不能滿足的情緒狀態(tài)。 能力:指人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必備的心理特征。 能力的分類:1.一般能力,指大多數活動所共同需要的能力。 特殊能力,指為完成某項專門活動所必不可少的能力。 2. 實際能力和潛在能力 智力:屬于一般能力,是認識方面的各種能力的綜合,核心是抽象邏輯思維能力。 氣質:是個人心理活動的穩(wěn)定的動力特征,有明顯的天賦性。 氣質分類:1)膽汁質,精力充沛,易于沖動。2)多血質,活潑敏感,好交際,注意力易轉移。3)粘液質,安靜穩(wěn)重,注意力穩(wěn)定。4)抑郁質,孤僻,行動遲緩,對事物體驗深刻,善于察覺細小事物。 性格:個體對客觀現(xiàn)實穩(wěn)定的態(tài)度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性行為方式,是個體在活動中與特定社會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產物,是人格的核心特征。 性格的特征: 1)態(tài)度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對各種社會關系的處理上。 2)意志特征。個體對自己行為自覺調整和控制的水平特點。 3)情緒特征。 4)理智特征。 三. 心理發(fā)展與心理健康 (大題?。? 生命周期: 指一個人從出生,嬰幼兒,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直至死亡的發(fā)展過程. 健康:一個人在身體、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方面都健全。 心理健康: 也稱心理衛(wèi)生,以積極的、有效的心理活動,平穩(wěn)的、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對當前和發(fā)展著的社會、自然環(huán)境以及自我內環(huán)境的變化具有良好的適應功能,并由此不斷地發(fā)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質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緒。 心理健康的標準: 馬斯洛和米特爾曼:1.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當評估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實際 4.不脫離周圍現(xiàn)實環(huán)境 5.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于從經驗中學習 7.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適度宣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9.符合團體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的發(fā)揮個性 10.不違背社會規(guī)范的前提下,適當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我國:1.智力正常 2.情緒良好 3.人際和諧 4.適應環(huán)境 5.人格完整 個體心理發(fā)展的特點:1. 受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的共同影響 2.呈現(xiàn)連續(xù)性和階段性的統(tǒng)一 3.早期的發(fā)展重于后期的發(fā)展 4.發(fā)展模式中存在個體差異性. 嬰兒0-1歲;嬰幼兒1-3歲;幼兒3-6歲;兒童6-12歲;青少年12-18歲;青年18-35歲;中年35-60歲;老年>60歲。 胎兒期心理健康:1.孕期營養(yǎng)及保健;2.孕婦的情緒 嬰兒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起點 1.母乳喂養(yǎng)的重要性 2.增進母愛 3.保證充足睡眠 4.保證運動與智力的發(fā)展 幼兒期心理健康:1.促進言語發(fā)展 2.對幼兒的獨立愿望因勢利導 3.玩耍與游戲 4.正確對待孩子的無理取鬧和過失 5.父母言談舉止的表率作用 兒童期生理心理發(fā)展特征:除生殖系統(tǒng)外其他器官已接近成人。腦的發(fā)育已趨成熟,智力發(fā)展最快的時期。有意注意發(fā)展,注意穩(wěn)定性增長;口頭語言迅速發(fā)展,詞匯量增加;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過渡;性格可塑性大,喜歡模仿。 兒童期心理健康:1.科學合理安排學習 2組織社會勞動 3.培養(yǎng)開拓創(chuàng)造性思維 4.注意情商的培養(yǎng) 青少年期生理心理發(fā)展特征: 生理:生長和發(fā)育的快速階段,第二性征相繼出現(xiàn),性功能開始成熟。腦和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基本完成。 心理:認知活動具有一定精確性和概括性,抽象邏輯思維開始占主導,學會獨立思考問題。自我意識存在矛盾,出現(xiàn)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可塑性大,情緒易波動。性意識開始覺醒。 青少年心理健康:1.發(fā)展良好的自我意識 2.保持情緒穩(wěn)定 3.預防性意識困擾 4.消除心理代溝 青年期生理心理特點: 生理:生長發(fā)育已經成熟,各種生理功能進入最佳狀態(tài),身體素質達到高峰。腦的形態(tài)和功能已趨成熟。 心理:1.認知能力趨于完善,口語及書面表達趨于完善,邏輯思維能力和注意的穩(wěn)定性日益發(fā)達。 2.情緒情感豐富、強烈,但不穩(wěn)定。 3.意志活動控制力日益增強,表現(xiàn)在自覺性和主動性增強。 4.人格逐漸成熟。 青年期心理健康:1.培養(yǎng)良好的適應能力 2.及時解決情緒情感問題 3.防止性的困擾 老年期的生理心理特點: 生理功能逐漸衰退. 心理變化,各種感覺能力下降;記憶力下降; 情緒趨于不穩(wěn)定; 男女兩性出現(xiàn)同化趨勢 四、主要理論流派 意識:與語言密切相關,是心理活動中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的部分,能被自我意識所知覺。意識使個體保持對環(huán)境和自我狀態(tài)的知覺,對人的適應有重要作用。 潛意識:個體無法直接感知到的部分心理活動,主要內容是不被外部現(xiàn)實、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種本能沖動、需求和欲望,或明顯導致精神痛苦的過去事件。是整個心理活動中最具動力性的部分。 前意識:當時意識不到但隨時可以意識到的心里要素,一旦注意到,前意識可轉變?yōu)橐庾R狀態(tài),是意識和潛意識的緩沖地帶。 本我:存在于潛意識深處,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們生物性的本能沖動,主要是性本能和攻擊本能。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在嬰兒期由本我產生,是與外部交往的唯一源泉,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遵循現(xiàn)實原則。 超我:在長期社會生活過程中,由社會規(guī)范、道德觀念內化而成。遵循至善原則。 五.心理評估 心理評估:依據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人的心理品質及水平作出鑒定。 心理評估的作用:是心理干預的重要前提和依據,還可對心理干預的效果作出判定。 心理評估的方法:觀察法,會談法,調查法,心理測驗及臨床評定量表。 信度:一個測驗工具在對同一對象的幾次測量中所得結果的一致程度,反映工具的可靠性和穩(wěn)定性。 效度:一個測量工具能夠測量所要測的東西的真實程度,反映工具的有效性、正確性。 常模:某種測驗在某種人群中測查結果的標準量數,即可比較的標準。 心理測驗:根據一定的法則和心理學原理,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給人的認知、行為、情感的心理活動予以量化。心理測驗是心理測量的工具,心理測量在心理咨詢中能幫助當事人了解自己的情緒、行為模式和人格特點。 心理測驗的基本原則:標準化、保密、客觀。 心理測驗的類型及應用: 根據功能分: 1.智力測驗:主要應用于兒童智力發(fā)育的鑒定、腦器質性損傷及退行性變的參考指標。正常智力水平是智商平均值(IQ=100)上下一個標準差(15)的范圍。 2.人格測驗:多用于某些心理障礙病人的診斷和病情預后的參考。 3.神經心理學測驗:可用于腦器質性損害的輔助診斷、腦與行為關系的研究。 4.評定量表:評價精神癥狀等。 根據測驗方法分:1.問卷法 2.作業(yè)法(非文字) 3.投射法(多用于測量人格、異常思維) 智商:是智力的量化單位,即通過智力測驗將智力水平數量化,用數字的形式表達出來,便于人們的理解和比較。 6. 心理應激 醫(yī)學心理領域中的應激有三個方面含義: 應激是一種刺激物(有害刺激) 應激是一種反應 (對有害刺激的反應) 應激是一種狀態(tài)(影響因素) 應激:機體對緊張刺激的一種非特異性的適應性反應。 【應激反應有大題!】 應激反應:由于應激原導致個體的各種生理、心理、行為方面的變化。 1、 應激的心理反應: 1) 情緒性應激反應:與健康和疾病關系最直接的是應激的情緒反應。常見的包括焦慮、恐懼、憤怒、抑郁等負性情緒,可使自我意識變狹窄、注意力下降、判斷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下降等。 2) 認知性應激反應:應激時喚起注意和認知過程,以適應和應對外界環(huán)境變化。應激明顯時,認知能力下降是普遍現(xiàn)象。常見的包括意識障礙、注意力受損、記憶思維想象力減退等。 3) 行為性應激反應:主要包括逃避、退化、敵對、無助、物質濫用等。 二、應激的生理反應:涉及到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tǒng)。 心理生理中介。心理生理中介探討應激源信息是如何轉化為生理系統(tǒng)的反應。在醫(yī)學心理學中通常將其劃分為神經、內分泌與免疫三條途徑。 ?、偕窠洐C制。應激反應主要通過交感神經一腎上腺髓質軸進行調節(jié)。機體處在急性應激狀態(tài)時,刺激信息被中樞神經接收、加工和整合后,沖動傳遞到下丘腦,通過交感神經使腎上腺髓質激活,釋放大量兒茶酚胺。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大量分泌,為機體適應和應對應激源提供了充足的能量。但如果應激源刺激過強或時間太久,可造成體內兒茶酚胺遞質不足,從而表現(xiàn)出心率變緩,心輸出量和血壓下降,血糖降低造成眩暈或休克等耗竭表現(xiàn)。 ?、趦确置跈C制。應激反應通過下丘腦一腺垂體一靶腺軸進行調節(jié)。當應激源作用強烈或持久,沖動傳遞到下丘腦,引起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分泌,通過垂體門脈系統(tǒng)作用于腺垂體,促使腺垂體釋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進而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特別是糖皮質激素的合成與分泌,引起一系列生理變化,包括血液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皮質醇增多,血糖上升,抑制蛋白質分解,增加抗體等。實驗還證明,應激狀態(tài)下分解代謝類激素如皮質激素、髓質激素等分泌增加,合成代謝類激素如胰島素等分泌減少,而應激后修復過程則相反,這些生理變化為個體適應環(huán)境奠定了物質基礎。 ③免疫機制。應激反應過程中,免疫系統(tǒng)與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有著雙向性調節(jié)。一般認為,短暫而不太強烈的應激不影響或略增強免疫功能,而長期強烈的應激則會抑制免疫功能,引起內環(huán)境紊亂,降低機體抗感染的能力。 塞里一般適應綜合征:每種疾病或有害刺激作用于個體都會導致一種相同的、特征性地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應過程。三個階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警戒期:面對有害刺激,機體喚起體內防御能力的動員階段。 阻抗期:機體通過提高自身整體結構和功能水平增強對有害刺激的對抗能力。 衰竭期:若有害刺激持續(xù)作用于機體或超過了機體的承受能力,機體會喪失其防御能力轉入衰竭階段,出現(xiàn)出現(xiàn)不可逆轉的組織器官病理改變。 應激相關的生理基礎: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tǒng)、自主神經系統(tǒng)、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內源性阿片系統(tǒng)、性腺軸、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 應激源:即生活事件,是引起應激的刺激,包括來自心理的社會的文化的和生物的各種事件。 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或嚴重的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后,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xiàn)和持續(xù)存在的精神障礙。 八、病人心理 病人角色:即病人身份,處于患病狀態(tài)中同時有求醫(yī)的要求和醫(yī)療行為的社會角色。 病人角色適應不良: 1)角色行為缺如:不承認自己是病人 2)角色行為沖突:多種社會地位和多種角色集于一人時,其自身內部產生的沖突。 3)角色行為減退:進入病人角色后,又因某種原因重新承擔本應免除的社會角色的責任,放棄病人角色。 4)角色行為強化:隨著軀體康復,病人角色行為應轉化為正常,但個體仍安于病人角色的現(xiàn)狀。 5)角色行為異常:病人無法承受疾病的挫折和壓力,對病人角色感到厭倦、悲觀、絕望由此導致行為異常。 求醫(yī)行為:人們感到某種軀體不適或產生病感時尋求醫(yī)療幫助的行為,可分為主動、被動、強制求醫(yī)行為。 求醫(yī)原因:生理、心理、社會。 求醫(yī)行為的因素:年齡;對疾病的認識水平;個性;文化教育程度;社會經濟。 遵醫(yī)行為:病人遵從醫(yī)務人員開列的處方和遵照醫(yī)囑進行檢查、治療和預防疾病復發(fā)的行為。 病人的心理需要:生存、安全、社會聯(lián)系和交往、尊重、自我成就。 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1)認知活動特征:感知覺異常、記憶和思維能力受損 2)情緒特征:情緒不穩(wěn)定是患病后普遍存在的情緒反應,病人控制力下降,易激惹。常見焦慮、抑郁、憤怒。 3)意志行為特點:意志行為的主動性降低,對他人的依賴性增加。行為退化。 4)個性改變:獨立性降低,依賴性增強。 九.醫(yī)療行為中的人際關系 第三節(jié) 醫(yī)患關系【大題!】 1、定義:醫(yī)務人員在給病人提供醫(yī)療服務過程中與病人建立的相互關系。廣義指提供醫(yī)療服務的群體與接受醫(yī)療服務群體之間的相互關系。狹義指醫(yī)生個體與病人個體之間的相互關系。 2、特點:①明確的目的性:以病人疾病的治療、康復及健康的維護為目的,以滿足病人的生理心理需要為中心。 ②醫(yī)患雙方地位平等 ③醫(yī)生是醫(yī)患關系的主要影響者 ④醫(yī)患關系有時限性:病人治療結束后,醫(yī)患關系就不存在。 3、 類型:①主動被動型:傳統(tǒng)生物醫(yī)學模式;“父母-嬰兒”;醫(yī)生處于主動主導地位,患者完全被動;所有的醫(yī)療活動,只要醫(yī)生認為有必要,即可施加于患者,無須征得其同意;適用于某些特殊病人,如意識嚴重障礙者、嬰幼兒、危重及休克病人、智力嚴重低下者、某些精神病病人。 ②指導合作型: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疾病治療;“父母-兒童”;允許病人參與到自己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尊重病人的主觀能動性;適用于急性病人。 ③共同參與型: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成人-成人”;患者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自己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適用于慢性病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病人。 4、 影響因素:①病人權利 ②責任沖突 ③信任和理解 ④溝通態(tài)度 5、 建立良好醫(yī)患關系的基本原則 1)醫(yī)患關系應建立在現(xiàn)行法律和法規(guī)的框架內:一是醫(yī)生的行為方式應該在法律法規(guī)框架內;二是醫(yī)生對待患者及其親屬的態(tài)度應該在法律法規(guī)框架內。 2)處理好醫(yī)患之間的職業(yè)和非職業(yè)關系 3)處理好移情和反移情問題:移情是患者無意識地將自己對親人的情感,如愛、恨、憤怒、依戀等指向醫(yī)生或其他治療者;反移情是醫(yī)生或其他治療者將自己對親屬的情感無意識地指向患者。 4)理解和正確應對患者的心理防御機制:一是認真分析患者和親屬的心態(tài),正確理解其心理防御機制;二是正確疏導,避免危及良好的醫(yī)患關系;三是引導患者及其親屬正確應用心理防御機制。 心理防御機制:個體面臨挫折或沖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wěn)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心理防御機制的分類: ① 自戀型:否定、投射。 ② 神經癥型:轉移、合理化、反向。 ③ 不成熟型:退化、幻想。 ④ 成熟型:升華、幽默、壓抑。 心理防御機制的意義:運用心理防御機制可達到心理上的平衡,實際上是一種保護措施。 5)正確應用溝通技巧 溝通是信息的傳遞和交流的過程,是個體之間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態(tài)度等心理因素的傳遞與交流。 溝通的結構:①信息源(具有信息并啟動溝通的個體); ②信息(如文字、聲音、表情、姿勢、動作等); ③通道(接受信息的渠道,如視聽器官); ④信息的接收對象; ⑤反饋 溝通的分類:正式和非正式;上行、下行和平行;單向和雙向。 溝通的功能:獲取信息;交流思想和分享情感;改善人際關系;協(xié)調特定群體內部的統(tǒng)一行動。 溝通中應注意的問題: ①正確選用溝通形式 ②正確使用溝通渠道(言語、體語) ③保持各種類型溝通使應有的距離(公眾距離3-7米;社交距離1-4米;個人距離0.4-1米;親密距離0-0.5米) 十、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又稱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和軀體功能性障礙。 心身疾病診斷原則的要點: 1)心身疾病的發(fā)生包括心理社會因素,應明確其與軀體癥狀發(fā)生的時間關系。 2)軀體癥狀有明確的器質性病理改變,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學變化。 3)應排除神經癥或精神病。 心身疾病的治療原則: 1) 心身干預目標,包括消除心理社會刺激因素、心理學病因、生物學癥狀。 2)心身同治原則。 心身疾病的預防: 同時兼顧心理和生理兩方面 1)早期的心理指導促進人格完整 2)矯正不良習慣與行為模式 3)減少和消除心理應激 4)增加機體抗病能力 5)定期體檢與早期干預 常見的內科心身疾?。盒难芗膊?;支氣管哮喘;消化性潰瘍;糖尿病 11、 異常心理問題 異常心理概述【大題】 正常心理活動三大功能: 1)適應環(huán)境,健康地生存發(fā)展 2)人際交往 3)使人正確認識客觀世界的本質,以便創(chuàng)造出更適合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 異常心理:個體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征發(fā)生異常改變,大腦的結構或機能失調;或是指人對客觀現(xiàn)實反映的紊亂和歪曲。 異常心理的判斷標準: 一、 內省經驗標準 這里的內省經驗指兩方面,其一是指病人的主觀體驗,即病人自己覺得有焦慮、抑郁或沒有明顯原因的不舒適感,或自己不能適當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因而尋求他人支持和幫助。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沒有這種不舒適感反而可能表示有心理異常。其二是從觀察者而言的,即觀察者根據自己的經驗作出心理正常還是異常的判斷。當然這種判斷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其標準因人而異即不同的觀察者有各自評定行為的常模。但由于接受過專業(yè)教育以及通過臨床實踐的經驗積累,觀察者們也形成了大致相近的評判斷標準,故對大多數心理變態(tài)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 二、 統(tǒng)計學標準 在普通人群中,對人們的心理特征進行測量的結果常常顯示常態(tài)分布,居中的大多數人屬于心理正常,而遠離中間的兩端被視為異常。因此決定一個人的心理正?;虍惓#鸵云湫睦硖卣髌x平均值的程度來決定。雖然心理異常是相對的,它是一個連續(xù)的變量。偏離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則越不正常。所謂正常與異常的界限是人為劃定的,以統(tǒng)計數據為基礎。統(tǒng)計學標準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數量資料,比較客觀,也便于比較,操作也簡便易行。但這種標準也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陷,例如,智力超?;蛴蟹欠矂?chuàng)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極少數,但很少被人認為是病態(tài)。再者,有些心理特征和行為也不一定成常態(tài)分布,而且心理測量的內容同樣受社會文化制約。所以,統(tǒng)計學標準也不是普遍適用。 三、 客觀檢查標準 將癥狀數量化,是比較客觀和可靠的指標。包括生理和組織的檢查指標,主要反映大腦的生理功能和結構特點。大腦是心理的器官,大腦的生理功能和組織結構的損傷必然引起心理活動。還包括心理檢查指標,如智力測驗、記憶測驗、人格量表。 四、 社會適應標準 在正常情況下,人能依照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環(huán)境和改造環(huán)境。因此,正常人的行為符合社會的準則,能根據社會要求和道規(guī)范行事,亦即其行為符合社會常模,是適應性行為。如果由于器質的或功能的缺陷或兩者兼有使得個體能力受損,不能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為后果對本人或社會不適應時,則認為此人有心理異常。這里正?;虍惓V饕桥c社會常模比較而言的。 上述每一種標準都有其根據,對于判斷心理正?;虍惓6加幸欢ǖ氖褂脙r值,但又都不能單獨用來解決全部問題。故應互相補充,并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對各種心理現(xiàn)象進行科學分析,才能判斷是否有心理異常。 十二.心理干預 心理干預:在心理學理論指導下有計劃、按步驟地對一定對象的心理活動、個性特征或行為問題施加影響,使其發(fā)生朝向預期目標變化的過程。 在防止心理障礙的出現(xiàn)的各種措施中,預防性干預是最有效的手段。 預防性干預的方式 1) 普遍性:面向廣大普通人群。 2) 選擇性:針對還未出現(xiàn)心理問題,但發(fā)病的危險性比一般人群高。 3) 指導性:針對有輕微心理障礙征兆的人群。 心理咨詢:受過專業(yè)訓練的咨詢者依據心理學理論和技術,通過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幫助其認識自己,克服心理困擾,充分發(fā)揮個人潛能,促進其成長的過程。 心理治療:由受過專業(yè)訓練的治療者,在一定程序中通過與患者不斷交流,在構成密切治療關系的基礎上,運用心理治療的有關理論和技術,使其產生心理、行為甚至生理的變化,促進人格發(fā)展和成熟,消除或緩解心身癥狀的心理干預過程。 心理治療的基本原則 1)信賴性 2)整體性 3)發(fā)展性 4)個性化 5)中立性 6)保密性 心理治療的基本技術:傾聽;提問;鼓勵;內容反應;情感反應;面質;解釋;非語言性技巧。 心理治療的適用范圍: 1) 綜合醫(yī)院臨床各科的心理問題:急性病、慢性病、心身疾病。 2) 精神科及相關病人:神經衰弱、抑郁癥、強迫癥、恐懼癥、精神分裂癥等。 3) 各類行為問題:人格障礙、過食、煙酒癮、口吃、遺尿等。 4) 社會適應不良 十三.心理干預各論 1、 精神分析療法 基本技術:1)自由聯(lián)想 2)釋夢 3)阻抗 4)移情 2、 行為治療:建立在行為學習理論基礎上,對學習適當獎懲,消除不良行為,建立良好行為。 方法:1)行為的觀測和記錄 2) 系統(tǒng)脫敏療法:主要治療恐懼癥、癔癥。 3) 沖擊療法:一下子讓病人面臨最高等級懼怕的情況。 4) 厭惡療法:通過輕微的懲罰來消除適應不良行為。適用于露陰癖、戀物癖、酒精依賴、強迫癥。 3、 認知治療:以矯正思維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心理治療。適用于抑郁障礙、焦慮障礙、自殺、強迫癥、精神分裂等。 4、 以人為中心療法:適用于各種心理問題,正常人或輕度心理障礙患者。 5、 森田療法:精髓是順其自然,為所當為。適用于15-40歲,住院為主。適應癥包括強迫癥、疑病性神經癥、焦慮性神經癥、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不適用于人格障礙或深層次創(chuàng)傷者。 6、 暗示和催眠療法:適用于各種神經癥、心身疾病、睡眠障礙等。 7、 松弛療法 8、 生物反饋療法 9、 支持療法:基礎性的心理治療模式,以精神支持為主要內容。 10、 家庭治療 11、 集體心理治療 12、 危機干預 病感:指主觀上感到軀體或心理上有不適或痛苦。 十四. 康復醫(yī)學(只考一個選擇題!) 康復:疾病發(fā)生到恢復到原來的良好狀態(tài)。 康復的內容包括:心身康復、職業(yè)康復、社會功能康復 康復的原則:功能訓練、全面康復、重返社會功能訓練 康復治療的范圍:神經系統(tǒng)的疾病與傷殘、精神殘疾、骨關節(jié)疾病與傷殘、感官與智力殘疾、慢性病。 心理危機:任何因素所致的急劇的精神系統(tǒng)的失衡狀態(tài), 導致個體在生理,心理,社會功能方面的下降。 心理危機干預方法: 脫離危機的環(huán)境;阻止進一步的應激過程;促進負性情緒的釋放;提供安全的社會和心理環(huán)境。 影響康復過程的因素:1)認知活動影響,包括否認、偏見、偏信、依賴、固執(zhí)、宿命觀等。 2)情緒影響。3)人格影響。4)社會因素影響。5)醫(yī)源性因素。 殘疾人的共同特征:生理:軀體存在某方面殘缺或功能障礙。心理:重大挫折下出現(xiàn)自責、自卑、沮喪、對自身的無價值感、個性改變等情況。社會:在社會上應享有與正常人同樣的權利待遇,不受歧視。 康復過程中錯誤的認知及處理: 錯誤認知見影響康復過程因素1)。處理包括使其擺脫患者角色,重新建立正常人角色;讓殘疾人對自己現(xiàn)在的狀況有清楚認識;強調恢復正常的社會和家庭功能;培養(yǎng)各種興趣愛好;加強對親屬的心理健康教育。-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醫(yī)學心理學 總結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820124.com/p-9533454.html